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于箫儿 雪山送密诏
2025-05-31 作者:郑证因 来源:郑证因作品集 点击:
这于箫儿此时从树后猛往外一闯,抖丹田力一声高喊:“好厉害的牲口!”他双臂一抖,竟施展“蜻蜓三抄水”“燕子飞云纵”,这瘦小的身躯真似脱弦之箭,倏起倏落,已然扑过来。这于箫儿身手真是矫捷,他竟落在菊花青马头里。这匹牲口正要往前蹿,蓦然一条黑影落在它眼前,它又是唏??一声叫,往右一甩头,想猛往山坡下蹿。
于箫儿此时猛然双手往马头上一晃,已经把嚼环抓住,他抓的是右边嚼环,用力地这牲口一较劲,牲口哪肯就受于箫儿的制服?往左一甩头,想要扬蹄子踢于箫儿。于箫儿猛然一用丹田力,左腕子上坐足了劲,左手抓牢了嚼环,右手往自己左腕子上一搭,嘿的暴喊,牲口的嚼环被捋得嘎巴直响,甩出去的马头,忙被带回来,马头一低下来,牲口的前腿抬不起,只在这方丈的斜坡山道上,四只蹄子乱蹬。于箫儿已经把这牲口定住,赶紧双手一换,右手把嚼环抓住,趁着牲口微往后一退之下,于箫儿伸手已把右边马镫抓住,微微一抖,把武官的右脚脱下来。
此时这武官在被摔之下,自己右脚被蹬眼挂住,自知必被马拖死,已经预备瞑目受死的一刹那间,突然遇救,这武官精神一振之下,身上虽是受伤,此时依然一翻身,跃了起来。于箫儿此时已经制着嚼环,在牲口挣扎之下,退下这段乱石坡,到了乱石坡下。那四名缅兵除了受伤的也勉强爬起,那三个见自己的长官已然被救,全翻身下马,迎了过来。这匹菊花青被于箫儿这种力量,嚼环把马口全勒伤,它只要稍一挣扎,于箫儿用力地振动嚼环,这匹牲口它一样也是怕疼,虽然还有不肯就范的情形,不像先前那么疯狂地想逃窜了。这时缅兵已经全凑到他们长官面前,察看这位武官的伤痕,为他拂拭身上的尘土。
这武官看到于箫儿那么瘦小的身躯,竟有这种本领,不顾自己身上的伤痛,竟来到于箫儿面前,吩咐手下缅兵把牲口接过去,向于箫儿谢救命之恩。这武官赶到一问话时,才知道于箫儿是汉人,这位武官早年曾经数次到中原来过,略通汉语,这一来于箫儿省了许多事了。菊花青虽是被自己打伤,此时他们绝不疑心,认为是牲口后腿扫山坡旁的石头上,碰伤后,才惊跑了。
这位武官一问于箫儿姓名,因何到了这种地方,于箫儿遂告知自己被桂王差派前来雪山下书,求见伏清帅。这名武官因为于箫儿有救命之恩,虽是异族,也一样的有人心,对于箫儿生了十分感激之心,更细问了问于箫儿的来意。于箫儿不敢说出实在情形,只说是事情十分紧急秘密,求这武官带领面见伏清帅呈递密诏。只说桂王现在已经危险,自己此番到大雪山,受桂王之托,事情不给他办到,只有以死相报。这位武官因为身上也受了伤,立刻带着于箫儿回营。
这一耽搁,天色已晚,各处营帐中全燃起灯火。那营门口一带,一拨拨队伍放出去,巡哨盘查。这伏清帅的大营军威颇整,于箫儿看到这种军威,也觉得自己能够顺利地见到伏清帅,真是侥幸。
这位武官在这大营中颇有势力,他把于箫儿带到自己帐篷内,酒食款待。看到于箫儿这么瘦小的身形,竟有这么快的身法和那么大的力量,在款待于箫儿之间,细问起于箫儿怎么有这般本领。
于箫儿对于这种事倒不再隐瞒了,告诉这位武官自己曾经学艺十年,练就汉族独有的武功和轻身飞纵术。这种地方也正是于箫儿聪明之处,他这么一办,虽然是十分冒险,险些闯祸,可是他对于求见伏清帅有了极大的帮助。因为他此来就连桂王也没想到,那缅甸国虽然是外番,但是也自成一国,伏清帅是他统兵马的大元帅,各路大兵,全受他节制。于箫儿就是到了这里,不肯先把桂王的密诏拿岀来,因为所办的这件事太行冒险,那莽应时也是缅甸本国带兵的大员,这封密诏不啻是告发莽应时叛乱造反,这种事如果遇上了坏人,和那莽应时的一党,那么于箫儿先活不了,哪还能想见到伏清帅?那莽应时只要得着这种真实情况,立时必要起事,桂王先遭毒手,所以于箫儿此来担责沉重太大了。这种壮气凌云、侠肝义胆的侠义道门下,无形中他所走的步法,默默中似有神灵呵护一般。此时这位武官对他起了重视之心,更预备给他回话时,尽说好话,无论如何要叫于箫儿见到了伏清帅,也算自己稍微报这孩子救命之恩。
赶到晚饭后,于箫儿这些日来,这算头一遭落个酒足饭饱。这位武官竟去给他禀报伏清帅,工夫不大,这位武官回来眉头紧皱,向于箫儿道:“小恩兄,你胆量可要放大些。我们国籍不同,可是生在天地间全是一样,我给你尽了多大力也不必再告诉你了,虽然你没肯细说一切情形,大致我也知道,见我们大帅时,你把话可打点好了,不要白把性命送掉,反误了你所办的大事。你放心,真要是你把话说错了,惹恼伏清帅要杀你时,我必要给你求情,绝不会叫你遭到危险。”于箫儿看到这武官的神色,知道自己此次所办的事,绝不像想的那么容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怕有什么用?我师父教训我就是言行如一。我既然许下桂王赴汤蹈火,必要把事情办到。现在我死生置之度外,看桂王夫妇的寿命如何而已。”这武官说完这番话,于箫儿绝没有迟疑畏缩的情形,遂随着这位武官走出这营帐,由两名缅兵执灯引路。各营里弓上弦,刀岀鞘,军威严整。
于箫儿随着这位武官穿过十几排营帐,走出有半里地来,沿路上已经遇到了四五拨盘查的,照样地阻挡盘问。好在引路的两名缅兵,把手中的灯笼一举,把灯笼上的番号,给盘查的兵弁看了看,立刻就放过去。
不大的工夫,已到了伏清帅的大帐所在。这还是在夜间不是升帐的时候,营幕前后一排排的弓箭手、枭刀手、盾牌手、长枪手,大帐四周保护得如同铁桶一般。迎面一并排是三座大帐,当中那座帐篷,虽则帐门外也立着号灯,守门的军兵把守着,帐篷里却是黑沉沉,于箫儿知道这是大帅理事的地方。这位武官带着于箫儿够奔右边一座大帐前,帐篷左右号灯点得光辉照如白昼,二十名军守卫在两旁,雁翅排开,鸦雀无声,肃立在那里。引路的军兵此时赶紧撤向一旁,提着灯笼在那里等候。这名武官向帐篷门旁的一名管领守卫的官员说了几句话,他立刻走进去。
工夫不大,从里面出来招呼这名武官,带领于箫儿进见。于箫儿随着走进这座大帐中,里面静悄悄,可是牛油烛照得帐篷内亮如白昼,帐篷内摆着几架木案子,在迎面桌案旁,坐定一人。这人身高在六尺开外,生得浓眉虎目,狮鼻巨口,相貌十分威严。这位武官赶紧招呼于箫儿拜见,这就是伏清大帅。于箫儿赶紧按着那武官预先嘱咐的话,以不卑不亢之礼,行礼如仪。伏清帅居然也伸手虚比划了一下,叫于箫儿站起讲话。于箫儿因为也知道桂王虽则不得时,但是对于缅甸根本就是中国的外藩一样,自己虽是平民,不受他的节制。虽则是一个统兵大员,掌生杀大权,我也用不着那么自卑自贱,屈膝在他面前讲话,于箫儿很大方地站了起来。这时伏清帅向下问话,但是他所说的全是缅语,于箫儿一句不懂得,这种地方可就仗着这位武官临时替他做了翻译,遂向于箫儿道:“大帅知道你是一个平民百姓,此番来到雪山大营,不要害怕,把你来意慢慢地讲。”
于箫儿遂把预备好的话,很简爽地说了一番,表明了,“桂王现在身在难中,莽应时通敌有据,他竟要勾结吴三桂,按兵不动。他虽是客军,桂王为主体,现在桂王身旁没有多少亲信的人马,完全受他节制,受他要挟,漫说是命令他出兵,就是军中平常一点事情合作不得去了。这些事情很显然的,请伏清帅这里一查便知究竟。尤其是近数日来,莽应时对桂王已十分无礼,反迹已露,发动不过在迟早之间而已。贵国此次出兵,助桂王与清廷对抗,事情的成败倒无足介意。莽应时一旦中了吴三桂的反间计,那时越发不可收拾,西南数省全陷于刀兵水火中,桂王一身生死不足惜,缅甸的威信被莽应时一人丧失,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妇人女子所不肯为。贵国此番义助大兵,名正言顺,被莽应时这么一来,国家的威信何在?何况贵国此次岀兵,那莽应时尚在大帅的节制下。大帅为贵国的威信计,为自身的名誉计,为桂王夫妇父子的安危计,事情绝不容再稍缓须臾,求伏清帅当机立断。若想消患于无形,必须把莽应时兵马完全撤下来,大帅的兵马和他换防,担当冲锋对阵。”于箫儿这番话说完,把桂王一封密诏取出来,那武官接过来,呈递与伏清帅。伏清帅他虽则对于汉语不大清楚,他可认识汉字,把桂王这封密诏看了一番,于箫儿就看出这伏清帅很难惹了,他是喜怒不形于色,你看不出他的心意来。这伏清帅略一沉吟,向于箫儿道:“小小年纪,你倒好大的胆量!此番你用这种伪密诏前来离间我缅甸的统兵大将。小娃子!定是那平西王差派你前来,想把我缅甸的兵马离间得自残骨肉,你们乘虚而入。这种狡计,你瞒得过本帅么?来呀,把他绑出去砍了!”于箫儿见他说话的情形并没有怒色,他话声一落,帐门口两名缅兵,呛啷啷刀出鞘,如狼似虎扑过来,竟是把于箫儿的两臂抓住,往外拖,两口刀更压在于箫儿的肩头上。于箫儿哈哈一笑,脸上丝毫不变颜色,自己仰头招呼道:“恩师跟王爷,我于箫儿舍生忘死把密诏送到,我死也对得起你们了!”不容缅兵往外拖,自己就往外走,双臂一背,毫不挣扎,已经走到帐门口,竟听那武官招呼缅兵:“快把他押回来,大帅问话。”
于箫儿一转身,站在帐门口,面向伏清帅说道:“我不过一个平民,死则死耳,受人之托,已经忠人之事,对得起桂王。既然疑心我是敌人的奸细,何必多问,你就杀头好了。”那伏清帅此时脸上反拢起一片笑容,说道:“小娃子!你好大的胆量。”这伏清帅更说明要杀于箫儿的理由。“于箫儿若是桂王的官弁还有可说,口口声声自己是一个平民,莽应时既然反迹已露,桂王和他一同起兵的人,全被监视,你一个小娃子既不是文官,又不是武将,怎么见得桂王来办这种大事?现在给你个放心,桂王的密诏一点不伪,我是故意那么说。桂王逃亡到缅甸相聚已多时,他的笔记和他的铃记我们全认得。你怎么进得桂王身旁,受他所托?办这种关系涉及我缅甸国整个威信的大事。小娃子你一字讲差,我可要你的命。你要知道,你现在有极大的嫌疑。”于箫儿看了看那武官的神色,此时眉峰舒展,不像先前那么着急了。于箫儿才述说,“自己是峨眉剑客之徒,一般侠义道为的拯救西南数省黎民百姓,以吴三桂反复无常,置黎民水深火热于不顾,他完全是逞一人的私欲。群侠仗剑入成都,直到吴三桂兵伐西南,这般人到金马山,在川中跟桂王和手下老尚书遇合的一段事,以及自己暗入大营侦察一切,保护桂王,亲眼看到莽应时跋扈,桂王打发周雄到雪山求救,竟被莽应时所擒,幸而密诏没落在他们手中,自己才面见桂王毛遂自荐,愿来雪山求救。”
于箫儿虽是出身草野,一个乡下孩子,他既有天赋异禀,更追随峨眉剑客身旁多年,气魄浩大,虽则现在置身虎口中,依然是坦然地讲话,说得清清楚楚。一边说着,那武官一边给他翻译着。有这样安心维护他,于箫儿纵然话说得不得当,那武官早给他改了。这一来竟把伏清帅说服,点点头,向缅兵一挥手,叫他们退走。
伏清帅又把桂王密诏重看了一遍,这才向于箫儿吩咐道:“小娃,你现在所办的事事关重大,数十万人的性命全在你这小娃身上。我不便给桂王写回书,你只替本帅传口信,叫桂王不要轻举妄动。那莽应时或许还有顾忌,本帅也不能遽撤他的兵权,他若是真个中了敌人反间之计,定有抗命的行为,本帅也要慎重行事。要知莽应时在我本国也有一般私党维护,连本帅处置不周密,反容易落个把他逼迫得背叛。本帅只能以国王之命催促进兵,本帅奉命增援,那时本帅进至金沙江,本帅的大军和他并进,谅他纵有逆谋不敢遽逞了。”于箫儿听到伏清帅的话,颇有投鼠忌器的顾虑,是否军机秘密,不肯和自己说真实的办法。于箫儿虽认为伏清帅果真这么办,恐非要误事不可,只是这种地方哪能容自己随便地发话?不过伏清帅只这么空口向自己交代,无凭无证,桂王焉能轻信把密诏已经送到?遂向上说道:“大帅明察利害,小民只有照着大帅的话,回复桂王。只是桂王以死生大事相托,来时凭桂王亲笔写的密书来见大帅,小民复命时也得有凭证,以便使桂王安心,求大帅要体谅小民出生入死之难才好。”武官把于箫儿的话向伏清帅用缅语说了一遍,伏清帅点点头,遂取了一份牛皮火印军书。这是缅甸大营中所用的重要军符,若非统辖大兵的将帅不能使用,桂王在缅甸以及起兵后时常可以看到,吩咐于箫儿要好好收藏,不要失落了。于箫儿拜谢伏清帅,仍由武官引领退出伏清帅的寝帐,来到前锋营。
这位武官越发地对于箫儿赞许,取岀好几样异国的珍玩和一包金砂赠与于箫儿。于箫儿却正色向着武官说道:“这种厚赐,小民可不敢领,适才山边相救,那是小民应该做的事。我们师门中最重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拔刀相助,济困扶危,是我们的本分,请你不必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方才领我见到伏清帅一切事,全仗着贵官帮忙,我又该怎样感谢呢?”这位武官见于箫儿施恩不受报,越发地敬重,遂也正色说道:“我们虽是国籍不同,但是有这次遇合,我们总算交了朋友。既然你不肯取这几件玩物,这么办,咱们好歹留个纪念吧!”
说话间,这武官从办公的桌案上取过一柄带软鞘的匕首刀来。武官把匕首刀拔出鞘时,在灯光下闪起一缕耀眼的寒光。这口匕首刀行式奇古,只有八寸长,刀柄却是犀牛角制成,上面刻着一行缅文。那武官说道:“这口匕首刀为缅甸国王所赐,能够斩钢截铁,切金断玉。匕首刀从来没有刀鞘,只是刀锋犀利,不容易佩戴,这才由巧匠用蛟筋编成了这么个刀鞘。这种刀鞘柔韧力最大,有伸缩之力,所以不易被刀刃损伤。你是名武师的门下,这件东西赠与你不会再推却吧!”于箫儿大喜过望,赶紧地拜谢。那武官更把刀柄上刻的字教给于箫儿的念法,这正是武官的名字,于箫儿此时才知道他名叫利金统带。他的官职敢情在缅军中地位很高,于箫儿牢牢地把他的名字记住,此番交了这么个朋友,也算是快意事。于箫儿因为事情紧急,不敢耽搁,立时起身,利金统带亲自把他送出大营。
于箫儿在深夜中奔走在荒山旷野间,一夜疾驰,到黎明后,已经走出八十余里,天亮后,找了个地方歇息了一下。自己盘算着,“但愿那位师伯白眉叟扎天庥和自己分手后,能够赶到金沙江大营中察看一下,保护那桂王夫妇的安全。或者这时师父已经率领群侠赶到这里,那可就好了。”别看于箫儿年岁轻,这种事情若非是亲眼目睹,莽应时那种跋扈行为,若仅凭传闻,恐怕任何人也不信桂王会危险。于箫儿十分担心,现在自己任凭受尽了风霜劳累之苦,丝毫不敢耽搁,一连数夜间,就没有睡过半夜。这孩子也是天生来的热肠侠骨,他把桂王的安危看成切身之事,两天两夜,已经赶到金沙江上。自己看到莽应时的连营,仍然扎在原处没动,稍微地放了心,不过因为自己到的时候天还没黑下来,任凭你有多大本领,也不易闯进去。
于箫儿此时恨不得立刻地见到桂王,真是心急如焚,隐身在附近的树林中。可是于箫儿来到大营这里,半个时辰内,眼中就看到了一连四五拨大营中走公事的,也有三个人一拨,两个人一伙,向驿路上疾驰着。看他们所走的方向,有的是奔了雪山大营那条路,有的却奔了相反的方向。
在黄昏时候,这大营内突然紧张起来,一队队的军兵,不时地移动着。于箫儿停留的这一带,就看到了有数百名缅兵移防到别处去。这一带和清兵对阵的地方又相反着,绝不是出战。在先前因为这一带峰岭的树林太多,看不出多远来。
赶到天这一黑,竟是看到离开大营四周,有的在树林中,有的在山边上,有的在小山顶子上,眼中所看到就是六七处瞭望的刁斗,上面升起红灯,在大营内。天一黑下来后,于箫儿好生着急,虽是军中到夜晚防守严厉,但是自己曾从大营中岀入过,绝没有像眼前看到的这种情形。顺着大营的围子,每隔五步,就是两名缅兵驻守,一名执着火把,一名拿着箭,顺着围子一直地排下去,如同一条火龙相似,绵延数里。并且更看岀除了守在围子附近的往里走,隔开一两丈远就是守卫的军兵,一层层地下卡子,并且到处有灯火,这大营竟是亮如白昼。
于箫儿是从大营的侧面转过来,本就不敢欺近他前锋营,哪知道越是冷落的地方,防守得越加严厉,更有一波一波的马队来回疾驰。这么防守的严厉,再往里闯可太不容易了,无论如何自己的行迹不能够败露。要凭一身武功本领和掌中的兵刃力闯大营,还不至于进不去。只是要暗中去见桂王向他复命,恐怕自己只要往里一闯,就得遭到阻挡,只要被一名缅兵发现自己踪迹,大营中恐怕会立时警觉防备,个人就是闯进去,恐怕也到不了桂王的御营了。
于箫儿在十分为难之下,顺着大营的边上隐蔽着身形找机会,还是得闯进里面。往东走岀一里多地,耳中只有听到大营里在军威严紧中发出一阵阵人马移动的声音。
于箫儿此时看不到桂王,越发地担心了。自己找不到闯进去的道路,顺着大营的左侧一直地走了一个时辰,从左翼围子前转过来,登到高处,往前面望去,于箫儿越觉惊心。这大营前锋营一带,弓上弦,刀出鞘,除了大营的营门,跟军兵陆续地出入,更看到左翼一带的各营军兵,那情形全是等待命令,一队队军兵服装整齐,器械鲜明,看看好像是立刻就要和清兵会战似的。这种千军万马之地,除了大队军兵发出脚步之声和那烈马长嘶,绝听不到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于箫儿心说:“好怪,这是怎么个情形?”
这时大营前忽然冲出十几匹快马,如飞向前驰去。因为马上全带着火把,虽然走得很远,依然望到马上火把之光,出去有两三箭地忽然停住。不大的工夫,竟是返回来,相隔着于箫儿停身处,虽有半箭地远,可是于箫儿目力好,突然发现这队军兵返回来,内中竟发现四骑马,马上的人翎顶辉煌,完全是清兵打扮,在缅兵大营出来这队马队围裹下,风驰电掣,闯进营门。于箫儿心说:“这可糟了!”两下里已经会战过数次,清兵已经失利,按兵不动,调动各路人马增援救应,两下里在对敌之下,所看到的分明是平西王大营中所出来的将弁们,隐约地似乎看到内中竟有两个是红顶戴。在清兵的制度上,顶小也是提督的身份。这种情形可疑到万分,难道莽应时真敢这么明着勾结清兵,毫无顾忌么?于箫儿到此时虽有一身本领,竟弄得束手无策,没法子往里闯。
正在焦躁无计可施之下,突然靠着左边围子前,守卫军兵的火把一连熄灭了两支,跟着附近一带有十几名军兵全都哗噪起来,那第二道守卫的卡子,十几名缅兵,也离了原有的岗位,扑奔到围子前。可是眼中望到所过来的军兵,凡是执着灯笼火把的似乎遭到有人暗中袭击,刹那间有的火把飞起半天,有的灯笼甩出多远。于箫儿心中一动,“我既然要舍死忘生为师门尽力,为桂王解除眼前的危险,眼前有了这种机会,正是我往里闯的时候,我还迟疑什么?”于箫儿遂赶紧把身形施展开,纵跃如飞,扑向围子前,耸身一纵,在这片火光锐减下,翻进了围子。于箫儿身形矮小,纵跃得快,左右闪避着,好像是有人给自己暗中开路一般,往里一连闯岀一箭多地来。这一带营幕一多,虽则防备得依然严厉,比较着容易往里闯了。
于箫儿此时把一身轻身术尽量施展开,这瘦小的身躯,轻如狸猫,快似猿猴,此时已然看出自己估测得一点不差,实在是有人暗中相助,才得闯进大营。于箫儿辨了辨方向,自己想到,“好在桂王的御营,和莽应时的大帐相隔不远,大帐前所看到的情形太以可疑,何不趁此探查一番。”于箫儿在帐篷顶上身形略停之下,辨了辨方向,一直地扑奔了莽应时的中军大帐一带。
于箫儿此时真是一身是胆,步步全有危险,越是离着莽应时的大帐近,防卫得越严。自己每到一处,往前闯着较比困难,下面的军兵立时地被附近的声响诱得齐向别处看去。于箫儿竟在这种情况下,竟是扑到莽应时的中军大帐后。只见当中一排牛皮帐篷,在帐篷前大队的军兵排列着。于箫儿无法向大帐前一带隐匿,只得从大帐后转过来,大着胆子轻身飞纵扑上帐篷顶,身形贴在帐篷顶子上。四周守卫的军兵很多,幸未发觉。于箫儿侧耳听,但是这种帐篷哪能听到里面讲话的声音?于箫儿此时正好利用利金统带所赠的匕首刀,轻轻地从腿上刀鞘内把匕首刀拔出来。这种刀锋真是犀利,那么厚的牛皮帐篷,只用刀尖子轻轻地一割,只有微微的一点响声,已被割破了五寸多长的一道口子,匕首刀仍还到刀鞘内,把割破的地方手底下微微用力向两下略略分开半寸的裂缝,这座中军大帐内的情形,已经一览无遗。
只见大帐从帐篷门口起,所侍立在两旁的全是缅兵中的官弁,一个个武装齐整,刀械鲜明,在迎面的帅座两旁,燃着尺许长的牛油烛,在帐篷当中,更从帐顶子上,悬挂着两盏牛角灯,帐篷门口是八对灯笼,八字形从帐篷门口里,直排到外面。只见迎面帅座上坐定的正是莽应时,帅座的左边却设了两个座位,两个清营的将官,全是花顶花翎。他们座位旁边站着两名也是武职官,却是亮白顶戴,所来的人,身份全不小。那莽应时此时正在手里举着一封公事,斜着烛光看着,他此时把那份公事放下,只是他所说的话完全还是缅语,于箫儿竟是一句听不出。幸而所来的清营将官,也是不通缅甸的语言,莽应时身旁有翻译官,把莽应时所说的话翻成汉语,向清营所来的将官重说了一遍。不过这翻译官说话声音很低,在这翻译官说话前,更把站在帐篷口的护卫武官们全挥手,令退到大帐的门外。这种大帐从帐门口到里边有三四丈远,这翻译官说话的声音外面不容易听到。
于箫儿虽则伏身在帐篷顶上,比较着容易听,可是也听不完全了。大致的听出这翻译官说:“莽帅从来不做那三心二意的事,既已决定这么办,不过迟早之间,平西王何必这么忙?”坐在旁边的一位清营将官说道:“现在的事并不是我们王驾急于要把眼前的事办了结了,领功受赏。只为连接到几处探马的报告,若是再迟延下去,台湾郑成功那里也要出兵,并且占据在两江一带的福王也要反兵和这个主儿会师,那一来恐怕再想下手,后悔已迟。并且你们出兵十余万,劳师动众,金沙江一战,虽是你们连打了几个胜仗,现在亦不能前进一步。我们王驾只要把兵力配置好了,深沟高垒,只跟你耗费时日,那恐怕莽帅不能前进一步,弄个劳而无功,自身还恐怕受到不利的情形。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以莽帅这种智谋威望,倘若归附到我们王驾前,清廷中自能封赏。只要莽帅能够尽心尽力,平定边乱,最少莽帅也得封个外藩,那时坐镇一方,岂不比在缅甸受别人的节制强得多么?”
这位清营的将官说完这番话之后,那莽应时却抬头向大帐前看了看,立刻向这位清营将官说道:“你们回复平西王,我这里只等到大雪山的探马回报时,立时决定办法,用不着再催促我了。”这清营所来的将官立刻站起告辞,那莽应时居然起身相送,送到帐篷门口,立刻停步。
于箫儿虽则停身帐篷顶,听得不十分真切,大致已然听出。这种真凭实据在眼前,莽应时叛乱就在目前了。
于箫儿此时猛然双手往马头上一晃,已经把嚼环抓住,他抓的是右边嚼环,用力地这牲口一较劲,牲口哪肯就受于箫儿的制服?往左一甩头,想要扬蹄子踢于箫儿。于箫儿猛然一用丹田力,左腕子上坐足了劲,左手抓牢了嚼环,右手往自己左腕子上一搭,嘿的暴喊,牲口的嚼环被捋得嘎巴直响,甩出去的马头,忙被带回来,马头一低下来,牲口的前腿抬不起,只在这方丈的斜坡山道上,四只蹄子乱蹬。于箫儿已经把这牲口定住,赶紧双手一换,右手把嚼环抓住,趁着牲口微往后一退之下,于箫儿伸手已把右边马镫抓住,微微一抖,把武官的右脚脱下来。
此时这武官在被摔之下,自己右脚被蹬眼挂住,自知必被马拖死,已经预备瞑目受死的一刹那间,突然遇救,这武官精神一振之下,身上虽是受伤,此时依然一翻身,跃了起来。于箫儿此时已经制着嚼环,在牲口挣扎之下,退下这段乱石坡,到了乱石坡下。那四名缅兵除了受伤的也勉强爬起,那三个见自己的长官已然被救,全翻身下马,迎了过来。这匹菊花青被于箫儿这种力量,嚼环把马口全勒伤,它只要稍一挣扎,于箫儿用力地振动嚼环,这匹牲口它一样也是怕疼,虽然还有不肯就范的情形,不像先前那么疯狂地想逃窜了。这时缅兵已经全凑到他们长官面前,察看这位武官的伤痕,为他拂拭身上的尘土。
这武官看到于箫儿那么瘦小的身躯,竟有这种本领,不顾自己身上的伤痛,竟来到于箫儿面前,吩咐手下缅兵把牲口接过去,向于箫儿谢救命之恩。这武官赶到一问话时,才知道于箫儿是汉人,这位武官早年曾经数次到中原来过,略通汉语,这一来于箫儿省了许多事了。菊花青虽是被自己打伤,此时他们绝不疑心,认为是牲口后腿扫山坡旁的石头上,碰伤后,才惊跑了。
这位武官一问于箫儿姓名,因何到了这种地方,于箫儿遂告知自己被桂王差派前来雪山下书,求见伏清帅。这名武官因为于箫儿有救命之恩,虽是异族,也一样的有人心,对于箫儿生了十分感激之心,更细问了问于箫儿的来意。于箫儿不敢说出实在情形,只说是事情十分紧急秘密,求这武官带领面见伏清帅呈递密诏。只说桂王现在已经危险,自己此番到大雪山,受桂王之托,事情不给他办到,只有以死相报。这位武官因为身上也受了伤,立刻带着于箫儿回营。
这一耽搁,天色已晚,各处营帐中全燃起灯火。那营门口一带,一拨拨队伍放出去,巡哨盘查。这伏清帅的大营军威颇整,于箫儿看到这种军威,也觉得自己能够顺利地见到伏清帅,真是侥幸。
这位武官在这大营中颇有势力,他把于箫儿带到自己帐篷内,酒食款待。看到于箫儿这么瘦小的身形,竟有这么快的身法和那么大的力量,在款待于箫儿之间,细问起于箫儿怎么有这般本领。
于箫儿对于这种事倒不再隐瞒了,告诉这位武官自己曾经学艺十年,练就汉族独有的武功和轻身飞纵术。这种地方也正是于箫儿聪明之处,他这么一办,虽然是十分冒险,险些闯祸,可是他对于求见伏清帅有了极大的帮助。因为他此来就连桂王也没想到,那缅甸国虽然是外番,但是也自成一国,伏清帅是他统兵马的大元帅,各路大兵,全受他节制。于箫儿就是到了这里,不肯先把桂王的密诏拿岀来,因为所办的这件事太行冒险,那莽应时也是缅甸本国带兵的大员,这封密诏不啻是告发莽应时叛乱造反,这种事如果遇上了坏人,和那莽应时的一党,那么于箫儿先活不了,哪还能想见到伏清帅?那莽应时只要得着这种真实情况,立时必要起事,桂王先遭毒手,所以于箫儿此来担责沉重太大了。这种壮气凌云、侠肝义胆的侠义道门下,无形中他所走的步法,默默中似有神灵呵护一般。此时这位武官对他起了重视之心,更预备给他回话时,尽说好话,无论如何要叫于箫儿见到了伏清帅,也算自己稍微报这孩子救命之恩。
赶到晚饭后,于箫儿这些日来,这算头一遭落个酒足饭饱。这位武官竟去给他禀报伏清帅,工夫不大,这位武官回来眉头紧皱,向于箫儿道:“小恩兄,你胆量可要放大些。我们国籍不同,可是生在天地间全是一样,我给你尽了多大力也不必再告诉你了,虽然你没肯细说一切情形,大致我也知道,见我们大帅时,你把话可打点好了,不要白把性命送掉,反误了你所办的大事。你放心,真要是你把话说错了,惹恼伏清帅要杀你时,我必要给你求情,绝不会叫你遭到危险。”于箫儿看到这武官的神色,知道自己此次所办的事,绝不像想的那么容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怕有什么用?我师父教训我就是言行如一。我既然许下桂王赴汤蹈火,必要把事情办到。现在我死生置之度外,看桂王夫妇的寿命如何而已。”这武官说完这番话,于箫儿绝没有迟疑畏缩的情形,遂随着这位武官走出这营帐,由两名缅兵执灯引路。各营里弓上弦,刀岀鞘,军威严整。
于箫儿随着这位武官穿过十几排营帐,走出有半里地来,沿路上已经遇到了四五拨盘查的,照样地阻挡盘问。好在引路的两名缅兵,把手中的灯笼一举,把灯笼上的番号,给盘查的兵弁看了看,立刻就放过去。
不大的工夫,已到了伏清帅的大帐所在。这还是在夜间不是升帐的时候,营幕前后一排排的弓箭手、枭刀手、盾牌手、长枪手,大帐四周保护得如同铁桶一般。迎面一并排是三座大帐,当中那座帐篷,虽则帐门外也立着号灯,守门的军兵把守着,帐篷里却是黑沉沉,于箫儿知道这是大帅理事的地方。这位武官带着于箫儿够奔右边一座大帐前,帐篷左右号灯点得光辉照如白昼,二十名军守卫在两旁,雁翅排开,鸦雀无声,肃立在那里。引路的军兵此时赶紧撤向一旁,提着灯笼在那里等候。这名武官向帐篷门旁的一名管领守卫的官员说了几句话,他立刻走进去。
工夫不大,从里面出来招呼这名武官,带领于箫儿进见。于箫儿随着走进这座大帐中,里面静悄悄,可是牛油烛照得帐篷内亮如白昼,帐篷内摆着几架木案子,在迎面桌案旁,坐定一人。这人身高在六尺开外,生得浓眉虎目,狮鼻巨口,相貌十分威严。这位武官赶紧招呼于箫儿拜见,这就是伏清大帅。于箫儿赶紧按着那武官预先嘱咐的话,以不卑不亢之礼,行礼如仪。伏清帅居然也伸手虚比划了一下,叫于箫儿站起讲话。于箫儿因为也知道桂王虽则不得时,但是对于缅甸根本就是中国的外藩一样,自己虽是平民,不受他的节制。虽则是一个统兵大员,掌生杀大权,我也用不着那么自卑自贱,屈膝在他面前讲话,于箫儿很大方地站了起来。这时伏清帅向下问话,但是他所说的全是缅语,于箫儿一句不懂得,这种地方可就仗着这位武官临时替他做了翻译,遂向于箫儿道:“大帅知道你是一个平民百姓,此番来到雪山大营,不要害怕,把你来意慢慢地讲。”
于箫儿遂把预备好的话,很简爽地说了一番,表明了,“桂王现在身在难中,莽应时通敌有据,他竟要勾结吴三桂,按兵不动。他虽是客军,桂王为主体,现在桂王身旁没有多少亲信的人马,完全受他节制,受他要挟,漫说是命令他出兵,就是军中平常一点事情合作不得去了。这些事情很显然的,请伏清帅这里一查便知究竟。尤其是近数日来,莽应时对桂王已十分无礼,反迹已露,发动不过在迟早之间而已。贵国此次出兵,助桂王与清廷对抗,事情的成败倒无足介意。莽应时一旦中了吴三桂的反间计,那时越发不可收拾,西南数省全陷于刀兵水火中,桂王一身生死不足惜,缅甸的威信被莽应时一人丧失,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妇人女子所不肯为。贵国此番义助大兵,名正言顺,被莽应时这么一来,国家的威信何在?何况贵国此次岀兵,那莽应时尚在大帅的节制下。大帅为贵国的威信计,为自身的名誉计,为桂王夫妇父子的安危计,事情绝不容再稍缓须臾,求伏清帅当机立断。若想消患于无形,必须把莽应时兵马完全撤下来,大帅的兵马和他换防,担当冲锋对阵。”于箫儿这番话说完,把桂王一封密诏取出来,那武官接过来,呈递与伏清帅。伏清帅他虽则对于汉语不大清楚,他可认识汉字,把桂王这封密诏看了一番,于箫儿就看出这伏清帅很难惹了,他是喜怒不形于色,你看不出他的心意来。这伏清帅略一沉吟,向于箫儿道:“小小年纪,你倒好大的胆量!此番你用这种伪密诏前来离间我缅甸的统兵大将。小娃子!定是那平西王差派你前来,想把我缅甸的兵马离间得自残骨肉,你们乘虚而入。这种狡计,你瞒得过本帅么?来呀,把他绑出去砍了!”于箫儿见他说话的情形并没有怒色,他话声一落,帐门口两名缅兵,呛啷啷刀出鞘,如狼似虎扑过来,竟是把于箫儿的两臂抓住,往外拖,两口刀更压在于箫儿的肩头上。于箫儿哈哈一笑,脸上丝毫不变颜色,自己仰头招呼道:“恩师跟王爷,我于箫儿舍生忘死把密诏送到,我死也对得起你们了!”不容缅兵往外拖,自己就往外走,双臂一背,毫不挣扎,已经走到帐门口,竟听那武官招呼缅兵:“快把他押回来,大帅问话。”
于箫儿一转身,站在帐门口,面向伏清帅说道:“我不过一个平民,死则死耳,受人之托,已经忠人之事,对得起桂王。既然疑心我是敌人的奸细,何必多问,你就杀头好了。”那伏清帅此时脸上反拢起一片笑容,说道:“小娃子!你好大的胆量。”这伏清帅更说明要杀于箫儿的理由。“于箫儿若是桂王的官弁还有可说,口口声声自己是一个平民,莽应时既然反迹已露,桂王和他一同起兵的人,全被监视,你一个小娃子既不是文官,又不是武将,怎么见得桂王来办这种大事?现在给你个放心,桂王的密诏一点不伪,我是故意那么说。桂王逃亡到缅甸相聚已多时,他的笔记和他的铃记我们全认得。你怎么进得桂王身旁,受他所托?办这种关系涉及我缅甸国整个威信的大事。小娃子你一字讲差,我可要你的命。你要知道,你现在有极大的嫌疑。”于箫儿看了看那武官的神色,此时眉峰舒展,不像先前那么着急了。于箫儿才述说,“自己是峨眉剑客之徒,一般侠义道为的拯救西南数省黎民百姓,以吴三桂反复无常,置黎民水深火热于不顾,他完全是逞一人的私欲。群侠仗剑入成都,直到吴三桂兵伐西南,这般人到金马山,在川中跟桂王和手下老尚书遇合的一段事,以及自己暗入大营侦察一切,保护桂王,亲眼看到莽应时跋扈,桂王打发周雄到雪山求救,竟被莽应时所擒,幸而密诏没落在他们手中,自己才面见桂王毛遂自荐,愿来雪山求救。”
于箫儿虽是出身草野,一个乡下孩子,他既有天赋异禀,更追随峨眉剑客身旁多年,气魄浩大,虽则现在置身虎口中,依然是坦然地讲话,说得清清楚楚。一边说着,那武官一边给他翻译着。有这样安心维护他,于箫儿纵然话说得不得当,那武官早给他改了。这一来竟把伏清帅说服,点点头,向缅兵一挥手,叫他们退走。
伏清帅又把桂王密诏重看了一遍,这才向于箫儿吩咐道:“小娃,你现在所办的事事关重大,数十万人的性命全在你这小娃身上。我不便给桂王写回书,你只替本帅传口信,叫桂王不要轻举妄动。那莽应时或许还有顾忌,本帅也不能遽撤他的兵权,他若是真个中了敌人反间之计,定有抗命的行为,本帅也要慎重行事。要知莽应时在我本国也有一般私党维护,连本帅处置不周密,反容易落个把他逼迫得背叛。本帅只能以国王之命催促进兵,本帅奉命增援,那时本帅进至金沙江,本帅的大军和他并进,谅他纵有逆谋不敢遽逞了。”于箫儿听到伏清帅的话,颇有投鼠忌器的顾虑,是否军机秘密,不肯和自己说真实的办法。于箫儿虽认为伏清帅果真这么办,恐非要误事不可,只是这种地方哪能容自己随便地发话?不过伏清帅只这么空口向自己交代,无凭无证,桂王焉能轻信把密诏已经送到?遂向上说道:“大帅明察利害,小民只有照着大帅的话,回复桂王。只是桂王以死生大事相托,来时凭桂王亲笔写的密书来见大帅,小民复命时也得有凭证,以便使桂王安心,求大帅要体谅小民出生入死之难才好。”武官把于箫儿的话向伏清帅用缅语说了一遍,伏清帅点点头,遂取了一份牛皮火印军书。这是缅甸大营中所用的重要军符,若非统辖大兵的将帅不能使用,桂王在缅甸以及起兵后时常可以看到,吩咐于箫儿要好好收藏,不要失落了。于箫儿拜谢伏清帅,仍由武官引领退出伏清帅的寝帐,来到前锋营。
这位武官越发地对于箫儿赞许,取岀好几样异国的珍玩和一包金砂赠与于箫儿。于箫儿却正色向着武官说道:“这种厚赐,小民可不敢领,适才山边相救,那是小民应该做的事。我们师门中最重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拔刀相助,济困扶危,是我们的本分,请你不必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方才领我见到伏清帅一切事,全仗着贵官帮忙,我又该怎样感谢呢?”这位武官见于箫儿施恩不受报,越发地敬重,遂也正色说道:“我们虽是国籍不同,但是有这次遇合,我们总算交了朋友。既然你不肯取这几件玩物,这么办,咱们好歹留个纪念吧!”
说话间,这武官从办公的桌案上取过一柄带软鞘的匕首刀来。武官把匕首刀拔出鞘时,在灯光下闪起一缕耀眼的寒光。这口匕首刀行式奇古,只有八寸长,刀柄却是犀牛角制成,上面刻着一行缅文。那武官说道:“这口匕首刀为缅甸国王所赐,能够斩钢截铁,切金断玉。匕首刀从来没有刀鞘,只是刀锋犀利,不容易佩戴,这才由巧匠用蛟筋编成了这么个刀鞘。这种刀鞘柔韧力最大,有伸缩之力,所以不易被刀刃损伤。你是名武师的门下,这件东西赠与你不会再推却吧!”于箫儿大喜过望,赶紧地拜谢。那武官更把刀柄上刻的字教给于箫儿的念法,这正是武官的名字,于箫儿此时才知道他名叫利金统带。他的官职敢情在缅军中地位很高,于箫儿牢牢地把他的名字记住,此番交了这么个朋友,也算是快意事。于箫儿因为事情紧急,不敢耽搁,立时起身,利金统带亲自把他送出大营。
于箫儿在深夜中奔走在荒山旷野间,一夜疾驰,到黎明后,已经走出八十余里,天亮后,找了个地方歇息了一下。自己盘算着,“但愿那位师伯白眉叟扎天庥和自己分手后,能够赶到金沙江大营中察看一下,保护那桂王夫妇的安全。或者这时师父已经率领群侠赶到这里,那可就好了。”别看于箫儿年岁轻,这种事情若非是亲眼目睹,莽应时那种跋扈行为,若仅凭传闻,恐怕任何人也不信桂王会危险。于箫儿十分担心,现在自己任凭受尽了风霜劳累之苦,丝毫不敢耽搁,一连数夜间,就没有睡过半夜。这孩子也是天生来的热肠侠骨,他把桂王的安危看成切身之事,两天两夜,已经赶到金沙江上。自己看到莽应时的连营,仍然扎在原处没动,稍微地放了心,不过因为自己到的时候天还没黑下来,任凭你有多大本领,也不易闯进去。
于箫儿此时恨不得立刻地见到桂王,真是心急如焚,隐身在附近的树林中。可是于箫儿来到大营这里,半个时辰内,眼中就看到了一连四五拨大营中走公事的,也有三个人一拨,两个人一伙,向驿路上疾驰着。看他们所走的方向,有的是奔了雪山大营那条路,有的却奔了相反的方向。
在黄昏时候,这大营内突然紧张起来,一队队的军兵,不时地移动着。于箫儿停留的这一带,就看到了有数百名缅兵移防到别处去。这一带和清兵对阵的地方又相反着,绝不是出战。在先前因为这一带峰岭的树林太多,看不出多远来。
赶到天这一黑,竟是看到离开大营四周,有的在树林中,有的在山边上,有的在小山顶子上,眼中所看到就是六七处瞭望的刁斗,上面升起红灯,在大营内。天一黑下来后,于箫儿好生着急,虽是军中到夜晚防守严厉,但是自己曾从大营中岀入过,绝没有像眼前看到的这种情形。顺着大营的围子,每隔五步,就是两名缅兵驻守,一名执着火把,一名拿着箭,顺着围子一直地排下去,如同一条火龙相似,绵延数里。并且更看岀除了守在围子附近的往里走,隔开一两丈远就是守卫的军兵,一层层地下卡子,并且到处有灯火,这大营竟是亮如白昼。
于箫儿是从大营的侧面转过来,本就不敢欺近他前锋营,哪知道越是冷落的地方,防守得越加严厉,更有一波一波的马队来回疾驰。这么防守的严厉,再往里闯可太不容易了,无论如何自己的行迹不能够败露。要凭一身武功本领和掌中的兵刃力闯大营,还不至于进不去。只是要暗中去见桂王向他复命,恐怕自己只要往里一闯,就得遭到阻挡,只要被一名缅兵发现自己踪迹,大营中恐怕会立时警觉防备,个人就是闯进去,恐怕也到不了桂王的御营了。
于箫儿在十分为难之下,顺着大营的边上隐蔽着身形找机会,还是得闯进里面。往东走岀一里多地,耳中只有听到大营里在军威严紧中发出一阵阵人马移动的声音。
于箫儿此时看不到桂王,越发地担心了。自己找不到闯进去的道路,顺着大营的左侧一直地走了一个时辰,从左翼围子前转过来,登到高处,往前面望去,于箫儿越觉惊心。这大营前锋营一带,弓上弦,刀出鞘,除了大营的营门,跟军兵陆续地出入,更看到左翼一带的各营军兵,那情形全是等待命令,一队队军兵服装整齐,器械鲜明,看看好像是立刻就要和清兵会战似的。这种千军万马之地,除了大队军兵发出脚步之声和那烈马长嘶,绝听不到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于箫儿心说:“好怪,这是怎么个情形?”
这时大营前忽然冲出十几匹快马,如飞向前驰去。因为马上全带着火把,虽然走得很远,依然望到马上火把之光,出去有两三箭地忽然停住。不大的工夫,竟是返回来,相隔着于箫儿停身处,虽有半箭地远,可是于箫儿目力好,突然发现这队军兵返回来,内中竟发现四骑马,马上的人翎顶辉煌,完全是清兵打扮,在缅兵大营出来这队马队围裹下,风驰电掣,闯进营门。于箫儿心说:“这可糟了!”两下里已经会战过数次,清兵已经失利,按兵不动,调动各路人马增援救应,两下里在对敌之下,所看到的分明是平西王大营中所出来的将弁们,隐约地似乎看到内中竟有两个是红顶戴。在清兵的制度上,顶小也是提督的身份。这种情形可疑到万分,难道莽应时真敢这么明着勾结清兵,毫无顾忌么?于箫儿到此时虽有一身本领,竟弄得束手无策,没法子往里闯。
正在焦躁无计可施之下,突然靠着左边围子前,守卫军兵的火把一连熄灭了两支,跟着附近一带有十几名军兵全都哗噪起来,那第二道守卫的卡子,十几名缅兵,也离了原有的岗位,扑奔到围子前。可是眼中望到所过来的军兵,凡是执着灯笼火把的似乎遭到有人暗中袭击,刹那间有的火把飞起半天,有的灯笼甩出多远。于箫儿心中一动,“我既然要舍死忘生为师门尽力,为桂王解除眼前的危险,眼前有了这种机会,正是我往里闯的时候,我还迟疑什么?”于箫儿遂赶紧把身形施展开,纵跃如飞,扑向围子前,耸身一纵,在这片火光锐减下,翻进了围子。于箫儿身形矮小,纵跃得快,左右闪避着,好像是有人给自己暗中开路一般,往里一连闯岀一箭多地来。这一带营幕一多,虽则防备得依然严厉,比较着容易往里闯了。
于箫儿此时把一身轻身术尽量施展开,这瘦小的身躯,轻如狸猫,快似猿猴,此时已然看出自己估测得一点不差,实在是有人暗中相助,才得闯进大营。于箫儿辨了辨方向,自己想到,“好在桂王的御营,和莽应时的大帐相隔不远,大帐前所看到的情形太以可疑,何不趁此探查一番。”于箫儿在帐篷顶上身形略停之下,辨了辨方向,一直地扑奔了莽应时的中军大帐一带。
于箫儿此时真是一身是胆,步步全有危险,越是离着莽应时的大帐近,防卫得越严。自己每到一处,往前闯着较比困难,下面的军兵立时地被附近的声响诱得齐向别处看去。于箫儿竟在这种情况下,竟是扑到莽应时的中军大帐后。只见当中一排牛皮帐篷,在帐篷前大队的军兵排列着。于箫儿无法向大帐前一带隐匿,只得从大帐后转过来,大着胆子轻身飞纵扑上帐篷顶,身形贴在帐篷顶子上。四周守卫的军兵很多,幸未发觉。于箫儿侧耳听,但是这种帐篷哪能听到里面讲话的声音?于箫儿此时正好利用利金统带所赠的匕首刀,轻轻地从腿上刀鞘内把匕首刀拔出来。这种刀锋真是犀利,那么厚的牛皮帐篷,只用刀尖子轻轻地一割,只有微微的一点响声,已被割破了五寸多长的一道口子,匕首刀仍还到刀鞘内,把割破的地方手底下微微用力向两下略略分开半寸的裂缝,这座中军大帐内的情形,已经一览无遗。
只见大帐从帐篷门口起,所侍立在两旁的全是缅兵中的官弁,一个个武装齐整,刀械鲜明,在迎面的帅座两旁,燃着尺许长的牛油烛,在帐篷当中,更从帐顶子上,悬挂着两盏牛角灯,帐篷门口是八对灯笼,八字形从帐篷门口里,直排到外面。只见迎面帅座上坐定的正是莽应时,帅座的左边却设了两个座位,两个清营的将官,全是花顶花翎。他们座位旁边站着两名也是武职官,却是亮白顶戴,所来的人,身份全不小。那莽应时此时正在手里举着一封公事,斜着烛光看着,他此时把那份公事放下,只是他所说的话完全还是缅语,于箫儿竟是一句听不出。幸而所来的清营将官,也是不通缅甸的语言,莽应时身旁有翻译官,把莽应时所说的话翻成汉语,向清营所来的将官重说了一遍。不过这翻译官说话声音很低,在这翻译官说话前,更把站在帐篷口的护卫武官们全挥手,令退到大帐的门外。这种大帐从帐门口到里边有三四丈远,这翻译官说话的声音外面不容易听到。
于箫儿虽则伏身在帐篷顶上,比较着容易听,可是也听不完全了。大致的听出这翻译官说:“莽帅从来不做那三心二意的事,既已决定这么办,不过迟早之间,平西王何必这么忙?”坐在旁边的一位清营将官说道:“现在的事并不是我们王驾急于要把眼前的事办了结了,领功受赏。只为连接到几处探马的报告,若是再迟延下去,台湾郑成功那里也要出兵,并且占据在两江一带的福王也要反兵和这个主儿会师,那一来恐怕再想下手,后悔已迟。并且你们出兵十余万,劳师动众,金沙江一战,虽是你们连打了几个胜仗,现在亦不能前进一步。我们王驾只要把兵力配置好了,深沟高垒,只跟你耗费时日,那恐怕莽帅不能前进一步,弄个劳而无功,自身还恐怕受到不利的情形。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以莽帅这种智谋威望,倘若归附到我们王驾前,清廷中自能封赏。只要莽帅能够尽心尽力,平定边乱,最少莽帅也得封个外藩,那时坐镇一方,岂不比在缅甸受别人的节制强得多么?”
这位清营的将官说完这番话之后,那莽应时却抬头向大帐前看了看,立刻向这位清营将官说道:“你们回复平西王,我这里只等到大雪山的探马回报时,立时决定办法,用不着再催促我了。”这清营所来的将官立刻站起告辞,那莽应时居然起身相送,送到帐篷门口,立刻停步。
于箫儿虽则停身帐篷顶,听得不十分真切,大致已然听出。这种真凭实据在眼前,莽应时叛乱就在目前了。
相关热词搜索:峨嵋双剑
下一章:第十五回 金马山 群侠挥义剑
上一章:第十三回 白眉叟 大营现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