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遵古训避道去危邦 冒朔风轻身来客地
2025-06-03 作者:姚民哀 来源:姚民哀作品集 点击:
等待红门打尖之后,赶脚史问我:“出了红门,有三条岔路,一条一直往东,穿过黑峪到雾家后,北拐上大西庄,渡下十里河横线东北岸,出山南庄,再向东上周村;一条出红门便向北,穿斗山进黄龙岗,今天到索庄歇夜,明天过解牌岭,到北庄西庄,也归到大西庄那条路上;一条乃是出红门便向东南,过润谷山,在梁庄东面、管里西面绕道,到陈家岩,穿北溪山东北方,到羊搁,也是渡下十里河直线,从上下观到周庄,路这条最远,而且最荒凉,不过最太平。请问爷走哪一条路?”
我道:“西桥在哪里?上村在哪里?这两处也有敝公司的分销处,要去走一趟。”
赶脚史把舌头伸了一伸,连道:“远了远了,西桥在此地极北,到了索庄还要朝北,过胡家沟大安才到。西桥路倒顺的,到了西桥,如果有胆量,我们就从西桥向东,越过抱犊峪的前山,到东山嘴再折北,便到上村了。由上村往南,经过龙凤寺莲花山,到周村倒不远,顺道还可去赏鉴赏鉴响水泉。倘说稳健些,那么由西桥再朝北,到张家店折东,到东红门也可到上村。不过天罡党的总柜在那里,一年到头进出的人看看不少,实在都是那几个熟脸。我是不妨的,我的钻云青曾经载过青山饮牛河两处都总管周二霸天解过柜,可是爷的陌生脸子跑到这一条阎王路上去,我保不住那班初出猫儿活手骱同我开玩笑。况且刘的老柜就在那里附近赵家庄,不要把爷当作江苏派来的侦探,那乱子闹大哩,我可担当不起。”
我被他说得毛骨悚然,暗想:“西桥、上村虽则销路甚佳,论不定担任分销的掌柜也就是绿林好汉,小时候读的《孟子》,记得有一句‘君子不立乎岩墙之下’。孔夫子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冒这一冒险,有些不上算。”故而依了他,出红门便向东南那条路上走。赶脚史还觉得不妥当,索性出卓山,走雷村尚岩,往东北进发,所过的峨山口、铁山沟马庙皆有军队驻扎,然后到周村,那是一条驿路,一些小惊吓都没有。但是经过的村镇少,错了打尖,非带干粮不成。路线一长,便觉得途中寂寞,幸亏问他白庄姓孙的话,他便详详细细、一一二二讲出来。他讲得非常细到,很有研究,便不觉路远,不过我记这一节,却要变更体裁,把它装头装脚,做成一篇短篇小说的格局,使读者诸君换换眼光了。
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头上戴了一顶小窃也不贪的青灰呢秋帽,身上穿了件天津爱国布棉大褂,下边已经摘了一个洞,所以棉絮拖在外头,好似人颏下的胡须一样。胸前烧了手掌般大一个香烟焦洞,背心上打了一块蒲扇大小的补丁。居然穿着一双玄色缎子的薄底靴子,但是靴筒倒了,靴帮的线脱了寸半光景,那缎子变成整容匠的磨刀布,油得亮晶晶发光,左足的大脚指头早钻在外面乘凉。
那时正是十月下旬天气,北地苦寒,此地是峄县该管,小地名唤叫白庄,三面是山,一面是水,所以冷得格外厉害。白庄这地方也是个小村集,要不是这样寒冷,绝不至集上的铺子都关紧了门不做生意,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往来。目下乃是冬天,再加可爱的日光已向西了,好久被那飒飒的朔风吹送来许多墨黑的乌云,一层层地将阳乌遮盖住了,莫说暖气莫有,连光都没有一丝。那西北风又和深山虎啸一般,鼻子、耳朵都要被它吹得并起来,所以男男女女一个个躲在屋子内烤火,街上便鬼都捉得出来。独有这破衣男子,忍着饥寒和朔风奋斗,冒风前进,行路慢得好比蛩爬,一步步挨前来。走到白庄街上的中部,经过一家大人家门口,实在受不住了,一个头眩,身子便软绵绵地倒下去。恰巧倒在这家人家当门口,直挺挺地僵卧着,跌下去时候,尚想挣扎起来再往前去,可是身子一着地,又被风吹了两阵,眼花缭乱,非但爬不起,而且冻得僵了。可怜天一刻暗一刻,又没一个行人经过,越吹越僵,不到半小时,竟昏厥了过去。
又隔了一会儿,将近到断亮时候了,这家人家的门本来关着,此时呀的一声,那门开了,走出个中年男子来。头上戴一顶海龙四喜拉虎帽,身上穿一件玄色华丝葛的麦细尼毛皮大褂,并没纽好,裹在身上。腰里边一条玫瑰紫色湖绉束腰,露出一些青灰鸡葛绉裤管儿,趿着双玄缎薄底快靴。左手掌内托了两个响铁弹,不住地抡着,但听得咯啷咯啷之声一刻不停,右手拿了一根生漆漆的头发丝围绕的藤竿,足有饭碗口粗细。他是预备出来察看一下,若是没有人了,要放狗哩。
这个人是谁呢?那是峄县一带有名的小孟尝君孙美珠,至于他的历史,下回再说吧。
我道:“西桥在哪里?上村在哪里?这两处也有敝公司的分销处,要去走一趟。”
赶脚史把舌头伸了一伸,连道:“远了远了,西桥在此地极北,到了索庄还要朝北,过胡家沟大安才到。西桥路倒顺的,到了西桥,如果有胆量,我们就从西桥向东,越过抱犊峪的前山,到东山嘴再折北,便到上村了。由上村往南,经过龙凤寺莲花山,到周村倒不远,顺道还可去赏鉴赏鉴响水泉。倘说稳健些,那么由西桥再朝北,到张家店折东,到东红门也可到上村。不过天罡党的总柜在那里,一年到头进出的人看看不少,实在都是那几个熟脸。我是不妨的,我的钻云青曾经载过青山饮牛河两处都总管周二霸天解过柜,可是爷的陌生脸子跑到这一条阎王路上去,我保不住那班初出猫儿活手骱同我开玩笑。况且刘的老柜就在那里附近赵家庄,不要把爷当作江苏派来的侦探,那乱子闹大哩,我可担当不起。”
我被他说得毛骨悚然,暗想:“西桥、上村虽则销路甚佳,论不定担任分销的掌柜也就是绿林好汉,小时候读的《孟子》,记得有一句‘君子不立乎岩墙之下’。孔夫子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冒这一冒险,有些不上算。”故而依了他,出红门便向东南那条路上走。赶脚史还觉得不妥当,索性出卓山,走雷村尚岩,往东北进发,所过的峨山口、铁山沟马庙皆有军队驻扎,然后到周村,那是一条驿路,一些小惊吓都没有。但是经过的村镇少,错了打尖,非带干粮不成。路线一长,便觉得途中寂寞,幸亏问他白庄姓孙的话,他便详详细细、一一二二讲出来。他讲得非常细到,很有研究,便不觉路远,不过我记这一节,却要变更体裁,把它装头装脚,做成一篇短篇小说的格局,使读者诸君换换眼光了。
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头上戴了一顶小窃也不贪的青灰呢秋帽,身上穿了件天津爱国布棉大褂,下边已经摘了一个洞,所以棉絮拖在外头,好似人颏下的胡须一样。胸前烧了手掌般大一个香烟焦洞,背心上打了一块蒲扇大小的补丁。居然穿着一双玄色缎子的薄底靴子,但是靴筒倒了,靴帮的线脱了寸半光景,那缎子变成整容匠的磨刀布,油得亮晶晶发光,左足的大脚指头早钻在外面乘凉。
那时正是十月下旬天气,北地苦寒,此地是峄县该管,小地名唤叫白庄,三面是山,一面是水,所以冷得格外厉害。白庄这地方也是个小村集,要不是这样寒冷,绝不至集上的铺子都关紧了门不做生意,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往来。目下乃是冬天,再加可爱的日光已向西了,好久被那飒飒的朔风吹送来许多墨黑的乌云,一层层地将阳乌遮盖住了,莫说暖气莫有,连光都没有一丝。那西北风又和深山虎啸一般,鼻子、耳朵都要被它吹得并起来,所以男男女女一个个躲在屋子内烤火,街上便鬼都捉得出来。独有这破衣男子,忍着饥寒和朔风奋斗,冒风前进,行路慢得好比蛩爬,一步步挨前来。走到白庄街上的中部,经过一家大人家门口,实在受不住了,一个头眩,身子便软绵绵地倒下去。恰巧倒在这家人家当门口,直挺挺地僵卧着,跌下去时候,尚想挣扎起来再往前去,可是身子一着地,又被风吹了两阵,眼花缭乱,非但爬不起,而且冻得僵了。可怜天一刻暗一刻,又没一个行人经过,越吹越僵,不到半小时,竟昏厥了过去。
又隔了一会儿,将近到断亮时候了,这家人家的门本来关着,此时呀的一声,那门开了,走出个中年男子来。头上戴一顶海龙四喜拉虎帽,身上穿一件玄色华丝葛的麦细尼毛皮大褂,并没纽好,裹在身上。腰里边一条玫瑰紫色湖绉束腰,露出一些青灰鸡葛绉裤管儿,趿着双玄缎薄底快靴。左手掌内托了两个响铁弹,不住地抡着,但听得咯啷咯啷之声一刻不停,右手拿了一根生漆漆的头发丝围绕的藤竿,足有饭碗口粗细。他是预备出来察看一下,若是没有人了,要放狗哩。
这个人是谁呢?那是峄县一带有名的小孟尝君孙美珠,至于他的历史,下回再说吧。
相关热词搜索:山东响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