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从四杰到八怪
2025-07-16 作者:王度庐 来源:王度庐作品集 点击:
天桥——北平的那个流浪者谋生的场所,那里边也有不少具有灵魂与血性的好人,例如我(这个“我”可并不就是作者自己)在《风尘四杰》里说过的那些重肝胆尚侠义、诚朴无欺,有如《水浒传》里的英雄那般可敬的人物:有卖“大力丸”的刘宝成,还有那落魄的女伶杨桂玲,她也颇有血气。即使是给一个天桥的土棍、恶人“崔大爷”做过外家的“崔太太”,那也是一位肯于为人而舍己的好人。另外,还有已经故去的那位“江湖老英雄”。现在还应该有“江湖老英雄”这种称谓吗?他不过是个在前清时,在那古老腐败的社会里干过镖行,会些武术,有过“双刀太岁”那么一个几近于神话又像是笑话的绰号的人,是个早为时代所扬弃的可怜的历史人物。
他们还都值得称扬赞许吗?难道飞机、大炮干不过双刀吗?不!我说的是人心。但我可也没有在这里叹息着“人心不古”,人心是不会古的,古了便是没有了进步。但无论古今,人们总应当有一种道德上的准则,这准则最低的条件是不可以损害他人,不可以自私、欺诈,而能够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则更是为人之所钦敬。这在过去称之为侠义,在今世则谓之为好人,我说过的“风尘四杰”,他们就都是在天桥一带的好人。自听说独霸天桥的崔大爷被他们打倒了之后,打崔大爷的人之中的一个,我认为是“四杰”中一杰的那崔太太已不知何往,至于我所关心的胡丽仙胡大姑娘,我也真无须再去关心她了;因为她明春就要结婚了,他们虽是经人介绍而成的,可是也先算是“朋友”。
我的病就算是好了,但是生活把我鞭策得更苦,半年之中我一再地失业。后来我因为听说有一位我上中学的时候教国文的老师倪先生,在北平(那时还叫作北京)做了一家报馆的编辑,我想凭着师生的一点关系,求他给我找一个位置,所以我就投他去了,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了“燕门”。
当然我不能够一见着倪先生,立刻就能找着我的位子,所以虽然是赋闲,照旧要住旅店。生活之没有进步,遭遇之坎坷,我要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一定要作成不少的遣怀诗了。但我也得想法去寻一个消遣之地,往哪里去呢?看电影、听京戏都得花很多的钱,所以,我只好照旧上我的“老地方”天桥去走走。
天桥这个杂乱的流浪艺人的麋集地,现在愈加地热闹了。我细细地游览了数日,才又发现了此地有所谓“八大怪”。“八怪”且“言人人殊”,你说的“八怪”就与我说的“八怪”不同,这第一,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挂招牌;第二是没有广告宣传;第三是天桥这地方上的“怪”实在不止八个,八十个也许还要多;第四是凡在此卖艺谋生的人,都愿意自己充上“一怪”,你要说他们是“八怪之一”,他们认为是十分荣幸,因为这就好像能够抬高了他们的地位,而使他们有名,于他们的生计、衣食都有关系啊!
我曾看见一个也是卖一种“大力丸”的少年,体格比参加“世运”的选手还许要强壮。有人说他是“八怪”之一,我却说他哪里怪?怪的是这社会,使他那样的好体魄沦落在天桥,真是可惜又可叹!
我还看见一个营养不良、瘦猴子似的人,名叫“云里飞”,这人确不愧被人称为“怪”。他用一些厚纸的小烟盒,拼做成了纱帽和王盔,穿着似北京的“大出丧”抬棺材的杠夫们,或吹鼓手所穿的那种“制服”,绿色的,上绘有圆形的图案,名之曰“绿嫁衣”,因为旧式的娶亲也叫穿着这种衣服的人吹唢呐和打鼓。这就做了云里飞的戏衣——“行头”了。他唱《上天台》的刘秀——汉光武帝要穿这件行头,到唱《三娘教子》饰王春娥时,仍然穿这件行头,总之无论生旦净末丑,他全都会唱几句,身上永远是这一件旧式鼓吹手的“戏衣”。他的配角是几个穷小孩,在一块儿胡唱胡闹,招得四周围的观众们都笑了,把一文两文的钱扔到地下。他们弯腰拾起来,还得说:“谢谢!”而看了半天,等到告一段落快到要钱的时候,一文不掏转身就走的“看白戏”者,倒恐怕要占十之六七。
另外有一个拉洋片的(即所谓看“西洋景的”),名叫“大金牙”,他的同伴不知是他的儿子,还是他的兄弟,名叫“小金牙”。有时两人也各自独立营业,都是以口中的一颗金牙为标记,大与小,只是他们俩年龄的区别而已。他们以一面铜锣连着皮鼓,用手拉得咚咚嚓嚓的响,同时他们都有一套自编的押韵的歌词,唱着:“喂!往里瞧!往里观!看了一片又一片,这片是枪毙人在天坛,那片是十个美女都赛过天仙。咚咚嚓!咚咚嚓!喂!又一片是天津河北的大马路呀,多么热闹呀……这一片是大姑娘啊,照在上边。咚咚嚓!咚咚嚓……”
他们同时拿着一些一英尺长的大照片给人看,有的只露着几个女人的头部,那装束是早就过了时啦,大约是清末时期的妓女照的相,下面可用白纸遮着,为表示着神秘;引得人花一两个钱,坐在长板凳上,将眼睛对准了那一小块圆玻璃向里边看。至多能看上六张,不过是一些陈旧的女人相片,或民国元年时照的都市风景,他所唱的却是一张也没有,因为那不过是一种不忠实的广告而已。由这也可以看出来天桥社会一般闲游的人的教育程度,和他们因生活苦闷而所需要的刺激、兴趣之低劣。
还有一“怪”,名叫“大兵黄”,早先他大概干过行伍,年虽已老,身体却康健。他的那个打扮像是乾隆年间的人,肥马褂,青双脸鞋,头戴粘着一小块兔皮的毡帽,这是前清时候的人打猎时戴的一种帽子。他不会唱,也不会耍玩意儿,只会大骂而特骂,专骂彼时的国家大事,当朝要人。他说他不怕死,天天来骂,骂完了向观众求钱,他就以此为生。其余的三怪,我找不出来了。
其实据我看,凡在天桥谋生的人,每一个都怪,不怪不受“欢迎”,不怪也就不能生活。可是他们的“怪”,至多是与“大雅”有伤,再多是关系“风化”,或者是“有碍观瞻”,不然就算它是“低级娱乐”。但,业此者,当每日黄昏、声嘶力竭、体疲神倦、客散人去时,检点一天所得之钱数,除去所租之板凳(预备观众坐的)钱及地皮钱,归家再付“印子钱”,能买“杂合面”做“窝窝头”几枚,而斗室中妻啼子病;他们那时是并不“怪”的,他们只是在穷途中艰苦的挣扎。然而,那些酒绿灯红、通宵歌舞、荒淫无耻、攀裙附带的人,怪样实多,又岂止八个?八十个?所以我又认为,在天桥的流浪艺人又不能算是怪了,他们不独各具聪明,且复各具灵魂。
这一次我在此处游玩的时间最为长久,我可再也没见着我的那卖“大力丸”的朋友刘宝成,我想他许是找着别的事做了,我为他祝福。在此地我更思念我的一位“故人”,他已死了,就是那曾在此要过双刀的,胡大姑娘的爸爸“双刀太岁”。
这又是春天啊!天桥刮着狂风,风中含着秽土,秽土粘了我一脸一嘴,于是我想找一个地方去漱一漱口,喝一杯茶。这里的茶馆本来有的是,我抬头望见了一家,就信步走进去了。
这茶馆很大,地基很高,座位很多,要是坐满了,能够容得下二三百人。现在这里的人就已不少,好容易我才找到了一个座位。旁边离着我不远,另有一张桌,有两个人正在喝茶谈事。其中的一个年有三十多岁,健壮而身材短小,穿着肥腿的青布单裤,“抓地虎”式的薄底靴,腰上系着又宽又硬的“板儿带子”,上身是青布小夹袄,当中一排布做的纽扣有二十多个,可是扣上的很少。他面目红润,英气勃勃,鼻子上有许多红疙瘩,令人一见,就晓得他是一个江湖卖艺的人,而且是一个“练家子”;旁边放着的一对双刀、一杆扎枪,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叫茶房给我泡来了一壶“龙井”,因为我在南方住过些日子,所以对龙井茶有些偏好。但北平的茶馆并不像南方的茶馆,你一来了,就先给你摆上“干丝”,这里摆来的两个碟,是花生米与瓜子。卖报的也过来招呼我了:“看报不看呀?”他的报,拿着的可真多,有本地的、天津来的、上海来的,有大报、小报、画报,还有三日刊,几乎每种皆有,并且还准许临时租阅,半个钟头以后,他再来取报拿钱。还有那衣服褴褛、形容枯槁,拿着些自做的竹子的“挖耳勺儿”的人,来乞求你买,这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茶馆的后边就是一家大鼓书场,那里的后窗也在敞开着,你一回首,就可以看见年轻的歌女,随着弦索的声音正在唱着:“二八的俏佳人懒梳妆……”另一旁边却有个卦摊,算卦的假老道正在摆“奇门”,向一个“三等”妓女样子的女人说:“你走不了啊……”远处是锣鼓在乱吵着,卖吃食、卖估衣的在吆喝着,门前过来过去的人都是些失业的流浪汉,或“身操贱业”的女人。这茶馆四边透风,根本没有玻璃窗,也许是怕遮住在这里喝茶的人的视线,其实这里的许多人也是为坐着看热闹。我是为解渴而来,因为外面虽有卖“自造汽水”的,我怕那不卫生。
我原想在此不多坐,可是旁边的两位茶客似乎把我吸引住了。我趁着他们的桌旁有点空地方,便故意又向他们的近处挪了一挪。这真是巧事,也许我只要不离开这天桥,到处都能够遇见这样的巧事,那鼻子上有疙瘩的卖艺者,突然就拍起了桌子,大骂着说:“他妈的!什么他妈的崔大爷?这么欺负人!人他妈的都不能够在天桥混啦!他说我得罪他啦?我‘鼻子董’不怕!他是穿鞋的,我是光脚的,顶多了一命偿一命,我还怕他?”
我真吃了一惊,天桥的土霸崔大爷,不是已经被刘宝成那些人打倒了吗?他不是自受了伤以后,就不再到天桥来了吗?怎么这里还是他的“天下”?他又欺凌到“鼻子董”这卖艺的头上了?
我想过去和他们谈一谈,问一问,但是又觉着既不相识,若冒昧地过去攀谈,他会怀疑我的。其实他这类的“江湖人”,全都是很女了口,喝够了茶,吃了点花生米,又坐了一会儿,便付过钱走了。
直爽的,只要你对他客气,拿他当作“人”看,他不会对你有什么怀疑、猜测,言不吐实的,只是我这时已经看出,与他对面坐的那人不像个好人。那人獐头鼠目的,穿的是褪了色的绸大褂,还戴着金丝眼镜;抽着“粉包”牌的烟卷,像是在劝这鼻子董去给崔大爹赔个“不是”,表示降服,以后还得收罗在崔大爷的部下。尽管他一直在低着声劝说:“你别这样啊!咱们还是吃饭要紧呀……”倔强的“鼻子董”却是绝不肯买他的账。我没有摸出这事的头绪来,漱
我心里似乎有事似的,徘徊在这天桥。又有多时,我就看见了一个“变戏法”的人,名叫“快手李”,此人大概也是“八怪”之一。他敲打着铛铛铛、咚咚咚的锣鼓,叫他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女儿在桌子上放着的两条板凳上“拿大顶”,同时嘴里叼着一碗水,水不准洒出一滴来。年已半百的“快手李”作揖向四围求钱,说:“各位!多赏几个吧!你们谁家里的大姑娘能够叫她这么练呀?”姑娘长的模样还很好,大辫子仿佛比胡丽仙以前的那条辫子还黑还长。她脚朝上,手在下,拿着“大顶”,衔着水碗,两条腿还在距地二丈高的空中做出“锦鸡摆尾”的姿势。她的兄弟,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光着膀子在地下翻跟头,并且双手持着细竹棍,耍瓷盘子瓷碗。“快手李”还另外饶了两手儿玩意儿,都是戏法;他手快,技艺纯熟,能够把所有人的眼睛全都迷住。他要是当“小偷”倒是一把好手,可是他情愿这么样辛苦,叫他女儿在那么高那么危险的地方拿了有二十分钟的“大顶”,这才求到了也只够买两三个烧饼的可怜的钱。
我走开了,我想要找一找那昔日变“洋戏法”的假卓别林,那可也真是一“怪”呀!而且也是我的“故人”。只要见了他,必可以问出刘宝成、胡丽仙、杨桂玲那几个人的近况,更可以知道崔大爷为什么在天桥竟能“卷土重来”,以及他是不是还要找寻胡丽仙等人去报往日之仇。我似乎有一种预感,使我很为他们担心。但那假卓别林的魔术棚子已经没有了,那胡吹乱打的洋鼓洋号也听不见了,
他或是改业而去,抑或是已经穷死?我都不敢说。我不会忘记他早先穿的那一套破西服。
天桥情况似旧,而我已经没有一个故人了!
他们还都值得称扬赞许吗?难道飞机、大炮干不过双刀吗?不!我说的是人心。但我可也没有在这里叹息着“人心不古”,人心是不会古的,古了便是没有了进步。但无论古今,人们总应当有一种道德上的准则,这准则最低的条件是不可以损害他人,不可以自私、欺诈,而能够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则更是为人之所钦敬。这在过去称之为侠义,在今世则谓之为好人,我说过的“风尘四杰”,他们就都是在天桥一带的好人。自听说独霸天桥的崔大爷被他们打倒了之后,打崔大爷的人之中的一个,我认为是“四杰”中一杰的那崔太太已不知何往,至于我所关心的胡丽仙胡大姑娘,我也真无须再去关心她了;因为她明春就要结婚了,他们虽是经人介绍而成的,可是也先算是“朋友”。
我的病就算是好了,但是生活把我鞭策得更苦,半年之中我一再地失业。后来我因为听说有一位我上中学的时候教国文的老师倪先生,在北平(那时还叫作北京)做了一家报馆的编辑,我想凭着师生的一点关系,求他给我找一个位置,所以我就投他去了,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了“燕门”。
当然我不能够一见着倪先生,立刻就能找着我的位子,所以虽然是赋闲,照旧要住旅店。生活之没有进步,遭遇之坎坷,我要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一定要作成不少的遣怀诗了。但我也得想法去寻一个消遣之地,往哪里去呢?看电影、听京戏都得花很多的钱,所以,我只好照旧上我的“老地方”天桥去走走。
天桥这个杂乱的流浪艺人的麋集地,现在愈加地热闹了。我细细地游览了数日,才又发现了此地有所谓“八大怪”。“八怪”且“言人人殊”,你说的“八怪”就与我说的“八怪”不同,这第一,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挂招牌;第二是没有广告宣传;第三是天桥这地方上的“怪”实在不止八个,八十个也许还要多;第四是凡在此卖艺谋生的人,都愿意自己充上“一怪”,你要说他们是“八怪之一”,他们认为是十分荣幸,因为这就好像能够抬高了他们的地位,而使他们有名,于他们的生计、衣食都有关系啊!
我曾看见一个也是卖一种“大力丸”的少年,体格比参加“世运”的选手还许要强壮。有人说他是“八怪”之一,我却说他哪里怪?怪的是这社会,使他那样的好体魄沦落在天桥,真是可惜又可叹!
我还看见一个营养不良、瘦猴子似的人,名叫“云里飞”,这人确不愧被人称为“怪”。他用一些厚纸的小烟盒,拼做成了纱帽和王盔,穿着似北京的“大出丧”抬棺材的杠夫们,或吹鼓手所穿的那种“制服”,绿色的,上绘有圆形的图案,名之曰“绿嫁衣”,因为旧式的娶亲也叫穿着这种衣服的人吹唢呐和打鼓。这就做了云里飞的戏衣——“行头”了。他唱《上天台》的刘秀——汉光武帝要穿这件行头,到唱《三娘教子》饰王春娥时,仍然穿这件行头,总之无论生旦净末丑,他全都会唱几句,身上永远是这一件旧式鼓吹手的“戏衣”。他的配角是几个穷小孩,在一块儿胡唱胡闹,招得四周围的观众们都笑了,把一文两文的钱扔到地下。他们弯腰拾起来,还得说:“谢谢!”而看了半天,等到告一段落快到要钱的时候,一文不掏转身就走的“看白戏”者,倒恐怕要占十之六七。
另外有一个拉洋片的(即所谓看“西洋景的”),名叫“大金牙”,他的同伴不知是他的儿子,还是他的兄弟,名叫“小金牙”。有时两人也各自独立营业,都是以口中的一颗金牙为标记,大与小,只是他们俩年龄的区别而已。他们以一面铜锣连着皮鼓,用手拉得咚咚嚓嚓的响,同时他们都有一套自编的押韵的歌词,唱着:“喂!往里瞧!往里观!看了一片又一片,这片是枪毙人在天坛,那片是十个美女都赛过天仙。咚咚嚓!咚咚嚓!喂!又一片是天津河北的大马路呀,多么热闹呀……这一片是大姑娘啊,照在上边。咚咚嚓!咚咚嚓……”
他们同时拿着一些一英尺长的大照片给人看,有的只露着几个女人的头部,那装束是早就过了时啦,大约是清末时期的妓女照的相,下面可用白纸遮着,为表示着神秘;引得人花一两个钱,坐在长板凳上,将眼睛对准了那一小块圆玻璃向里边看。至多能看上六张,不过是一些陈旧的女人相片,或民国元年时照的都市风景,他所唱的却是一张也没有,因为那不过是一种不忠实的广告而已。由这也可以看出来天桥社会一般闲游的人的教育程度,和他们因生活苦闷而所需要的刺激、兴趣之低劣。
还有一“怪”,名叫“大兵黄”,早先他大概干过行伍,年虽已老,身体却康健。他的那个打扮像是乾隆年间的人,肥马褂,青双脸鞋,头戴粘着一小块兔皮的毡帽,这是前清时候的人打猎时戴的一种帽子。他不会唱,也不会耍玩意儿,只会大骂而特骂,专骂彼时的国家大事,当朝要人。他说他不怕死,天天来骂,骂完了向观众求钱,他就以此为生。其余的三怪,我找不出来了。
其实据我看,凡在天桥谋生的人,每一个都怪,不怪不受“欢迎”,不怪也就不能生活。可是他们的“怪”,至多是与“大雅”有伤,再多是关系“风化”,或者是“有碍观瞻”,不然就算它是“低级娱乐”。但,业此者,当每日黄昏、声嘶力竭、体疲神倦、客散人去时,检点一天所得之钱数,除去所租之板凳(预备观众坐的)钱及地皮钱,归家再付“印子钱”,能买“杂合面”做“窝窝头”几枚,而斗室中妻啼子病;他们那时是并不“怪”的,他们只是在穷途中艰苦的挣扎。然而,那些酒绿灯红、通宵歌舞、荒淫无耻、攀裙附带的人,怪样实多,又岂止八个?八十个?所以我又认为,在天桥的流浪艺人又不能算是怪了,他们不独各具聪明,且复各具灵魂。
这一次我在此处游玩的时间最为长久,我可再也没见着我的那卖“大力丸”的朋友刘宝成,我想他许是找着别的事做了,我为他祝福。在此地我更思念我的一位“故人”,他已死了,就是那曾在此要过双刀的,胡大姑娘的爸爸“双刀太岁”。
这又是春天啊!天桥刮着狂风,风中含着秽土,秽土粘了我一脸一嘴,于是我想找一个地方去漱一漱口,喝一杯茶。这里的茶馆本来有的是,我抬头望见了一家,就信步走进去了。
这茶馆很大,地基很高,座位很多,要是坐满了,能够容得下二三百人。现在这里的人就已不少,好容易我才找到了一个座位。旁边离着我不远,另有一张桌,有两个人正在喝茶谈事。其中的一个年有三十多岁,健壮而身材短小,穿着肥腿的青布单裤,“抓地虎”式的薄底靴,腰上系着又宽又硬的“板儿带子”,上身是青布小夹袄,当中一排布做的纽扣有二十多个,可是扣上的很少。他面目红润,英气勃勃,鼻子上有许多红疙瘩,令人一见,就晓得他是一个江湖卖艺的人,而且是一个“练家子”;旁边放着的一对双刀、一杆扎枪,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叫茶房给我泡来了一壶“龙井”,因为我在南方住过些日子,所以对龙井茶有些偏好。但北平的茶馆并不像南方的茶馆,你一来了,就先给你摆上“干丝”,这里摆来的两个碟,是花生米与瓜子。卖报的也过来招呼我了:“看报不看呀?”他的报,拿着的可真多,有本地的、天津来的、上海来的,有大报、小报、画报,还有三日刊,几乎每种皆有,并且还准许临时租阅,半个钟头以后,他再来取报拿钱。还有那衣服褴褛、形容枯槁,拿着些自做的竹子的“挖耳勺儿”的人,来乞求你买,这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茶馆的后边就是一家大鼓书场,那里的后窗也在敞开着,你一回首,就可以看见年轻的歌女,随着弦索的声音正在唱着:“二八的俏佳人懒梳妆……”另一旁边却有个卦摊,算卦的假老道正在摆“奇门”,向一个“三等”妓女样子的女人说:“你走不了啊……”远处是锣鼓在乱吵着,卖吃食、卖估衣的在吆喝着,门前过来过去的人都是些失业的流浪汉,或“身操贱业”的女人。这茶馆四边透风,根本没有玻璃窗,也许是怕遮住在这里喝茶的人的视线,其实这里的许多人也是为坐着看热闹。我是为解渴而来,因为外面虽有卖“自造汽水”的,我怕那不卫生。
我原想在此不多坐,可是旁边的两位茶客似乎把我吸引住了。我趁着他们的桌旁有点空地方,便故意又向他们的近处挪了一挪。这真是巧事,也许我只要不离开这天桥,到处都能够遇见这样的巧事,那鼻子上有疙瘩的卖艺者,突然就拍起了桌子,大骂着说:“他妈的!什么他妈的崔大爷?这么欺负人!人他妈的都不能够在天桥混啦!他说我得罪他啦?我‘鼻子董’不怕!他是穿鞋的,我是光脚的,顶多了一命偿一命,我还怕他?”
我真吃了一惊,天桥的土霸崔大爷,不是已经被刘宝成那些人打倒了吗?他不是自受了伤以后,就不再到天桥来了吗?怎么这里还是他的“天下”?他又欺凌到“鼻子董”这卖艺的头上了?
我想过去和他们谈一谈,问一问,但是又觉着既不相识,若冒昧地过去攀谈,他会怀疑我的。其实他这类的“江湖人”,全都是很女了口,喝够了茶,吃了点花生米,又坐了一会儿,便付过钱走了。
直爽的,只要你对他客气,拿他当作“人”看,他不会对你有什么怀疑、猜测,言不吐实的,只是我这时已经看出,与他对面坐的那人不像个好人。那人獐头鼠目的,穿的是褪了色的绸大褂,还戴着金丝眼镜;抽着“粉包”牌的烟卷,像是在劝这鼻子董去给崔大爹赔个“不是”,表示降服,以后还得收罗在崔大爷的部下。尽管他一直在低着声劝说:“你别这样啊!咱们还是吃饭要紧呀……”倔强的“鼻子董”却是绝不肯买他的账。我没有摸出这事的头绪来,漱
我心里似乎有事似的,徘徊在这天桥。又有多时,我就看见了一个“变戏法”的人,名叫“快手李”,此人大概也是“八怪”之一。他敲打着铛铛铛、咚咚咚的锣鼓,叫他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女儿在桌子上放着的两条板凳上“拿大顶”,同时嘴里叼着一碗水,水不准洒出一滴来。年已半百的“快手李”作揖向四围求钱,说:“各位!多赏几个吧!你们谁家里的大姑娘能够叫她这么练呀?”姑娘长的模样还很好,大辫子仿佛比胡丽仙以前的那条辫子还黑还长。她脚朝上,手在下,拿着“大顶”,衔着水碗,两条腿还在距地二丈高的空中做出“锦鸡摆尾”的姿势。她的兄弟,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光着膀子在地下翻跟头,并且双手持着细竹棍,耍瓷盘子瓷碗。“快手李”还另外饶了两手儿玩意儿,都是戏法;他手快,技艺纯熟,能够把所有人的眼睛全都迷住。他要是当“小偷”倒是一把好手,可是他情愿这么样辛苦,叫他女儿在那么高那么危险的地方拿了有二十分钟的“大顶”,这才求到了也只够买两三个烧饼的可怜的钱。
我走开了,我想要找一找那昔日变“洋戏法”的假卓别林,那可也真是一“怪”呀!而且也是我的“故人”。只要见了他,必可以问出刘宝成、胡丽仙、杨桂玲那几个人的近况,更可以知道崔大爷为什么在天桥竟能“卷土重来”,以及他是不是还要找寻胡丽仙等人去报往日之仇。我似乎有一种预感,使我很为他们担心。但那假卓别林的魔术棚子已经没有了,那胡吹乱打的洋鼓洋号也听不见了,
他或是改业而去,抑或是已经穷死?我都不敢说。我不会忘记他早先穿的那一套破西服。
天桥情况似旧,而我已经没有一个故人了!
相关热词搜索:香山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