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门圣地 祸起萧墙
2025-09-29 作者:孙玉鑫 来源:孙玉鑫作品集 点击:
十天之后,悟因大师晨课甫毕,方自趺坐调息,忽见山门护法慧普神色仓惶的直叩方丈室,送上一张蓝色封套的柬帖。
悟因大师愕然启视,不觉大惊,立命传呼达摩院三长老和大监寺高僧。
长老、监寺霎时毕集。
悟因大师将带着蓝色封套的柬帖向众僧面前一放,顿足说道:“四大护法与慧清等二十众僧俱入危境矣!”
蓝色封套的柬帖平放在桌上。
是江湖上常见的一种传信邮柬,左角上斜黏着一支红色羽毛,下书“火急”二字。
是“飞羽传书”!
柬帖上字迹模糊,但依稀可看出,内容是:“字达少林群僧:风雨之夕,冒昧相扰,虽有渎清修圣境,然颇慰区区私衷,盖以贵派之赫赫盛名,犹且如利刃之于败革,其他帮派,不问可知矣!试看剑锋指处,不日尸伏武林,血溢江湖,当今尔等拭目以待也!
携来之经剑等物,非欲横夺,专待尔等来取,然旧规仍在,取之不去,则血骨无存,以喂谷中饿狼也。
血手令主黄天民”
三长老四监寺亦各面色大变,不知所措。
悟因大师眉头紧蹙,绕室踱步,忽而转向依然倚立一侧的山门护法慧普问道:“你可曾见到送柬之人?”
慧普恭身答道:“弟子不曾,此柬是方才在山门之外发现。”
悟因大师似乎已有所料,未再追问。
长老悟果仍然翻来覆去的看着鬼符般的柬帖,自语般的说道:“荒诞!荒诞!简直是荒诞之极!此事……此事……”
此事的确蹊跷难测,以致悟果长老此事了半天,仍然此事不出个所以然来。
悟因大师微喟一声,停身说道:“不论此事真相如何,九顶山鹰愁谷已非善地,四尊者及慧清等众,已入龙潭虎穴,安危可虑矣!”
方丈室中研讨之时,仍无法找出以下可疑之点的答案:
第一、黄天民的生死之谜。
第二、血手令主黄天民的报丧讣文系由何人发出?
血手令主平生孤傲难合,一向独行其事,十三年前血染江湖,震撼武林之际,亦系独来独往,孑然一生。
其后隐居蜀中九顶山鹰愁谷,只有膝下幼女为伴。
如其已死,以其平生倨傲之气,必不会遗命其女向武林人物报丧,如其未死,则散发讣文之意何在?
第三、贺兰山遥远西北,距蜀中遥遥阻,何以血手令主的讣文要经由该处传至本寺?
慧广鸣钟闯殿,除递送讣文,必另有机密紧要之事禀报,究系何事?
第四、如血手令主已死,则雷雨之夜闯寺窃宝之人是谁?
而且那除了血手令主之外无人再会的“霹雳震禅掌”,和以内家罡力与赤阳金煞神功所留的血手令,又当作何解释?
第五、闯寺窃宝,与飞羽传书,不论是否血手令主,必系一人所为。
此人武功高绝,鬼神难测,不在血手令主以下,如非血手令主,何以要伪冒血手令主之名?
而发书寄柬亦在血手令主隐居之地?
第六、羽柬措词狂傲,大有睥睨武林,席卷江湖之意,颇如血手令主当年作风,但如仔细想去,则大相迳庭。
血手令主十三年前业已震撼宇内,使江湖群雄丧胆。
而传寄此柬之人,如果系血手令主,则绝不会有如初出茅庐,跃跃欲试之词疑。
疑问之点虽多,但归纳起来,急待解释者只有以下三点:
第一、查明血手令主黄天民生死。
第二、闯寺窃宝,飞羽传书之人如非血手令主,其人为谁?
第三、不借任何代价,取回失宝。
然而此事真正的症结所在,还在于闯寺窃宝之人的神奇武功,不论其是否血手令主,只凭那惊天动地的功力,已足以使人胆寒。
雷雨之夜的往事,令人心悚神惊。
少林寺七十四处明哨暗卡,具由寺内高手设防,无疑铜墙铁壁,飞鸟难入,而此人来去自如,竟无一处发觉。
悟因大师以少林派一代宗师之尊,虽曾见来人在玉明殿无影碑前暗留标志,但竟未看清来人身形面貌,犹如鬼魅般晃眼即逝,这是何等可惊之事。
还有那令人可疑的霹雳,藏宝灵膏殿、广成殿,俱被劈去一角,亦属千百年来所未曾有之事,莫非那霹雳竟出于人为?
众僧忆念及此,不由惊悸失色。
果尔如此,不但少林派陷入了空前大劫厄运,即武林江湖之间,亦将腥风血雨,皆无瞧类矣!
悟因大师沉思顷刻,终于坚决的说道:“目前疑云重重,危机一发,必须我亲自下山一行。”
长老、监寺,又复大吃一惊。
悟果谏道:“不可,掌门人一派之尊,岂可轻出?”
悟因大师勉强苦笑一下,叹道:“达摩祖师遗留镇山之宝与历代祖师的舍利子一朝俱失,我等万死难赎其咎,少林派千百年来威重武林。十三年前血手令主血溅武林,声威始终未加于少林寺,盖以承受祖师余荫。如今藏宝尽失,声誉荡涤无存,少林派业已名存而实亡,如不能追回失宝,行见香火衣钵之难保,还谈什么掌门之尊?”
悟因大师慨叹一声,又道:“而且,闯寺盗宝之人,武功神奇莫测,如今既复飞羽传书,则其必在九顶鹰愁谷无疑,四护法等者已去十日,安危难测,本座如不亲出,试问谁可代之?”
三长老、四监寺,各俯首无语。
悟因大师徐徐又道:“事不宜迟,本座定午刻离山。”
但这并非小事,少林掌门深入江湖,尚无前例,且少林派统属庞杂,掌门方丈,日理万机,不能一日无主,当下又议定下列二事:
一、掌门下山应持绝对机密,除长老、监寺及少数执事僧人外,一概不使闻知,应宣谕徒众,闭关清修三月,掌门重任,由长老悟果代行。
二、长老悟真、悟净,随掌门同行,但分为三处,互为声援支助。
大雄宝殿巨钟长鸣,僧众鱼贯走出云房。
掌门升座宣谕,闭关清修三月,长老悟果暂代掌门。
群僧讶然,寺中新遭巨变,掌门竟闭关清修,很显然,其中颇有疑问。
但少林派门规甚严重,无人敢于启口。
悟因大师宣谕既毕,即刻击鼓退殿。
方丈室门窗尽封,八位白衣侍者,分班轮流守护,以防扰及掌门清修。
悟因大师与长老悟真、悟净,各换去大红绣金袈裟,换着普通黄色僧衣,破钵芒鞋,变成了天涯浪迹的苦行僧。
甫交午刻,三位高僧相继潜出少林寺,未时正,抵达黄河渡口。
悟因大师满怀感慨,不胜唏嘘。
前途茫茫,吉凶难料,此行若不能追回失宝,则少林派千年来的基业,岂非尽毁于自己之手。
黄河渡口帆樯林立,舟楫如堵,河水滚滚,渺茫无际。
悟因大师怅惘久之,和长老悟真、悟净约定,各自分路而行,五日之后,在蜀中九顶山下岷江之畔相见。
悟因大师不惯乘舟,当下沿河而西,放步疾行。
悟因大师尚是首次涉足江湖,五方混杂的生活,颇感不惯,但对江湖中的诸多事事物物,也颇有新颖之感。
沿途留神探听,果然江湖道上已陷纷乱不安。
所幸少林寺雷雨之夜的巨变,由于消息封锁严密,江湖道上无人谈论,似无人闻知,但一向与江湖各派极少过往的少林派僧人大批的混迹江湖,却是极为江湖人物注意之事,已招致了普遍的猜疑。
另外,血手令主一生一死的消息,也已轰动江湖。
数日之前,名满大江南北,位列宇内三大镖局之一的直隶振远镖局,由老鞭师金鞭神梭于振远,率领二十余名镖头,押解一趟重镖。
行经由晋入陕的路上遭受阻击,连车把式加趟子手,四十余人无一生还,俱被以重手法一击致死。
有的肠断腹裂,有的项断背折,死状惨不忍睹。
但全部镖银,分文未动。
由于无人生还,不知行凶者真实面目,但在第一辆镖车之上却留下了一个令人见之心寒的标帜——血手令。
但血手令主已死的消息,同样的不胫而走,血手令主的讣文,到处均有发现,令人越发困惑不安。
道途之上,客店之中,以至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窃窃私议,令人心悸、猜疑。
也许事情就是这样,越神秘,就越恐怖,以致江湖道上弥漫了一层浓重的阴霾,人人自危,个个悚惧。
悟因大师既已打扮得有如苦行僧,一路甚少惹人注意,第二日下午到达了山西地面的风陵渡。
风陵渡是黄河沿岸的大码头,人烟稠密,商肆栉比。
悟因大师默计行程,与悟真等九顶山下的岷江之约,当可从容赶到,为多探查一下江湖动向,不觉缓步向市中走来。
市上歌舞繁华,表面上仍是一片升平之象。
悟因大师在街头信步漫游了一会,见人吵马嘶,拥挤扰攘,渐渐不耐,遂信步向一家宽敞的酒楼走来。
酒楼上座客不少,悟因大师虽是初次在江湖之中行走,但仍可一望即知,十九都是江湖道上的人物。
堂倌殷勤让坐,悟因大师选了一处僻静角落坐下,点了一份素食,一面慢慢食用,一面细细留心观察。
由楼上座客喁喁的议论中,悟因大师又获得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荒唐传闻。
传说血手令主复出江湖,杀人行凶的消息,已经震动了少林寺。
少林寺掌门人悟因大师极为震怒,表示不能再让十三年前血洗江湖的往事重演于今日,急奔蜀中九顶山鹰愁谷,约斗血手令主。
血手令主业已接受挑战,双方订于七月七日在终南山下大散关前做生死之搏。
悟因大师不觉啼笑皆非。
江湖道上花样真多,是谁捏造的这种谣言?
用意何在?
悟因大师苦思多时,茫然不得其解。
靠近悟因大师左旁的桌上,忽然有人发出嗤嗤的笑声。
一个花信年华身着红衣的少妇尖声细气的说道:“这倒真是怪事,一会死了,一会活了,惹的那么多人疯疯癫癫,到底也不知道是搞些什么鬼?”
一个玄衣老者沉声答道:“练武之人,寒暑不侵,那血手令主不过刚入中年,岂能无缘无故的忽然而死?这不过是故意掩人耳目罢了!”
红衣少妇又说道:“既然掩人耳目,为何屠杀金鞭神梭于振远之后,又故意留下标志呢?”
“这······这······”
玄衣老者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道理来。
后来忽然容色一整,四面看了一眼,满面严肃的说道:“算了,这些事咱们还是少管吧!江湖之上······”
红衣少妇鄙夷的哼了一声,截断玄衣老者的话,道:“可笑的是单凭那么个鸡爪般的什么血手令,就这么悚动江湖?这几天一路上到处听的都是这一套,血手令,血手令,真是烦死人了。”
玄衣老者本来似是有所顾忌,不愿多谈。
他听红衣少妇如此一说,倒似乎激起了兴趣。
当下应声接道:“金鞭神梭于振远也是个独霸一方的人物,连带着四十多个手下人,一起横尸路旁,这也不算一件小事。
不过,血手令出名是出到十三年以前,那时节,血手令主黄天民初出江湖,但那身惊天地泣鬼神,高绝难测的武功,却使江湖上人人丧胆,武林间个个亡魂······”
红衣少妇又是嗤的一笑,插口说道:“难道他生了三头六臂?”
玄衣老者又道:“虽没生了三头六臂,却使江湖间遭了一次千古未遇的浩劫,凭他那无人能敌的武功,先后诛戮了不知多少江湖人物,多少武林中一流的顶尖高手,只要遇到他的手中,也休想留得命在。而且他生性孤傲,落落难合,一向独来独往,从没听说他交过一个朋友,没人知他住在那里,没人知他出身来历,甚至没人见过他的身形面貌……”
红衣少妇又笑着打断了玄衣老者的话,她说:“这就更奇了,杀了那么多人,出了那么大名,竟没人知道血手令主是个什么长像?”
玄衣老者肯定的点点头,继续说道:“对面遇着了,也没人认识,但如果他让你认识了,那么,也就是你的死期了,所以,直到现在,血手令主仍然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红衣少妇双眉一扬,道:“武林中多的是奇人高手,难道就眼看着他那样横行?”
玄衣老者叹息一声,道:“不错,江湖间腥风血雨,惶惶不可终日,白道中急传侠义柬,黑道中暗传绿林箭,在华山之巅举行了一次天下英雄大会。
那次大会,几乎网罗尽了天下英杰,宇内高手,包括武林中八大门派,三教七帮,确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盛会,但是,除了嵩山的少林派……”
红衣少妇又笑着打岔道:“岂止是少林派,我们大凉山红花峒就没有一个人参加。”
玄衣老者干咳一声,勉强笑道:“这也难怪,苗蛮之区和中原人士素少来往,是以他们大概没有具柬相邀。”
红衣少妇冷哼一声,但没言语。
玄衣老者徐徐又道:“大会连续开了七天七夜,选拔了一流高手六十七人,这六十七人可谓已集各门各派之英彦,宇内武林之精萃。
当下由华山掌门燃藜真人率领,堵剿血手令主黄天民,务要一举成功,以永除江湖之大患。
悟因大师愕然启视,不觉大惊,立命传呼达摩院三长老和大监寺高僧。
长老、监寺霎时毕集。
悟因大师将带着蓝色封套的柬帖向众僧面前一放,顿足说道:“四大护法与慧清等二十众僧俱入危境矣!”
蓝色封套的柬帖平放在桌上。
是江湖上常见的一种传信邮柬,左角上斜黏着一支红色羽毛,下书“火急”二字。
是“飞羽传书”!
柬帖上字迹模糊,但依稀可看出,内容是:“字达少林群僧:风雨之夕,冒昧相扰,虽有渎清修圣境,然颇慰区区私衷,盖以贵派之赫赫盛名,犹且如利刃之于败革,其他帮派,不问可知矣!试看剑锋指处,不日尸伏武林,血溢江湖,当今尔等拭目以待也!
携来之经剑等物,非欲横夺,专待尔等来取,然旧规仍在,取之不去,则血骨无存,以喂谷中饿狼也。
血手令主黄天民”
三长老四监寺亦各面色大变,不知所措。
悟因大师眉头紧蹙,绕室踱步,忽而转向依然倚立一侧的山门护法慧普问道:“你可曾见到送柬之人?”
慧普恭身答道:“弟子不曾,此柬是方才在山门之外发现。”
悟因大师似乎已有所料,未再追问。
长老悟果仍然翻来覆去的看着鬼符般的柬帖,自语般的说道:“荒诞!荒诞!简直是荒诞之极!此事……此事……”
此事的确蹊跷难测,以致悟果长老此事了半天,仍然此事不出个所以然来。
悟因大师微喟一声,停身说道:“不论此事真相如何,九顶山鹰愁谷已非善地,四尊者及慧清等众,已入龙潭虎穴,安危可虑矣!”
方丈室中研讨之时,仍无法找出以下可疑之点的答案:
第一、黄天民的生死之谜。
第二、血手令主黄天民的报丧讣文系由何人发出?
血手令主平生孤傲难合,一向独行其事,十三年前血染江湖,震撼武林之际,亦系独来独往,孑然一生。
其后隐居蜀中九顶山鹰愁谷,只有膝下幼女为伴。
如其已死,以其平生倨傲之气,必不会遗命其女向武林人物报丧,如其未死,则散发讣文之意何在?
第三、贺兰山遥远西北,距蜀中遥遥阻,何以血手令主的讣文要经由该处传至本寺?
慧广鸣钟闯殿,除递送讣文,必另有机密紧要之事禀报,究系何事?
第四、如血手令主已死,则雷雨之夜闯寺窃宝之人是谁?
而且那除了血手令主之外无人再会的“霹雳震禅掌”,和以内家罡力与赤阳金煞神功所留的血手令,又当作何解释?
第五、闯寺窃宝,与飞羽传书,不论是否血手令主,必系一人所为。
此人武功高绝,鬼神难测,不在血手令主以下,如非血手令主,何以要伪冒血手令主之名?
而发书寄柬亦在血手令主隐居之地?
第六、羽柬措词狂傲,大有睥睨武林,席卷江湖之意,颇如血手令主当年作风,但如仔细想去,则大相迳庭。
血手令主十三年前业已震撼宇内,使江湖群雄丧胆。
而传寄此柬之人,如果系血手令主,则绝不会有如初出茅庐,跃跃欲试之词疑。
疑问之点虽多,但归纳起来,急待解释者只有以下三点:
第一、查明血手令主黄天民生死。
第二、闯寺窃宝,飞羽传书之人如非血手令主,其人为谁?
第三、不借任何代价,取回失宝。
然而此事真正的症结所在,还在于闯寺窃宝之人的神奇武功,不论其是否血手令主,只凭那惊天动地的功力,已足以使人胆寒。
雷雨之夜的往事,令人心悚神惊。
少林寺七十四处明哨暗卡,具由寺内高手设防,无疑铜墙铁壁,飞鸟难入,而此人来去自如,竟无一处发觉。
悟因大师以少林派一代宗师之尊,虽曾见来人在玉明殿无影碑前暗留标志,但竟未看清来人身形面貌,犹如鬼魅般晃眼即逝,这是何等可惊之事。
还有那令人可疑的霹雳,藏宝灵膏殿、广成殿,俱被劈去一角,亦属千百年来所未曾有之事,莫非那霹雳竟出于人为?
众僧忆念及此,不由惊悸失色。
果尔如此,不但少林派陷入了空前大劫厄运,即武林江湖之间,亦将腥风血雨,皆无瞧类矣!
悟因大师沉思顷刻,终于坚决的说道:“目前疑云重重,危机一发,必须我亲自下山一行。”
长老、监寺,又复大吃一惊。
悟果谏道:“不可,掌门人一派之尊,岂可轻出?”
悟因大师勉强苦笑一下,叹道:“达摩祖师遗留镇山之宝与历代祖师的舍利子一朝俱失,我等万死难赎其咎,少林派千百年来威重武林。十三年前血手令主血溅武林,声威始终未加于少林寺,盖以承受祖师余荫。如今藏宝尽失,声誉荡涤无存,少林派业已名存而实亡,如不能追回失宝,行见香火衣钵之难保,还谈什么掌门之尊?”
悟因大师慨叹一声,又道:“而且,闯寺盗宝之人,武功神奇莫测,如今既复飞羽传书,则其必在九顶鹰愁谷无疑,四护法等者已去十日,安危难测,本座如不亲出,试问谁可代之?”
三长老、四监寺,各俯首无语。
悟因大师徐徐又道:“事不宜迟,本座定午刻离山。”
但这并非小事,少林掌门深入江湖,尚无前例,且少林派统属庞杂,掌门方丈,日理万机,不能一日无主,当下又议定下列二事:
一、掌门下山应持绝对机密,除长老、监寺及少数执事僧人外,一概不使闻知,应宣谕徒众,闭关清修三月,掌门重任,由长老悟果代行。
二、长老悟真、悟净,随掌门同行,但分为三处,互为声援支助。
大雄宝殿巨钟长鸣,僧众鱼贯走出云房。
掌门升座宣谕,闭关清修三月,长老悟果暂代掌门。
群僧讶然,寺中新遭巨变,掌门竟闭关清修,很显然,其中颇有疑问。
但少林派门规甚严重,无人敢于启口。
悟因大师宣谕既毕,即刻击鼓退殿。
方丈室门窗尽封,八位白衣侍者,分班轮流守护,以防扰及掌门清修。
悟因大师与长老悟真、悟净,各换去大红绣金袈裟,换着普通黄色僧衣,破钵芒鞋,变成了天涯浪迹的苦行僧。
甫交午刻,三位高僧相继潜出少林寺,未时正,抵达黄河渡口。
悟因大师满怀感慨,不胜唏嘘。
前途茫茫,吉凶难料,此行若不能追回失宝,则少林派千年来的基业,岂非尽毁于自己之手。
× × ×
黄河渡口帆樯林立,舟楫如堵,河水滚滚,渺茫无际。
悟因大师怅惘久之,和长老悟真、悟净约定,各自分路而行,五日之后,在蜀中九顶山下岷江之畔相见。
悟因大师不惯乘舟,当下沿河而西,放步疾行。
悟因大师尚是首次涉足江湖,五方混杂的生活,颇感不惯,但对江湖中的诸多事事物物,也颇有新颖之感。
沿途留神探听,果然江湖道上已陷纷乱不安。
所幸少林寺雷雨之夜的巨变,由于消息封锁严密,江湖道上无人谈论,似无人闻知,但一向与江湖各派极少过往的少林派僧人大批的混迹江湖,却是极为江湖人物注意之事,已招致了普遍的猜疑。
另外,血手令主一生一死的消息,也已轰动江湖。
数日之前,名满大江南北,位列宇内三大镖局之一的直隶振远镖局,由老鞭师金鞭神梭于振远,率领二十余名镖头,押解一趟重镖。
行经由晋入陕的路上遭受阻击,连车把式加趟子手,四十余人无一生还,俱被以重手法一击致死。
有的肠断腹裂,有的项断背折,死状惨不忍睹。
但全部镖银,分文未动。
由于无人生还,不知行凶者真实面目,但在第一辆镖车之上却留下了一个令人见之心寒的标帜——血手令。
但血手令主已死的消息,同样的不胫而走,血手令主的讣文,到处均有发现,令人越发困惑不安。
道途之上,客店之中,以至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窃窃私议,令人心悸、猜疑。
也许事情就是这样,越神秘,就越恐怖,以致江湖道上弥漫了一层浓重的阴霾,人人自危,个个悚惧。
悟因大师既已打扮得有如苦行僧,一路甚少惹人注意,第二日下午到达了山西地面的风陵渡。
风陵渡是黄河沿岸的大码头,人烟稠密,商肆栉比。
悟因大师默计行程,与悟真等九顶山下的岷江之约,当可从容赶到,为多探查一下江湖动向,不觉缓步向市中走来。
市上歌舞繁华,表面上仍是一片升平之象。
悟因大师在街头信步漫游了一会,见人吵马嘶,拥挤扰攘,渐渐不耐,遂信步向一家宽敞的酒楼走来。
酒楼上座客不少,悟因大师虽是初次在江湖之中行走,但仍可一望即知,十九都是江湖道上的人物。
堂倌殷勤让坐,悟因大师选了一处僻静角落坐下,点了一份素食,一面慢慢食用,一面细细留心观察。
由楼上座客喁喁的议论中,悟因大师又获得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荒唐传闻。
传说血手令主复出江湖,杀人行凶的消息,已经震动了少林寺。
少林寺掌门人悟因大师极为震怒,表示不能再让十三年前血洗江湖的往事重演于今日,急奔蜀中九顶山鹰愁谷,约斗血手令主。
血手令主业已接受挑战,双方订于七月七日在终南山下大散关前做生死之搏。
悟因大师不觉啼笑皆非。
江湖道上花样真多,是谁捏造的这种谣言?
用意何在?
悟因大师苦思多时,茫然不得其解。
靠近悟因大师左旁的桌上,忽然有人发出嗤嗤的笑声。
一个花信年华身着红衣的少妇尖声细气的说道:“这倒真是怪事,一会死了,一会活了,惹的那么多人疯疯癫癫,到底也不知道是搞些什么鬼?”
一个玄衣老者沉声答道:“练武之人,寒暑不侵,那血手令主不过刚入中年,岂能无缘无故的忽然而死?这不过是故意掩人耳目罢了!”
红衣少妇又说道:“既然掩人耳目,为何屠杀金鞭神梭于振远之后,又故意留下标志呢?”
“这······这······”
玄衣老者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道理来。
后来忽然容色一整,四面看了一眼,满面严肃的说道:“算了,这些事咱们还是少管吧!江湖之上······”
红衣少妇鄙夷的哼了一声,截断玄衣老者的话,道:“可笑的是单凭那么个鸡爪般的什么血手令,就这么悚动江湖?这几天一路上到处听的都是这一套,血手令,血手令,真是烦死人了。”
玄衣老者本来似是有所顾忌,不愿多谈。
他听红衣少妇如此一说,倒似乎激起了兴趣。
当下应声接道:“金鞭神梭于振远也是个独霸一方的人物,连带着四十多个手下人,一起横尸路旁,这也不算一件小事。
不过,血手令出名是出到十三年以前,那时节,血手令主黄天民初出江湖,但那身惊天地泣鬼神,高绝难测的武功,却使江湖上人人丧胆,武林间个个亡魂······”
红衣少妇又是嗤的一笑,插口说道:“难道他生了三头六臂?”
玄衣老者又道:“虽没生了三头六臂,却使江湖间遭了一次千古未遇的浩劫,凭他那无人能敌的武功,先后诛戮了不知多少江湖人物,多少武林中一流的顶尖高手,只要遇到他的手中,也休想留得命在。而且他生性孤傲,落落难合,一向独来独往,从没听说他交过一个朋友,没人知他住在那里,没人知他出身来历,甚至没人见过他的身形面貌……”
红衣少妇又笑着打断了玄衣老者的话,她说:“这就更奇了,杀了那么多人,出了那么大名,竟没人知道血手令主是个什么长像?”
玄衣老者肯定的点点头,继续说道:“对面遇着了,也没人认识,但如果他让你认识了,那么,也就是你的死期了,所以,直到现在,血手令主仍然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红衣少妇双眉一扬,道:“武林中多的是奇人高手,难道就眼看着他那样横行?”
玄衣老者叹息一声,道:“不错,江湖间腥风血雨,惶惶不可终日,白道中急传侠义柬,黑道中暗传绿林箭,在华山之巅举行了一次天下英雄大会。
那次大会,几乎网罗尽了天下英杰,宇内高手,包括武林中八大门派,三教七帮,确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盛会,但是,除了嵩山的少林派……”
红衣少妇又笑着打岔道:“岂止是少林派,我们大凉山红花峒就没有一个人参加。”
玄衣老者干咳一声,勉强笑道:“这也难怪,苗蛮之区和中原人士素少来往,是以他们大概没有具柬相邀。”
红衣少妇冷哼一声,但没言语。
玄衣老者徐徐又道:“大会连续开了七天七夜,选拔了一流高手六十七人,这六十七人可谓已集各门各派之英彦,宇内武林之精萃。
当下由华山掌门燃藜真人率领,堵剿血手令主黄天民,务要一举成功,以永除江湖之大患。
相关热词搜索:禅林怨
下一章:第二章 江湖之大 无奇不有
上一章: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