第一章 柳生石舟斋
2025-05-20 作者:吉川英治 译者: 来源:吉川英治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第七节 冰之缘
九月十九日,关原之战拉开了帷幕。
宗矩向家康恳切请求道:“父亲年事已高,恳请您允许我代替父亲,率领柳生家的人马,吩咐我担当先锋之任吧。”家康应允了他。
那是在家康率领东军的大部队从野州小山折返,推进到三州的池鲤鲋之时,宗矩提前赶到那里迎接的时候发生的事。
大战结束后,天下局势归于德川家掌控,宗矩也参与到论功行赏之中。
他被封赏了柳生本家领地两千石,紧接着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千石。
而且此前,他不过是德川秀忠身边的近侍,只是个陪练的角色,然而此后,他明显得到重用,被任命担任将军家兵法师范这一重要职位,还被授予了但马守一职。
就这样,他首次在江户建立起了家族,奠定了江户柳生家的基础。
看到踏入世间的儿子有了这般前程,石舟斋似乎也才第一次露出了“……嗯,能当上但马守,也算可以了”这样安心的样子。
不过,在这几只离巢闯荡世间的子女当中,也有命运悲惨的。但马守宗矩的哥哥——四儿子五郎右卫门便是如此。
原本五郎右卫门从幼年起,就有着不受石舟斋规矩束缚的豪放性格,后来在各国游历期间,就听说他在小早川金吾秀秋家效力了。
关原之战时他应该也在战场上,有一阵子,是身处与德川家对阵的西军之中,在战斗中途,又转投到背叛了己方石田三成等人、成为关东军一翼的秀秋麾下。
然而,五郎右卫门无论是对石舟斋,还是对弟弟宗矩,都再也没露过面。
在那之后,庆长七年——
小早川家覆灭了。他也开始四处流浪,后来投靠到伯耆国横田内膳所在的饭山城,可偶然间,那内膳被身为主要将领的中村伯耆守杀害,饭山城也被伯耆守的人马包围了。
五郎右卫门当时就在城内,为了营救内膳的儿子主马助,完全出于道义,面对敌方的大军奋勇作战。
城在庆长八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沦陷了。当时他在城破之际的英勇表现,一度在当时的中国地区(日本地名)的武士们当中传为佳话,引起了轰动。
五郎右卫门身着火红的铠甲,手持半具足从城中杀出,挥舞着大刀,在力竭倒下之前,据说斩杀了敌方多达十八名披甲戴胄的武士,最终战死沙场。
因为他平日里就对新阴流的古招式“逆风”刀法颇为得意,所以当时战斗的英姿显得格外勇猛。他的侍从森地五郎八也英勇作战,最终战死。
他的豪迈英勇之举,一下子让柳生流的名声在日本的中国地区响亮起来。——然而石舟斋即便后来听到了这些传闻,成了柳生谷人们的谈资,也只是黯然神伤,丝毫没有喜悦之色。
“他的剑术,并非我的本意。不过是体现了柳生流剑术某一方面的强大罢了。切不可效仿五郎右卫门啊。”
石舟斋反倒这样说着,告诫周围的年轻子弟们。
长子严胜早早就遭遇不幸,他的儿子久三郎在朝鲜之役中战死了,次子久斋、三子德斋两人都遁入了佛门,四儿子五郎右卫门也客死旅途,步入老年且已出家的石舟斋身边,终于变得落寞起来,透着一股孤寂的气息。
传承血脉的希望就寄托在了五儿子但马守宗矩一人身上,可他常住江户,偶尔传来的音信,成了石舟斋仅有的慰藉。
在七十六岁那年的八月吉日。
他似乎独自一人焚香静坐着,在撰写长篇的剑术奥义之书。
不过,他将其深深地藏在箱底,不给别人看,到了第二年又重新把自己这一代的功夫以及体验的精髓记录下来,在那年年底,又再次针对晚年领悟到的吹毛剑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书写等,可到了次年春天,他在长篇书卷的末尾题上跋文,就此结束了这项工作。
“兵库什么时候回来呀?”
他时不时地向家人询问着。
大概在那个时候,他似乎已经暗自对自己的天命有所预感了。嫩绿的新叶,在这一年的夏天,也静静地开始环绕着山城的这一处山庄了。
石舟斋把孙子兵库利严当作掌上明珠一般,疼爱到了恨不得时刻放在眼前的程度。
不管是从血缘亲情上,还是孙子那天生的剑术资质来看,他都把这个孙子视为“我们家的至宝”,格外珍视。
所以平日里,他常常说道:“就算别家来求,哪怕给的俸禄少一千石,你也绝不能去出仕呀。”
可见他对孙子的看重程度。
肥后国的加藤清正通过与石舟斋关系亲昵的黑田长政正式来恳请让兵库到自家效力的时候,石舟斋原本是一口回绝说“除非给一千石”。然而清正考虑到家中其他家臣的情况,回复说表面上给五百石,实际内部按一千五百石、以客卿的待遇来迎接,给出了超出要求的优厚待遇,石舟斋便说道:“既然您如此看重我孙子的才能,愿意给出这般待遇的话……”
于是就把一切事宜托付给长政,把兵库派往肥后了。
不过在那次交涉的最后,石舟斋还向清正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兵库这孩子呀,天性上并不是那种会懈怠奉公之事的人,不过毕竟还是年轻人,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所以即便他犯了错,希望您能饶恕他三次死罪。”
由此也能看出石舟斋对兵库是多么热爱了。不过话说回来,清正能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还以客卿之礼迎接兵库,其热情和大度也是非同一般的呀。
兵库利严去肥后那年是二十五岁,在肥后待的时间不长,仅仅两年就辞去了加藤家的差事,随后便从九州、日本的中国地区一路游历到北陆地区去了。
到了这一年,他二十八岁了。之前的消息说他会在四月左右回到柳生家,可到了五月没见人回来,六月也快过去了,还是没见踪影。
“兵库……还没回来吗?”
石舟斋卧病在床,已经卧床不起了,却越发翘首以盼,心心念念就等着孙子回来。
“我刚回来,我是兵库呀。”
初秋时节,这久违的声音在柳生家响起了。
石舟斋那高兴的样子自不必说。
× × ×
一天,秋日里天气清爽的午后。
“兵库,到这边来。”
石舟斋离开了病床,换好衣服,漱了口,洗了手,把孙子兵库叫到内室里来。
“您身体怎么样了?”
“感觉挺不错的。不过我这把老骨头就像枯木了呀,再也等不到花开的时候了,大概就在秋末,或者这个冬天了吧。”
“您怎么说这样的话呀……”
兵库忍不住哭了出来。他已然二十八岁了——而且是有着能被许以一千五百石俸禄这般才能的优秀武士,可在从小就格外疼爱他的祖父面前,终究还只是个孙子罢了。
“别哭那些傻眼泪了……”
石舟斋虽然嘴上责备着,脸上却也透着一丝哀愁。人活于世,和谁分别都会有这种难以避免的伤心呀。
“今天我要重新把一样东西传授给你。”
他把自己亲笔书写的“柳生流印可”长卷,连同曾经自己从上泉伊势守那里得来的“新阴流相传之书”“新阴绘目录”这三样,全都交给了兵库。
“我这一族里晚辈众多,可看样子能把这些派上用场的,也就只有你了。你要终生以此为鉴,不可懈怠呀。剑道修行可不只是你一个人、一辈子的短暂之事,要广泛地惠及后世众人、对国家有益才行呀。正因为肩负着让后人受益的责任,所以这担子很重啊……拜托你了,兵库。”
江户的但马守宗矩接到老家传来的急报后,向将军家告假,沿着落叶纷飞的晚秋驿道,匆忙往大和国赶去。
突然病情加重的石舟斋在病床上转动着眼眸,喃喃说道:“宗矩大老远地能赶回来吗……”
那话语里透着仿佛对不住将军家的意思。
在枕边,门下的木村助九郎、庄田喜左卫门、出渊孙兵卫以及其他众多亲传弟子都在守护着。
这些人也都分别在纪州家、仙台家、浅野家等各处出仕,各自都已开宗立派了。
“没什么可挂心的了。”
石舟斋看着从自己这棵大树主干上分出去,成长为枝、叶、花、果的一门子弟,反倒显得很欣慰。
各家的来访、诸侯亲自来探望的情况也从未间断过。
泉州的泽庵等人前来探望的日子里,病房里甚至都能听到谈笑声。奈良的宝蔵院胤荣比他早十几年就已经去世了。
冬天临近了,进入了极寒的时节,病情也越发严重了。
有一天,石舟斋卧病在床,把宗矩一人叫到枕边,问道:“你知晓‘见国之机’的含义吗?”
宗矩恭敬地请求教诲,石舟斋说道:“‘见国之机’就是通过兵法,去洞察一国的形势。以剑道原理为基础,知晓经世治民的要点呀。”
过了一会儿,又问道:“你平常在将军家,是以怎样的心态,来传授剑道、担当师范一职的呢?”
宗矩回答道:“是以能治理天下的兵法来担当此任的。”
石舟斋听后很满意,微微点头,大声说道:“平民学习它就能修养自身,君子学习它就能增进学识,王侯学习它就能治理国家——从平民到王侯、君子,这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呀!”
说完,静静地闭上双眼,过了一会儿,又说道:“你没什么可忧虑的了,我这下放心了。”
即便到了眼看着可能就是今天或者明天就不行了的状态,石舟斋去厕所也从不让人搀扶,总是拄着留有自己手泽的细竹拐杖,从病房的湿滑走廊往后院厕所走去。
那时正值十二月的极寒天气,伊贺边境的群山飘起了细雪,怎么扫也扫不完,走廊边积了一层又一层。木板走廊冻得像镜子一样光滑,大家走在上面动不动就滑倒受伤,周围的人每次看到石舟斋在那行走,都替他捏一把汗,可石舟斋却一次都没滑倒过。
“都病成那样了,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呀……”
石舟斋听到人们的疑惑,在那如枯叶般消瘦的脸颊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在结冰的走廊上行走,去往后院厕所的过程中,我苦心钻研,发明了一种‘浮身之法’,也可称作‘浮身之太刀’。真想拿上刀,展示给宗矩和兵库看看啊……”
就在那个夜晚过后,天色渐亮之时,最终,他七十八年的人生,在积雪深厚的柳生谷的清晨,静静地画上了句号。不,应该说是带着他所留下的功绩,在永恒中圆满地往生了。
在已然知晓死期将至,甚至直到临死前的数天,还拄着拐杖在结冰的走廊上钻研剑道功夫的他,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名人呀。多么令人钦佩,多么尊贵啊!秉持着这样的心,无往而不利。
九月十九日,关原之战拉开了帷幕。
宗矩向家康恳切请求道:“父亲年事已高,恳请您允许我代替父亲,率领柳生家的人马,吩咐我担当先锋之任吧。”家康应允了他。
那是在家康率领东军的大部队从野州小山折返,推进到三州的池鲤鲋之时,宗矩提前赶到那里迎接的时候发生的事。
大战结束后,天下局势归于德川家掌控,宗矩也参与到论功行赏之中。
他被封赏了柳生本家领地两千石,紧接着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千石。
而且此前,他不过是德川秀忠身边的近侍,只是个陪练的角色,然而此后,他明显得到重用,被任命担任将军家兵法师范这一重要职位,还被授予了但马守一职。
就这样,他首次在江户建立起了家族,奠定了江户柳生家的基础。
看到踏入世间的儿子有了这般前程,石舟斋似乎也才第一次露出了“……嗯,能当上但马守,也算可以了”这样安心的样子。
不过,在这几只离巢闯荡世间的子女当中,也有命运悲惨的。但马守宗矩的哥哥——四儿子五郎右卫门便是如此。
原本五郎右卫门从幼年起,就有着不受石舟斋规矩束缚的豪放性格,后来在各国游历期间,就听说他在小早川金吾秀秋家效力了。
关原之战时他应该也在战场上,有一阵子,是身处与德川家对阵的西军之中,在战斗中途,又转投到背叛了己方石田三成等人、成为关东军一翼的秀秋麾下。
然而,五郎右卫门无论是对石舟斋,还是对弟弟宗矩,都再也没露过面。
在那之后,庆长七年——
小早川家覆灭了。他也开始四处流浪,后来投靠到伯耆国横田内膳所在的饭山城,可偶然间,那内膳被身为主要将领的中村伯耆守杀害,饭山城也被伯耆守的人马包围了。
五郎右卫门当时就在城内,为了营救内膳的儿子主马助,完全出于道义,面对敌方的大军奋勇作战。
城在庆长八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沦陷了。当时他在城破之际的英勇表现,一度在当时的中国地区(日本地名)的武士们当中传为佳话,引起了轰动。
五郎右卫门身着火红的铠甲,手持半具足从城中杀出,挥舞着大刀,在力竭倒下之前,据说斩杀了敌方多达十八名披甲戴胄的武士,最终战死沙场。
因为他平日里就对新阴流的古招式“逆风”刀法颇为得意,所以当时战斗的英姿显得格外勇猛。他的侍从森地五郎八也英勇作战,最终战死。
他的豪迈英勇之举,一下子让柳生流的名声在日本的中国地区响亮起来。——然而石舟斋即便后来听到了这些传闻,成了柳生谷人们的谈资,也只是黯然神伤,丝毫没有喜悦之色。
“他的剑术,并非我的本意。不过是体现了柳生流剑术某一方面的强大罢了。切不可效仿五郎右卫门啊。”
石舟斋反倒这样说着,告诫周围的年轻子弟们。
长子严胜早早就遭遇不幸,他的儿子久三郎在朝鲜之役中战死了,次子久斋、三子德斋两人都遁入了佛门,四儿子五郎右卫门也客死旅途,步入老年且已出家的石舟斋身边,终于变得落寞起来,透着一股孤寂的气息。
传承血脉的希望就寄托在了五儿子但马守宗矩一人身上,可他常住江户,偶尔传来的音信,成了石舟斋仅有的慰藉。
在七十六岁那年的八月吉日。
他似乎独自一人焚香静坐着,在撰写长篇的剑术奥义之书。
不过,他将其深深地藏在箱底,不给别人看,到了第二年又重新把自己这一代的功夫以及体验的精髓记录下来,在那年年底,又再次针对晚年领悟到的吹毛剑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书写等,可到了次年春天,他在长篇书卷的末尾题上跋文,就此结束了这项工作。
“兵库什么时候回来呀?”
他时不时地向家人询问着。
大概在那个时候,他似乎已经暗自对自己的天命有所预感了。嫩绿的新叶,在这一年的夏天,也静静地开始环绕着山城的这一处山庄了。
石舟斋把孙子兵库利严当作掌上明珠一般,疼爱到了恨不得时刻放在眼前的程度。
不管是从血缘亲情上,还是孙子那天生的剑术资质来看,他都把这个孙子视为“我们家的至宝”,格外珍视。
所以平日里,他常常说道:“就算别家来求,哪怕给的俸禄少一千石,你也绝不能去出仕呀。”
可见他对孙子的看重程度。
肥后国的加藤清正通过与石舟斋关系亲昵的黑田长政正式来恳请让兵库到自家效力的时候,石舟斋原本是一口回绝说“除非给一千石”。然而清正考虑到家中其他家臣的情况,回复说表面上给五百石,实际内部按一千五百石、以客卿的待遇来迎接,给出了超出要求的优厚待遇,石舟斋便说道:“既然您如此看重我孙子的才能,愿意给出这般待遇的话……”
于是就把一切事宜托付给长政,把兵库派往肥后了。
不过在那次交涉的最后,石舟斋还向清正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兵库这孩子呀,天性上并不是那种会懈怠奉公之事的人,不过毕竟还是年轻人,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所以即便他犯了错,希望您能饶恕他三次死罪。”
由此也能看出石舟斋对兵库是多么热爱了。不过话说回来,清正能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还以客卿之礼迎接兵库,其热情和大度也是非同一般的呀。
兵库利严去肥后那年是二十五岁,在肥后待的时间不长,仅仅两年就辞去了加藤家的差事,随后便从九州、日本的中国地区一路游历到北陆地区去了。
到了这一年,他二十八岁了。之前的消息说他会在四月左右回到柳生家,可到了五月没见人回来,六月也快过去了,还是没见踪影。
“兵库……还没回来吗?”
石舟斋卧病在床,已经卧床不起了,却越发翘首以盼,心心念念就等着孙子回来。
“我刚回来,我是兵库呀。”
初秋时节,这久违的声音在柳生家响起了。
石舟斋那高兴的样子自不必说。
× × ×
一天,秋日里天气清爽的午后。
“兵库,到这边来。”
石舟斋离开了病床,换好衣服,漱了口,洗了手,把孙子兵库叫到内室里来。
“您身体怎么样了?”
“感觉挺不错的。不过我这把老骨头就像枯木了呀,再也等不到花开的时候了,大概就在秋末,或者这个冬天了吧。”
“您怎么说这样的话呀……”
兵库忍不住哭了出来。他已然二十八岁了——而且是有着能被许以一千五百石俸禄这般才能的优秀武士,可在从小就格外疼爱他的祖父面前,终究还只是个孙子罢了。
“别哭那些傻眼泪了……”
石舟斋虽然嘴上责备着,脸上却也透着一丝哀愁。人活于世,和谁分别都会有这种难以避免的伤心呀。
“今天我要重新把一样东西传授给你。”
他把自己亲笔书写的“柳生流印可”长卷,连同曾经自己从上泉伊势守那里得来的“新阴流相传之书”“新阴绘目录”这三样,全都交给了兵库。
“我这一族里晚辈众多,可看样子能把这些派上用场的,也就只有你了。你要终生以此为鉴,不可懈怠呀。剑道修行可不只是你一个人、一辈子的短暂之事,要广泛地惠及后世众人、对国家有益才行呀。正因为肩负着让后人受益的责任,所以这担子很重啊……拜托你了,兵库。”
江户的但马守宗矩接到老家传来的急报后,向将军家告假,沿着落叶纷飞的晚秋驿道,匆忙往大和国赶去。
突然病情加重的石舟斋在病床上转动着眼眸,喃喃说道:“宗矩大老远地能赶回来吗……”
那话语里透着仿佛对不住将军家的意思。
在枕边,门下的木村助九郎、庄田喜左卫门、出渊孙兵卫以及其他众多亲传弟子都在守护着。
这些人也都分别在纪州家、仙台家、浅野家等各处出仕,各自都已开宗立派了。
“没什么可挂心的了。”
石舟斋看着从自己这棵大树主干上分出去,成长为枝、叶、花、果的一门子弟,反倒显得很欣慰。
各家的来访、诸侯亲自来探望的情况也从未间断过。
泉州的泽庵等人前来探望的日子里,病房里甚至都能听到谈笑声。奈良的宝蔵院胤荣比他早十几年就已经去世了。
冬天临近了,进入了极寒的时节,病情也越发严重了。
有一天,石舟斋卧病在床,把宗矩一人叫到枕边,问道:“你知晓‘见国之机’的含义吗?”
宗矩恭敬地请求教诲,石舟斋说道:“‘见国之机’就是通过兵法,去洞察一国的形势。以剑道原理为基础,知晓经世治民的要点呀。”
过了一会儿,又问道:“你平常在将军家,是以怎样的心态,来传授剑道、担当师范一职的呢?”
宗矩回答道:“是以能治理天下的兵法来担当此任的。”
石舟斋听后很满意,微微点头,大声说道:“平民学习它就能修养自身,君子学习它就能增进学识,王侯学习它就能治理国家——从平民到王侯、君子,这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呀!”
说完,静静地闭上双眼,过了一会儿,又说道:“你没什么可忧虑的了,我这下放心了。”
即便到了眼看着可能就是今天或者明天就不行了的状态,石舟斋去厕所也从不让人搀扶,总是拄着留有自己手泽的细竹拐杖,从病房的湿滑走廊往后院厕所走去。
那时正值十二月的极寒天气,伊贺边境的群山飘起了细雪,怎么扫也扫不完,走廊边积了一层又一层。木板走廊冻得像镜子一样光滑,大家走在上面动不动就滑倒受伤,周围的人每次看到石舟斋在那行走,都替他捏一把汗,可石舟斋却一次都没滑倒过。
“都病成那样了,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呀……”
石舟斋听到人们的疑惑,在那如枯叶般消瘦的脸颊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在结冰的走廊上行走,去往后院厕所的过程中,我苦心钻研,发明了一种‘浮身之法’,也可称作‘浮身之太刀’。真想拿上刀,展示给宗矩和兵库看看啊……”
就在那个夜晚过后,天色渐亮之时,最终,他七十八年的人生,在积雪深厚的柳生谷的清晨,静静地画上了句号。不,应该说是带着他所留下的功绩,在永恒中圆满地往生了。
在已然知晓死期将至,甚至直到临死前的数天,还拄着拐杖在结冰的走廊上钻研剑道功夫的他,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名人呀。多么令人钦佩,多么尊贵啊!秉持着这样的心,无往而不利。
相关热词搜索:剑中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