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25-10-19 作者:蹄风 来源:蹄风作品集 点击:
看那医生,生得身材矮小,面色枯黄,三角眉,仰天鼻子,满口黄牙,样子哪像个医生,分明是个卖野药的郎中,他身上只穿着棉袄,束了条腰带,靠着炕边,放着一把铁伞。
金雷初见这人的长相,心想:“既是袁掌柜邀来的大夫,必非无名之辈。”等他一看到那把铁伞,心中一动,好似听人说起过,他不就是名震江湖,力拼大内雍和宫大喇嘛明和扎堪布,使得大内侍卫最为头疼的铁伞先生,又称气死阎王的宗流么?不想竟在此相遇,今日有他在此,难怪那姓袁的不把那五名鹰犬放在心上了。
他正自沉吟,忽听那宗流对惟中道:“卷贤侄一路劳顿,多受风霜,加上骤遭大敌,冤愤填胸,悲苦过甚,再加上几曾寒热煎逼,看似感冒,病根已深,幸而遇上了我,虽可包愈,但也得养息个三、五日,始能复原呢!”
说着又回头向着田振汉道:“雪中死尸,已被敌人发现,后院五个鼠辈,虽不足虑,后来诸人,却有两个能手在内,我们纵然不惧,到底时机未至,终以隐密为是,但能敷衍过去,不和他们撕破脸,使其自退方为上策。否则,敌人源源而来,从此多事了,如不打算动手,病人在此,至迟天明,也必被他们发现。少时,我走后,可告知无愁,就说我将他们三人,连同行李,一齐带走了,骡车有镖行的烙印,只说暂存此处,看见也无妨,叫他和那两位不可妄动,来人后援太多,有官府相助,事情不闹则已,越闹越大,以免惹出乱于,老头于又生气。那房上下,和院墙外的雪中脚印,可请那两位宝贝,或是填平,或是想法子掩饰,小袁也不要再装腔捉弄人家,便可无事了。我估量着大雪虽止,有五个鼠辈在此,老贼定已派有能手,在四处布网,未明之前,必不会前来投店,惊人耳目,你快去将他们车上看看,除空车外,不要有一件东西遗留下来,车轮上绑的木块、草素,也要急速去掉,快去快来,我们好早些走。”
田振汉闻言,应了一声,穿窗而出。
书中交代,这位铁伞怪侠,正是气死阎王宗流,他本是青海一家回族土司的儿子,跟着西藏铁隐禅师练的武功。
在满清时候,以宗玄国的身分,派有汉军驻屯在拉萨、江孜,和亚东等地。
须知,西藏这个地方,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区域,全境都充满了佛教的色彩,僧侣们掌握着无上的权威,那些藏族的城市,包括了城堡、寺院、三个部分,而寺院也就是当地的行政机构。
且说在西藏首都拉萨的东北方,有一个城堡叫作墨竹工卡,那地是通往西康和青海的通道,最大的一间寺院,名叫“扎布伦庙”,那庙的长老名叫“铁隐禅师”(汉语译名),是个有道行的尊者,也是藏派拳技的高手,他在武功上的成就,比他在黄教喇嘛里的名望还要高。
那时,清廷为了崇信喇嘛教,特别盖了一座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了。最初由韦克呼图克图主持,是黄教喇嘛的上院。
宫里佛殿很多,其中有一所名叫“万福楼”的,内有一尊八丈多高以沉香木雕成的大佛像,遍体缀满了黄金珠宝,手臂上铺着一方“哈达”(绸布),另外有一所“雅木得克楼”,供了一尊狗头人身佛,腰间挂着一个人头,脚踏裸体女人,离奇怪诞已极,不可思议。
那主持雍和宫的大喇嘛韦克呼图,每年都从西藏聘请高僧进宫讲经,由每年的正月二十日起,宫里讲经开始,便有一班小喇嘛扮成各类妖魔鬼怪,一面诵经,一面跳着“布扎舞”,叫做打鬼送邪,讲经一个月,期内斋僧布施,又将面粉制成假的人头,送到龙须沟中丢掉,算作已把妖魔喂饱了,此后就不会作祟。
铁隐禅师是西藏高僧,当然在邀聘之列,那年他就带了十几个随从,骑着驮骡,从“墨竹工卡”寺起程北上,经汗腾格里海,越唐古拉山口进入青海。
那处正是四十土司的地域,一望无涯都是大草原,到处布着流沙、浅泽,当铁隐禅师一行抵达星宿海的时候,忽然下起雨来,山洪暴发,把随行的十几匹驮骡一冲,连人带骡随流被冲到山谷中去了。
这突然而来的变故,还幸老禅师武功好,迅快的一掌砍翻了一棵大树,架在了水口上,总算救回了几个喇嘛,可是也有不少被水冲走了。
人被救回了部分,粮食、牲口却全被冲走了,这么一来,沿途上,他们只有到处找些野生的青稞充饥了。不过,这一段路程,正是青藏道上最为穷荒之地,人烟稀少,就连野兽也是绝迹的。
渐渐的,他们走进了沙漠地带,更是难行,何况又没有了代步的牲口,往往一阵风起,黄尘高涌,浮沙被风卷起,满空旋舞,大地全被这些飞起来的浮沙尘雾笼罩,一片昏茫愁惨的景象,人行其间,宛如陷身黄色雾海之内,对面不能见物,日光早已不见,天也成了暗赤颜色。
尤其气候变幻,更使人受不了,日间阳光照射,热得如置身炉火之中,但夜间却又冷如寒冬。随行的人,虽被救出洪水,却吃不消这种大自然的侵袭,一个个的也都死了,最后就只剩下了铁隐禅师一个人。
老禅师仗着自己一身功力,继续支持,预料再行几天,出了“那来山口”,那处便有人居,为了减轻一切负担,除了怀里的一度牒文之文,他把一切衣物全都丢了。
那天黄昏渐近,忽见远处一队人马如飞而来,心中大喜,以为有了救星。哪料等到人马走近时,不由得惊骇起来,原来那队人马乃是山里的野番,这些野番全未开化,到处流窜,截劫沙漠中的商旅,除了把骆驼、马匹、货物抢去之外,还把人肉割成一块块悬在马背,晒干了作食粮。所以,向来都被四十土司派人缉捕,抓到了就地格杀。
当下铁隐一看来了野番,知道有话也和他们说不清,只希望他们见自己身上没有财物,看了便走,于是,便将全身功力运起来,施展出“铁布衫”、“金钟罩”两种外门功夫,闭上双目,躺在地上,装起死来。
那队野番如飞一般来到,见只是一个单身僧人,像是饿僵了,便有几个跳下马来,把老禅师身上检搜了一番,见没有行囊,也找不到金帛,都气得暴跳起来,把老禅师的牒文给撕了,觉得他身体还有些温暖,便想将他放到马背上驮走。
哪知,他们好几个人,用尽了吃奶的气力也无法移得动老禅师,气得用他们手中铁矛齐戮,哪知,老禅师身上的袈裟被他们戳了个稀烂,仍然伤不了他一点肌肤。正在吃惊的当儿,突见那具尸体平空跳了起来,像是有弹力一般,一跳多高,一连几次的跳动,又复平静了下来。
那些野番虽然野蛮失去了人性,但却最是畏惧鬼神,见状,一个个吓得胆落魂飞,纷纷跃回马去,不料,那死尸这番却滚动起来,在沙地上一路旋转到他们的马前,吓得他们马嘶人吼,落荒而逃。
铁隐禅师运用功力吓跑了野番,他方坐了起来,拾起那被撕碎的度牒,看看日影,渐向西沉,身上又疲又饿,大半天里,连水也没有喝过一口,正想勉强前行。
突然前面沙尘滚滚,就见一骑人马风驰电掣的奔来,马上人全身白色,随风飘起,初还以为是野番去而复返,等到临近,方看出是一个回族少年,白袍白马,头上戴了顶黑色圆顶帽子,配了长剑弯刀,身体却生得十分艘小。
铁隐合什站起,等候那回族少年下马,只见他眉目虽然带着英气,但却面黄鼻塌,眼眉长成三角形,眼角左右下垂,形容甚是古怪。
那回族少年很有礼貌的以藏语问过了铁隐的来历,便伸出臂来,想把禅师举上马背,这是青藏人优礼曾侣的举动,然后自己扶马步行相随。铁隐见少年如此对待自己,从心底就喜欢了这年轻人,便故意使出了“千斤坠”的功夫来,打算试试他。
那回族少年见举僧人不起,便运起力气来,老禅师立刻感到这小伙子的武功已有根基,至少能扛得起八百斤重的物件。他再一用劲,少年突然转过身来,打算背他上马,哪知仍然背负不起,就知遇上了高人。于是,他忙向地面上一趴,双手支地,道:“活佛,就请踏着我的身子上马吧!”
经此一来,铁隐禅师越觉得这小伙子能谦恭忍受,是个可造之才,便微微一笑,踏着他的背部坐上马鞍,那少年即刻起来,拉着马缰,一手抚着弯刀,步行相随。
行了一程,老禅师才问道:“小施主,你叫什么名字?要送我到哪里去呀?”
黄面少年回过头来应道:“活佛,我叫大嘻什儿,就是这积石山下'寤什呼图尔'土司的儿子,我父亲也是拉卜楞庙的主祭,你老人家累了,随我回去歇息几天再走吧!”
铁隐听说,再一问道路,还有二.三百里路,便着那少年上马来,赶着回去。
那回族少年听了,先叩了一个头,然后方跃上马来,马是良驹,一时间展开四蹄,如风一般在滚滚黄沙中消逝。
就这样,那黄面回族少年,把铁隐禅师带返家中,他们一家虽然信奉回教,但向来对藏僧都是十分尊敬的。
铁隐禅师休息过了几天之后,便把牒文表糊完整,打算起程上路。
嘎什土司派了几个随从、马匹,并着嘎什儿亲自护送,他们是本处人,路途上自然十分便利,不久便抵达了甘肃兰州,从这里起,一路上都有地方官府和寺院招呼,很快的就到了北京,刚好是正月下旬,雍和宫已在准备设坛诵经了,铁隐禅师除留下那黄面少年之外,其余土司派来的人,都又遣回青海去。
雍和宫的法事是功德完满,铁隐仍留在宫内,嘻什儿终日相随,老禅师看出这孩子品性不错,又吃得苦,便开始传授武功,并给他改了一个名字叫“宗流”,意思是万法归宗,源流合一的解释。
半年之后,宗流已渐能说汉语,通汉字,而且和那些御医们处得十分融洽,从御医那里,他倒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读了不少医籍经典。
最后,他又天天跟着铁隐苦练“八步赶蝉”的绝技,老禅师择定宫里一块荒地,叫人把泥浆挖出来,堆成一个小丘,待泥土略略晒干,还带一些软性,如果足踏上去便要陷进泥土里。
他着宗流在上面滑走,这样一直练习到来往如飞,泥土不曾黏在脚上的时候,再把油倾倒在泥丘上面,命宗流在上面滑行。拳掌方面,他传了宗流一手“柔门十八路双推掌气
这时,雍和宫大喇嘛韦克呼图的徒弟,年纪和宗流差不多,一脑门子的权势念头,武功也相当了得,学的全是藏派武功,名叫“明和扎堪布”,已成了宫廷侍卫的总领班了,他想偷学铁隐老禅师的功夫,所以尽量拉拢宗流,无形中,他们已成为好朋友了。
那年,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就是说,要把青海原有的各部落,移到柴达木河的南部,一块指定的区域里去居住,其中回民当然反抗,满清用了大兵剿平,宗流他们那一族,也要迁移到小积石山的南部去。
不过,他们感到离开田园草地,另到一块荒地去开垦,无异驱迫他们走向死地,因此,嘻什土司便派人进京暗中找着宗流,叫他设法向宫里贿赂,把他们部落迁往的计划取消。
宗流知道之后,也曾禀告师父替他设法,可是老禅师乃是得道高僧,不想去涉及朝廷政令,于是,宗流便私下和明和扎堪布商量。
哪知,明和扎堪布乃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知道宗流是回部土司的儿子,正可以藉此诈取一笔财物,将来自己回到青海去,便不愁没有银子来建大庙,有了大庙,就可作起大喇嘛来。当下满口答应向内务府进行,定有办法,过了两天,他向宗流提出,如果有五百斤黄金作贿赂,便能够把他们部落的移徙,一笔勾销。
宗流立刻遣人回报父亲,那喝什土司召集全族,大家决定把历代遗下来的金银饰物献出,凑足了五百斤黄金,派人暗运进京,交给宗流。
铁隐禅师这时刚巧要回西藏,守流就把金子交给了明和,叮嘱一番之后,就随师西返了。
哪知,宗流回去之后,等了一个多月,连一点消息都没有,大家都非常的焦急,忽然有一天,大军临境,勒逼着他们在三天之内迁离。
部落族氏这一惊非同小可,因为先筹集的五百斤黄金,连牲口也差不多都卖光了,哪里还再有一笔迁徙重建的银子,为了期限紧迫,有很多人因此自杀,老土司傍徨惊惧,痛骂了儿子一番,自问没有面目对族人,也悄悄地引刀自刎了。
这时的宗流,真是后悔莫及,他草草葬过父亲,眼看族人被清兵驱逐,逼着迁徙,他只得含泪离开了部落,一骑直奔京师,昼夜奔驰,好不容易才看到了明和扎堪布。哪知这番僧反脸若不相识,坚说并没有那么一回事,宗流盛怒起来,要和他决斗,却给大喇嘛撵了出来。
那时,他真是满胸愤恨,有口难言。
在那个时候,回民出入境是严受限制的,尤其刚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出入北京,如果没有地方官的官府牒文,便作叛逆看待。
第二天,宗流在一间破寺里栖身,突然来了百多名“善扑营,,的禁卫军,进来围捕,幸好跟着师父练了一年多的“八步赶蝉”的功夫,窜房越脊而逃。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宗流已回到青海,沿途见到各关隘的地方,都悬了榜文,当他是叛民领袖通缉,但都给宗流掩过守关的耳目,回到往日部落地区去。
一天,他跪在父亲的坟墓面前,抽出弯刀,在左臂上划了一下,滴出血来,发誓要手刃“明和扎堪布”,向族民表白,以慰父亲圣灵,他拜了三拜,便上马奔向西藏墨竹工卡见师父铁隐,再练武功报仇。
铁隐禅师知道宗流是个孝子,又是热血男儿,这番给明和骗去了一笔金子,还设陷加害,自是含冤忍辱,便悉心把柔门掌法完全传授给他,又教他使用一柄铁伞,那是一种外门稀有的兵刃,铁隐更把秘传十八路掌势,变到铁伞上去运用,分为:戮、切、割、剪、冲、刺、旋、推、琢、插、飞、滚、翻、锯、抡、遮、拍、射,共十八诀,最后一式是险招,因那柄铁伞是特地打造的,持手处有一个暗键一按,那些铁伞的钢骨立刻脱开,乘着运转的力量,一根根的射出,像箭猪被猎人追得紧时,把箭毛脱射一般,发射的劲力和箭矢相似。
铁隐教了宗流一身武功之后,他也失踪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说他隐于圣母峰顶,那是人迹难到的地方,也有人说他隐于天山深谷之中。
宗流却是报仇心切,恨不得一步跨到北京,找到明和,以报大仇,哪知明和已离开了北京,回到了青海柴达木河北部的都兰城,建了一间大寺院,当起大喇嘛来了。
这时,柴达木北屯屯驻了大军,规定各部落移民不能越境到柴达木河北岸去。
宗流本身又是叛逆犯,更不敢前往,同时,青海回教和佛教的约束很严,双方都不能寻仇打斗,甚至越境放羊,也算犯了死罪的。如果敢于违犯教条,.闯进佛教寺庙行凶,无论有着什么理由,也当作大逆不道看待,那时本族的人就要把犯罪的入交出来,执行刑罚。
宗流见眼前报仇已是不行,各地方又都把他绘图画形通缉,只得单人匹马,逃入蒙古,辗转到了关外,和那处的绿林混在一起。
转眼又是七、八年,宗流在关外的名声,闹得震天价响,但他所截劫的都是些官宦富人,从没有自正当商人下过手。有一次皇帝巡幸热河,车骑载道,不料这次皇帝在狩猎之后,病倒行宫,一住便是数月,那些内廷供奉的差使,频频来往道上,所运送的都是一些御用物品和妃嫔们四季衣饰,最为珍贵的是一册“思貌医学秘笈”。
那时关外有个著名的侠盗名叫孟英,乃有名的黑山八俊之一,评号金刀狡猊,这个侠盗和满滑王朝是世仇,多年来,横行在黑龙江一带,率领着十几铁骑,飘忽如风,行踪难测。这次忽然带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走到热河,来劫夺解送行宫的一切贵重物品,那次内务府派出的乃是八名侍卫将军,金刀狡儿孟英这番算是遇上了劲敌,他们父女、兄弟四个人杀了足有一个多时辰,禁卫军越来越多,眼看脱身不得。
正在傍徨焦急之际,忽然对面山坡上,有一团黑东西滚滚飞来,远看像个马车的轮子,那东西近了,才看清楚是一柄铁伞,旁边有一个矮汉执着伞柄,一路旋转过来,只见他向那些官兵突围而入,手里一柄弯刀,闪出一道白光,那些官兵碰上,纷纷倒下,瞬已冲到孟英等父子面前。
那矮汉忽然站了起来,提起了铁伞,向那几个宫廷侍卫,冲刺戳割,弄得那几个侍卫高手手忙脚乱,他一面抵挡着官兵,一面喊孟英快些动手。
于是,孟英把那几箱金珠珍玩翻开,倒在背囊里驮起,撇开官兵,冲出重围,那矮汉抡动铁伞,一马当先,那些兵器碰上,纷纷都被砸飞上了半空,这样便给他冲开一大道杀出。
刹那间,又有一伙禁卫军的高手追来,矢如飞蝗,从后赶到,黄面然汉立刻挡在孟英父女身后,转动铁伞,拨开密集的矢箭,一路退走。
但是,那些禁卫军的马快,瞬已追近,这次黄面矮汉把铁伞一推,附着的钢骨全部向外倒竖,他跟着一按一旋,那几十根钢骨都脱出伞顶,向来骑射出。
说时迟,那时快,那些坐骑却已迎箭倒了下去,孟英见时机已到,便舞动金刀,抢了几匹马过来,父子四人和那黄面您汉,风卷残支一般向东北方绝尘而去。
那黄面矮汉便是宗流,这次他救出了金刀狡儿孟英,大家成了朋友,孟英又叫三个儿女拜见宗流,认他作了叔叔,那三个人便是后来的“关东三英”龙虎凤了。
宗流并没有去分孟英的金宝,他只要那一册“思邈秘笈”,立刻离开了关东,当他行经咸阳古道寺,无意之间,救了病中的五台太极门的传人王春明。
那时,正是隆冬季节,王春明为了寻访奇人异事,练成超人的本领,多年的食风露宿,又遇着盘川用完了,有时还得忍饥挨饿,加上精神和体力上的损耗,渐渐的病了。
初时,他仍是极力地支持着,那时他的坐骑已卖去了,只是背剑携囊,躁躁道上。那天他行经离陇西不远,那处有个小镇,只有几十家店户,是来往定西、临洗必经的大道,再南行便是岐娴山了。不幸,他病倒在一家客栈里,已有好几天了,水浆不入口,整天发着高烧,昏昏沉沉的躺着,那刻薄吝啬而又势利的客栈主人,那管什么生命可贵,一看这位王大公子既没钱付房租,人又病倒了,不但不动一点怜悯之心,延医为他治病,反命店小二将他丢在后院一间堆积禾草的土房中,那里既没有火炕,门窗也不全,任由他奄奄一息,自生自灭。
晚上,刮起了北风,天色变了,寒风刺骨,雪花飞舞,枝头瓦面,都成了一片琼瑶,路上行人稀少,镇上的店铺一早就关上了门,北风呼号如吼,雪花怒涌惊飞。
将近二更时分,突然远远传来“叮当”铃声,不久,便听有人扣响客栈的大门,店小二心不甘情不愿的拉开半扇门一看,见门外停着一匹瘦驴,有一个身材矮小的卖药郎中,头上戴了风帽,面色枯黄,仰天鼻子,三角眼,满口黄牙,样子十分难看,他身上只穿着棉袄,束着腰带,没有外碧,却披了一块油布。
他此刻已将油布卸下,拂去花雪,店小二见他腋下还挂了一个革囊,上面写着“专治奇难杂症”几个字,驴背上驮着一个小包袱,还有一柄黑伞。
那驴子正在不停的“踏踏”嘶叫,店小二问道:“老乡,要住店吗?”
那黄面汉子答非所问的道:“驴子比我要紧,这里有后槽吗?”
店小二也有些不耐烦的向店后一指,道:“老乡要拴驴子,就从后门进来吧!”
他说罢也不替客人牵驴子,“砰”的一声,就关了店门。
那黄面矮汉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便拉着驴转过店后,那里有一扇木门,一推便开,看进去是个冷静的院落,黑暗暗地,映着雪光,稍可以辨出轮廊。
那黄面矮汉牵着驴,走近堆禾草那间土房,门窗俱已剥落,北风把脱了拴的门窗吹得“啪啪”声响。
土房子面积很大,堆满了禾草,屋角有一盏油灯,半明半暗的摇晃着,屋里越觉得阴森恐怖。
黄面汉子把驴拴了,久久还不见先前那店小二进来,他喃喃地在咒骂着,只得在院子里找了个木盆,盛了水放在驴子跟前,又拣了一把禾草,丢给驴子啃着。
店小二因为瞧那卖药郎中不起,所以赌气,也可能是怕冷,所以不进来,那黄面汉子就解开了包袱,取出一张毡子,倒身就卧在禾草上面,身方躺下,忽听屋角有点声响,他立刻翻身起来,真像耗子一般机警,他看看屋角禾草微微蠕动,凭一点微弱的油灯光看清楚,竟是一个人躺在那里,听去也不闻有鼾声,不像是在睡着,但是久久才蠕动一下,分明是病倒的样子。
那黄面汉子究竟是个江湖上出色的人物,他对店小二那种势利的神色,心中就有些不满,现在又发觉土屋里面躺着一个病人,心里就已猜到了几分,不免起了同情的念头。
于是,他走近屋角,俯身看那病人,脸上烧得通红,口鼻干枯,张开着两片嘴唇喘气,他看了摇摇头,便回身把屋角的油灯取了上来,蹲身给那病人诊了脉,又把病人的眼皮翻开,用油灯照着,细看了一番,然后把他的衣服解开,按了按胸口。
忽然手中触着了一块东西,温暖地触手凝滑,抽出一看,却是一块白玉佩,雕刻得非常精巧,他拿到油灯下细看,面上有点惊愕,他看看玉佩,又望望那病人,终于把玉佩又放还病人衣襟里,又替他扣好了衣衫,再拨开禾草一看,又发现了那柄古旧的佩剑,有两尺多长,牢牢的系在他的腰际。
黄面汉子俯身拿剑,拔出鞘来,映着灯光,透出一股寒气逼人,他抚摸着剑鞘上刻的几个字“义贯日月”,想得出了神,良久之后,微微的一点头,长叹了一口气。
立刻打开药囊,取出一服药散来,又找了一个破碗,出外盛了半碗水,捏开病人的牙龈,给他灌了下去。
这个病人,正就是山西五台太极门的传人王春明,他自从病倒在客栈之后,几天来都是梦一般地幻出了无数梦境,他仿佛自己已回到家里,有时又觉着在和人决斗,到了危急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位奇侠,运掌如飞,把他一拖,便凌空飞起,飞呀飞的,飞上了云端。
他就这样昏昏沉沉的,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这天他忽然觉得通身舒畅,神智也渐渐恢复,张目一看,自己竟卧在一堆禾草上面,屋外微微射入阳光,积雪初溶,檐头水珠点滴落下。
他方想爬起身来,却感觉到全身软瘫无力,身上不知何时出了汗,浑身已湿透了。
金雷初见这人的长相,心想:“既是袁掌柜邀来的大夫,必非无名之辈。”等他一看到那把铁伞,心中一动,好似听人说起过,他不就是名震江湖,力拼大内雍和宫大喇嘛明和扎堪布,使得大内侍卫最为头疼的铁伞先生,又称气死阎王的宗流么?不想竟在此相遇,今日有他在此,难怪那姓袁的不把那五名鹰犬放在心上了。
他正自沉吟,忽听那宗流对惟中道:“卷贤侄一路劳顿,多受风霜,加上骤遭大敌,冤愤填胸,悲苦过甚,再加上几曾寒热煎逼,看似感冒,病根已深,幸而遇上了我,虽可包愈,但也得养息个三、五日,始能复原呢!”
说着又回头向着田振汉道:“雪中死尸,已被敌人发现,后院五个鼠辈,虽不足虑,后来诸人,却有两个能手在内,我们纵然不惧,到底时机未至,终以隐密为是,但能敷衍过去,不和他们撕破脸,使其自退方为上策。否则,敌人源源而来,从此多事了,如不打算动手,病人在此,至迟天明,也必被他们发现。少时,我走后,可告知无愁,就说我将他们三人,连同行李,一齐带走了,骡车有镖行的烙印,只说暂存此处,看见也无妨,叫他和那两位不可妄动,来人后援太多,有官府相助,事情不闹则已,越闹越大,以免惹出乱于,老头于又生气。那房上下,和院墙外的雪中脚印,可请那两位宝贝,或是填平,或是想法子掩饰,小袁也不要再装腔捉弄人家,便可无事了。我估量着大雪虽止,有五个鼠辈在此,老贼定已派有能手,在四处布网,未明之前,必不会前来投店,惊人耳目,你快去将他们车上看看,除空车外,不要有一件东西遗留下来,车轮上绑的木块、草素,也要急速去掉,快去快来,我们好早些走。”
田振汉闻言,应了一声,穿窗而出。
书中交代,这位铁伞怪侠,正是气死阎王宗流,他本是青海一家回族土司的儿子,跟着西藏铁隐禅师练的武功。
在满清时候,以宗玄国的身分,派有汉军驻屯在拉萨、江孜,和亚东等地。
须知,西藏这个地方,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区域,全境都充满了佛教的色彩,僧侣们掌握着无上的权威,那些藏族的城市,包括了城堡、寺院、三个部分,而寺院也就是当地的行政机构。
且说在西藏首都拉萨的东北方,有一个城堡叫作墨竹工卡,那地是通往西康和青海的通道,最大的一间寺院,名叫“扎布伦庙”,那庙的长老名叫“铁隐禅师”(汉语译名),是个有道行的尊者,也是藏派拳技的高手,他在武功上的成就,比他在黄教喇嘛里的名望还要高。
那时,清廷为了崇信喇嘛教,特别盖了一座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了。最初由韦克呼图克图主持,是黄教喇嘛的上院。
宫里佛殿很多,其中有一所名叫“万福楼”的,内有一尊八丈多高以沉香木雕成的大佛像,遍体缀满了黄金珠宝,手臂上铺着一方“哈达”(绸布),另外有一所“雅木得克楼”,供了一尊狗头人身佛,腰间挂着一个人头,脚踏裸体女人,离奇怪诞已极,不可思议。
那主持雍和宫的大喇嘛韦克呼图,每年都从西藏聘请高僧进宫讲经,由每年的正月二十日起,宫里讲经开始,便有一班小喇嘛扮成各类妖魔鬼怪,一面诵经,一面跳着“布扎舞”,叫做打鬼送邪,讲经一个月,期内斋僧布施,又将面粉制成假的人头,送到龙须沟中丢掉,算作已把妖魔喂饱了,此后就不会作祟。
铁隐禅师是西藏高僧,当然在邀聘之列,那年他就带了十几个随从,骑着驮骡,从“墨竹工卡”寺起程北上,经汗腾格里海,越唐古拉山口进入青海。
那处正是四十土司的地域,一望无涯都是大草原,到处布着流沙、浅泽,当铁隐禅师一行抵达星宿海的时候,忽然下起雨来,山洪暴发,把随行的十几匹驮骡一冲,连人带骡随流被冲到山谷中去了。
这突然而来的变故,还幸老禅师武功好,迅快的一掌砍翻了一棵大树,架在了水口上,总算救回了几个喇嘛,可是也有不少被水冲走了。
人被救回了部分,粮食、牲口却全被冲走了,这么一来,沿途上,他们只有到处找些野生的青稞充饥了。不过,这一段路程,正是青藏道上最为穷荒之地,人烟稀少,就连野兽也是绝迹的。
渐渐的,他们走进了沙漠地带,更是难行,何况又没有了代步的牲口,往往一阵风起,黄尘高涌,浮沙被风卷起,满空旋舞,大地全被这些飞起来的浮沙尘雾笼罩,一片昏茫愁惨的景象,人行其间,宛如陷身黄色雾海之内,对面不能见物,日光早已不见,天也成了暗赤颜色。
尤其气候变幻,更使人受不了,日间阳光照射,热得如置身炉火之中,但夜间却又冷如寒冬。随行的人,虽被救出洪水,却吃不消这种大自然的侵袭,一个个的也都死了,最后就只剩下了铁隐禅师一个人。
老禅师仗着自己一身功力,继续支持,预料再行几天,出了“那来山口”,那处便有人居,为了减轻一切负担,除了怀里的一度牒文之文,他把一切衣物全都丢了。
那天黄昏渐近,忽见远处一队人马如飞而来,心中大喜,以为有了救星。哪料等到人马走近时,不由得惊骇起来,原来那队人马乃是山里的野番,这些野番全未开化,到处流窜,截劫沙漠中的商旅,除了把骆驼、马匹、货物抢去之外,还把人肉割成一块块悬在马背,晒干了作食粮。所以,向来都被四十土司派人缉捕,抓到了就地格杀。
当下铁隐一看来了野番,知道有话也和他们说不清,只希望他们见自己身上没有财物,看了便走,于是,便将全身功力运起来,施展出“铁布衫”、“金钟罩”两种外门功夫,闭上双目,躺在地上,装起死来。
那队野番如飞一般来到,见只是一个单身僧人,像是饿僵了,便有几个跳下马来,把老禅师身上检搜了一番,见没有行囊,也找不到金帛,都气得暴跳起来,把老禅师的牒文给撕了,觉得他身体还有些温暖,便想将他放到马背上驮走。
哪知,他们好几个人,用尽了吃奶的气力也无法移得动老禅师,气得用他们手中铁矛齐戮,哪知,老禅师身上的袈裟被他们戳了个稀烂,仍然伤不了他一点肌肤。正在吃惊的当儿,突见那具尸体平空跳了起来,像是有弹力一般,一跳多高,一连几次的跳动,又复平静了下来。
那些野番虽然野蛮失去了人性,但却最是畏惧鬼神,见状,一个个吓得胆落魂飞,纷纷跃回马去,不料,那死尸这番却滚动起来,在沙地上一路旋转到他们的马前,吓得他们马嘶人吼,落荒而逃。
铁隐禅师运用功力吓跑了野番,他方坐了起来,拾起那被撕碎的度牒,看看日影,渐向西沉,身上又疲又饿,大半天里,连水也没有喝过一口,正想勉强前行。
突然前面沙尘滚滚,就见一骑人马风驰电掣的奔来,马上人全身白色,随风飘起,初还以为是野番去而复返,等到临近,方看出是一个回族少年,白袍白马,头上戴了顶黑色圆顶帽子,配了长剑弯刀,身体却生得十分艘小。
铁隐合什站起,等候那回族少年下马,只见他眉目虽然带着英气,但却面黄鼻塌,眼眉长成三角形,眼角左右下垂,形容甚是古怪。
那回族少年很有礼貌的以藏语问过了铁隐的来历,便伸出臂来,想把禅师举上马背,这是青藏人优礼曾侣的举动,然后自己扶马步行相随。铁隐见少年如此对待自己,从心底就喜欢了这年轻人,便故意使出了“千斤坠”的功夫来,打算试试他。
那回族少年见举僧人不起,便运起力气来,老禅师立刻感到这小伙子的武功已有根基,至少能扛得起八百斤重的物件。他再一用劲,少年突然转过身来,打算背他上马,哪知仍然背负不起,就知遇上了高人。于是,他忙向地面上一趴,双手支地,道:“活佛,就请踏着我的身子上马吧!”
经此一来,铁隐禅师越觉得这小伙子能谦恭忍受,是个可造之才,便微微一笑,踏着他的背部坐上马鞍,那少年即刻起来,拉着马缰,一手抚着弯刀,步行相随。
行了一程,老禅师才问道:“小施主,你叫什么名字?要送我到哪里去呀?”
黄面少年回过头来应道:“活佛,我叫大嘻什儿,就是这积石山下'寤什呼图尔'土司的儿子,我父亲也是拉卜楞庙的主祭,你老人家累了,随我回去歇息几天再走吧!”
铁隐听说,再一问道路,还有二.三百里路,便着那少年上马来,赶着回去。
那回族少年听了,先叩了一个头,然后方跃上马来,马是良驹,一时间展开四蹄,如风一般在滚滚黄沙中消逝。
就这样,那黄面回族少年,把铁隐禅师带返家中,他们一家虽然信奉回教,但向来对藏僧都是十分尊敬的。
铁隐禅师休息过了几天之后,便把牒文表糊完整,打算起程上路。
嘎什土司派了几个随从、马匹,并着嘎什儿亲自护送,他们是本处人,路途上自然十分便利,不久便抵达了甘肃兰州,从这里起,一路上都有地方官府和寺院招呼,很快的就到了北京,刚好是正月下旬,雍和宫已在准备设坛诵经了,铁隐禅师除留下那黄面少年之外,其余土司派来的人,都又遣回青海去。
雍和宫的法事是功德完满,铁隐仍留在宫内,嘻什儿终日相随,老禅师看出这孩子品性不错,又吃得苦,便开始传授武功,并给他改了一个名字叫“宗流”,意思是万法归宗,源流合一的解释。
半年之后,宗流已渐能说汉语,通汉字,而且和那些御医们处得十分融洽,从御医那里,他倒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读了不少医籍经典。
最后,他又天天跟着铁隐苦练“八步赶蝉”的绝技,老禅师择定宫里一块荒地,叫人把泥浆挖出来,堆成一个小丘,待泥土略略晒干,还带一些软性,如果足踏上去便要陷进泥土里。
他着宗流在上面滑走,这样一直练习到来往如飞,泥土不曾黏在脚上的时候,再把油倾倒在泥丘上面,命宗流在上面滑行。拳掌方面,他传了宗流一手“柔门十八路双推掌气
这时,雍和宫大喇嘛韦克呼图的徒弟,年纪和宗流差不多,一脑门子的权势念头,武功也相当了得,学的全是藏派武功,名叫“明和扎堪布”,已成了宫廷侍卫的总领班了,他想偷学铁隐老禅师的功夫,所以尽量拉拢宗流,无形中,他们已成为好朋友了。
那年,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就是说,要把青海原有的各部落,移到柴达木河的南部,一块指定的区域里去居住,其中回民当然反抗,满清用了大兵剿平,宗流他们那一族,也要迁移到小积石山的南部去。
不过,他们感到离开田园草地,另到一块荒地去开垦,无异驱迫他们走向死地,因此,嘻什土司便派人进京暗中找着宗流,叫他设法向宫里贿赂,把他们部落迁往的计划取消。
宗流知道之后,也曾禀告师父替他设法,可是老禅师乃是得道高僧,不想去涉及朝廷政令,于是,宗流便私下和明和扎堪布商量。
哪知,明和扎堪布乃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知道宗流是回部土司的儿子,正可以藉此诈取一笔财物,将来自己回到青海去,便不愁没有银子来建大庙,有了大庙,就可作起大喇嘛来。当下满口答应向内务府进行,定有办法,过了两天,他向宗流提出,如果有五百斤黄金作贿赂,便能够把他们部落的移徙,一笔勾销。
宗流立刻遣人回报父亲,那喝什土司召集全族,大家决定把历代遗下来的金银饰物献出,凑足了五百斤黄金,派人暗运进京,交给宗流。
铁隐禅师这时刚巧要回西藏,守流就把金子交给了明和,叮嘱一番之后,就随师西返了。
哪知,宗流回去之后,等了一个多月,连一点消息都没有,大家都非常的焦急,忽然有一天,大军临境,勒逼着他们在三天之内迁离。
部落族氏这一惊非同小可,因为先筹集的五百斤黄金,连牲口也差不多都卖光了,哪里还再有一笔迁徙重建的银子,为了期限紧迫,有很多人因此自杀,老土司傍徨惊惧,痛骂了儿子一番,自问没有面目对族人,也悄悄地引刀自刎了。
这时的宗流,真是后悔莫及,他草草葬过父亲,眼看族人被清兵驱逐,逼着迁徙,他只得含泪离开了部落,一骑直奔京师,昼夜奔驰,好不容易才看到了明和扎堪布。哪知这番僧反脸若不相识,坚说并没有那么一回事,宗流盛怒起来,要和他决斗,却给大喇嘛撵了出来。
那时,他真是满胸愤恨,有口难言。
在那个时候,回民出入境是严受限制的,尤其刚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出入北京,如果没有地方官的官府牒文,便作叛逆看待。
第二天,宗流在一间破寺里栖身,突然来了百多名“善扑营,,的禁卫军,进来围捕,幸好跟着师父练了一年多的“八步赶蝉”的功夫,窜房越脊而逃。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宗流已回到青海,沿途见到各关隘的地方,都悬了榜文,当他是叛民领袖通缉,但都给宗流掩过守关的耳目,回到往日部落地区去。
一天,他跪在父亲的坟墓面前,抽出弯刀,在左臂上划了一下,滴出血来,发誓要手刃“明和扎堪布”,向族民表白,以慰父亲圣灵,他拜了三拜,便上马奔向西藏墨竹工卡见师父铁隐,再练武功报仇。
铁隐禅师知道宗流是个孝子,又是热血男儿,这番给明和骗去了一笔金子,还设陷加害,自是含冤忍辱,便悉心把柔门掌法完全传授给他,又教他使用一柄铁伞,那是一种外门稀有的兵刃,铁隐更把秘传十八路掌势,变到铁伞上去运用,分为:戮、切、割、剪、冲、刺、旋、推、琢、插、飞、滚、翻、锯、抡、遮、拍、射,共十八诀,最后一式是险招,因那柄铁伞是特地打造的,持手处有一个暗键一按,那些铁伞的钢骨立刻脱开,乘着运转的力量,一根根的射出,像箭猪被猎人追得紧时,把箭毛脱射一般,发射的劲力和箭矢相似。
铁隐教了宗流一身武功之后,他也失踪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说他隐于圣母峰顶,那是人迹难到的地方,也有人说他隐于天山深谷之中。
宗流却是报仇心切,恨不得一步跨到北京,找到明和,以报大仇,哪知明和已离开了北京,回到了青海柴达木河北部的都兰城,建了一间大寺院,当起大喇嘛来了。
这时,柴达木北屯屯驻了大军,规定各部落移民不能越境到柴达木河北岸去。
宗流本身又是叛逆犯,更不敢前往,同时,青海回教和佛教的约束很严,双方都不能寻仇打斗,甚至越境放羊,也算犯了死罪的。如果敢于违犯教条,.闯进佛教寺庙行凶,无论有着什么理由,也当作大逆不道看待,那时本族的人就要把犯罪的入交出来,执行刑罚。
宗流见眼前报仇已是不行,各地方又都把他绘图画形通缉,只得单人匹马,逃入蒙古,辗转到了关外,和那处的绿林混在一起。
转眼又是七、八年,宗流在关外的名声,闹得震天价响,但他所截劫的都是些官宦富人,从没有自正当商人下过手。有一次皇帝巡幸热河,车骑载道,不料这次皇帝在狩猎之后,病倒行宫,一住便是数月,那些内廷供奉的差使,频频来往道上,所运送的都是一些御用物品和妃嫔们四季衣饰,最为珍贵的是一册“思貌医学秘笈”。
那时关外有个著名的侠盗名叫孟英,乃有名的黑山八俊之一,评号金刀狡猊,这个侠盗和满滑王朝是世仇,多年来,横行在黑龙江一带,率领着十几铁骑,飘忽如风,行踪难测。这次忽然带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走到热河,来劫夺解送行宫的一切贵重物品,那次内务府派出的乃是八名侍卫将军,金刀狡儿孟英这番算是遇上了劲敌,他们父女、兄弟四个人杀了足有一个多时辰,禁卫军越来越多,眼看脱身不得。
正在傍徨焦急之际,忽然对面山坡上,有一团黑东西滚滚飞来,远看像个马车的轮子,那东西近了,才看清楚是一柄铁伞,旁边有一个矮汉执着伞柄,一路旋转过来,只见他向那些官兵突围而入,手里一柄弯刀,闪出一道白光,那些官兵碰上,纷纷倒下,瞬已冲到孟英等父子面前。
那矮汉忽然站了起来,提起了铁伞,向那几个宫廷侍卫,冲刺戳割,弄得那几个侍卫高手手忙脚乱,他一面抵挡着官兵,一面喊孟英快些动手。
于是,孟英把那几箱金珠珍玩翻开,倒在背囊里驮起,撇开官兵,冲出重围,那矮汉抡动铁伞,一马当先,那些兵器碰上,纷纷都被砸飞上了半空,这样便给他冲开一大道杀出。
刹那间,又有一伙禁卫军的高手追来,矢如飞蝗,从后赶到,黄面然汉立刻挡在孟英父女身后,转动铁伞,拨开密集的矢箭,一路退走。
但是,那些禁卫军的马快,瞬已追近,这次黄面矮汉把铁伞一推,附着的钢骨全部向外倒竖,他跟着一按一旋,那几十根钢骨都脱出伞顶,向来骑射出。
说时迟,那时快,那些坐骑却已迎箭倒了下去,孟英见时机已到,便舞动金刀,抢了几匹马过来,父子四人和那黄面您汉,风卷残支一般向东北方绝尘而去。
那黄面矮汉便是宗流,这次他救出了金刀狡儿孟英,大家成了朋友,孟英又叫三个儿女拜见宗流,认他作了叔叔,那三个人便是后来的“关东三英”龙虎凤了。
宗流并没有去分孟英的金宝,他只要那一册“思邈秘笈”,立刻离开了关东,当他行经咸阳古道寺,无意之间,救了病中的五台太极门的传人王春明。
那时,正是隆冬季节,王春明为了寻访奇人异事,练成超人的本领,多年的食风露宿,又遇着盘川用完了,有时还得忍饥挨饿,加上精神和体力上的损耗,渐渐的病了。
初时,他仍是极力地支持着,那时他的坐骑已卖去了,只是背剑携囊,躁躁道上。那天他行经离陇西不远,那处有个小镇,只有几十家店户,是来往定西、临洗必经的大道,再南行便是岐娴山了。不幸,他病倒在一家客栈里,已有好几天了,水浆不入口,整天发着高烧,昏昏沉沉的躺着,那刻薄吝啬而又势利的客栈主人,那管什么生命可贵,一看这位王大公子既没钱付房租,人又病倒了,不但不动一点怜悯之心,延医为他治病,反命店小二将他丢在后院一间堆积禾草的土房中,那里既没有火炕,门窗也不全,任由他奄奄一息,自生自灭。
晚上,刮起了北风,天色变了,寒风刺骨,雪花飞舞,枝头瓦面,都成了一片琼瑶,路上行人稀少,镇上的店铺一早就关上了门,北风呼号如吼,雪花怒涌惊飞。
将近二更时分,突然远远传来“叮当”铃声,不久,便听有人扣响客栈的大门,店小二心不甘情不愿的拉开半扇门一看,见门外停着一匹瘦驴,有一个身材矮小的卖药郎中,头上戴了风帽,面色枯黄,仰天鼻子,三角眼,满口黄牙,样子十分难看,他身上只穿着棉袄,束着腰带,没有外碧,却披了一块油布。
他此刻已将油布卸下,拂去花雪,店小二见他腋下还挂了一个革囊,上面写着“专治奇难杂症”几个字,驴背上驮着一个小包袱,还有一柄黑伞。
那驴子正在不停的“踏踏”嘶叫,店小二问道:“老乡,要住店吗?”
那黄面汉子答非所问的道:“驴子比我要紧,这里有后槽吗?”
店小二也有些不耐烦的向店后一指,道:“老乡要拴驴子,就从后门进来吧!”
他说罢也不替客人牵驴子,“砰”的一声,就关了店门。
那黄面矮汉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便拉着驴转过店后,那里有一扇木门,一推便开,看进去是个冷静的院落,黑暗暗地,映着雪光,稍可以辨出轮廊。
那黄面矮汉牵着驴,走近堆禾草那间土房,门窗俱已剥落,北风把脱了拴的门窗吹得“啪啪”声响。
土房子面积很大,堆满了禾草,屋角有一盏油灯,半明半暗的摇晃着,屋里越觉得阴森恐怖。
黄面汉子把驴拴了,久久还不见先前那店小二进来,他喃喃地在咒骂着,只得在院子里找了个木盆,盛了水放在驴子跟前,又拣了一把禾草,丢给驴子啃着。
店小二因为瞧那卖药郎中不起,所以赌气,也可能是怕冷,所以不进来,那黄面汉子就解开了包袱,取出一张毡子,倒身就卧在禾草上面,身方躺下,忽听屋角有点声响,他立刻翻身起来,真像耗子一般机警,他看看屋角禾草微微蠕动,凭一点微弱的油灯光看清楚,竟是一个人躺在那里,听去也不闻有鼾声,不像是在睡着,但是久久才蠕动一下,分明是病倒的样子。
那黄面汉子究竟是个江湖上出色的人物,他对店小二那种势利的神色,心中就有些不满,现在又发觉土屋里面躺着一个病人,心里就已猜到了几分,不免起了同情的念头。
于是,他走近屋角,俯身看那病人,脸上烧得通红,口鼻干枯,张开着两片嘴唇喘气,他看了摇摇头,便回身把屋角的油灯取了上来,蹲身给那病人诊了脉,又把病人的眼皮翻开,用油灯照着,细看了一番,然后把他的衣服解开,按了按胸口。
忽然手中触着了一块东西,温暖地触手凝滑,抽出一看,却是一块白玉佩,雕刻得非常精巧,他拿到油灯下细看,面上有点惊愕,他看看玉佩,又望望那病人,终于把玉佩又放还病人衣襟里,又替他扣好了衣衫,再拨开禾草一看,又发现了那柄古旧的佩剑,有两尺多长,牢牢的系在他的腰际。
黄面汉子俯身拿剑,拔出鞘来,映着灯光,透出一股寒气逼人,他抚摸着剑鞘上刻的几个字“义贯日月”,想得出了神,良久之后,微微的一点头,长叹了一口气。
立刻打开药囊,取出一服药散来,又找了一个破碗,出外盛了半碗水,捏开病人的牙龈,给他灌了下去。
这个病人,正就是山西五台太极门的传人王春明,他自从病倒在客栈之后,几天来都是梦一般地幻出了无数梦境,他仿佛自己已回到家里,有时又觉着在和人决斗,到了危急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位奇侠,运掌如飞,把他一拖,便凌空飞起,飞呀飞的,飞上了云端。
他就这样昏昏沉沉的,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这天他忽然觉得通身舒畅,神智也渐渐恢复,张目一看,自己竟卧在一堆禾草上面,屋外微微射入阳光,积雪初溶,檐头水珠点滴落下。
他方想爬起身来,却感觉到全身软瘫无力,身上不知何时出了汗,浑身已湿透了。
相关热词搜索:铁堡英烈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