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柳生石舟斋
2025-05-20 作者:吉川英治 译者: 来源:吉川英治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第六节 温室里的竹子
二十六岁时,宗矩第一次离开老父亲的身边,开启了“效力”的生涯,踏入了这世间。
就在他刚满三十岁那年的六月,宗矩跟随主君家康的军队,为讨伐上杉景胜,作为一名旗本,正在野州小山的军营中效力。
“柳生大人,柳生大人。主君传唤您呢。快点儿——”
被一名近侍招呼后,宗矩不知何事,赶忙朝着家康的营帐跑去。
家康正拿着让文书代写并已确认过的一份文书,放在膝上,身子靠着矮几,看到宗矩的身影后,把手里的那份文书递给他,说道:“拿着这份文书,你马上离开军营,火速赶回你家乡大和国的柳生谷去。具体情况都写在这上面了。只是……许久未见,不知石舟斋身体是否安好,你回去好好照顾他,把我家康的问候也一并转达给他呀。”
“啊……那我岂不是没法参与这难得的会战了?”
“别多问了,赶紧回去就是了。”
“可是……就我一人被从攻打上杉的军营中命令回去,等我回到家乡见到老父亲,该怎么说呀。要是因为我有什么不妥之处才被责令离开军营的,那我觉得还不如自尽了,也好让老父亲心里好受些呢。”
“哈哈哈哈,你有疑虑也是正常的,不过这不是关乎你个人的事。什么都别多说,回去把文书交给石舟斋就行,照做便是了。”
宗矩无奈地退下,当天就急忙往大和国赶去。——然而,在途中来到近江国的时候,他了解到了事态的真相。
上方的局势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极为险恶。石田三成、小早川秀秋、浮田中纳言以及其他反德川的联盟,看到家康前往野州导致兵力薄弱,突然间活跃起来,想趁此机会把大坂城以外的关东势力一网打尽,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已经在京都、伏见、近江、美浓等广大地区展开,其先锋部队已然在关原的一端,带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关乎“天下局势分水岭”的气势蓄势待发了。
宗矩也明白了,从小山军营被召回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很多大小名也都纷纷回国了。只见城中有不少单身的、没带什么行李的藩士和浪人,都行色匆匆地不知往哪儿赶去。
“看来这是一份很重要的文书呀,要是回去晚了……”
宗矩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心急火燎地往家乡柳生谷赶去。
自从在鹰之峰分别后,宗矩已经有四年没见到父亲了,也不知道父亲变成什么样了。不不,平日里父亲就很注重保养,上了年纪说不定反而越发硬朗健康了呢。
宗矩的心思被公私两方面牵扯着。——他也很挂心主君托付给自己带给父亲的那份文书的内容。
“呀,这不是叔父大人吗?”
兄长严胜的儿子——兵库,正好不知从哪儿回来了,在那和从前丝毫没变的小柳生城的坡道大门外,一看到刚下马的宗矩的身影,就又惊又喜地跑了过来。
“哟,兵库呀,长这么大了呀。都二十二了吧。嗯,真是一表人才……。我都差点没认出来呢。”
“叔父大人您也变了不少呀,变得更健壮了呢。祖父大人要是看到了,该有多高兴呀。”
“父亲大人身体可好?”
“没什么变化,近来他很喜欢静静地看书呢。”
“啊……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些。兵库,你先去通报一声,就说宗矩回来了。”
“是!”
兵库便朝着内院跑去了。
宗矩来到外院的玄关处,家人们一得知是少爷回来了,那些一直侍奉的家臣和仆人们都来迎接他,热闹得很,对他关怀备至。
“哟,助九郎身体也挺好呀。庄兵卫头发都白了呀。呀,五平太也在呢。”
宗矩沉浸在这熟悉又亲切的氛围里,把斗笠交给家臣们,让他们帮忙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正解着草鞋鞋带的时候,一个家臣急匆匆地从里面跑了出来,大声说道:“请稍等一下!这是老爷的吩咐!”
一听说是父亲的吩咐,而且从那个家臣说话的语气里,宗矩感觉到了一种严肃的意味,他赶忙站起身,等候吩咐。
来传达石舟斋命令的那个家臣,虽态度严肃,却也露出一副为难的神情说道:“老爷吩咐了,没有得到许可,不能脱了草鞋就进屋。有话就在中门的墙这边说,您绕到后院的边界那儿去吧——老爷是这么交代的。”
“谨遵吩咐。”
宗矩依照父亲的意思,把刚解开的草鞋鞋带又重新系好,沿着庭院,朝着中门的方向绕过去了。
中门的门扉只开了一扇,石舟斋就站在门里边。虽说听兵库说父亲没什么变化,可在阔别四年后宗矩的眼中,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太过明显地显现在父亲的身上了。
他一眼望去,心里一紧,赶忙强忍着差点夺眶而出的泪水,在门外坐下,行了一礼,说道:“在下是宗矩……自与您分别后,平日里在大御所大人的营帐中侍奉,平常也在江户的秀忠大人身边效力。从那之后,一直忙于奉公之事,都没能到您跟前尽孝,疏于问候的罪过,还望您能原谅。”
他越这么说,越能明显地看到老父亲的脸色变得不悦起来。不,就好像是雕刻在岩石上的那些威严的巨像一般,只是展现着冷峻严肃,宗矩心中涌起的那种父子间的温情,在父亲那雪白的眉毛上一丝都看不出来。
“宗矩,你回来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老父亲对阔别四年的儿子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
“是!……刚刚忘了说,其实我是带着大御所家康公的一封书信,从野州小山的军营急忙赶回来的。”
“那么,你就是个信使了?”
“我也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遵照吩咐,让我赶紧回柳生这边来。”
“哎呀呀,看来你平日里在别人眼里就是个没什么用处的人呀。——如今正是一兵一卒都至关重要的时候,是风云突变的非常时期。——可惜呀,要是个能派上用场的男人,从主君的营帐里被派出来,怎么会只是当个信使呢。”
“我确实没什么出息……但不管怎样,请您收下这封书信吧。”
宗矩从怀里取出书信,捧到老父亲面前,可石舟斋依旧没有伸手去接,只是一脸苦涩地反复说道:“虽说如此,自从你出去效力,到现在也才四年,没能帮上什么忙也是情有可原,可对为父而言,平日里疏于问候的歉意都没有吗?连效力是怎么回事都还没弄明白吗?……其实,从把你送去效力的那天起,我石舟斋就当没你这个儿子了。只是想着我养育成人、推向世间的一个人,在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尽一点力……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呀。”
“是宗矩的不是,请您原谅我。”
“既然受托带着家康公的书信回来,那你不就是德川家的使臣吗?为什么还像个普通家臣一样,一副回到家就欢天喜地的样子呢?而且,来到我石舟斋面前,还把手撑在地上行礼。——连主命是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岂有此理。”
“……是。”
“站起来——重新以德川大人使者的身份进来吧。这里虽是庭院门口,但我石舟斋所在之处便是隐居之所,就不拘那些礼节了,请进吧。”
老父亲亲手打开左右两边的门,把作为使者的儿子迎进了屋内。
家康的书信中告知了上方形势的急剧变化,信里提到,柳生家也要在此时尽可能地紧急召集兵员,在关东军队出发前,火速赶到战场与之会合、协同作战等等相关内容。
石舟斋读完信后,对宗矩回应道:“已清楚知晓书信的旨意了。”
接着又说道:“辛苦你了。信使的任务你已经完成了。既然你已完成使命,那就慢慢卸下旅途的行装,去和大家见见面吧。”
这才第一次对宗矩表示了慰问。
当晚,石舟斋把一族人和家臣们都召集起来,公布了家康的这封书信。本来石舟斋自己也有着虽年事已高,但仍想出阵,参与这场旷古大战的意气。
“那么,我们也能参加这次会战了吗?”
这场酒宴更像是一场振奋人心的聚会,人们在相互敬酒的间隙,纷纷激动地议论着。许久未曾派上用场的大腿肌肉都隐隐作痛,一直潜藏在深处、只是默默锻炼着的臂膀也跃跃欲试了。
“……这会儿,只有兄长五郎右卫门没见着呀,他怎么样了呢?”
宗矩从刚才就对此感到疑惑了,可不管是老人还是兄弟,都对五郎右卫门只字未提,所以他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宗矩回想起当初在父亲石舟斋的陪同下,在鹰之峰的山脚下第一次谒见家康时——自己、兵库以及兄长五郎右卫门三人一起拜见的情景,一边回想着当时的情形,一边环顾着不见兄长身影的众人,心中涌起了一丝落寞。
“嗯,五郎右卫门呀……关于他,恐怕家臣当中还有不知道情况的呢。正好趁现在,给大家讲讲吧。”
石舟斋这么说着,脸上露出了像是心中伤痛的神情,不过实际上,他说出了直到那晚都未曾公开过的四儿子五郎右卫门的下落。
在五个儿子当中,唯独五郎右卫门,是就连石舟斋都管束不了的人。与其说他不受常规约束,倒不如说他有着超乎常规的大气魄,平日里甚至还毫不避讳地如此自夸呢。所以,以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这偏僻的柳生谷直到壮年。他很早就离开家,在各国肆意游历,近来,只听说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在金吾中纳言秀秋的小早川家效力了。
“一家人里,偶尔出个像他那样与众不同的人也好呀。——像宗矩这样的,太过中规中矩了呀。”
说完这些,石舟斋像是在喃喃自语般感慨着。
“中规中矩的竹子”到底是个什么比喻,家臣们一脸不解,不过被这样形容的宗矩,似乎是明白其中意思的,一脸羞愧地低着头。
小时候,父亲石舟斋站在道场,亲手拿着木剑训练儿子们,每次训诫时,总会说:
——当温室里的竹子,可不行啊!
宗矩现在又想起了这句话。
因为宝蔵院的胤荣常常吹尺八,有一次,胤荣借着尺八的事儿说道:“您府上孩子众多,要养育孩子呀,得把他们培养成像朝北生长的竹林里的竹子那样才行啊。”
石舟斋听了这话极为赞同,从那以后,这话就成了他时常挂在嘴边对孩子们说的话了。
胤荣所说的关于尺八的事儿是这样的: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为了制作尺八去寻找好竹子,经过多年尝试后发现,最终,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的朝南竹林里生长的竹子,从来没出过一根能制成名管的竹子。
与之相反,土地贫瘠,冬天饱受冰霜欺凌,从一出生就是幼竹时起,就在寒风中艰难生长的朝北竹林里的竹子,当然,其中也会有连做笛子都不行的倔强竹子,但众多有名的竹管可都是出自那里生长的竹子——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
“在老父亲眼里,我依旧是那温室里的竹子吗?”
宗矩羞愧不已。
今年都已经三十岁了,成为了德川家麾下的一员,领受着三千石的知行,正效力奉公的自己——不由得感到惭愧万分。
而且,他觉得自己太不孝了。
因为石舟斋心里虽然很明白尺八那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可作为养育孩子的父亲,却总是忍不住把孩子往朝南的竹林那种环境去培养——这其中包含着平日里的反省、苦恼以及对子女的深厚情感呀。而今晚——看到已经三十岁的儿子,心里仍暗自为把儿子养成了温室里的竹子而透着悔恨,宗矩察觉到父亲的这份心思后,不禁觉得:“肯定还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呀。——父亲还在为自己的将来担忧呢。”
他不禁自责起自己天性中的不成熟来。
和宗矩相比,兄长五郎右卫门的特质则完全相反。他很早就才能出众,在族中脱颖而出,甚至隐隐有着对老父亲的剑术都不太放在眼里的那种气势。只是,兄长不仅离开了父亲身边,这次还身处西军一方的猛将小早川秀秋的阵营之中。不用说,和要参加东军的石舟斋、宗矩他们,已然成了敌对双方了。
初次听闻此事的家臣们,看着石舟斋的面容,想着“老爷心里该有多难受呀”,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平日里老爷就如秋霜般严厉,可实际上,大家都清楚,他作为父亲,比起世间其他父母,在对待子女方面,内心深处也有着柔情的一面呢。
在那之后的几天——
许久未曾在这座古城里听到的铠甲、具足的碰撞声,叮当作响地汇聚起来,列成阵队,伴随着旗帜、长枪的寒光以及战马的嘶鸣声,朝着美浓的战场进发了。
在这队伍当中,有一位今年七十二岁、双眉如雪的老将,格外引人注目,引得沿途送行的领民们纷纷投来目光。
二十六岁时,宗矩第一次离开老父亲的身边,开启了“效力”的生涯,踏入了这世间。
就在他刚满三十岁那年的六月,宗矩跟随主君家康的军队,为讨伐上杉景胜,作为一名旗本,正在野州小山的军营中效力。
“柳生大人,柳生大人。主君传唤您呢。快点儿——”
被一名近侍招呼后,宗矩不知何事,赶忙朝着家康的营帐跑去。
家康正拿着让文书代写并已确认过的一份文书,放在膝上,身子靠着矮几,看到宗矩的身影后,把手里的那份文书递给他,说道:“拿着这份文书,你马上离开军营,火速赶回你家乡大和国的柳生谷去。具体情况都写在这上面了。只是……许久未见,不知石舟斋身体是否安好,你回去好好照顾他,把我家康的问候也一并转达给他呀。”
“啊……那我岂不是没法参与这难得的会战了?”
“别多问了,赶紧回去就是了。”
“可是……就我一人被从攻打上杉的军营中命令回去,等我回到家乡见到老父亲,该怎么说呀。要是因为我有什么不妥之处才被责令离开军营的,那我觉得还不如自尽了,也好让老父亲心里好受些呢。”
“哈哈哈哈,你有疑虑也是正常的,不过这不是关乎你个人的事。什么都别多说,回去把文书交给石舟斋就行,照做便是了。”
宗矩无奈地退下,当天就急忙往大和国赶去。——然而,在途中来到近江国的时候,他了解到了事态的真相。
上方的局势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极为险恶。石田三成、小早川秀秋、浮田中纳言以及其他反德川的联盟,看到家康前往野州导致兵力薄弱,突然间活跃起来,想趁此机会把大坂城以外的关东势力一网打尽,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已经在京都、伏见、近江、美浓等广大地区展开,其先锋部队已然在关原的一端,带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关乎“天下局势分水岭”的气势蓄势待发了。
宗矩也明白了,从小山军营被召回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很多大小名也都纷纷回国了。只见城中有不少单身的、没带什么行李的藩士和浪人,都行色匆匆地不知往哪儿赶去。
“看来这是一份很重要的文书呀,要是回去晚了……”
宗矩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心急火燎地往家乡柳生谷赶去。
自从在鹰之峰分别后,宗矩已经有四年没见到父亲了,也不知道父亲变成什么样了。不不,平日里父亲就很注重保养,上了年纪说不定反而越发硬朗健康了呢。
宗矩的心思被公私两方面牵扯着。——他也很挂心主君托付给自己带给父亲的那份文书的内容。
“呀,这不是叔父大人吗?”
兄长严胜的儿子——兵库,正好不知从哪儿回来了,在那和从前丝毫没变的小柳生城的坡道大门外,一看到刚下马的宗矩的身影,就又惊又喜地跑了过来。
“哟,兵库呀,长这么大了呀。都二十二了吧。嗯,真是一表人才……。我都差点没认出来呢。”
“叔父大人您也变了不少呀,变得更健壮了呢。祖父大人要是看到了,该有多高兴呀。”
“父亲大人身体可好?”
“没什么变化,近来他很喜欢静静地看书呢。”
“啊……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些。兵库,你先去通报一声,就说宗矩回来了。”
“是!”
兵库便朝着内院跑去了。
宗矩来到外院的玄关处,家人们一得知是少爷回来了,那些一直侍奉的家臣和仆人们都来迎接他,热闹得很,对他关怀备至。
“哟,助九郎身体也挺好呀。庄兵卫头发都白了呀。呀,五平太也在呢。”
宗矩沉浸在这熟悉又亲切的氛围里,把斗笠交给家臣们,让他们帮忙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正解着草鞋鞋带的时候,一个家臣急匆匆地从里面跑了出来,大声说道:“请稍等一下!这是老爷的吩咐!”
一听说是父亲的吩咐,而且从那个家臣说话的语气里,宗矩感觉到了一种严肃的意味,他赶忙站起身,等候吩咐。
来传达石舟斋命令的那个家臣,虽态度严肃,却也露出一副为难的神情说道:“老爷吩咐了,没有得到许可,不能脱了草鞋就进屋。有话就在中门的墙这边说,您绕到后院的边界那儿去吧——老爷是这么交代的。”
“谨遵吩咐。”
宗矩依照父亲的意思,把刚解开的草鞋鞋带又重新系好,沿着庭院,朝着中门的方向绕过去了。
中门的门扉只开了一扇,石舟斋就站在门里边。虽说听兵库说父亲没什么变化,可在阔别四年后宗矩的眼中,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太过明显地显现在父亲的身上了。
他一眼望去,心里一紧,赶忙强忍着差点夺眶而出的泪水,在门外坐下,行了一礼,说道:“在下是宗矩……自与您分别后,平日里在大御所大人的营帐中侍奉,平常也在江户的秀忠大人身边效力。从那之后,一直忙于奉公之事,都没能到您跟前尽孝,疏于问候的罪过,还望您能原谅。”
他越这么说,越能明显地看到老父亲的脸色变得不悦起来。不,就好像是雕刻在岩石上的那些威严的巨像一般,只是展现着冷峻严肃,宗矩心中涌起的那种父子间的温情,在父亲那雪白的眉毛上一丝都看不出来。
“宗矩,你回来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老父亲对阔别四年的儿子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
“是!……刚刚忘了说,其实我是带着大御所家康公的一封书信,从野州小山的军营急忙赶回来的。”
“那么,你就是个信使了?”
“我也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遵照吩咐,让我赶紧回柳生这边来。”
“哎呀呀,看来你平日里在别人眼里就是个没什么用处的人呀。——如今正是一兵一卒都至关重要的时候,是风云突变的非常时期。——可惜呀,要是个能派上用场的男人,从主君的营帐里被派出来,怎么会只是当个信使呢。”
“我确实没什么出息……但不管怎样,请您收下这封书信吧。”
宗矩从怀里取出书信,捧到老父亲面前,可石舟斋依旧没有伸手去接,只是一脸苦涩地反复说道:“虽说如此,自从你出去效力,到现在也才四年,没能帮上什么忙也是情有可原,可对为父而言,平日里疏于问候的歉意都没有吗?连效力是怎么回事都还没弄明白吗?……其实,从把你送去效力的那天起,我石舟斋就当没你这个儿子了。只是想着我养育成人、推向世间的一个人,在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尽一点力……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呀。”
“是宗矩的不是,请您原谅我。”
“既然受托带着家康公的书信回来,那你不就是德川家的使臣吗?为什么还像个普通家臣一样,一副回到家就欢天喜地的样子呢?而且,来到我石舟斋面前,还把手撑在地上行礼。——连主命是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岂有此理。”
“……是。”
“站起来——重新以德川大人使者的身份进来吧。这里虽是庭院门口,但我石舟斋所在之处便是隐居之所,就不拘那些礼节了,请进吧。”
老父亲亲手打开左右两边的门,把作为使者的儿子迎进了屋内。
家康的书信中告知了上方形势的急剧变化,信里提到,柳生家也要在此时尽可能地紧急召集兵员,在关东军队出发前,火速赶到战场与之会合、协同作战等等相关内容。
石舟斋读完信后,对宗矩回应道:“已清楚知晓书信的旨意了。”
接着又说道:“辛苦你了。信使的任务你已经完成了。既然你已完成使命,那就慢慢卸下旅途的行装,去和大家见见面吧。”
这才第一次对宗矩表示了慰问。
当晚,石舟斋把一族人和家臣们都召集起来,公布了家康的这封书信。本来石舟斋自己也有着虽年事已高,但仍想出阵,参与这场旷古大战的意气。
“那么,我们也能参加这次会战了吗?”
这场酒宴更像是一场振奋人心的聚会,人们在相互敬酒的间隙,纷纷激动地议论着。许久未曾派上用场的大腿肌肉都隐隐作痛,一直潜藏在深处、只是默默锻炼着的臂膀也跃跃欲试了。
“……这会儿,只有兄长五郎右卫门没见着呀,他怎么样了呢?”
宗矩从刚才就对此感到疑惑了,可不管是老人还是兄弟,都对五郎右卫门只字未提,所以他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宗矩回想起当初在父亲石舟斋的陪同下,在鹰之峰的山脚下第一次谒见家康时——自己、兵库以及兄长五郎右卫门三人一起拜见的情景,一边回想着当时的情形,一边环顾着不见兄长身影的众人,心中涌起了一丝落寞。
“嗯,五郎右卫门呀……关于他,恐怕家臣当中还有不知道情况的呢。正好趁现在,给大家讲讲吧。”
石舟斋这么说着,脸上露出了像是心中伤痛的神情,不过实际上,他说出了直到那晚都未曾公开过的四儿子五郎右卫门的下落。
在五个儿子当中,唯独五郎右卫门,是就连石舟斋都管束不了的人。与其说他不受常规约束,倒不如说他有着超乎常规的大气魄,平日里甚至还毫不避讳地如此自夸呢。所以,以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这偏僻的柳生谷直到壮年。他很早就离开家,在各国肆意游历,近来,只听说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在金吾中纳言秀秋的小早川家效力了。
“一家人里,偶尔出个像他那样与众不同的人也好呀。——像宗矩这样的,太过中规中矩了呀。”
说完这些,石舟斋像是在喃喃自语般感慨着。
“中规中矩的竹子”到底是个什么比喻,家臣们一脸不解,不过被这样形容的宗矩,似乎是明白其中意思的,一脸羞愧地低着头。
小时候,父亲石舟斋站在道场,亲手拿着木剑训练儿子们,每次训诫时,总会说:
——当温室里的竹子,可不行啊!
宗矩现在又想起了这句话。
因为宝蔵院的胤荣常常吹尺八,有一次,胤荣借着尺八的事儿说道:“您府上孩子众多,要养育孩子呀,得把他们培养成像朝北生长的竹林里的竹子那样才行啊。”
石舟斋听了这话极为赞同,从那以后,这话就成了他时常挂在嘴边对孩子们说的话了。
胤荣所说的关于尺八的事儿是这样的: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为了制作尺八去寻找好竹子,经过多年尝试后发现,最终,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的朝南竹林里生长的竹子,从来没出过一根能制成名管的竹子。
与之相反,土地贫瘠,冬天饱受冰霜欺凌,从一出生就是幼竹时起,就在寒风中艰难生长的朝北竹林里的竹子,当然,其中也会有连做笛子都不行的倔强竹子,但众多有名的竹管可都是出自那里生长的竹子——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
“在老父亲眼里,我依旧是那温室里的竹子吗?”
宗矩羞愧不已。
今年都已经三十岁了,成为了德川家麾下的一员,领受着三千石的知行,正效力奉公的自己——不由得感到惭愧万分。
而且,他觉得自己太不孝了。
因为石舟斋心里虽然很明白尺八那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可作为养育孩子的父亲,却总是忍不住把孩子往朝南的竹林那种环境去培养——这其中包含着平日里的反省、苦恼以及对子女的深厚情感呀。而今晚——看到已经三十岁的儿子,心里仍暗自为把儿子养成了温室里的竹子而透着悔恨,宗矩察觉到父亲的这份心思后,不禁觉得:“肯定还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呀。——父亲还在为自己的将来担忧呢。”
他不禁自责起自己天性中的不成熟来。
和宗矩相比,兄长五郎右卫门的特质则完全相反。他很早就才能出众,在族中脱颖而出,甚至隐隐有着对老父亲的剑术都不太放在眼里的那种气势。只是,兄长不仅离开了父亲身边,这次还身处西军一方的猛将小早川秀秋的阵营之中。不用说,和要参加东军的石舟斋、宗矩他们,已然成了敌对双方了。
初次听闻此事的家臣们,看着石舟斋的面容,想着“老爷心里该有多难受呀”,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平日里老爷就如秋霜般严厉,可实际上,大家都清楚,他作为父亲,比起世间其他父母,在对待子女方面,内心深处也有着柔情的一面呢。
在那之后的几天——
许久未曾在这座古城里听到的铠甲、具足的碰撞声,叮当作响地汇聚起来,列成阵队,伴随着旗帜、长枪的寒光以及战马的嘶鸣声,朝着美浓的战场进发了。
在这队伍当中,有一位今年七十二岁、双眉如雪的老将,格外引人注目,引得沿途送行的领民们纷纷投来目光。
相关热词搜索:剑中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