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赤地千里
2025-06-01 作者:郑证因 来源:郑证因作品集 点击:
秦邦彦更抱定了自己奔走江湖一生,既不为功名,也不为富贵,个人在终南派门户中,没有多大的贡献。可是继承师弟未竟之志,不止于山左一带乡里父老兄弟们沾了光,连兴安岭下好几百户穷苦朋友们,也全有名在自己领导下,各安生业,这样自己也就很知足了。个人又没想从关外为自己的后代挣一份家业带回去,所以他办起来,一秉大公,这样没有人不敬重。
铁马庄历年积蓄总有盈余,置备得非常齐全。因为这个农庄掌管着这么大片的田地,只铁马庄就是六百余户居民,上千口子人,所以秦邦彦时时地和一般有年岁的人商量着总要防备荒年,无论什么地方,也不能准保多少年不遇到意外的灾害。他们有这种长久的眼光,可就对了,虽则经过几个好年成全是丰收,秦邦彦仍然劝勉着庄民,不叫他们浪费,全是够吃的够用的就得了。果然在转过年来,三月初下了一场雨,从这场雨后,就算旱起来,一滴雨没有。
这龙江本是一个极肥沃之地,环绕着兴安岭一带,有龙江、松花江,河流也多,这种地方,轻易是没有旱灾。几十年,只有江流水涨,雨水太多,田地淹没,一闹灾荒,就是水灾。可是本年,天气是个别地热得早。到了四月里,天气就像入了夏一样,整天地火炽太阳那么晒着。这附近几道河流,水是一天比一天浅。赶到了五月,在兴安岭附近的大伊春河、八里河、逊河这几道主要河流,简直是全晒了河底,连船全走不了。从春天起,就算颗粒不收,所有的树木,在二三月里也就是刚发芽,树叶没长旺,跟着就旱起来。这一来可毁了,这种旱灾,面积大,真可以说赤地千里,农村中算没有指望了,到处里逃荒的、逃难的,成群结队。
铁马庄偌大的农庄,上千口子人,这可就使着秦邦彦历年督饬着庄民积粮防荒,遇到这种时候,可有了用。可是这种情形看起来,只要一延长下去,到六七月里,再没有雨,这一年就算完了。任什么不能收,地里也没法种了,晒得庄稼地里全起了裂痕,到处里是一片干枯。正是夏天里,树叶子全焦了。据当地有年岁的人说,这种旱灾,在龙江省就可以说从来没有,多山多水的地方,从来不会闹这种荒年。可是这种大灾有什么办法?龙江省好几十县,普遍地受到灾荒,灾民们是成群结队。
谁全有恻隐之心,遇到这种大灾荒的年月,官家倒是不能够坐视不救,可是哪救得周全?所以沿着兴安岭下,每天总要过几百逃荒的灾民。这场旱灾越闹面积越大,铁马庄是掌管着林场牧场,无形中全受连累。兴安岭采伐下的木材,他们开林场的地方,离着松花江、龙江很远,这种木材从陆地走,谁也干不了,完全得仗着绑起木排来,从江流里运送。可是总得从伊春河这里才可以放入龙江,这几条河流一晒干了,林场是没有办法了。林场停工,一般弟兄们照旧得吃饭,虽说是仍然可以到别处买得食粮,铁马庄虽则是发展起来,但是历年的积蓄多半用在发展事业上。现在秦邦彦一看这种情形,不得不打算长久之计。
把所积存的粮食计算起来,倒是能支持本年的用度。但是旱灾只要连下去,转年还有一个春荒,牧场那边数百头牲口在附近就找不到草料。现在连这些人用水全成了极难的事,自己挖井,挖下数十丈深去,只能得到些苦水。所以秦邦彦先前看到逃荒的灾民们可怜,不时地还在铁马庄庄门前散放些赈粮,后来一看情形,自己恐怕将来全没有办法了,只有紧闭庄门。连个人所有领率的庄民,以及林场的弟兄,全是计算好了,计口授粮,多一些不叫领了。
更在这时,索性把全庄的人召集起来,所有有家口的,历年所存的衣服布匹,完全要交出来,叫范骥群领率着弟兄,用几十匹牲口,把这些可以换成食粮的衣物,全运到盛京去变卖,无论如何也全把它变成了粮食,以便支持一年的旱灾。这种当机立断,在当时铁马庄的庄民,很有些不满意的。可是秦邦彦是毅然不顾,决定这么办,果然直到七月间,始终是没有雨,大秋是一点指望没有了。幸而范骥群到盛京去一趟,竟弄回来百十石粮食,和十几车牧场所用的草料,这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地俭省着用度,总可以支持到来年。灾荒倘若延续下去,那就没办法了,铁马庄也只有变成了一群灾民。
虽是没挨着饿,但是人心惶惶不安。唯独种庄稼地的人,把田地就看成性命一样,田地没有指望了,就算断去了他们生命之源。所以合庄的人,也全是愁眉不展的,两眼瞪着天空。秦邦彦在这个时候,自己可就想到这种天灾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所有的人没有别的可干了,整天地待着,一个个无精打采的。秦邦彦遂趁着一般有年岁的人聚在一起,范骥群、卢虎子也正在面前,秦邦彦正颜厉色地向他们告诫,告诉大家道:“这两个月来,我们庄中的情形可不大好,遇到了大旱灾,弄成这样,固然是人人烦恼,可是尽是烦恼有什么用?在这种时候,也得注意外面的情形。灾荒闹得太厉害了,关外一带各处没被灾的地方,固然是全拿出力量来救灾,可是他们救不过来。你们也看得见,这一带差不多千余里,简直没有好地方了。可是在这种时候,正是造成变乱的时机,这就是老实人饿死,强梁人他们饿急了,只有铤而走险。关外的地方,原本就民风强悍,再遇上这种年月,到处里是匪人,成群结伙,你们听听只这最近的一两月来,闹得多厉害?到处里焚掠烧杀,攻城夺县。我们铁马庄虽则穷了,可是我们到现在并没有挨着饿,虽则把大家富裕的东西全拿出来,可是入了冬,我们每人至少还有一身御寒的衣服。铁马庄已经过了好几个好年头,在自身不觉得怎样,不过有碗饱饭吃。可是在别处的传说,我们这个铁马庄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承平时代,没有什么,股匪们也没有那么大胆量敢动我们,我们也有自己保护自己的力量。现在的情形可不同了,我们能够保全一时,免去灾荒的苦难,是不是有人看着眼红?在这种大灾荒下,没有什么理可讲,所以我认为铁马庄牧场、林场很危险。一方面我们固然是忍受着眼前的苦难渡过灾荒,一方面我们可得严加防范意外的侵袭。这种事我盼望一般父老们时时地替我照顾着全庄的安全,我一个人有多大力量?耳目难周,照顾不到。总是大家的事,大家来尽心。尤其是严防火患,这种天干物燥之下,你们看那大片的树林子全枯干了,现在取水又这么不便利,我们可千万地家家户户地要小心,不要大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若是遭到意外事,那可要毁到底了,老兄老弟们认为我这个话对不对?”
聚集在乡公所的一般人全点头道:“秦庄主说得很对,这些事是应该注意的,我们再禁不住出意外的祸了。”秦邦彦跟着扭头向范骥群道:“骥群,现在牧场里,你督率一般弟兄们也要谨慎,时时不要疏忽大意,庄中的事不要你管,你只照料着牧场中。”
更向卢虎子道:“每夜你要督率壮丁,防守围子,连白天也要时时注意着前后的栅门,外人再不许他们进来了。我们这里又不是通行的道路,不管什么人,拒绝入庄,这是最重要的事。善举我们也办不起了,现在不是我们自己吃饱了不管别人,我们除了自身作打算,没有来源,把我们这点积蓄耗完了,一样地挨饿。有成群结队的灾民到这里来,婉言把他们打发走,不过他们无论多么麻烦,不要暴躁,不要恶言恶语对待他们,遭到这样天年,是多可怜的事。你的性情很暴躁,可是在这种时候,要多多忍耐,不许动火性,不要遭到逃难人的唾骂。”
卢虎子诺诺连声地答应着,这个少年现在长得身躯雄壮,所有乡勇们也真怕他。林场停了工,有老把头卢忠照管着,不用这里操心了。秦邦彦刚说到这,还要吩咐别的事,忽然玉姑从庄外赶来,来到乡公所向秦邦彦打招呼道:“老师,叫场主赶紧回去,现在居然有好生意上门了,来了好几个马贩子,还是头一次交易,他们是往关里运一批马,这批买卖应下来,不可以缓缓气么?”
秦邦彦听了也高兴,本来这一带旱荒闹得这么厉害,客人是全不敢往这一带来了,牧场中生意清淡,全成了干耗挑费,现在有大宗生意上门,骥群也高兴。玉姑现在已经长得身量很高,黑黑的皮肤,浓眉大眼,虽是一个姑娘,十分健壮,她现在一身功夫学得不在骥群以下,尤其是马上的功夫好。她现在正是自己骑着一匹牲口,还牵着一匹,接骥群回牧场。这个星记牧场,虽则离着铁马庄不远,因为养马这种事业,完全得找这种水草丰盛的地方,并且占的地方也大,一个马圈子就有好几里。这座星记牧场,就建立在兴安岭下,他是离开往林场去的山道口,隔开两三箭地。牧场在建筑上,省去很大的事,就是靠北面完全紧贴在兴安岭下,另外圈起三面围子。这种马圈,一个圆周,就是三四里地长。仗着这一带地势辽阔,贴近岭边的地方,不宜于耕耘,牧场建立在这里,林木较多,比较着便利。所以玉姑骑着牲口来叫骥群赶紧走,骥群遂随着玉姑骑着牲口转回牧场。
到了牧场之后,大柜上已经有人陪着客人谈着话。马贩子一共是三个人,一个姓杨,一个姓王,一个姓张。柜上人给引见之后,马贩子的主事人名叫杨大贵,据他说是常常地到关外一带来,不过龙江这个地方不常到。他们这次因为在龙江府做一笔生意,他们在关里济宁州,干着骡马店,这次是受朋友所托,想在关外选二百头好马。他们原本在嵩岭容记牧场交过买卖,现在龙江一带旱荒闹得这么重,他们不愿意尽是在这里耽搁,赶紧入关。并且这个杨大贵说话显着很实诚,他的意思认为现在灾荒闹得这么重,他们也知道牧场里可以说没有生意,现在跟他成了这种大宗的交易,价钱上格外便宜些,他们也可以多取些利。不过有一件事牧场里必须答应,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多少人,还有两个人随后赶到,价钱讲好了,买卖成交之后,得由牧场里派人护送马群,到榆关那里为止。可是沿路上掌竿的伙计一切的挑费,他们愿意担负,若是不管护送,这笔买卖就算讲不成了。
骥群一听这伙客人说话的情形,完全是外行,他们绝不是久惯贩马的人。不过自己干的是牧场,做的是买卖,人家拿银子买牲口内行外行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时候,不容易盼到有这种客人上门,牧场中卖出去二百头牲口,可以减去极大的挑费。所以骥群对于客人也是百般俯就,为的把这拨买卖成交。因为牧场里在那个时候,只要是大宗买马的主,全是论“沟”地讲价,这是牧场中一种行规,客人买这么多的马,他竟会不懂。不过骥群是秦邦彦一手成全岀来的少年,遵着老人家的指示,干这种事业,绝不许骗人。所以骥群现在也是因为这种年景不好,任凭他怎样说怎样答应,领着这三人到马圈上转了一周,叫他们看了看所有调练驯顺的牲口,客人倒是十分满意。
可是他们却告诉骥群,价钱手续全讲好了,他们还有两个同伙的人在龙江府有事耽搁,大约最迟一两天就能赶到,款项、庄票全在他们身上,没带着。他们只要一到,立时就能成交,我们哥三个只好在牧场招扰一两天。
这种事在牧场中是很平常,不闹灾荒的时候,生意好,在一过夏天,秋高马肥的时候,牧场里生意是最旺的时期,平时总有些个贩马的客人住着。牧场中为的拉拢买卖,凡是干这一行的,只要来到牧场,就是他买个三五头的牲口,也一样好好地款待,这就为的路越走越宽,朋友越交越多,生意上无形中就沾了光。所以对于客人这种话,骥群是含笑客气着,向这三个贩马的客人道:“老客们只管在这里住,我们这里平时就预备着十几间客房。不过牧场中在这种年月,饮食上太不像样子,客人只要不嫌我们怠慢,只管在这里住着,愿意几时走就几时走。”
这时,已经到了黄昏左右,天可是够热的,只有说话的这一会儿工夫,个个地全是一身汗。这种天气真叫人头痛,整天的火伞高张,连个歇凉的地方全找不到了。牧场中四五百头牲口,养马是不能够一时地歇息,虽则没生意,伙计们得照样地操作。可是最近这两三个月的工夫,白天马群就没法出圈,人受不了,牲口也受不了,一样地怕热。只有趁着太阳快落下去,这短短时间内,牲口可以出圈,由伙计们和马师掌竿的照料着,已经挑出来的牲口,全是谨拴着笼头,四五匹连在一起,有领头的全是数十匹一队,有四五个人照料着,就可以在马圈里转几周。
那种没挑出来的牲口,也得趁着黄昏时候,太阳落下去,在场子里调练一个时辰。所有伙计们马师,虽是因为天气太热,可也不得不照样地干,一二百头烈马,哪能因为天旱就放置着?所以这时,这牧场中显得火炽起来。
铁马庄历年积蓄总有盈余,置备得非常齐全。因为这个农庄掌管着这么大片的田地,只铁马庄就是六百余户居民,上千口子人,所以秦邦彦时时地和一般有年岁的人商量着总要防备荒年,无论什么地方,也不能准保多少年不遇到意外的灾害。他们有这种长久的眼光,可就对了,虽则经过几个好年成全是丰收,秦邦彦仍然劝勉着庄民,不叫他们浪费,全是够吃的够用的就得了。果然在转过年来,三月初下了一场雨,从这场雨后,就算旱起来,一滴雨没有。
这龙江本是一个极肥沃之地,环绕着兴安岭一带,有龙江、松花江,河流也多,这种地方,轻易是没有旱灾。几十年,只有江流水涨,雨水太多,田地淹没,一闹灾荒,就是水灾。可是本年,天气是个别地热得早。到了四月里,天气就像入了夏一样,整天地火炽太阳那么晒着。这附近几道河流,水是一天比一天浅。赶到了五月,在兴安岭附近的大伊春河、八里河、逊河这几道主要河流,简直是全晒了河底,连船全走不了。从春天起,就算颗粒不收,所有的树木,在二三月里也就是刚发芽,树叶没长旺,跟着就旱起来。这一来可毁了,这种旱灾,面积大,真可以说赤地千里,农村中算没有指望了,到处里逃荒的、逃难的,成群结队。
铁马庄偌大的农庄,上千口子人,这可就使着秦邦彦历年督饬着庄民积粮防荒,遇到这种时候,可有了用。可是这种情形看起来,只要一延长下去,到六七月里,再没有雨,这一年就算完了。任什么不能收,地里也没法种了,晒得庄稼地里全起了裂痕,到处里是一片干枯。正是夏天里,树叶子全焦了。据当地有年岁的人说,这种旱灾,在龙江省就可以说从来没有,多山多水的地方,从来不会闹这种荒年。可是这种大灾有什么办法?龙江省好几十县,普遍地受到灾荒,灾民们是成群结队。
谁全有恻隐之心,遇到这种大灾荒的年月,官家倒是不能够坐视不救,可是哪救得周全?所以沿着兴安岭下,每天总要过几百逃荒的灾民。这场旱灾越闹面积越大,铁马庄是掌管着林场牧场,无形中全受连累。兴安岭采伐下的木材,他们开林场的地方,离着松花江、龙江很远,这种木材从陆地走,谁也干不了,完全得仗着绑起木排来,从江流里运送。可是总得从伊春河这里才可以放入龙江,这几条河流一晒干了,林场是没有办法了。林场停工,一般弟兄们照旧得吃饭,虽说是仍然可以到别处买得食粮,铁马庄虽则是发展起来,但是历年的积蓄多半用在发展事业上。现在秦邦彦一看这种情形,不得不打算长久之计。
把所积存的粮食计算起来,倒是能支持本年的用度。但是旱灾只要连下去,转年还有一个春荒,牧场那边数百头牲口在附近就找不到草料。现在连这些人用水全成了极难的事,自己挖井,挖下数十丈深去,只能得到些苦水。所以秦邦彦先前看到逃荒的灾民们可怜,不时地还在铁马庄庄门前散放些赈粮,后来一看情形,自己恐怕将来全没有办法了,只有紧闭庄门。连个人所有领率的庄民,以及林场的弟兄,全是计算好了,计口授粮,多一些不叫领了。
更在这时,索性把全庄的人召集起来,所有有家口的,历年所存的衣服布匹,完全要交出来,叫范骥群领率着弟兄,用几十匹牲口,把这些可以换成食粮的衣物,全运到盛京去变卖,无论如何也全把它变成了粮食,以便支持一年的旱灾。这种当机立断,在当时铁马庄的庄民,很有些不满意的。可是秦邦彦是毅然不顾,决定这么办,果然直到七月间,始终是没有雨,大秋是一点指望没有了。幸而范骥群到盛京去一趟,竟弄回来百十石粮食,和十几车牧场所用的草料,这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地俭省着用度,总可以支持到来年。灾荒倘若延续下去,那就没办法了,铁马庄也只有变成了一群灾民。
虽是没挨着饿,但是人心惶惶不安。唯独种庄稼地的人,把田地就看成性命一样,田地没有指望了,就算断去了他们生命之源。所以合庄的人,也全是愁眉不展的,两眼瞪着天空。秦邦彦在这个时候,自己可就想到这种天灾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所有的人没有别的可干了,整天地待着,一个个无精打采的。秦邦彦遂趁着一般有年岁的人聚在一起,范骥群、卢虎子也正在面前,秦邦彦正颜厉色地向他们告诫,告诉大家道:“这两个月来,我们庄中的情形可不大好,遇到了大旱灾,弄成这样,固然是人人烦恼,可是尽是烦恼有什么用?在这种时候,也得注意外面的情形。灾荒闹得太厉害了,关外一带各处没被灾的地方,固然是全拿出力量来救灾,可是他们救不过来。你们也看得见,这一带差不多千余里,简直没有好地方了。可是在这种时候,正是造成变乱的时机,这就是老实人饿死,强梁人他们饿急了,只有铤而走险。关外的地方,原本就民风强悍,再遇上这种年月,到处里是匪人,成群结伙,你们听听只这最近的一两月来,闹得多厉害?到处里焚掠烧杀,攻城夺县。我们铁马庄虽则穷了,可是我们到现在并没有挨着饿,虽则把大家富裕的东西全拿出来,可是入了冬,我们每人至少还有一身御寒的衣服。铁马庄已经过了好几个好年头,在自身不觉得怎样,不过有碗饱饭吃。可是在别处的传说,我们这个铁马庄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承平时代,没有什么,股匪们也没有那么大胆量敢动我们,我们也有自己保护自己的力量。现在的情形可不同了,我们能够保全一时,免去灾荒的苦难,是不是有人看着眼红?在这种大灾荒下,没有什么理可讲,所以我认为铁马庄牧场、林场很危险。一方面我们固然是忍受着眼前的苦难渡过灾荒,一方面我们可得严加防范意外的侵袭。这种事我盼望一般父老们时时地替我照顾着全庄的安全,我一个人有多大力量?耳目难周,照顾不到。总是大家的事,大家来尽心。尤其是严防火患,这种天干物燥之下,你们看那大片的树林子全枯干了,现在取水又这么不便利,我们可千万地家家户户地要小心,不要大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若是遭到意外事,那可要毁到底了,老兄老弟们认为我这个话对不对?”
聚集在乡公所的一般人全点头道:“秦庄主说得很对,这些事是应该注意的,我们再禁不住出意外的祸了。”秦邦彦跟着扭头向范骥群道:“骥群,现在牧场里,你督率一般弟兄们也要谨慎,时时不要疏忽大意,庄中的事不要你管,你只照料着牧场中。”
更向卢虎子道:“每夜你要督率壮丁,防守围子,连白天也要时时注意着前后的栅门,外人再不许他们进来了。我们这里又不是通行的道路,不管什么人,拒绝入庄,这是最重要的事。善举我们也办不起了,现在不是我们自己吃饱了不管别人,我们除了自身作打算,没有来源,把我们这点积蓄耗完了,一样地挨饿。有成群结队的灾民到这里来,婉言把他们打发走,不过他们无论多么麻烦,不要暴躁,不要恶言恶语对待他们,遭到这样天年,是多可怜的事。你的性情很暴躁,可是在这种时候,要多多忍耐,不许动火性,不要遭到逃难人的唾骂。”
卢虎子诺诺连声地答应着,这个少年现在长得身躯雄壮,所有乡勇们也真怕他。林场停了工,有老把头卢忠照管着,不用这里操心了。秦邦彦刚说到这,还要吩咐别的事,忽然玉姑从庄外赶来,来到乡公所向秦邦彦打招呼道:“老师,叫场主赶紧回去,现在居然有好生意上门了,来了好几个马贩子,还是头一次交易,他们是往关里运一批马,这批买卖应下来,不可以缓缓气么?”
秦邦彦听了也高兴,本来这一带旱荒闹得这么厉害,客人是全不敢往这一带来了,牧场中生意清淡,全成了干耗挑费,现在有大宗生意上门,骥群也高兴。玉姑现在已经长得身量很高,黑黑的皮肤,浓眉大眼,虽是一个姑娘,十分健壮,她现在一身功夫学得不在骥群以下,尤其是马上的功夫好。她现在正是自己骑着一匹牲口,还牵着一匹,接骥群回牧场。这个星记牧场,虽则离着铁马庄不远,因为养马这种事业,完全得找这种水草丰盛的地方,并且占的地方也大,一个马圈子就有好几里。这座星记牧场,就建立在兴安岭下,他是离开往林场去的山道口,隔开两三箭地。牧场在建筑上,省去很大的事,就是靠北面完全紧贴在兴安岭下,另外圈起三面围子。这种马圈,一个圆周,就是三四里地长。仗着这一带地势辽阔,贴近岭边的地方,不宜于耕耘,牧场建立在这里,林木较多,比较着便利。所以玉姑骑着牲口来叫骥群赶紧走,骥群遂随着玉姑骑着牲口转回牧场。
到了牧场之后,大柜上已经有人陪着客人谈着话。马贩子一共是三个人,一个姓杨,一个姓王,一个姓张。柜上人给引见之后,马贩子的主事人名叫杨大贵,据他说是常常地到关外一带来,不过龙江这个地方不常到。他们这次因为在龙江府做一笔生意,他们在关里济宁州,干着骡马店,这次是受朋友所托,想在关外选二百头好马。他们原本在嵩岭容记牧场交过买卖,现在龙江一带旱荒闹得这么重,他们不愿意尽是在这里耽搁,赶紧入关。并且这个杨大贵说话显着很实诚,他的意思认为现在灾荒闹得这么重,他们也知道牧场里可以说没有生意,现在跟他成了这种大宗的交易,价钱上格外便宜些,他们也可以多取些利。不过有一件事牧场里必须答应,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多少人,还有两个人随后赶到,价钱讲好了,买卖成交之后,得由牧场里派人护送马群,到榆关那里为止。可是沿路上掌竿的伙计一切的挑费,他们愿意担负,若是不管护送,这笔买卖就算讲不成了。
骥群一听这伙客人说话的情形,完全是外行,他们绝不是久惯贩马的人。不过自己干的是牧场,做的是买卖,人家拿银子买牲口内行外行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时候,不容易盼到有这种客人上门,牧场中卖出去二百头牲口,可以减去极大的挑费。所以骥群对于客人也是百般俯就,为的把这拨买卖成交。因为牧场里在那个时候,只要是大宗买马的主,全是论“沟”地讲价,这是牧场中一种行规,客人买这么多的马,他竟会不懂。不过骥群是秦邦彦一手成全岀来的少年,遵着老人家的指示,干这种事业,绝不许骗人。所以骥群现在也是因为这种年景不好,任凭他怎样说怎样答应,领着这三人到马圈上转了一周,叫他们看了看所有调练驯顺的牲口,客人倒是十分满意。
可是他们却告诉骥群,价钱手续全讲好了,他们还有两个同伙的人在龙江府有事耽搁,大约最迟一两天就能赶到,款项、庄票全在他们身上,没带着。他们只要一到,立时就能成交,我们哥三个只好在牧场招扰一两天。
这种事在牧场中是很平常,不闹灾荒的时候,生意好,在一过夏天,秋高马肥的时候,牧场里生意是最旺的时期,平时总有些个贩马的客人住着。牧场中为的拉拢买卖,凡是干这一行的,只要来到牧场,就是他买个三五头的牲口,也一样好好地款待,这就为的路越走越宽,朋友越交越多,生意上无形中就沾了光。所以对于客人这种话,骥群是含笑客气着,向这三个贩马的客人道:“老客们只管在这里住,我们这里平时就预备着十几间客房。不过牧场中在这种年月,饮食上太不像样子,客人只要不嫌我们怠慢,只管在这里住着,愿意几时走就几时走。”
这时,已经到了黄昏左右,天可是够热的,只有说话的这一会儿工夫,个个地全是一身汗。这种天气真叫人头痛,整天的火伞高张,连个歇凉的地方全找不到了。牧场中四五百头牲口,养马是不能够一时地歇息,虽则没生意,伙计们得照样地操作。可是最近这两三个月的工夫,白天马群就没法出圈,人受不了,牲口也受不了,一样地怕热。只有趁着太阳快落下去,这短短时间内,牲口可以出圈,由伙计们和马师掌竿的照料着,已经挑出来的牲口,全是谨拴着笼头,四五匹连在一起,有领头的全是数十匹一队,有四五个人照料着,就可以在马圈里转几周。
那种没挑出来的牲口,也得趁着黄昏时候,太阳落下去,在场子里调练一个时辰。所有伙计们马师,虽是因为天气太热,可也不得不照样地干,一二百头烈马,哪能因为天旱就放置着?所以这时,这牧场中显得火炽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铁马庄
下一章:第三十四回 大祸潜伏
上一章:第三十二回 建场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