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桥泥舟
2025-05-20 作者:吉川英治 译者: 来源:吉川英治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熟透的柿子掉落下来。不知是因为什么事起的头,兄弟俩在柿子树下扭打在了一起。
年纪小的谦三郎没什么还手之力,被哥哥纪一郎扔了出去,重重地背部着地摔在地上。
“扔得好啊你!”
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毕竟是武士家的孩子呀。一边翻滚着,一边咬牙切齿地又朝哥哥的腿上扑过去死死抱住。
“还不长记性啊。”
纪一郎用力甩开他。倔强的弟弟却不依不饶,又和哥哥扭打在一起,紧接着又被哥哥狠狠地摔倒在地。
妹妹英夫子哭了起来,边哭边朝着屋里喊道:“母亲大人——母亲大人!”
书院那扇破旧的拉门打开了,走出来的不是兄弟俩的母亲,而是父亲山冈市郎右卫门。
“又打架了。纪一郎,都这么大了,还不停手。谦三郎,你作为弟弟,对哥哥这样,成何体统啊。”
这一声呵斥,让兄弟俩立马分开,不一会儿就被教训了好一会儿。母亲文子赶来赔罪,甚至连母亲都被父亲斥责说是没把孩子教好。连年幼的英夫子也跟着一起哭着赔不是。山冈市郎右卫门看着小女孩那可怜又惹人怜爱的样子,于心不忍,说道:“别哭了,好了好了。”
借着安慰英子,先是把母亲以及兄弟俩都告诫了一番,这才作罢。
说起旗本,听起来好像挺有来历的,可幕臣山冈家俸禄微薄,并不富裕。庭院里杂草丛生,拉门的贴纸更换也是一年一次或者隔两年才换一次。不过,这样的家里之所以总有热闹的声响,都是因为有这两个精力充沛的男孩子的缘故。哥哥纪一郎今年十五岁了,弟弟这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好不容易才九岁,俗称谦三郎,字宽猛,后来入赘到高桥家改姓,成为伊势守,号泥舟。
那个高桥家,是母亲的娘家。
担任二之丸留守居役的高桥义左卫门包实,是母亲的父亲,也就是兄弟俩的外祖父。
兄弟俩每天都去那里学习剑道和枪术。高桥家历代都倡导剑、枪、薙刀三法如一,教授幕府子弟,流派的风气虽说朴实,但比起武技本身,更尊崇武士之魂,在幕末颓废的武士风气中,推行复古式的武士道教育。
他们的祖父兼师父高桥义左卫门偶然来访时说道:“把这家的兄弟俩带出去见见世面如何,让他们在众人面前露露脸,也是修行的一种嘛。”
说完就回去了。
偶然听到父亲和祖父这番对话的兄弟俩,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疑惑。义左卫门走后,纪一郎和谦三郎就被父亲叫了过去。父亲市郎右卫门看着两人,比较了一番后说道:“你们俩这么爱打闹,明天呀,腾出时间来,让你们认认真真地来一场对决,这是义左卫门大人的主意。明天你们可得听好了,就算是兄弟,纪一郎你可不能输给弟弟,谦三郎你也不能输给哥哥呀。”
说完便交代了下去。
初冬时节,草木开始枯黄,这是个暖阳高照的日子。物头松平六左卫门的宅邸内聚集了很多人,门旁还搭起了帷幕。从早上开始,尖锐的喊叫声,还有竹刀、木刀、练习用枪碰撞发出的声响就一直没断过。
这是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的幕府旗本子弟的武技考试。各组长都接到了通知,组长们当天要带着名册和人员前来参加。山冈家的兄弟俩也被带到了这里。
身处众人之中,兄弟俩很安静。因为都是他们喜爱的技艺,所以目不斜视,也不觉得厌烦,从早上开始就一直专注地看着各流派、各个人交错上场、捉对厮杀的比赛。
在评判人员当中,能看到既是兄弟俩老师又是祖父的那个人的身影。不过,父亲市郎右卫门却没来。
过了一会儿,有人喊起了“山冈纪一郎、山冈谦三郎”的名字。
“到!”
“到!”
兄弟俩齐声应答,一同走到场地中间。他们那利落的准备动作很是引人注目。
“这可是要记录下来,甚至会传到主公耳朵里的呀。你们要全力以赴啊。”
负责组织的人鼓励着他们,给两人拿来了同样的练习用枪。两位小剑士之间行礼的样子,让人们不禁露出了微笑。
然而,就在他们拿起枪的瞬间,那令人莞尔的场景就消失不见了,兄弟俩交手时那激烈的喊叫声,比起从早上开始那些成年人之间满是疲态的比赛,要更加认真、更加凶猛。
没过多久,大家都不禁“啊”地喊出了声。弟弟谦三郎那小小的身躯,就像在沙地里扑腾的山鸟一样,被尘土包围着,就在人们以为他会连人带枪高高跃起的时候,哥哥纪一郎却被一股极大的力量仰面刺倒在地了。
“危险啊!”
“好了好了!”
评判人员都忍不住大喊,负责的人也赶忙跑过去分开了两人。
纪一郎是脸颊被刺中了,从那之后的好几天,半张脸肿得像酒桶一样,躺在床上都起不来。
“哥哥,疼不疼呀?还疼吗?”
谦三郎一脸担心的样子,守在哥哥的枕边不肯离开。
然后他探头看看哥哥的脸,说道:“对不起呀。”
“……”
纪一郎闭着眼睛,什么都没说。因为他一直不吭声,谦三郎便问道:“你生气了吗?”
纪一郎摇了摇头,眼角缓缓流下了泪水,接着他握住弟弟的手说:“你干得好呀,我很欣慰呢,我这个做哥哥的,是自己学艺不精。等身体好了,我一定拼命努力,把不足之处弥补回来。”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看到这兄弟俩打架了。他们对父母也很孝顺,被称作山冈家的孝童,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弟弟谦三郎到了十七岁的时候,被高桥家收为养子带走了。分别之后,兄弟俩之间的感情越发深厚了。
只是,唯独在武道方面,两人心里一直牢牢秉持着“绝不能输”这样的默契。
尤其是哥哥纪一郎,从十五岁时脸肿了半边、卧床七天那次起,似乎就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自那以后便彻底改变了心态,那股精进的劲头,连父母都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年少时,他早早地就潜心于禅学,遍访各家,钻研技艺,而且在文学方面也刻苦努力,自号静山,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说:“在枪术方面,如今山冈静山恐怕是天下第一了吧。”
甚至还有这样的评价:“恐怕像静山这样的人物,是百年才出一两个的天才吧。”
世人一旦发现自己身边出类拔萃的非凡之人,必定会称其为“天才”。然而山冈静山能被称作名人的境界,绝不是仅仅靠天赋就能达到的,更多的是依靠努力。
在赖山阳的文名威震一时的时候,世人指着山阳的诗、山阳的文学成就说道:“那可是天才之笔呀。”
据说山阳听到这话后嘟囔道:“把我当作天才之类看待的人,算不上是我的知己呀。”
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有着这样的人在默默刻苦、精进努力,可在深夜寒灯下,山阳呕心沥血几十年撰写史书那悲壮的努力模样,却没人看到过。
山冈静山,也就是纪一郎的成长进步,背后也有着旁人不知的苦行。每年严寒时节,深夜里,他头顶着冰冻的天空,脚踏着冰地,走到井边,用粗绳扎紧腹部,把破冰取来的水从头上浇下,从丑时末就开始独自进入道场,一直到天亮,挥舞着重达十五斤的长枪,进行猛烈的突刺练习,一晚要练一千到两千次,而且这样连续练上三十个夜晚。
即便已经成为一家、被称作当代一流之后,白天要教导几百个门生,夜里也必定不松懈对“突刺”的练习。他还自称,哪怕有点小感冒或者生病,只要练上三千次“突刺”就能痊愈。从傍晚点灯时分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听到鸟儿鸣叫,甚至有过数到两万几千次“突刺”的时候。
“近代少见的武道家”,听到这样的传闻后,有一个人曾经前来拜访。这人是筑后柳河的南纪理介,据说在枪术方面海内无双。
初次见面的时候,两人只是聊了些武道方面的话题就分开了。
“果然厉害呀。”
彼此都只是通过见面了解了对方这个人,然后就告别了。
大概一个月后,南纪理介前来道别:“我要回国了,特来告辞。”
并且提出想看看静山的枪术,当作回国的纪念。
而静山其实也正想见识见识理介的枪术呢。于是遣退旁人,只有他们两人,站在了肃穆的场地之上。
这场堪称壮烈至极的两位名人之间的比试,打破了自古以来的比试记录。从早上九点左右开始对阵,一直到午后四点左右,都还没分出胜负。两人就像熔炉中的钢铁与火焰一般,全神贯注,以至于场地的地板上满是两人的汗水,滑得都能让人滑倒了。最后以平局收场,过后再去看双方的枪,枪尖都破损了,像锯齿一样缺了好几寸呢。
父亲市郎右卫门很早就离世了,母亲文子又体弱多病。
在静山的书房墙壁上,贴着这样的纸条:
七之日,墓参
三、八,听讲
一、六,母按摩
意思是每逢初七去扫墓,初三、初八去听讲学,初一、初六给母亲按摩。
在给母亲按摩或者在书房读书的时候,他也只是随身佩着一把短木刀而已。木刀的一面刻着:
——不道人短,不夸己长
背面则刻着他自拟的铭文:
——施人勿念,受施莫忘
而且,他还常常对手下的门生说:“最可怕的就是骄傲自满、自我膨胀啊。心里哪怕有一丝骄傲的缝隙,那历经百年锤炼的道业也会在一朝之间崩塌荒废的。”
既是弟弟谦三郎的养父家,又身为师父和外祖父的高桥义左卫门,终于上了年纪,便不再担任师范之职,带着弟子和道场,对静山说道:“后事就拜托你了。”
然后就把一切交给静山,自己隐居了。
从那以后,高桥谦三郎也跟哥哥静山更加亲近了,跟着他学习枪法。
在这个时候,同样也常有一个为了端正武道而前来的认真的青年来到静山这里,这人就是后来的山冈铁舟。
母亲去世后,静山的妹妹英夫子也来到家中一起生活。英子后来成了铁舟的夫人,那时候在道场里两人常常碰面,不过当时谁也没预料到彼此今后的人生会是那样的。
这一家人,仿佛只有武道闪耀着光芒。
不管怎么说,静山就是顶梁柱。
他侍奉弟弟的养父尽心尽力,对已故的父母极尽孝养,对弟妹也是关怀备至、和蔼可亲。知己朋友中,没有一个人与静山相悖的,他实在是个备受人们敬慕的人。
而且,作为一名武道家,在还算年轻的年纪,就被称作当代无双,在枪术方面更是被尊为名人。那样的风范从太过年轻的时候就具备得太过完备了,现在想来,或许就像过早绽放却又短命的花朵吧。在安政二年的夏七月,实在是太过可惜了,静山竟然英年早逝了。
他的死,也是符合他为人的,是为了义。
“啊,太可惜了呀!”
他的死太过突然,令人长久地叹息不已。
从初夏的时候起,静山就患上了脚气病,到了七月酷暑正盛的时候,他在病床上听说自己的游泳老师因为被人怨恨,在品川冲的水上训练场遭人算计,陷入了危险之中,便说道:“这可是大事啊!”
全然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顶着炎炎烈日飞奔而去,为了救那个人往海里游去,结果引发了脚气攻心,在途中就断了气。
静山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而留下来的高桥谦三郎,那时才二十一岁。
年纪小的谦三郎没什么还手之力,被哥哥纪一郎扔了出去,重重地背部着地摔在地上。
“扔得好啊你!”
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毕竟是武士家的孩子呀。一边翻滚着,一边咬牙切齿地又朝哥哥的腿上扑过去死死抱住。
“还不长记性啊。”
纪一郎用力甩开他。倔强的弟弟却不依不饶,又和哥哥扭打在一起,紧接着又被哥哥狠狠地摔倒在地。
妹妹英夫子哭了起来,边哭边朝着屋里喊道:“母亲大人——母亲大人!”
书院那扇破旧的拉门打开了,走出来的不是兄弟俩的母亲,而是父亲山冈市郎右卫门。
“又打架了。纪一郎,都这么大了,还不停手。谦三郎,你作为弟弟,对哥哥这样,成何体统啊。”
这一声呵斥,让兄弟俩立马分开,不一会儿就被教训了好一会儿。母亲文子赶来赔罪,甚至连母亲都被父亲斥责说是没把孩子教好。连年幼的英夫子也跟着一起哭着赔不是。山冈市郎右卫门看着小女孩那可怜又惹人怜爱的样子,于心不忍,说道:“别哭了,好了好了。”
借着安慰英子,先是把母亲以及兄弟俩都告诫了一番,这才作罢。
说起旗本,听起来好像挺有来历的,可幕臣山冈家俸禄微薄,并不富裕。庭院里杂草丛生,拉门的贴纸更换也是一年一次或者隔两年才换一次。不过,这样的家里之所以总有热闹的声响,都是因为有这两个精力充沛的男孩子的缘故。哥哥纪一郎今年十五岁了,弟弟这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好不容易才九岁,俗称谦三郎,字宽猛,后来入赘到高桥家改姓,成为伊势守,号泥舟。
那个高桥家,是母亲的娘家。
担任二之丸留守居役的高桥义左卫门包实,是母亲的父亲,也就是兄弟俩的外祖父。
兄弟俩每天都去那里学习剑道和枪术。高桥家历代都倡导剑、枪、薙刀三法如一,教授幕府子弟,流派的风气虽说朴实,但比起武技本身,更尊崇武士之魂,在幕末颓废的武士风气中,推行复古式的武士道教育。
他们的祖父兼师父高桥义左卫门偶然来访时说道:“把这家的兄弟俩带出去见见世面如何,让他们在众人面前露露脸,也是修行的一种嘛。”
说完就回去了。
偶然听到父亲和祖父这番对话的兄弟俩,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疑惑。义左卫门走后,纪一郎和谦三郎就被父亲叫了过去。父亲市郎右卫门看着两人,比较了一番后说道:“你们俩这么爱打闹,明天呀,腾出时间来,让你们认认真真地来一场对决,这是义左卫门大人的主意。明天你们可得听好了,就算是兄弟,纪一郎你可不能输给弟弟,谦三郎你也不能输给哥哥呀。”
说完便交代了下去。
初冬时节,草木开始枯黄,这是个暖阳高照的日子。物头松平六左卫门的宅邸内聚集了很多人,门旁还搭起了帷幕。从早上开始,尖锐的喊叫声,还有竹刀、木刀、练习用枪碰撞发出的声响就一直没断过。
这是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的幕府旗本子弟的武技考试。各组长都接到了通知,组长们当天要带着名册和人员前来参加。山冈家的兄弟俩也被带到了这里。
身处众人之中,兄弟俩很安静。因为都是他们喜爱的技艺,所以目不斜视,也不觉得厌烦,从早上开始就一直专注地看着各流派、各个人交错上场、捉对厮杀的比赛。
在评判人员当中,能看到既是兄弟俩老师又是祖父的那个人的身影。不过,父亲市郎右卫门却没来。
过了一会儿,有人喊起了“山冈纪一郎、山冈谦三郎”的名字。
“到!”
“到!”
兄弟俩齐声应答,一同走到场地中间。他们那利落的准备动作很是引人注目。
“这可是要记录下来,甚至会传到主公耳朵里的呀。你们要全力以赴啊。”
负责组织的人鼓励着他们,给两人拿来了同样的练习用枪。两位小剑士之间行礼的样子,让人们不禁露出了微笑。
然而,就在他们拿起枪的瞬间,那令人莞尔的场景就消失不见了,兄弟俩交手时那激烈的喊叫声,比起从早上开始那些成年人之间满是疲态的比赛,要更加认真、更加凶猛。
没过多久,大家都不禁“啊”地喊出了声。弟弟谦三郎那小小的身躯,就像在沙地里扑腾的山鸟一样,被尘土包围着,就在人们以为他会连人带枪高高跃起的时候,哥哥纪一郎却被一股极大的力量仰面刺倒在地了。
“危险啊!”
“好了好了!”
评判人员都忍不住大喊,负责的人也赶忙跑过去分开了两人。
纪一郎是脸颊被刺中了,从那之后的好几天,半张脸肿得像酒桶一样,躺在床上都起不来。
“哥哥,疼不疼呀?还疼吗?”
谦三郎一脸担心的样子,守在哥哥的枕边不肯离开。
然后他探头看看哥哥的脸,说道:“对不起呀。”
“……”
纪一郎闭着眼睛,什么都没说。因为他一直不吭声,谦三郎便问道:“你生气了吗?”
纪一郎摇了摇头,眼角缓缓流下了泪水,接着他握住弟弟的手说:“你干得好呀,我很欣慰呢,我这个做哥哥的,是自己学艺不精。等身体好了,我一定拼命努力,把不足之处弥补回来。”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看到这兄弟俩打架了。他们对父母也很孝顺,被称作山冈家的孝童,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弟弟谦三郎到了十七岁的时候,被高桥家收为养子带走了。分别之后,兄弟俩之间的感情越发深厚了。
只是,唯独在武道方面,两人心里一直牢牢秉持着“绝不能输”这样的默契。
尤其是哥哥纪一郎,从十五岁时脸肿了半边、卧床七天那次起,似乎就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自那以后便彻底改变了心态,那股精进的劲头,连父母都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年少时,他早早地就潜心于禅学,遍访各家,钻研技艺,而且在文学方面也刻苦努力,自号静山,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说:“在枪术方面,如今山冈静山恐怕是天下第一了吧。”
甚至还有这样的评价:“恐怕像静山这样的人物,是百年才出一两个的天才吧。”
世人一旦发现自己身边出类拔萃的非凡之人,必定会称其为“天才”。然而山冈静山能被称作名人的境界,绝不是仅仅靠天赋就能达到的,更多的是依靠努力。
在赖山阳的文名威震一时的时候,世人指着山阳的诗、山阳的文学成就说道:“那可是天才之笔呀。”
据说山阳听到这话后嘟囔道:“把我当作天才之类看待的人,算不上是我的知己呀。”
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有着这样的人在默默刻苦、精进努力,可在深夜寒灯下,山阳呕心沥血几十年撰写史书那悲壮的努力模样,却没人看到过。
山冈静山,也就是纪一郎的成长进步,背后也有着旁人不知的苦行。每年严寒时节,深夜里,他头顶着冰冻的天空,脚踏着冰地,走到井边,用粗绳扎紧腹部,把破冰取来的水从头上浇下,从丑时末就开始独自进入道场,一直到天亮,挥舞着重达十五斤的长枪,进行猛烈的突刺练习,一晚要练一千到两千次,而且这样连续练上三十个夜晚。
即便已经成为一家、被称作当代一流之后,白天要教导几百个门生,夜里也必定不松懈对“突刺”的练习。他还自称,哪怕有点小感冒或者生病,只要练上三千次“突刺”就能痊愈。从傍晚点灯时分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听到鸟儿鸣叫,甚至有过数到两万几千次“突刺”的时候。
“近代少见的武道家”,听到这样的传闻后,有一个人曾经前来拜访。这人是筑后柳河的南纪理介,据说在枪术方面海内无双。
初次见面的时候,两人只是聊了些武道方面的话题就分开了。
“果然厉害呀。”
彼此都只是通过见面了解了对方这个人,然后就告别了。
大概一个月后,南纪理介前来道别:“我要回国了,特来告辞。”
并且提出想看看静山的枪术,当作回国的纪念。
而静山其实也正想见识见识理介的枪术呢。于是遣退旁人,只有他们两人,站在了肃穆的场地之上。
这场堪称壮烈至极的两位名人之间的比试,打破了自古以来的比试记录。从早上九点左右开始对阵,一直到午后四点左右,都还没分出胜负。两人就像熔炉中的钢铁与火焰一般,全神贯注,以至于场地的地板上满是两人的汗水,滑得都能让人滑倒了。最后以平局收场,过后再去看双方的枪,枪尖都破损了,像锯齿一样缺了好几寸呢。
父亲市郎右卫门很早就离世了,母亲文子又体弱多病。
在静山的书房墙壁上,贴着这样的纸条:
七之日,墓参
三、八,听讲
一、六,母按摩
意思是每逢初七去扫墓,初三、初八去听讲学,初一、初六给母亲按摩。
在给母亲按摩或者在书房读书的时候,他也只是随身佩着一把短木刀而已。木刀的一面刻着:
——不道人短,不夸己长
背面则刻着他自拟的铭文:
——施人勿念,受施莫忘
而且,他还常常对手下的门生说:“最可怕的就是骄傲自满、自我膨胀啊。心里哪怕有一丝骄傲的缝隙,那历经百年锤炼的道业也会在一朝之间崩塌荒废的。”
既是弟弟谦三郎的养父家,又身为师父和外祖父的高桥义左卫门,终于上了年纪,便不再担任师范之职,带着弟子和道场,对静山说道:“后事就拜托你了。”
然后就把一切交给静山,自己隐居了。
从那以后,高桥谦三郎也跟哥哥静山更加亲近了,跟着他学习枪法。
在这个时候,同样也常有一个为了端正武道而前来的认真的青年来到静山这里,这人就是后来的山冈铁舟。
母亲去世后,静山的妹妹英夫子也来到家中一起生活。英子后来成了铁舟的夫人,那时候在道场里两人常常碰面,不过当时谁也没预料到彼此今后的人生会是那样的。
这一家人,仿佛只有武道闪耀着光芒。
不管怎么说,静山就是顶梁柱。
他侍奉弟弟的养父尽心尽力,对已故的父母极尽孝养,对弟妹也是关怀备至、和蔼可亲。知己朋友中,没有一个人与静山相悖的,他实在是个备受人们敬慕的人。
而且,作为一名武道家,在还算年轻的年纪,就被称作当代无双,在枪术方面更是被尊为名人。那样的风范从太过年轻的时候就具备得太过完备了,现在想来,或许就像过早绽放却又短命的花朵吧。在安政二年的夏七月,实在是太过可惜了,静山竟然英年早逝了。
他的死,也是符合他为人的,是为了义。
“啊,太可惜了呀!”
他的死太过突然,令人长久地叹息不已。
从初夏的时候起,静山就患上了脚气病,到了七月酷暑正盛的时候,他在病床上听说自己的游泳老师因为被人怨恨,在品川冲的水上训练场遭人算计,陷入了危险之中,便说道:“这可是大事啊!”
全然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顶着炎炎烈日飞奔而去,为了救那个人往海里游去,结果引发了脚气攻心,在途中就断了气。
静山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而留下来的高桥谦三郎,那时才二十一岁。
相关热词搜索:剑中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