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柳生石舟斋
2025-05-20 作者:吉川英治 译者: 来源:吉川英治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第四节 石舟
上天不会给予人两样东西。
当他历经十数年的刻苦钻研,精神终于结出硕果,将心、体、理的基本要素统一整合,柳生新阴流似乎即将大功告成之时,
“啊,世道变了呀。”
从大和国的一角去看天下局势的变化,宗严不禁心生感慨。
曾经他一度效力合作过的松永久秀已死,紧接着,足利义昭也走向了灭亡。而且,扫除了那些旧势力,处在革新阵营前列的织田信长,也在本能寺一夜的兵乱中离世了。
“不,改变的不只是这世道啊……”
宗严像是现在才回过神来一般,环顾了一下自己的身边。
住所依旧还在柳生庄原来的位置,可他的领地却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领主之名也已改换。
这几年,一家人都离开了俸禄,陷入了漂泊无依的浪人境遇。
“这都第三次了呀。”
宗严苦笑着自嘲道。
被筒井顺昭打败时,他曾一度失去领地,随着足利家的没落,又第二次被没收了领地。
在那之后,虽然身在大和国,从属九州的大友宗麟,获赐了金子三千石的俸禄,可自从大友家被岛津氏侵犯后,这份俸禄也就断了来源。
不仅如此,就连那仅能维持衣食的微薄领地,在大和大纳言秀长来到此地后也被没收了,彻底沦为了一个没有领地的普通乡士。幸运的是,从祖先那代起就有的山上寨子,算是宅邸范围,于是一家人带着家仆砍伐灌木丛、开垦树林,全都拿起锄头、铁锹,自己耕种自己吃——艰难地靠着自给自足维持着当下的生活。
“想想真是可怜啊——”
宗严比起怜悯自己,首先心疼起了家人,而比起心疼家人,又更多地为众多家臣感到惋惜。
因为三次失去领地,其间家臣自然有所减少,也有一些家臣另寻仕途离开了,可即便到现在,依旧还有很多家臣坚定地表示:“主公要是拿起锄头,我们也拿起锄头。主公要是挑粪桶,我们也挑粪桶。——哪怕吃稗子也行!”
看到这些毫无怨言的家臣们,宗严眼眶发热,心想:“我这样毫无德行的人……”
作为主公,他独自自责自己的无能,在心里合起双掌默默忏悔。
庆长元年,柳生石舟斋宗严已六十八岁。
察觉到自己两鬓斑白,他环顾自身所处的境遇便是如此。
操持兵法之舵,
却难渡世间浪潮。
如石之舟。
感慨自己缺乏处世之才——也就是所谓的不擅处世,他写下了这样的和歌。
“石舟斋”这个名号,恐怕也是带着这般自嘲——又或许是怀着一种超然的自负之心——从那个时候起用作自己的称呼的吧。还有一首能体现他把自己的愚笨比作浮不起来的石舟,用以自嘲的和歌。
兵法,
是已然沉沦的尊贵之物,
是在千代的岁月长河中,
腐朽的石舟。
七月,以山城国为中心,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伏见城所在的市区受灾最为严重,所以被称作伏见大地震。
当然,大和国也受到了相当强烈的震动。
有着七八百年历史、柳生家祖祖辈辈居住的柳生城的石墙等建筑,到处都崩塌了,裸露出了土地。
农家也有很多屋顶都歪斜了。秋天将至,农民们原本就忙碌,可大家都暂且放下自家的事,纷纷聚集过来,说道:“先抢修领主宅邸的石墙吧。”
即便宗严已经失去了领主的资格,柳生城周边的百姓们见到石舟斋(宗严)时,仍会发自内心地称呼“领主大人”,并非只是口头上的习惯,和以前相比,丝毫没有改变。
石舟斋也带着子女、孙辈们,亲自指挥各处悬崖塌陷处以及倒塌大门的修复工作,还亲自下场,满身泥土地劳作着。
“上了年纪的老爷呀,我们干这些体力活就行了,您别这样操劳呀。”
百姓们多次通过家臣,请求石舟斋别连草鞋都不穿就来干活了,可石舟斋笑着说道:“这可不行呀,这话该是我对百姓们说的才对。百姓们在田间劳作,靠着双手就能收获五谷,现在却放下农活,来帮我这个没了俸禄的隐士修缮住所,多难得呀。——我哪能心安理得地闲着呢。”
说着,又吩咐道:“孙儿呀,去挑土。——挑土也是兵法呀。五郎右卫门和宗矩,你们去把石头垒到那倒塌的石墙上。垒石头,就是积累智慧呀,积累智慧可不能光靠手,得用脑子去积累呀。”
他指挥着跟随的子女、孙辈们,想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也能有所学、有所得,就这样教导着他们。
家臣们平日里也习惯做农活了,主仆们齐心协力,满身汗水与泥土,在初秋明朗的阳光下,豪迈的铁锹声、挖土声,伴随着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时,从大门前的坡道下,一个同样是一身劳作打扮的家臣匆忙跑上来,大声通报说:“甲斐守大人来了!——是黑田甲斐守大人,轻装简从地来了。”
石舟斋把铁锹柄立在地上,朝坡道下望去,说道:“什么,是长政大人呀。”
只见把马交给家臣,独自一人正往这边爬坡而来的,正是黑田甲斐守长政的身影。
长政是黑田如水的嫡长子。
他还年轻,不过父亲官兵卫孝高早已剃发出家,并且把丰前十六万石的家督之位让给了他,所以长政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城之主了,在京都、大阪一带,也是颇为出众的年轻武将。
“呀,老先生,您这干活的样子真了不起呀。这周边地震造成的破坏比我预想的还大,一路上我都挺吃惊的,就赶过来了。”
长政以师礼相待,在石舟斋面前这样寒暄道。
石舟斋把他请到树荫下的矮几旁,自己也坐下稍作歇息,问道:“你平常来都是轻装简从的,今天又是为何事而来呀?”
双方这样轻松随意地交流着,透着亲切,满是情味。石舟斋是长政的恩师,长政则是石舟斋钟爱的弟子。
多年来,石舟斋一心钻研剑术,对世事不闻不问,也因此失去了领地,不过相应地,他心中点亮了不动的智慧之光,身边不知不觉汇聚了不少有作为的弟子。
长政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他父亲如水和石舟斋是因茶禅结识的关系,长政很早就入门了,在京都的时候,每个月都会多次骑马来到这座山庄,磨炼技艺、探寻剑道、接受心法的锻炼。
“其实呀,我肩负着把老先生您引荐到世间的重任呢,已经和德川大人郑重约定好了,一定要带您去见他,所以才冒昧前来呀。——老先生,长政来给您做伴,恳请您屈尊,去见一见吧。”
“要见谁呀?”
“德川大人呀。”
“去见家康公,要说些什么事呢?”
“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大人说想见您一面罢了。”
“如今天下正是多事之秋,像德川大人那般忙碌的人……”
“正因为多事呀。——这天下如今正到处寻求像老先生您这样的人才呢。”
“我这石舟就是石舟,天生笨拙。即便沉下去了,也没打算再浮出来。——石舟斋我可不需要这样的举荐呀。”
“我本也没打算强行举荐您,只是自然而然地,一说到武艺方面,提到老先生您的大名,不光是长政,大徳寺的和尚,还有其他众人,说起天下剑道的名人,在上泉伊势守去世之后,那除了柳生的老龙(石舟斋)就没别人了呀。——这可不是我们举荐的,是世间的名声使然,德川大人早就有所耳闻了呀。”
“……”
“而且呀,对我,还有对我父亲如水,德川大人都多次恳切请求了。——所以务必请您跟我走一趟呀。”
“……”
“这次呢,因为大阪城、聚乐第、洛内等地遭遇地震,大人从关东过来慰问,这段时间在京都紫竹村的鹰之峰,负责王城的警备任务,住在野津的临时住所,眼看近日就要回关东了,所以催促得比较急呀。——虽说知道很为难您,但恳请您能移步到京都,长政我也脸上有光呀。就像我说的,拜托您了。”
“……”
老龙、柳生谷的老龙——近来世人都这样称呼宗严。不知是寓意深渊里潜藏的龙,还是蛟龙藏于池中等待时机腾飞,总之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他嘴里念叨着“那么……”,久久地望着秋日的天空,陷入沉思,脸上满是思索的神情。
忽然,他把目光投向地面,只见满身尘土、可怜的家臣和孙辈们正汗流浃背地劳作着。他的眼眸中满是不忍,差点就落下泪来。
“长政大人呀。”
“是!”
“走吧,我这就跟你去。”
“啊,那您肯赏光前往呀。”
“只是,我想带上嫡子五郎右卫门和宗矩,还有一个孙子兵库利严一起去,不知可否?”
“这再好不过了呀。您的子女、孙辈们也都是不逊色于您的俊才,德川大人也常常听闻他们的大名,要是他们能一同前去,德川大人想必会更高兴的呀。”
“那,马上就出发。”
下定决心后,石舟斋不再是那副悠然自得、故作矜持的样子了。
“喂,五郎右卫门、宗矩,到这边来。……孙子不在这儿吗,去把兵库也叫来。”
说着,他亲自招呼着,把要带去的年轻人从尘土飞扬的人群中叫了出来。
“怎么了,父亲大人?”
“祖父大人,您叫我们呀。”
被点名的年轻人们立刻跑到他跟前并排站好。他们每个人都被太阳晒得像满身尘土的农民一样,不过单从态度和眼神来看,确实有着能看出是“老龙”之子或是“凤凰”幼雏般的不凡气质。
——四儿子五郎右卫门,当时二十八岁。
——五儿子宗矩,二十六岁。
——而孙子兵库利严,当时才十六岁。
“准备一下,现在就随我一起,在长政大人的引领下,前往位于京都的德川公的营帐。——你们各自去把手脚洗干净,给马厩里的马备好鞍,先到坡道下的大门那儿等着吧。”
吩咐完后,石舟斋又说道:“稍等片刻,我先失陪一下。”
说着,石舟斋自己也为了整理着装,走进宅邸里面去了。
他算是子女众多、有福之人了。
或许是因为和由利女结婚较早的缘故,他育有十一个子女以及三个孙辈。
不过,如今健康在世的儿子辈,也就只有四儿子五郎右卫门、五儿子宗矩,再加上孙子兵库了。
长子新次郎严胜,也曾是个出众的年轻人,在备前的浮田家效力,十六岁初上战场时就被火枪击中腰部,落下残疾后,便回到柳生一直闭门不出了。
孙子兵库就是他的儿子。
而且,次子叫久斋,很早就出家为僧了,三子德斋也是体弱多病,皈依佛门了。
“女儿们倒是不用太操心……女孩子嘛,嫁出去就好了。”
石舟斋总是这样笑着说。可另一方面,他又是如何暗自用心地培养儿子和孙辈们,为把他们推向世间而煞费苦心,也是让人感同身受的。
“你们可不能像我这石舟一样啊。”
有时候,在晚上小酌的屋里,把子女、孙辈们召集起来,带着微醺的醉意打趣闲聊时,就算是在玩笑间,石舟斋也不忘教导他们:“我之所以成了石舟,是因为从我出生到近些年,这世道就如乱麻一般,武家之路、生存之道,都被像洪水般的浊流侵袭,即便想走正道,也无法正确前行,想要秉持正义,就只有灭亡或者饿死这两条路,就是处在这样的时代呀。——可以说我这石舟,是在洪水的浊流中,巧妙地韬光养晦才走到今天的呀。要是不这样的话,柳生家恐怕早就像泡沫一样,消失不见了吧。……不,有着七百年历史的我们家,也会像这周边早已消亡的那些土豪一样,被埋葬在过去的泥土中了呀。正因为是石舟,即便贫穷,到现在还能像这样留存于世呀。……柳生城这座山上,这不曾熄灭的团圆灯火,在我眼里,倒更像是奇迹呢。”
他曾这样感慨过。
宗矩和五郎右卫门都低着头,认真听着。而本就多愁善感的兵库利严,心里想着祖父忍辱负重的一生,眼眶泛红,开始抽噎起来,说道:“祖父大人,您一定很辛苦吧。肯定有过很多遗憾的事吧。”
“兵库这孩子,真让人欣慰呀。”
都说孙子是招人疼爱的,老龙石舟斋更是把兵库疼到了心坎里。
不过,这也并非是盲目溺爱。
是喜爱兵库与生俱来的才华呀。事实上,十六岁的兵库,已经有了能超过叔父五郎右卫门和宗矩的地方了。
话说回来,不管是五郎右卫门,还是宗矩,恐怕在畿内的剑士当中,都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
“不管把他们放到哪儿,都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了呀。”
石舟斋对他们本人也好,对外人也好,都认可地这样说道。
然而,把他们带到世间的舞台中央,或许可以说是头一遭呢。而且,与从出兵朝鲜的大事之后便尽显落寞的大坂城的太阁(丰臣秀吉)相比,如今被视为肩负下一个时代重任的德川家康面前,让这些山里长大的孩子们前去,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太过突兀、让人无所适从了呀。
“准备好了吗?”
石舟斋手里拿着一顶斗笠,已经整理好着装走了出来。
“祖父大人,这边,这边呀。”
在远处坡道下的大门旁,孙子兵库正招手示意呢。石舟斋似乎还暗自为自己准备迅速而得意,不过嘴上却说道:“呀,都已经出来了呀,果然还是年轻人动作快呀。就该这样呢。”
他像是欣然接受了自己慢一步的事实,加快脚步往下走去。
马的缰绳由兵库牵着,石舟斋骑了上去,两个儿子则步行跟随。
负责引路的黑田长政谦逊地劝说道:“还请让您的公子们也骑马吧。”
石舟斋回应道:“不用了,年轻人有的是脚力。出发吧,你在前面引路就好。”
坡道中途石墙边扬起的尘土那时已经消散,秋日的空气格外澄澈。百姓们擦了擦汗,停下手中的铁锹,目送着这位出山的“老龙”,以及伴随其左右、犹如“凤雏”般的一行人渐渐远去。
“啊,这样一看,老爷虽说年事已高,可公子们还有孙少爷们,不知不觉都已经如此英姿飒爽了……”
静静地并排站着行注目礼的家臣们,眼眶中都快要溢满泪水了。
上天不会给予人两样东西。
当他历经十数年的刻苦钻研,精神终于结出硕果,将心、体、理的基本要素统一整合,柳生新阴流似乎即将大功告成之时,
“啊,世道变了呀。”
从大和国的一角去看天下局势的变化,宗严不禁心生感慨。
曾经他一度效力合作过的松永久秀已死,紧接着,足利义昭也走向了灭亡。而且,扫除了那些旧势力,处在革新阵营前列的织田信长,也在本能寺一夜的兵乱中离世了。
“不,改变的不只是这世道啊……”
宗严像是现在才回过神来一般,环顾了一下自己的身边。
住所依旧还在柳生庄原来的位置,可他的领地却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领主之名也已改换。
这几年,一家人都离开了俸禄,陷入了漂泊无依的浪人境遇。
“这都第三次了呀。”
宗严苦笑着自嘲道。
被筒井顺昭打败时,他曾一度失去领地,随着足利家的没落,又第二次被没收了领地。
在那之后,虽然身在大和国,从属九州的大友宗麟,获赐了金子三千石的俸禄,可自从大友家被岛津氏侵犯后,这份俸禄也就断了来源。
不仅如此,就连那仅能维持衣食的微薄领地,在大和大纳言秀长来到此地后也被没收了,彻底沦为了一个没有领地的普通乡士。幸运的是,从祖先那代起就有的山上寨子,算是宅邸范围,于是一家人带着家仆砍伐灌木丛、开垦树林,全都拿起锄头、铁锹,自己耕种自己吃——艰难地靠着自给自足维持着当下的生活。
“想想真是可怜啊——”
宗严比起怜悯自己,首先心疼起了家人,而比起心疼家人,又更多地为众多家臣感到惋惜。
因为三次失去领地,其间家臣自然有所减少,也有一些家臣另寻仕途离开了,可即便到现在,依旧还有很多家臣坚定地表示:“主公要是拿起锄头,我们也拿起锄头。主公要是挑粪桶,我们也挑粪桶。——哪怕吃稗子也行!”
看到这些毫无怨言的家臣们,宗严眼眶发热,心想:“我这样毫无德行的人……”
作为主公,他独自自责自己的无能,在心里合起双掌默默忏悔。
庆长元年,柳生石舟斋宗严已六十八岁。
察觉到自己两鬓斑白,他环顾自身所处的境遇便是如此。
操持兵法之舵,
却难渡世间浪潮。
如石之舟。
感慨自己缺乏处世之才——也就是所谓的不擅处世,他写下了这样的和歌。
“石舟斋”这个名号,恐怕也是带着这般自嘲——又或许是怀着一种超然的自负之心——从那个时候起用作自己的称呼的吧。还有一首能体现他把自己的愚笨比作浮不起来的石舟,用以自嘲的和歌。
兵法,
是已然沉沦的尊贵之物,
是在千代的岁月长河中,
腐朽的石舟。
七月,以山城国为中心,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伏见城所在的市区受灾最为严重,所以被称作伏见大地震。
当然,大和国也受到了相当强烈的震动。
有着七八百年历史、柳生家祖祖辈辈居住的柳生城的石墙等建筑,到处都崩塌了,裸露出了土地。
农家也有很多屋顶都歪斜了。秋天将至,农民们原本就忙碌,可大家都暂且放下自家的事,纷纷聚集过来,说道:“先抢修领主宅邸的石墙吧。”
即便宗严已经失去了领主的资格,柳生城周边的百姓们见到石舟斋(宗严)时,仍会发自内心地称呼“领主大人”,并非只是口头上的习惯,和以前相比,丝毫没有改变。
石舟斋也带着子女、孙辈们,亲自指挥各处悬崖塌陷处以及倒塌大门的修复工作,还亲自下场,满身泥土地劳作着。
“上了年纪的老爷呀,我们干这些体力活就行了,您别这样操劳呀。”
百姓们多次通过家臣,请求石舟斋别连草鞋都不穿就来干活了,可石舟斋笑着说道:“这可不行呀,这话该是我对百姓们说的才对。百姓们在田间劳作,靠着双手就能收获五谷,现在却放下农活,来帮我这个没了俸禄的隐士修缮住所,多难得呀。——我哪能心安理得地闲着呢。”
说着,又吩咐道:“孙儿呀,去挑土。——挑土也是兵法呀。五郎右卫门和宗矩,你们去把石头垒到那倒塌的石墙上。垒石头,就是积累智慧呀,积累智慧可不能光靠手,得用脑子去积累呀。”
他指挥着跟随的子女、孙辈们,想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也能有所学、有所得,就这样教导着他们。
家臣们平日里也习惯做农活了,主仆们齐心协力,满身汗水与泥土,在初秋明朗的阳光下,豪迈的铁锹声、挖土声,伴随着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时,从大门前的坡道下,一个同样是一身劳作打扮的家臣匆忙跑上来,大声通报说:“甲斐守大人来了!——是黑田甲斐守大人,轻装简从地来了。”
石舟斋把铁锹柄立在地上,朝坡道下望去,说道:“什么,是长政大人呀。”
只见把马交给家臣,独自一人正往这边爬坡而来的,正是黑田甲斐守长政的身影。
长政是黑田如水的嫡长子。
他还年轻,不过父亲官兵卫孝高早已剃发出家,并且把丰前十六万石的家督之位让给了他,所以长政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城之主了,在京都、大阪一带,也是颇为出众的年轻武将。
“呀,老先生,您这干活的样子真了不起呀。这周边地震造成的破坏比我预想的还大,一路上我都挺吃惊的,就赶过来了。”
长政以师礼相待,在石舟斋面前这样寒暄道。
石舟斋把他请到树荫下的矮几旁,自己也坐下稍作歇息,问道:“你平常来都是轻装简从的,今天又是为何事而来呀?”
双方这样轻松随意地交流着,透着亲切,满是情味。石舟斋是长政的恩师,长政则是石舟斋钟爱的弟子。
多年来,石舟斋一心钻研剑术,对世事不闻不问,也因此失去了领地,不过相应地,他心中点亮了不动的智慧之光,身边不知不觉汇聚了不少有作为的弟子。
长政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他父亲如水和石舟斋是因茶禅结识的关系,长政很早就入门了,在京都的时候,每个月都会多次骑马来到这座山庄,磨炼技艺、探寻剑道、接受心法的锻炼。
“其实呀,我肩负着把老先生您引荐到世间的重任呢,已经和德川大人郑重约定好了,一定要带您去见他,所以才冒昧前来呀。——老先生,长政来给您做伴,恳请您屈尊,去见一见吧。”
“要见谁呀?”
“德川大人呀。”
“去见家康公,要说些什么事呢?”
“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大人说想见您一面罢了。”
“如今天下正是多事之秋,像德川大人那般忙碌的人……”
“正因为多事呀。——这天下如今正到处寻求像老先生您这样的人才呢。”
“我这石舟就是石舟,天生笨拙。即便沉下去了,也没打算再浮出来。——石舟斋我可不需要这样的举荐呀。”
“我本也没打算强行举荐您,只是自然而然地,一说到武艺方面,提到老先生您的大名,不光是长政,大徳寺的和尚,还有其他众人,说起天下剑道的名人,在上泉伊势守去世之后,那除了柳生的老龙(石舟斋)就没别人了呀。——这可不是我们举荐的,是世间的名声使然,德川大人早就有所耳闻了呀。”
“……”
“而且呀,对我,还有对我父亲如水,德川大人都多次恳切请求了。——所以务必请您跟我走一趟呀。”
“……”
“这次呢,因为大阪城、聚乐第、洛内等地遭遇地震,大人从关东过来慰问,这段时间在京都紫竹村的鹰之峰,负责王城的警备任务,住在野津的临时住所,眼看近日就要回关东了,所以催促得比较急呀。——虽说知道很为难您,但恳请您能移步到京都,长政我也脸上有光呀。就像我说的,拜托您了。”
“……”
老龙、柳生谷的老龙——近来世人都这样称呼宗严。不知是寓意深渊里潜藏的龙,还是蛟龙藏于池中等待时机腾飞,总之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他嘴里念叨着“那么……”,久久地望着秋日的天空,陷入沉思,脸上满是思索的神情。
忽然,他把目光投向地面,只见满身尘土、可怜的家臣和孙辈们正汗流浃背地劳作着。他的眼眸中满是不忍,差点就落下泪来。
“长政大人呀。”
“是!”
“走吧,我这就跟你去。”
“啊,那您肯赏光前往呀。”
“只是,我想带上嫡子五郎右卫门和宗矩,还有一个孙子兵库利严一起去,不知可否?”
“这再好不过了呀。您的子女、孙辈们也都是不逊色于您的俊才,德川大人也常常听闻他们的大名,要是他们能一同前去,德川大人想必会更高兴的呀。”
“那,马上就出发。”
下定决心后,石舟斋不再是那副悠然自得、故作矜持的样子了。
“喂,五郎右卫门、宗矩,到这边来。……孙子不在这儿吗,去把兵库也叫来。”
说着,他亲自招呼着,把要带去的年轻人从尘土飞扬的人群中叫了出来。
“怎么了,父亲大人?”
“祖父大人,您叫我们呀。”
被点名的年轻人们立刻跑到他跟前并排站好。他们每个人都被太阳晒得像满身尘土的农民一样,不过单从态度和眼神来看,确实有着能看出是“老龙”之子或是“凤凰”幼雏般的不凡气质。
——四儿子五郎右卫门,当时二十八岁。
——五儿子宗矩,二十六岁。
——而孙子兵库利严,当时才十六岁。
“准备一下,现在就随我一起,在长政大人的引领下,前往位于京都的德川公的营帐。——你们各自去把手脚洗干净,给马厩里的马备好鞍,先到坡道下的大门那儿等着吧。”
吩咐完后,石舟斋又说道:“稍等片刻,我先失陪一下。”
说着,石舟斋自己也为了整理着装,走进宅邸里面去了。
他算是子女众多、有福之人了。
或许是因为和由利女结婚较早的缘故,他育有十一个子女以及三个孙辈。
不过,如今健康在世的儿子辈,也就只有四儿子五郎右卫门、五儿子宗矩,再加上孙子兵库了。
长子新次郎严胜,也曾是个出众的年轻人,在备前的浮田家效力,十六岁初上战场时就被火枪击中腰部,落下残疾后,便回到柳生一直闭门不出了。
孙子兵库就是他的儿子。
而且,次子叫久斋,很早就出家为僧了,三子德斋也是体弱多病,皈依佛门了。
“女儿们倒是不用太操心……女孩子嘛,嫁出去就好了。”
石舟斋总是这样笑着说。可另一方面,他又是如何暗自用心地培养儿子和孙辈们,为把他们推向世间而煞费苦心,也是让人感同身受的。
“你们可不能像我这石舟一样啊。”
有时候,在晚上小酌的屋里,把子女、孙辈们召集起来,带着微醺的醉意打趣闲聊时,就算是在玩笑间,石舟斋也不忘教导他们:“我之所以成了石舟,是因为从我出生到近些年,这世道就如乱麻一般,武家之路、生存之道,都被像洪水般的浊流侵袭,即便想走正道,也无法正确前行,想要秉持正义,就只有灭亡或者饿死这两条路,就是处在这样的时代呀。——可以说我这石舟,是在洪水的浊流中,巧妙地韬光养晦才走到今天的呀。要是不这样的话,柳生家恐怕早就像泡沫一样,消失不见了吧。……不,有着七百年历史的我们家,也会像这周边早已消亡的那些土豪一样,被埋葬在过去的泥土中了呀。正因为是石舟,即便贫穷,到现在还能像这样留存于世呀。……柳生城这座山上,这不曾熄灭的团圆灯火,在我眼里,倒更像是奇迹呢。”
他曾这样感慨过。
宗矩和五郎右卫门都低着头,认真听着。而本就多愁善感的兵库利严,心里想着祖父忍辱负重的一生,眼眶泛红,开始抽噎起来,说道:“祖父大人,您一定很辛苦吧。肯定有过很多遗憾的事吧。”
“兵库这孩子,真让人欣慰呀。”
都说孙子是招人疼爱的,老龙石舟斋更是把兵库疼到了心坎里。
不过,这也并非是盲目溺爱。
是喜爱兵库与生俱来的才华呀。事实上,十六岁的兵库,已经有了能超过叔父五郎右卫门和宗矩的地方了。
话说回来,不管是五郎右卫门,还是宗矩,恐怕在畿内的剑士当中,都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
“不管把他们放到哪儿,都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了呀。”
石舟斋对他们本人也好,对外人也好,都认可地这样说道。
然而,把他们带到世间的舞台中央,或许可以说是头一遭呢。而且,与从出兵朝鲜的大事之后便尽显落寞的大坂城的太阁(丰臣秀吉)相比,如今被视为肩负下一个时代重任的德川家康面前,让这些山里长大的孩子们前去,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太过突兀、让人无所适从了呀。
“准备好了吗?”
石舟斋手里拿着一顶斗笠,已经整理好着装走了出来。
“祖父大人,这边,这边呀。”
在远处坡道下的大门旁,孙子兵库正招手示意呢。石舟斋似乎还暗自为自己准备迅速而得意,不过嘴上却说道:“呀,都已经出来了呀,果然还是年轻人动作快呀。就该这样呢。”
他像是欣然接受了自己慢一步的事实,加快脚步往下走去。
马的缰绳由兵库牵着,石舟斋骑了上去,两个儿子则步行跟随。
负责引路的黑田长政谦逊地劝说道:“还请让您的公子们也骑马吧。”
石舟斋回应道:“不用了,年轻人有的是脚力。出发吧,你在前面引路就好。”
坡道中途石墙边扬起的尘土那时已经消散,秋日的空气格外澄澈。百姓们擦了擦汗,停下手中的铁锹,目送着这位出山的“老龙”,以及伴随其左右、犹如“凤雏”般的一行人渐渐远去。
“啊,这样一看,老爷虽说年事已高,可公子们还有孙少爷们,不知不觉都已经如此英姿飒爽了……”
静静地并排站着行注目礼的家臣们,眼眶中都快要溢满泪水了。
相关热词搜索:剑中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