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再遇“崔太太”
2025-07-16 作者:王度庐 来源:王度庐作品集 点击:
现在的事,就这样算是暂时告一段落。我照旧还得到报馆经理部去做我的事情。可是我的心里总是不安,我得不到胡丽仙在挂甲屯的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崔大爷将对他们再采取何种手段,我又没处儿去打听。
过了四五天,天气更热了,热得我除了上报馆,简直就不敢出门。在我房间的窗外,“伏天”“伏天”的蝉鸣之声,是整天不断地响,晚间是蚊子、老鼠一齐闹,使我连夜地失眠。然而在那时,北京一般人的夜生活,很多是奢侈的,尤其我住的是距离南城繁华区不远,南城的夜间是一片纸醉金迷,“八大胡同”到晚间比白昼的天桥还要热闹。
我依旧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我的朋友全都不在我的身畔了。天桥那个地方我不敢再去,因为那里有些人,大概都已认识我了,假若遇有崔大爷手下的流氓找我的麻烦,问我要胡丽仙,那我可实在有些吃不住。“快手李”的家里,我本来也想去,但也有同样的顾忌。连梁普润的家里,我本来应当再去探问探问,可是我都多方考虑,因为我是怕崔大爷正派人跟着我,我要把他带到梁家去,那还了得?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的事,是否就顺利而成,还是又有变化?我自己把自己关在闷葫芦里,每天是又疑虑,又无聊。
晚间八时左右,就听见火车头在呜呜地吼叫,我就想:不知道梁普润是否已上了班?他的太太娶成了没有呀?接回城里来没有呀?这些其实说不上与我有什么相干的事,咳!它倒成了我的一件沉重的心事。走在街上,我也是愁闷的,总是念念不止地低着头。
这天晚间,我就走在前门大街上,街灯照着孤零零的我。无数的车辆、行人全都高兴地走着,往那我所知道的“八大胡同”去了,这是些有钱的老爷们去冶游、寻欢。再向南边去看,那里远远的就是天桥,却是黑沉沉的,有如一片大海。
我在马路彳了着,就突然遇着了一个女人,直在后面追我。我越躲着她,她越追,追得我真害怕了,我只好止住了步。我真不认识这个女人,也没看清楚她的模样,只隐约地看出她是个年轻的妇人,头发半长不短的,穿的是二蓝色的布褂,她向我说:“你站住!我有很多日子没有见着你啦!”
我听到她的语声,才回忆起,她原是“崔大爷”早先的那个外家,所谓的“崔太太”呀!我也不知道她本来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还叫她为“崔太太”吧,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叫出来,因为我知道她早已与姓崔的脱离了关系。我认为她是一个维护正义、不顾自身利害的有热情有灵魂的女人,我对她十分钦敬,不会把她看作还是昔时那样的“下流女人”,所以我对她很是客气。
她的第一句话竟是问我:“崔大爷那个地痞流氓,他碰了硬钉子,遭了恶报的事情,您知道吗?”
我听了这话,倒不由得一阵诧异,我摇头说:“我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这是几时的事情呀?”
“崔太太”笑着说:“这就是昨天的事情,您怎么还不知道呀?不能吧,您怎么能够不知道呢?”
这话问得我有点害怕,我感觉到必定是这四五天来,我没跟胡丽仙、梁普润、李翠秀他们再见面,关于“崔大爷”的事,是一点也没有听说。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他们一定做出了一件可惊的事,也一定是一件令人称快的事,这由“崔太太”的称心、高兴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我实在不是装傻,我不能不摇了摇头,说:“我实在没听见什么,到底是怎么一件事呀?请你详细地告诉我!”
因为她是一个女的,我也不能够请她到路旁的酒店,或卖酸梅汤的铺子去对座举杯,听她谈论,好在这时候马路旁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谁也不注意我们。我们就在一根电线竿子的旁边对面站着长谈,“崔太太”当时就指手画脚地跟我谈了起来,足足谈了好大半天。
这以下记述的,便是“崔大爷”碰钉子、遭恶报的详细情形:
那一天,李翠秀就护送着胡丽仙、梁普润,乘坐马车到了挂甲屯,以躲避崔大爷的凶焰。
挂甲屯是北平西郊、海淀附近的一个小村。这村子就靠近着汽车道,房屋多半是瓦房,并有几家小铺,所住的人家多一半是前清旗人的后代,早先也享受过“尊荣”。因时代变更,现在他们都成了破落户,有的变为赤贫,有的把子弟送进城去学手艺,或是经营小生意,克勤克俭地维持着生活。不过也有的是原来的农家,到现今仍旧种着地,他们是不受时代政变的影响的。他们所住的地方虽然傍近“京畿”,但向来度的是一种质朴的生活,邻人们和城里一些贵人们的盛衰兴亡、沧海桑田,他们对之是漠不关心。
李翠秀的舅母家是姓刘,属于第一种住户,在前清时候曾经过过好日子,不然如何能够与“快手李”家结亲呢?“快手李”本来也被人称呼为“李爷”,是小康之家出身。少年时结了婚之后,还是什么正当的行业也不干,只会游手好闲,还花着钱学了一手戏法;原为的是自己玩,或是在亲友家遇着什么喜庆宴会之日,以来宾的资格凑个趣,当众表演几套戏法,为的是传赞、出风头。
谁料后来日子过穷了,他真挨过饿。他把卖房子的钱全都花光了,搬家到了“臭水坑”,这才一咬牙,教练儿女也学会了变戏法和练把式,到天桥去谋生。这种生意有个江湖的名称,叫作“平地抠饼”,原是很艰苦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在那天桥,就把他磨练得越穷越硬,豪侠仗义,好打不平。他的女儿李翠秀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养成的。
李翠秀不能记忆她爸爸的“玩乐”时代,从能记事时起,她的爸爸就沦落于天桥了,她的母亲就出外做佣工去了。她的舅父死了,舅母家中的日子也越过越穷,幸亏她有一个表哥,很早就在颐和园里当听差。
她们来到这里,很惹起她的舅妈——刘大妈的惊异,因为还来了一个穿洋服的大姑娘,也许是个小媳妇,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似的文绉绉的年轻小伙子。外甥女李翠秀说:“只在这里住三天。”她也不帮她爸爸变戏法去了,也要陪在这里住三天。谁都看得出来,这事情不简单,其中必有北平人所说的“猫儿腻”(即内幕)。
刘大妈也是靠着京城住的,不是纯粹的乡下老婆儿,她还能够看不出来这情形可疑!所以她就问外甥女说:“你爸爸怎么不跟来?不是我不放心,只是你送来的人,我真不敢收留。”
李翠秀说:“我还能够把贼送到你的家里来,叫你给窝着?”
“不是这么说。”刘大妈就指着胡丽仙说,“我看这位姑娘也是规矩的人。”
李翠秀说:“本来么,人家还在学堂里做过事呢!”又指着梁普润说:“这是铁路做事的,人家这是⋯⋯小两口。”她说出“小两口”这三个字,仿佛有点不好意思,惹得她跟胡丽仙同时都脸红了。
刘大妈半晌也没言语,她本来想说:“既是小两口,为什么没有一个家?天这么晚了,太阳都落了,可非得到我们家里来住着不可。”她不好意思这么问,只把李翠秀叫出了屋去,细问了一问。
李翠秀就笑着向她的舅妈把实话全都说了出来,并说:“你想一想,还能不救人家这步难吗?还不应该成全人家这对夫妇吗?”
刘大妈怔了好半天,才低声说:“可是,那个姓崔的既是有势力,他要是找来不答应,那可怎么办?”
李翠秀昂然地说:“那全有我!我为什么也想在这儿住几天?就为的是陪着他们,姓崔的来了,我是一点也不怕!”
刘大妈的儿媳,也就是翠秀的表嫂,人是很忠厚的,她在旁边听了,就说:“要不,就暂时留人家两人住下吧!大概也不至于有什么事。他们得罪的那个姓崔的,就说有势力吧,可也不能像个老虎,他还能够找到这儿来,把人全都吃了吗?”
李翠秀又愤愤地说:“谁管他是不是老虎?就是老虎来了我也不怕!我也知道那姓崔的都有什么本事,顶多了,他又派一辆汽车来抢人,那,这回可不行啦!上一次是我不愿意把事情弄大了,因为那时我还想帮助我爸爸做买卖,维持家计。现在我们受姓崔的欺负,买卖也不能够做啦!在天桥练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因为姓崔的叫人拦着,我们练的玩意儿好,人家就是想给钱,可也不敢给。”
表嫂在旁说:“哎呀!这姓崔的竟是这么坏?”
李翠秀咬了咬牙,又说:“他还有些欺负人的事情呢,我都不愿意说!反正我爸爸跟我都是被他逼到绝路上啦,就是不为我胡大姐,我也得找他去报仇。舅妈你放心,无论怎么着,我也不能给你家里招事,我要跟他打,也得离开你这儿再打,绝不能给你家招麻烦。”
刘大妈还是不住地发愁,可是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就留下她的外甥女和胡丽仙、梁普润在这儿住了。她儿子在颐和园里,每隔两三天才回来一趟,所以她家里现在没有男人,有的只是这位陌生的客人梁普润。然而今天到底是不是就叫梁普润跟胡丽仙“圆房”呢?说新名词就是“同居”,刘大妈似乎倒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李翠秀是心里想到了,可是没有说出来。
他们院里也没有邻居,三间小瓦房,是分出来一明两暗,东里间就是刘大妈住,西里间住的是她的儿媳,她的儿子若回来,当然也是住在这儿。今夜,胡丽仙还不好意思当着许多人,就跟梁普润接近,所以她和李翠秀就同刘大妈、儿媳一起,都住在西里间,把东里间叫梁普润一个人去住。一间屋里是老少四位妇女在絮絮地闲谈,谈到崔大爷家里的情形,胡丽仙是既羞愧又悲伤,还又哭了一回。声音被东里间的梁普润听见了,他只是枯坐着发愁,后来躺下了仍忧虑着,大概是一夜也没得睡好觉。
次日,梁普润和胡丽仙全都依然是那么拘束着,两人互相不说一句话。只在别人不注意他们的时候,他们用眼睛互相传达心里的意思,似乎心里还都存着无限的幽情,存着许多想说的话,只能借助眼睛来表示。但是他们的这种表情,每次都被李翠秀看见了,弄得他们倒都觉着很不好意思。他们两个连在人家这里喝一碗白开水也觉得心里很不安的人,都一天也没敢出门。
李翠秀可是在屋里待不住,她的手脚仿佛一闲着就难受,不受日头晒,不受风吹雨打,她就觉着不舒服。她是一点儿也坐不住,看见板凳,仿佛就想拿大顶。连她的舅妈都说:“你看你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样子,都是你爸爸把你给养野啦!你看人家胡大姑娘,有多安稳。连这位梁先生也跟个大姑娘似的,比你安稳得多,你倒像是个野小子,野驴子!”说得胡丽仙一笑,梁普润倒脸上通红的。李翠秀便跳了几跳,她就出屋去了,出门去了。
这挂甲屯村子的东面是柏油浇成的汽车路,平坦整洁。路的两边是栽种多年的垂杨柳,浓荫蔽天,车行过时,连太阳光都晒不着。本来这是清朝,尤其是西太后执政时代,花了不少的公帑,征了若干的民夫,劳民伤财,专为她一人往颐和园游幸寻乐而修筑的御道。现在那种旧日的车辇都已成春梦,都消灭了,而代之者都是一些游春的大汽车;尤其是星期假日,真不知有多少城里的学校,满载着男女学生,从这条路上风驰电掣一般地来来往往。总之,往来的多半是一些都市的人。
但在村子的西面呢?却恰恰与这相反,却是绿油油的一片田野。村里的农家,真正的乡下人老百姓,代代不绝、年年不辍、日日不息地在那里耕种、锄耘,而现在正是夏收的时季。
李翠秀这两天表面上是十分的兴奋、愉快、活泼,其实她的心里却是抑郁的,不但感觉着沉重,而且思绪纷纭。她也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自幼在贫苦之中长大,自幼在天桥的风尘里卖艺谋生;自幼就不但要学变戏法,还要学那些常人所不堪痛苦的技艺,这些与她女性天赋的爱美之心,与她的芳龄、身体绝不相宜的生活,几四杰乎要耽误了她的青春。
她爸爸是整天为生活劳碌而烦恼、谩骂,母亲在外当佣工,整年不回家;祖母有病,弟弟幼小,亲戚住得远,街坊又都很穷,所以从无人稍微关心过她,或曾经说到她的“心事”。然而她也是有心事的,跟别的年轻的女子一样,有着她的衷曲,但她没有地方去说,没有人能够体会。
现在她很烦闷,这并不是因为什么崔大爷,那她根本没看在眼里。
她曾经有过一次,因为跟她的爸爸吵嘴,她的爸爸说:“永远咱们不变戏法啦!”她就一赌气,用切菜刀把两条变戏法所用的蛇,一下就都给剁死了。为这事,她的爸爸真有半个月没到天桥变戏法,后来因为家里实在没有窝头吃了,不得不“爷儿俩”连她兄弟就又去变戏法了。而变戏法若没有活蛇,没有那叫人看了就害怕的蠕动的蛇,又真“不叫座”,所以她的爸爸又特地跑到城墙根,又去捉来了两条;就是现在还在家里养活着的那两条活蛇,有时还得喂活的麻雀。
如今,她是还没有得到机会,倘若姓崔的来到她的跟前,敢像欺负胡丽仙那样欺负到她的头上,她的手里再有刀的话,那崔大爷也能够跟那蛇一样,很容易被她“送入阴曹”。
所以她并不顾虑崔大爷,她并没有把这像一件事似的往心里放,而现在放在她心上的,盘踞在她心上咬噬在她心上的,却是胡丽仙跟梁普润给她的一种刺激。她看见了胡丽仙与梁普润久别重逢、破镜重圆、相亲相爱、愈深弥笃的那种感情,那令人妒又令人羡的爱情。她觉着她没有,她得不到,也遇不着,她天天在天桥变戏法,拿大顶,舞飞刀,恐怕永久也不会有的。即使将来有,她爸爸忽然想起来应当给她找一个女婿了,那也一定是不如意的,不如人家的,还不如根本别有。
现在她很烦恼,但她也不会哭,她只是凝眸地望着那一片绿油油的田野。
过了四五天,天气更热了,热得我除了上报馆,简直就不敢出门。在我房间的窗外,“伏天”“伏天”的蝉鸣之声,是整天不断地响,晚间是蚊子、老鼠一齐闹,使我连夜地失眠。然而在那时,北京一般人的夜生活,很多是奢侈的,尤其我住的是距离南城繁华区不远,南城的夜间是一片纸醉金迷,“八大胡同”到晚间比白昼的天桥还要热闹。
我依旧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我的朋友全都不在我的身畔了。天桥那个地方我不敢再去,因为那里有些人,大概都已认识我了,假若遇有崔大爷手下的流氓找我的麻烦,问我要胡丽仙,那我可实在有些吃不住。“快手李”的家里,我本来也想去,但也有同样的顾忌。连梁普润的家里,我本来应当再去探问探问,可是我都多方考虑,因为我是怕崔大爷正派人跟着我,我要把他带到梁家去,那还了得?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的事,是否就顺利而成,还是又有变化?我自己把自己关在闷葫芦里,每天是又疑虑,又无聊。
晚间八时左右,就听见火车头在呜呜地吼叫,我就想:不知道梁普润是否已上了班?他的太太娶成了没有呀?接回城里来没有呀?这些其实说不上与我有什么相干的事,咳!它倒成了我的一件沉重的心事。走在街上,我也是愁闷的,总是念念不止地低着头。
这天晚间,我就走在前门大街上,街灯照着孤零零的我。无数的车辆、行人全都高兴地走着,往那我所知道的“八大胡同”去了,这是些有钱的老爷们去冶游、寻欢。再向南边去看,那里远远的就是天桥,却是黑沉沉的,有如一片大海。
我在马路彳了着,就突然遇着了一个女人,直在后面追我。我越躲着她,她越追,追得我真害怕了,我只好止住了步。我真不认识这个女人,也没看清楚她的模样,只隐约地看出她是个年轻的妇人,头发半长不短的,穿的是二蓝色的布褂,她向我说:“你站住!我有很多日子没有见着你啦!”
我听到她的语声,才回忆起,她原是“崔大爷”早先的那个外家,所谓的“崔太太”呀!我也不知道她本来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还叫她为“崔太太”吧,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叫出来,因为我知道她早已与姓崔的脱离了关系。我认为她是一个维护正义、不顾自身利害的有热情有灵魂的女人,我对她十分钦敬,不会把她看作还是昔时那样的“下流女人”,所以我对她很是客气。
她的第一句话竟是问我:“崔大爷那个地痞流氓,他碰了硬钉子,遭了恶报的事情,您知道吗?”
我听了这话,倒不由得一阵诧异,我摇头说:“我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这是几时的事情呀?”
“崔太太”笑着说:“这就是昨天的事情,您怎么还不知道呀?不能吧,您怎么能够不知道呢?”
这话问得我有点害怕,我感觉到必定是这四五天来,我没跟胡丽仙、梁普润、李翠秀他们再见面,关于“崔大爷”的事,是一点也没有听说。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他们一定做出了一件可惊的事,也一定是一件令人称快的事,这由“崔太太”的称心、高兴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我实在不是装傻,我不能不摇了摇头,说:“我实在没听见什么,到底是怎么一件事呀?请你详细地告诉我!”
因为她是一个女的,我也不能够请她到路旁的酒店,或卖酸梅汤的铺子去对座举杯,听她谈论,好在这时候马路旁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谁也不注意我们。我们就在一根电线竿子的旁边对面站着长谈,“崔太太”当时就指手画脚地跟我谈了起来,足足谈了好大半天。
这以下记述的,便是“崔大爷”碰钉子、遭恶报的详细情形:
那一天,李翠秀就护送着胡丽仙、梁普润,乘坐马车到了挂甲屯,以躲避崔大爷的凶焰。
挂甲屯是北平西郊、海淀附近的一个小村。这村子就靠近着汽车道,房屋多半是瓦房,并有几家小铺,所住的人家多一半是前清旗人的后代,早先也享受过“尊荣”。因时代变更,现在他们都成了破落户,有的变为赤贫,有的把子弟送进城去学手艺,或是经营小生意,克勤克俭地维持着生活。不过也有的是原来的农家,到现今仍旧种着地,他们是不受时代政变的影响的。他们所住的地方虽然傍近“京畿”,但向来度的是一种质朴的生活,邻人们和城里一些贵人们的盛衰兴亡、沧海桑田,他们对之是漠不关心。
李翠秀的舅母家是姓刘,属于第一种住户,在前清时候曾经过过好日子,不然如何能够与“快手李”家结亲呢?“快手李”本来也被人称呼为“李爷”,是小康之家出身。少年时结了婚之后,还是什么正当的行业也不干,只会游手好闲,还花着钱学了一手戏法;原为的是自己玩,或是在亲友家遇着什么喜庆宴会之日,以来宾的资格凑个趣,当众表演几套戏法,为的是传赞、出风头。
谁料后来日子过穷了,他真挨过饿。他把卖房子的钱全都花光了,搬家到了“臭水坑”,这才一咬牙,教练儿女也学会了变戏法和练把式,到天桥去谋生。这种生意有个江湖的名称,叫作“平地抠饼”,原是很艰苦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在那天桥,就把他磨练得越穷越硬,豪侠仗义,好打不平。他的女儿李翠秀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养成的。
李翠秀不能记忆她爸爸的“玩乐”时代,从能记事时起,她的爸爸就沦落于天桥了,她的母亲就出外做佣工去了。她的舅父死了,舅母家中的日子也越过越穷,幸亏她有一个表哥,很早就在颐和园里当听差。
她们来到这里,很惹起她的舅妈——刘大妈的惊异,因为还来了一个穿洋服的大姑娘,也许是个小媳妇,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似的文绉绉的年轻小伙子。外甥女李翠秀说:“只在这里住三天。”她也不帮她爸爸变戏法去了,也要陪在这里住三天。谁都看得出来,这事情不简单,其中必有北平人所说的“猫儿腻”(即内幕)。
刘大妈也是靠着京城住的,不是纯粹的乡下老婆儿,她还能够看不出来这情形可疑!所以她就问外甥女说:“你爸爸怎么不跟来?不是我不放心,只是你送来的人,我真不敢收留。”
李翠秀说:“我还能够把贼送到你的家里来,叫你给窝着?”
“不是这么说。”刘大妈就指着胡丽仙说,“我看这位姑娘也是规矩的人。”
李翠秀说:“本来么,人家还在学堂里做过事呢!”又指着梁普润说:“这是铁路做事的,人家这是⋯⋯小两口。”她说出“小两口”这三个字,仿佛有点不好意思,惹得她跟胡丽仙同时都脸红了。
刘大妈半晌也没言语,她本来想说:“既是小两口,为什么没有一个家?天这么晚了,太阳都落了,可非得到我们家里来住着不可。”她不好意思这么问,只把李翠秀叫出了屋去,细问了一问。
李翠秀就笑着向她的舅妈把实话全都说了出来,并说:“你想一想,还能不救人家这步难吗?还不应该成全人家这对夫妇吗?”
刘大妈怔了好半天,才低声说:“可是,那个姓崔的既是有势力,他要是找来不答应,那可怎么办?”
李翠秀昂然地说:“那全有我!我为什么也想在这儿住几天?就为的是陪着他们,姓崔的来了,我是一点也不怕!”
刘大妈的儿媳,也就是翠秀的表嫂,人是很忠厚的,她在旁边听了,就说:“要不,就暂时留人家两人住下吧!大概也不至于有什么事。他们得罪的那个姓崔的,就说有势力吧,可也不能像个老虎,他还能够找到这儿来,把人全都吃了吗?”
李翠秀又愤愤地说:“谁管他是不是老虎?就是老虎来了我也不怕!我也知道那姓崔的都有什么本事,顶多了,他又派一辆汽车来抢人,那,这回可不行啦!上一次是我不愿意把事情弄大了,因为那时我还想帮助我爸爸做买卖,维持家计。现在我们受姓崔的欺负,买卖也不能够做啦!在天桥练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因为姓崔的叫人拦着,我们练的玩意儿好,人家就是想给钱,可也不敢给。”
表嫂在旁说:“哎呀!这姓崔的竟是这么坏?”
李翠秀咬了咬牙,又说:“他还有些欺负人的事情呢,我都不愿意说!反正我爸爸跟我都是被他逼到绝路上啦,就是不为我胡大姐,我也得找他去报仇。舅妈你放心,无论怎么着,我也不能给你家里招事,我要跟他打,也得离开你这儿再打,绝不能给你家招麻烦。”
刘大妈还是不住地发愁,可是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就留下她的外甥女和胡丽仙、梁普润在这儿住了。她儿子在颐和园里,每隔两三天才回来一趟,所以她家里现在没有男人,有的只是这位陌生的客人梁普润。然而今天到底是不是就叫梁普润跟胡丽仙“圆房”呢?说新名词就是“同居”,刘大妈似乎倒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李翠秀是心里想到了,可是没有说出来。
他们院里也没有邻居,三间小瓦房,是分出来一明两暗,东里间就是刘大妈住,西里间住的是她的儿媳,她的儿子若回来,当然也是住在这儿。今夜,胡丽仙还不好意思当着许多人,就跟梁普润接近,所以她和李翠秀就同刘大妈、儿媳一起,都住在西里间,把东里间叫梁普润一个人去住。一间屋里是老少四位妇女在絮絮地闲谈,谈到崔大爷家里的情形,胡丽仙是既羞愧又悲伤,还又哭了一回。声音被东里间的梁普润听见了,他只是枯坐着发愁,后来躺下了仍忧虑着,大概是一夜也没得睡好觉。
次日,梁普润和胡丽仙全都依然是那么拘束着,两人互相不说一句话。只在别人不注意他们的时候,他们用眼睛互相传达心里的意思,似乎心里还都存着无限的幽情,存着许多想说的话,只能借助眼睛来表示。但是他们的这种表情,每次都被李翠秀看见了,弄得他们倒都觉着很不好意思。他们两个连在人家这里喝一碗白开水也觉得心里很不安的人,都一天也没敢出门。
李翠秀可是在屋里待不住,她的手脚仿佛一闲着就难受,不受日头晒,不受风吹雨打,她就觉着不舒服。她是一点儿也坐不住,看见板凳,仿佛就想拿大顶。连她的舅妈都说:“你看你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样子,都是你爸爸把你给养野啦!你看人家胡大姑娘,有多安稳。连这位梁先生也跟个大姑娘似的,比你安稳得多,你倒像是个野小子,野驴子!”说得胡丽仙一笑,梁普润倒脸上通红的。李翠秀便跳了几跳,她就出屋去了,出门去了。
这挂甲屯村子的东面是柏油浇成的汽车路,平坦整洁。路的两边是栽种多年的垂杨柳,浓荫蔽天,车行过时,连太阳光都晒不着。本来这是清朝,尤其是西太后执政时代,花了不少的公帑,征了若干的民夫,劳民伤财,专为她一人往颐和园游幸寻乐而修筑的御道。现在那种旧日的车辇都已成春梦,都消灭了,而代之者都是一些游春的大汽车;尤其是星期假日,真不知有多少城里的学校,满载着男女学生,从这条路上风驰电掣一般地来来往往。总之,往来的多半是一些都市的人。
但在村子的西面呢?却恰恰与这相反,却是绿油油的一片田野。村里的农家,真正的乡下人老百姓,代代不绝、年年不辍、日日不息地在那里耕种、锄耘,而现在正是夏收的时季。
李翠秀这两天表面上是十分的兴奋、愉快、活泼,其实她的心里却是抑郁的,不但感觉着沉重,而且思绪纷纭。她也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自幼在贫苦之中长大,自幼在天桥的风尘里卖艺谋生;自幼就不但要学变戏法,还要学那些常人所不堪痛苦的技艺,这些与她女性天赋的爱美之心,与她的芳龄、身体绝不相宜的生活,几四杰乎要耽误了她的青春。
她爸爸是整天为生活劳碌而烦恼、谩骂,母亲在外当佣工,整年不回家;祖母有病,弟弟幼小,亲戚住得远,街坊又都很穷,所以从无人稍微关心过她,或曾经说到她的“心事”。然而她也是有心事的,跟别的年轻的女子一样,有着她的衷曲,但她没有地方去说,没有人能够体会。
现在她很烦闷,这并不是因为什么崔大爷,那她根本没看在眼里。
她曾经有过一次,因为跟她的爸爸吵嘴,她的爸爸说:“永远咱们不变戏法啦!”她就一赌气,用切菜刀把两条变戏法所用的蛇,一下就都给剁死了。为这事,她的爸爸真有半个月没到天桥变戏法,后来因为家里实在没有窝头吃了,不得不“爷儿俩”连她兄弟就又去变戏法了。而变戏法若没有活蛇,没有那叫人看了就害怕的蠕动的蛇,又真“不叫座”,所以她的爸爸又特地跑到城墙根,又去捉来了两条;就是现在还在家里养活着的那两条活蛇,有时还得喂活的麻雀。
如今,她是还没有得到机会,倘若姓崔的来到她的跟前,敢像欺负胡丽仙那样欺负到她的头上,她的手里再有刀的话,那崔大爷也能够跟那蛇一样,很容易被她“送入阴曹”。
所以她并不顾虑崔大爷,她并没有把这像一件事似的往心里放,而现在放在她心上的,盘踞在她心上咬噬在她心上的,却是胡丽仙跟梁普润给她的一种刺激。她看见了胡丽仙与梁普润久别重逢、破镜重圆、相亲相爱、愈深弥笃的那种感情,那令人妒又令人羡的爱情。她觉着她没有,她得不到,也遇不着,她天天在天桥变戏法,拿大顶,舞飞刀,恐怕永久也不会有的。即使将来有,她爸爸忽然想起来应当给她找一个女婿了,那也一定是不如意的,不如人家的,还不如根本别有。
现在她很烦恼,但她也不会哭,她只是凝眸地望着那一片绿油油的田野。
相关热词搜索:香山侠女
下一章:第九回 小村旷野展侠风
上一章:第七回 西郊暂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