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田长政
2024-07-30  作者:柴田炼三郎  译者:金艺  来源:柴田炼三郎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注释

  [1]祓禊:神道中清净身心、驱除不祥的仪式。
  [2]投头巾:一种外形如四角方袋的头巾,戴时顶部向脑后翻折。
  [3]大宫御所是江户时代后水尾天皇的皇后居所,仙洞御所是退位后的后水尾上皇的居所,当时都还没有建造,这里似乎是以日后习惯的地名来称谓。女院御所是泛指女院(包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待遇准此身份的准后、内亲王等)的居所,内侍所是宫中安放神镜(三神器之一)、供奉皇祖神天照大神的地方,镰仓时代以后在春兴殿。
  [4]“宫”一般是对皇族的敬称。天照大神据认为是皇室之祖,所以也可以加上“宫”作为敬称。
  [5]萨摩为今鹿儿岛县西部的旧国名,虾夷是北海道的古称,分别在日本国土的最南和最北端。
  [6]暹罗:泰国的旧称。
  [7]上面的引文实际是出自两处,拼作一段。前面部分出自会稽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日本上》:“刀长五尺余,用双刀则及丈余地,又加手舞六尺,开锋凡一丈八尺,舞动则上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引文与其略有异。其后部分出自昆山人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卷二。
  [8]日本弘安四年(1281),忽必烈派遣两路大军共十四万人第二次远征日本,遭遇顽强抵抗及台风而败退。元军侵日时期,镰仓幕府曾发布异国讨伐令,试图征伐协助元军的朝鲜。虽然最终没有实施行动,但是被动员起来的武士,有一部分自发组织起来侵袭朝鲜。当时倭寇在朝鲜海岸活动居多,文中所说的忽必烈征日是对倭寇劫掠中国沿海的报复,系小说家言。
  [9]北条时宗:镰仓幕府执权,在任期间击退了元军的两次侵日行动。
  [10]铁穆耳(1265—1307)即元成宗,忽必烈之孙。但文中所记的事件实为元文宗时的大臣铁木儿塔识(1302—1347)所为。《元史·列传第二十七·铁木儿塔识》:“俄有日本僧告其国遣人刺探国事者。铁木儿塔识日:‘刺探在敌国固有之,今六合一家,何以刺探为?设果有之,正可令睹中国之盛,归告其主,使知向化。’”本书中涉及海外部分(包括中国、朝鲜、泰国)的这类舛误颇多,恐不能尽注,读者请留意慧辨。
  [11]日本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公历1336年至1392年,上承镰仓时代,下启室町时代。
  [12]楠木正行是南朝方的武将,名将楠木正成的嫡长子,尊称“小楠公”。南朝正平三年(1348)战死于河内国四条啜。
  [13]南朝文中元年相当于公历1372年。另据《高丽史》,1372年的这次寇倭入侵汉阳(今韩国首尔),只是记述其“焚毁庐舍”,没有明确是否“拔”汉阳府。
  [14]京城:指当时高丽的首都开京(今朝鲜开城)。
  [15]南朝天授元年相当于公历1375年。
  [16]藤原经光据《高丽史》作“藤经光”。《高丽史·列传·金先致》:“辛禑初,倭藤经光率其徒来,声言将入寇恐愒之,因索粮。朝议分处顺天燕岐等处,官给资粮。寻遣密直副使金世佑,谕先致诱杀。先致大具酒食、欲因饷杀之。谋泄,经光率其众浮海而去,仅捕杀三人。先致惧罪,诈报斩七十余人,事觉编配戍卒。前此倭寇州郡,不杀人畜。自是每入寇,妇女婴孩屠杀无遗,全罗杨广滨海州郡萧然一空,由先致激怒之也。”
  [17]日本北朝贞治六年(1367),高丽恭愍王(第三十一代高丽王)派出的万户金龙、检校中郎将金逸两个使团先后抵达京都,希望室町幕府禁绝倭寇。但当时日本南北分立,对于倭寇策源地的九州、濒户内海的地方势力,室町幕府控制力薄弱,难以有效禁制。
  [18]这次进兵并非是恭愍王时期,而是在高丽末代辛昌王元年(1389),李成桂以庆尚道都巡问使朴藏等诸将进攻对马,据《高丽史·列传·朴藏》所记“以战舰百艘击对马岛,烧倭船三百艘及傍岸庐舍殆尽,元帅金宗衍、崔七夕、朴子安等继至,搜本国被掳男女百余人以还”,史称“辛已之役”。参见下注。
  [19]这段记述较之历史错误颇多。作者似乎是将朝鲜史上的“辛已之役”和“己亥东征”混淆了。“己亥东征”在日本称作“应永外寇”,时间应为日本应永二十六年(1419),朝鲜国王是即位仅一年的李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及已退位却仍有实权的太宗,朝鲜军大将是李从茂,对马岛是位于九州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小岛,倭寇的最大基地之一,领主是宗贞盛。战争经历日朝各持有利己方的说法,大致是朝鲜军初期颇有战果,后来遭遇伏击有所损失,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宗贞盛趁势求和,朝鲜接受而退军。战后双方协定,朝鲜给予宗氏贸易特权,宗氏则须禁止倭寇。这一事件促使了早期倭寇的衰退,并不像小说中所说的强化了倭寇的气焰。
  [20]日本应永二十一年(1414)系误。实际上与“己亥东征”是同一年(日本应永二十六年,大明永乐十七年,相当于公历1419年),朝鲜正是探知倭船大举开往辽东,才命李从茂进兵对马岛的。而进犯辽东的数千倭寇被辽东总兵官中军都督刘江(不是“刘公江”)在辽东望海埚(辽宁省金州区金顶山附近)设伏全歼。此战后倭窛势稍敛。
  [21]天文二十三年(1554)的时间依然有误,应为前一年的天文二十二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倭寇大举进犯江南沿海诸省,盘踞为祸三个月之久。
  [22]羽织是起礼服、防寒等作用的外套。穿在铠甲之外者称为阵羽织。
  [23]赖政头巾:能乐《赖政》中主人公源赖政戴的一种上端扁平而鼓,脑后有披肩的头巾。这里应是指类似形状的头巾。
  
[24]上杉谦信、武田信玄、毛利元就、北条氏康都是著名的战国大名。天文二十三年正处于战国动乱最剧烈的时期。
  [25]山田仁左卫门:《雾隐才藏》篇中渡海出国的山田长政。通称仁左卫门。历史上是骏河出身的传奇人物。渡海来到暹罗,当时日本人有不少居住在暹罗首都阿瑜陀耶从事贸易。山田长政凭借其出色的贸易和军事才能成为日本区的首领,并受到颂县王的信任委以重任。关于山田长政的经历缺乏系统性的记载,众说纷纭。其在颂昙王死后卷入王位之争,大约在1630年被毒死。
  [26]八幡船:对日本海盗、走私用船只的称呼。
  [27]旗本头:主君直属武士的头领。这里是以日本的职位称呼来揣测在罗的地位。下面的“将军”亦同。
  [28]四更:约凌晨1点到3点之间。
  [29]纳黎蓝王是暹罗阿瑜陀耶朝第二十一代王(1590—1605年在位),中兴之主。厄迎陀沙律王是纳黎蓝王的弟弟,阿瑜陀耶朝第二十二代王(1605—1610年在位)。
  [30]握雅:暹罗官阶中的第三位。
  [31]帕乃歪实际并非被日本人所杀。颂昙王即位后,以帕乃至陷害颂昙王兄素达王子致死的罪名诛杀之。
  [32]帕室利信·毗蒙昙:后来的颂昙王。厄迦陀沙律王的庶子,后废兄自立,为暹罗阿瑜陀耶朝第二十四代王(1611—1628年在位)。毗蒙昙是他出家时候的法名。
  [33]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1351—1767)的首都,今泰国大城府。此城建在三条河流交汇处的一个岛上,航海商船可溯河直达。
  [34]琅勃拉邦即被明朝封为“老挝宣慰司”的南掌国的国都(今老挝琅勃拉邦)。当时国王是帕翁沙,名义上虽臣服于暹罗,似乎还不能算是“诸侯”。
  [35]“藤原秀乡”参见《风魔鬼太郎》篇注4。足利太郎俊纲是平安末期的武将,藤原秀乡之后,藤原姓足利氏的族长。
  [36]电光石火、如露如电都是禅家语,形容生灭变幻的无常、迅速。
  [37]六昆州:今泰国南部重镇那空是贪玛咖。
  [38]福斯塔帆船(Fustas、ふすた):一种船体扁长的双排桨帆船,原为北非近海航行所用,后由葡萄牙人带入日本。
  [39]兵库:指兵库港一带。今兵库县神户市神户港。
  [40]黑髭:能面具中鬼神面的一种,其表情黑眉倒坚,咧口瞪眼。饰演龙神所用。
  [41]大阪城是太阁秀吉所建,所以这里称“太阁城”。

相关热词搜索:真田幸村

下一章:第七章 德川家康

上一章:第五章 风魔鬼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