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扑朔迷离 真假难分
2025-08-01 作者:马云 来源:马云作品集 点击:
到午夜为止,吕伟良和庄臣二人已经先后探访过十多家中国菜馆,既没有见“利先生”在,又问不出结果来。
他们问的方式十分机动而技巧。有时采搭讪式,有时旁敲侧击地闲聊,吕伟良因为本身是中国人,有时还斩钉截铁地问,就当“利先生”是他的乡亲。
可惜一些结果也没有。
二人都感到失望、颓丧。
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这是最后要探访的一间中国菜馆。假如这一家也一无所获,便结束今天晚上的行动。
这一间中国菜馆门前写着通宵营业,以利夜游人士。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法国人甚懒,餐馆每日只开放六小时供应午餐和晚餐,但中国人一向勤俭惯了,他们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一天分三班工作,既使租项更贵,他们也总比法国本土人开设餐馆胜一筹。
吕伟良有些醉了,因为每到一处,既使淡酒也得喝上半杯。
但是庄臣还是精神奕奕的,也许是平时喝惯了酒的缘故吧。
他们进入这家中国菜馆,发觉人客很多。大概是在巴黎做到这么深夜的夜店不多,所以酒吧这边固然坐了不少人,宵夜的更加多。
吕伟良和庄臣想找个座位也没有,一向以服务态度好而著称的侍者,这时也无法替他们找到二个座位。
“对不起,今晚客人太赏脸。”一名侍者领班对吕伟良抱歉地说:“如果不嫌弃的话,回头再来好吗?”
吕伟良乘机拉住他问道:“乡里,认识一位姓利的中年商家么?”
“姓利的中国人?”侍者领班反问道。
“是的,大约五十三四岁之间,五呎八吋左右,中等身材,略略胖些,但不算得是个胖子。”品伟良依庄臣提供的特征打着手势说。
侍者领班在想着。
吕伟良担心对方可能不会对庄臣说出真姓氏,因此又补充说:“也许我的记性不大好,总之,三十多年前他曾在北平的协和医学院做过小厮,我叔父与他是少年时代的朋友,他让我路过巴黎时设法找找此人。”
“噢!你说的可能是李伯,不是利先生。”侍者领班道:“据我所知,只有个姓李的中国人是北方人,我们叫他李伯,五十三岁左右的年纪,五呎八吋高。”
“是的,我记性不大好,也许你所讲正是我要找的人。”吕伟良又问:“请问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他?”
“嗯!”侍者领班放眼四望,似乎在找寻他的目标。在这一刹那间,吕伟良和庄臣二人也在交换着眼光。
这时候餐室里的坐满了人,灯光又半明不暗,要找人确实不容易。
侍者领班终于发现了他要找的人,于是往那边角落一指:“李伯以前常常在这儿会唔一些乡亲。但不知怎的,这两天很少见他。不过我知道他有个弟弟,瞧见一个穿啡色西装的中年人么?他正与一个洋人在那吃夜宵。你不妨去问问他,也许会对你有些帮助。”
吕伟良旅游过不少有侨胞居住的都市,在外国的华侨社会中,侨胞们习惯了称呼故乡为“唐山”。
例如他们日常生活中见面时,喜欢互问:“唐山的家人好吧?有信来吗?”又或者会问:“有汇钱回去吗?什么时侯回唐山走走?”
侨胞们又习惯了称呼自己华侨们为“乡里”或“乡亲”,不管是否同一处乡下的。正如池们将欧美各国的人统称为“洋人”一样。
因此,刚才那领班的话,吕伟良自然十分的了解。他大概是说:“李伯”此人常常来此与侨胞相聚。
吕伟良循他所指,走了过去。
果然,在那边一角有一张靠边摆设的小方桌,只坐了两个人——一个中国人,大约四十余岁,一个洋人,洋人棕发碧眼,象法叫人。
他们显然在实论着一些什么,对于吕伟良这不速之客,感到不屑和不耐烦。
吕伟良却陪上笑脸问:“阁下可是李伯的令弟李先生?”
“是又怎么样?”那中年人十分不悦地,瞪了吕伟良一眼;“你是什么人?我似乎从来就没有见过你。”
“是的!”吕伟谈说,“我们从未见过面,但我认识令兄。”
吕伟良实际上也只能这么样说,假如他连“令兄”也不认识,那就更加没有借口了。
岂料那人还是很生气地说:“他是他,我是我,你到底想怎么样?”
“我想见见令兄。”
“那关我何事?”
“我是由唐山来询,可以告诉我,他府上在何处么?”
“真啰嗦!”中年人显然喝得有些醉了。但是他又不能不理会吕伟良,否则吕伟良还会赖着不走的。
因此,他开始摸出一本小册子,翻几翻,说了一个地址给吕伟良听。
这时候,庄臣因为无所顾忌,也走了过来,所以那中年人所说的,他也听到了。
于是二人匆匆离去。
吕伟良临别时,谢过了那中年人,但他却不再去理睬吕伟良,继续与那洋人碰杯,低斟浅酌的细谈。
走到街上,庄臣立刻用纸笔记下那地址,然后让吕伟良看:“我没有记错吧?”
吕伟良道:“我对法文一无所知,要不是你在场,我就是挨他骂,也会要求他写下这地址给我。”
二人一边走向车子那边,一边又谈着刚才的情形。
庄臣说:那中年人的样子大约有八分与“利先生”相似。只是态度较嚣张,年纪也轻了十年左右而已。
刚才那侍者领班的话,再加上现在听到庄臣这么说,吕伟良差不多可以肯定了其中的一点,“李伯”就是与庄臣在铁塔会见的神秘人物“利先生”。
庄臣迅速开车,吕伟良问他:“现在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
庄臣一边开车一边侧过头来瞪住吕伟良,出奇地说:“难道你想回酒店么?”
“你的意思是——去找他?”
“当然,事不宜迟啊。”
“但是——”吕伟良看看腕表,“不怕太晚了么?”
庄臣道:“这虽然太不礼貌,但也没有办法,救人要紧!”
吕伟良不知道怎的,他对庄臣这个美国人的印象,已由怀疑、讨厌而变得有些喜欢。因为自始至终,他在主动地展开一连串的行动。无论他的真正目的是否为了救阿生,总之,他们的合作是相当愉快的。
庄臣虽然拥有国际驾驶执照,但是,他对巴黎的街道也只是一知半解。从他先后有过几次停车于十字路口亮了车内的灯光,查看手上的“游客指南”,就可以知道。
“游客指南”这一类的小册子上面,都有一份巴黎的街道图。
于是左拐右转的,又兜了半晌,才找到了他们抄下的街道。
就在找地方将车子停好的时候,庄臣要全神贯注地瞪前顾后,但坐在一旁的吕伟良却可以偷空看看车外的巴黎夜景。
突然间,他感到哑然失笑。
因为视线所及,那个熟悉的霓虹管招牌,竟然就出现在街上那边。
那闪动的霓虹管招牌大书:“欢迎夜游人士”,下面是“巴黎第一中国菜馆”,四周有闪动的箭头符号,表示菜馆就由此转过去。
同样的招牌,同样的字体与颜色设计,吕伟良曾在另一角度见过了。
也就是说,他们兜了大半个晚上,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至多只是隔了一条街。
假如熟悉街道环境的话,刚才他们只须把车子倒后,然后朝不同的街口转过来,大约不用五分钟已经可以入屋找人。
但是晚上,显然连庄臣也好象并未发觉到这一点。
吕伟良也没有作声,反正“冤枉路”亦早已走完了。
他们相继下了车,庄臣全神贯注地,查阅他所抄下的门牌地址。
这是一幢旧楼,只有三层。
根据他们手上的地址,“李伯”住在最高那一层——三楼。
E黎市区的旧楼比世界其他都市多,听说是由于租务管制条例所形成的。
巴黎的租务条例听说十分古怪,最奇的一条要算是“社会保障住客优先条例”。
由于战争中死了不少法国男儿,所以政府为了鼓动国民“增加生产”,订立了“多儿优待条例”。凡是生育至四个儿女者,称为“多儿家庭”,不但可以按月去领取国家津贴,还可以获得住屋保障。
上述的保障条例,奇就奇在住客如果生了儿女,因此而不够地方住的,他们原来的居处不管有业主或二房东同住,都要让出地方,让“多儿父,多儿母”实行“客家占地主”。
假如业主是个王老五,住客是个“多儿父”,这一类官司常常获得法官判“多儿父”胜诉。
总而言之,法国巴黎的现象与新加波政府所施行的“节有条例”,刚好形成一个十分尖锐的反比例。
新加坡政府限制市民,每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儿女。生到第三第四胎,许多权利就会破政府依例夺回。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巴黎的旧楼分外多,是有其内在因素的。
不要给电影中的美丽镜头瞒骗,例如“飞天神探”片中所见,尽是高尚住宅——那个专拍色情电影的女明星彭美拉所居住的就是多层高的新型住宅大厦。但这一类大厦实在不太多,比不上美国纽约,甚至不及香港。
电影总是选择最漂亮的地方拍给观众们去看的。
回头再说庄臣走到梯间,跟吕伟良交换了一个眼色。
吕伟良尽管不大愿意在这个时候登楼去扰人清梦,但既然来了,而且庄臣又坚持要争取时间,他也只好上去看看再说。
上到三楼,这儿连半点声音也没有。
庄臣带了一支手电筒上来,找到了门铃,按了很久也没有反应。
“可能睡了。”吕伟良又看看他的腕表,“他难道没有家人么?”
“也许是的。”庄臣想了想,又说:“会不会出去了?”
“嗯……”吕伟良就在这一刹那间,想到了庄臣的用心。
庄臣果然又说:“我们何不进去看看?”
“这是违法的!”吕伟良道。
庄臣左张右望,又说:“你我都不说,还有谁会知道?”
“如果里面有人呢?”
“即使他们是猪,按了这么久的门铃,大概也该被我们吵醒了。”
“你的意思是——”
“化石可能就在里面,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庄臣又四处找寻可以爬进去的通道,包括企图由梯间的通风窗攀入去。但是吕伟良示意他:“不必找了,跟我走吧!”
话未说完,门已应手而开。
当然,吕伟良并非玩魔术,只是凭一支钢线,加上了他的开锁技术超群,所以往往能得心应手。
庄臣在惊呆中跟了进去。
他们没有亮灯。他们担心灯光会引起街上的注意,万一凑巧这儿的主人回来,他们就有如瓮中之龟。
因此,他们现在只靠电筒的光柱照耀。
这是一间十分简陋的旧式住宅。
当庄臣把手电筒的光柱四处照射时,吕伟良心里已经感到不妙。那绝非凭空构思,而是吕伟良本人是个富有夜行经验的老江湖,他自然想象得到目前的情形表示了一些什么。
目前室内呈现了一片凌乱。
这也就是说:有人来过了。
吕伟良几乎想也还没有想得完,庄臣突然不由自主地惊呼了一声!
这是情不自禁的,下意识的一种正常的反应。
每当一个人的视觉或触觉突如其来地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尤其是极端可怖的事情时,都会有些举止失措!
刚才庄臣的视线是追随在他手中的手电筒光圈而移动。
吕伟良也跟着那光圈移动,但手电筒到底不在他的手上——因此,视觉上,庄臣显然比吕伟良快一点。
所以当庄臣惊呼时,吕伟良印象中明知有可怕的事发生,却未想到是什么事。
当然,前后相差不到一秒钟,当吕伟良的视线移至电筒光圈之下时,他也明白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光圈笼罩住的是一具尸体。一具男子的尸体!
他死状可怖,满面血渍!那些血已经干涸!黑色的血是十分难看的,睁大了双眼的死尸更难看!
庄臣回头就想退出去。但吕伟良一把拉住他。
“为什么不走?”庄臣不安地说:“我们不能牵涉进旋涡里!”
吕伟良道:“其实你我早就牵入旋涡了!快把手电筒给我。”
吕伟良一边接过手电筒,一边又说:“你想走出去么?”
“是的!”庄臣抖声道。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吕伟良把手电筒光圈移近尸体的脸部,问庄臣:“他是不是我们要找中国人?”
庄臣勉为其难地走过去,看了一眼就不想再看了……
那样子委实难看得很!仿佛恐怖片中出现的吸血鬼,睁大了双眼朝天望,在这种环境下,胆子更大的也觉得有些怕。
庄臣极力辨认,自然而然就必须多看他几眼;因为死者的脸孔也给血溃涂得有些儿面目全非。
吕伟良说:“不要怕!他已死了多时,决不会起来抓你一把。他是否我们要找的人,这点非常之重要。”
“我……我实在不敢肯定,他……他太吓人!”庄臣浑身在发抖。
吕伟良道:“多看一眼,多想一下,我不可能替死尸洗一把脸才叫你来辨认!”
庄臣抖着声音道:“我们为什么不先去报警?”
“好吧!”吕伟良终于把电筒的光柱往屋内其他地方扫了一遍。
屋内十分的简陋,是个典型的王老五住宅小单位。这一类小单位,通常只有一个间隔,大约三十余平方米的地方,不分“厅”与“房”,甚至连煮饭的地方也只离睡房不到一米!其他的更加谈不到了。
吕伟良回头发觉庄臣已匆匆退出屋外,他差点没有发觉。因为他太过留心现场里的一切情形。
他急忙拄杖飞奔而出,庄臣已急急落楼去了;他完全没有理会吕伟良的呼叫。
吕伟良有点后悔,后悔太过信任庄臣。现在他可能逃避一切责任。
吕伟良想到他开车离去之后的后果,就不禁担心起来!
于是,他三步并作两步,加速脚步跳跃而下。
庄臣绝想不到,一个跛子竟然比他这个四肢齐全的人走得快。
吕伟良一把抓住他。庄臣极力挣扎。但无论庄臣有多大的气力,他也斗不过吕伟良的腕力。
这时他们已落到了街上,但街上静得很,连汽车也没有由此经过,人影全无。
也许因为深夜,也许因为这是横街窄巷的缘故。
庄臣无法挣脱吕伟良的纠缠,他只好乖乖的站了下来。
吕伟良责骂他道:“你这人太不负责任,怎能做大事?我真奇怪占纳斯先生怎么会信任你!”
“这是命案,可不是玩的!”庄臣还希望说服吕伟良:“我们一走了之,根本不会有谁来怀疑我和你啊!”
吕伟良道:“人不是你杀的,也不是我杀的,怕什么?快找电话报警!”
“你为什么要自惹麻烦?”庄臣说。
吕伟良道:“不报警才惹麻烦呢,傻瓜,因为我们到过许多中国菜馆,不少人已经晓得我们要找他。”
庄臣无可奈何,最后只好依从吕伟良的意思,找电话报警。
他们问的方式十分机动而技巧。有时采搭讪式,有时旁敲侧击地闲聊,吕伟良因为本身是中国人,有时还斩钉截铁地问,就当“利先生”是他的乡亲。
可惜一些结果也没有。
二人都感到失望、颓丧。
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这是最后要探访的一间中国菜馆。假如这一家也一无所获,便结束今天晚上的行动。
这一间中国菜馆门前写着通宵营业,以利夜游人士。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法国人甚懒,餐馆每日只开放六小时供应午餐和晚餐,但中国人一向勤俭惯了,他们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一天分三班工作,既使租项更贵,他们也总比法国本土人开设餐馆胜一筹。
吕伟良有些醉了,因为每到一处,既使淡酒也得喝上半杯。
但是庄臣还是精神奕奕的,也许是平时喝惯了酒的缘故吧。
他们进入这家中国菜馆,发觉人客很多。大概是在巴黎做到这么深夜的夜店不多,所以酒吧这边固然坐了不少人,宵夜的更加多。
吕伟良和庄臣想找个座位也没有,一向以服务态度好而著称的侍者,这时也无法替他们找到二个座位。
“对不起,今晚客人太赏脸。”一名侍者领班对吕伟良抱歉地说:“如果不嫌弃的话,回头再来好吗?”
吕伟良乘机拉住他问道:“乡里,认识一位姓利的中年商家么?”
“姓利的中国人?”侍者领班反问道。
“是的,大约五十三四岁之间,五呎八吋左右,中等身材,略略胖些,但不算得是个胖子。”品伟良依庄臣提供的特征打着手势说。
侍者领班在想着。
吕伟良担心对方可能不会对庄臣说出真姓氏,因此又补充说:“也许我的记性不大好,总之,三十多年前他曾在北平的协和医学院做过小厮,我叔父与他是少年时代的朋友,他让我路过巴黎时设法找找此人。”
“噢!你说的可能是李伯,不是利先生。”侍者领班道:“据我所知,只有个姓李的中国人是北方人,我们叫他李伯,五十三岁左右的年纪,五呎八吋高。”
“是的,我记性不大好,也许你所讲正是我要找的人。”吕伟良又问:“请问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他?”
“嗯!”侍者领班放眼四望,似乎在找寻他的目标。在这一刹那间,吕伟良和庄臣二人也在交换着眼光。
这时候餐室里的坐满了人,灯光又半明不暗,要找人确实不容易。
侍者领班终于发现了他要找的人,于是往那边角落一指:“李伯以前常常在这儿会唔一些乡亲。但不知怎的,这两天很少见他。不过我知道他有个弟弟,瞧见一个穿啡色西装的中年人么?他正与一个洋人在那吃夜宵。你不妨去问问他,也许会对你有些帮助。”
吕伟良旅游过不少有侨胞居住的都市,在外国的华侨社会中,侨胞们习惯了称呼故乡为“唐山”。
例如他们日常生活中见面时,喜欢互问:“唐山的家人好吧?有信来吗?”又或者会问:“有汇钱回去吗?什么时侯回唐山走走?”
侨胞们又习惯了称呼自己华侨们为“乡里”或“乡亲”,不管是否同一处乡下的。正如池们将欧美各国的人统称为“洋人”一样。
因此,刚才那领班的话,吕伟良自然十分的了解。他大概是说:“李伯”此人常常来此与侨胞相聚。
吕伟良循他所指,走了过去。
果然,在那边一角有一张靠边摆设的小方桌,只坐了两个人——一个中国人,大约四十余岁,一个洋人,洋人棕发碧眼,象法叫人。
他们显然在实论着一些什么,对于吕伟良这不速之客,感到不屑和不耐烦。
吕伟良却陪上笑脸问:“阁下可是李伯的令弟李先生?”
“是又怎么样?”那中年人十分不悦地,瞪了吕伟良一眼;“你是什么人?我似乎从来就没有见过你。”
“是的!”吕伟谈说,“我们从未见过面,但我认识令兄。”
吕伟良实际上也只能这么样说,假如他连“令兄”也不认识,那就更加没有借口了。
岂料那人还是很生气地说:“他是他,我是我,你到底想怎么样?”
“我想见见令兄。”
“那关我何事?”
“我是由唐山来询,可以告诉我,他府上在何处么?”
“真啰嗦!”中年人显然喝得有些醉了。但是他又不能不理会吕伟良,否则吕伟良还会赖着不走的。
因此,他开始摸出一本小册子,翻几翻,说了一个地址给吕伟良听。
这时候,庄臣因为无所顾忌,也走了过来,所以那中年人所说的,他也听到了。
于是二人匆匆离去。
吕伟良临别时,谢过了那中年人,但他却不再去理睬吕伟良,继续与那洋人碰杯,低斟浅酌的细谈。
走到街上,庄臣立刻用纸笔记下那地址,然后让吕伟良看:“我没有记错吧?”
吕伟良道:“我对法文一无所知,要不是你在场,我就是挨他骂,也会要求他写下这地址给我。”
二人一边走向车子那边,一边又谈着刚才的情形。
庄臣说:那中年人的样子大约有八分与“利先生”相似。只是态度较嚣张,年纪也轻了十年左右而已。
刚才那侍者领班的话,再加上现在听到庄臣这么说,吕伟良差不多可以肯定了其中的一点,“李伯”就是与庄臣在铁塔会见的神秘人物“利先生”。
庄臣迅速开车,吕伟良问他:“现在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
庄臣一边开车一边侧过头来瞪住吕伟良,出奇地说:“难道你想回酒店么?”
“你的意思是——去找他?”
“当然,事不宜迟啊。”
“但是——”吕伟良看看腕表,“不怕太晚了么?”
庄臣道:“这虽然太不礼貌,但也没有办法,救人要紧!”
吕伟良不知道怎的,他对庄臣这个美国人的印象,已由怀疑、讨厌而变得有些喜欢。因为自始至终,他在主动地展开一连串的行动。无论他的真正目的是否为了救阿生,总之,他们的合作是相当愉快的。
庄臣虽然拥有国际驾驶执照,但是,他对巴黎的街道也只是一知半解。从他先后有过几次停车于十字路口亮了车内的灯光,查看手上的“游客指南”,就可以知道。
“游客指南”这一类的小册子上面,都有一份巴黎的街道图。
于是左拐右转的,又兜了半晌,才找到了他们抄下的街道。
就在找地方将车子停好的时候,庄臣要全神贯注地瞪前顾后,但坐在一旁的吕伟良却可以偷空看看车外的巴黎夜景。
突然间,他感到哑然失笑。
因为视线所及,那个熟悉的霓虹管招牌,竟然就出现在街上那边。
那闪动的霓虹管招牌大书:“欢迎夜游人士”,下面是“巴黎第一中国菜馆”,四周有闪动的箭头符号,表示菜馆就由此转过去。
同样的招牌,同样的字体与颜色设计,吕伟良曾在另一角度见过了。
也就是说,他们兜了大半个晚上,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至多只是隔了一条街。
假如熟悉街道环境的话,刚才他们只须把车子倒后,然后朝不同的街口转过来,大约不用五分钟已经可以入屋找人。
但是晚上,显然连庄臣也好象并未发觉到这一点。
吕伟良也没有作声,反正“冤枉路”亦早已走完了。
他们相继下了车,庄臣全神贯注地,查阅他所抄下的门牌地址。
这是一幢旧楼,只有三层。
根据他们手上的地址,“李伯”住在最高那一层——三楼。
E黎市区的旧楼比世界其他都市多,听说是由于租务管制条例所形成的。
巴黎的租务条例听说十分古怪,最奇的一条要算是“社会保障住客优先条例”。
由于战争中死了不少法国男儿,所以政府为了鼓动国民“增加生产”,订立了“多儿优待条例”。凡是生育至四个儿女者,称为“多儿家庭”,不但可以按月去领取国家津贴,还可以获得住屋保障。
上述的保障条例,奇就奇在住客如果生了儿女,因此而不够地方住的,他们原来的居处不管有业主或二房东同住,都要让出地方,让“多儿父,多儿母”实行“客家占地主”。
假如业主是个王老五,住客是个“多儿父”,这一类官司常常获得法官判“多儿父”胜诉。
总而言之,法国巴黎的现象与新加波政府所施行的“节有条例”,刚好形成一个十分尖锐的反比例。
新加坡政府限制市民,每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儿女。生到第三第四胎,许多权利就会破政府依例夺回。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巴黎的旧楼分外多,是有其内在因素的。
不要给电影中的美丽镜头瞒骗,例如“飞天神探”片中所见,尽是高尚住宅——那个专拍色情电影的女明星彭美拉所居住的就是多层高的新型住宅大厦。但这一类大厦实在不太多,比不上美国纽约,甚至不及香港。
电影总是选择最漂亮的地方拍给观众们去看的。
回头再说庄臣走到梯间,跟吕伟良交换了一个眼色。
吕伟良尽管不大愿意在这个时候登楼去扰人清梦,但既然来了,而且庄臣又坚持要争取时间,他也只好上去看看再说。
上到三楼,这儿连半点声音也没有。
庄臣带了一支手电筒上来,找到了门铃,按了很久也没有反应。
“可能睡了。”吕伟良又看看他的腕表,“他难道没有家人么?”
“也许是的。”庄臣想了想,又说:“会不会出去了?”
“嗯……”吕伟良就在这一刹那间,想到了庄臣的用心。
庄臣果然又说:“我们何不进去看看?”
“这是违法的!”吕伟良道。
庄臣左张右望,又说:“你我都不说,还有谁会知道?”
“如果里面有人呢?”
“即使他们是猪,按了这么久的门铃,大概也该被我们吵醒了。”
“你的意思是——”
“化石可能就在里面,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庄臣又四处找寻可以爬进去的通道,包括企图由梯间的通风窗攀入去。但是吕伟良示意他:“不必找了,跟我走吧!”
话未说完,门已应手而开。
当然,吕伟良并非玩魔术,只是凭一支钢线,加上了他的开锁技术超群,所以往往能得心应手。
庄臣在惊呆中跟了进去。
他们没有亮灯。他们担心灯光会引起街上的注意,万一凑巧这儿的主人回来,他们就有如瓮中之龟。
因此,他们现在只靠电筒的光柱照耀。
这是一间十分简陋的旧式住宅。
当庄臣把手电筒的光柱四处照射时,吕伟良心里已经感到不妙。那绝非凭空构思,而是吕伟良本人是个富有夜行经验的老江湖,他自然想象得到目前的情形表示了一些什么。
目前室内呈现了一片凌乱。
这也就是说:有人来过了。
吕伟良几乎想也还没有想得完,庄臣突然不由自主地惊呼了一声!
这是情不自禁的,下意识的一种正常的反应。
每当一个人的视觉或触觉突如其来地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尤其是极端可怖的事情时,都会有些举止失措!
刚才庄臣的视线是追随在他手中的手电筒光圈而移动。
吕伟良也跟着那光圈移动,但手电筒到底不在他的手上——因此,视觉上,庄臣显然比吕伟良快一点。
所以当庄臣惊呼时,吕伟良印象中明知有可怕的事发生,却未想到是什么事。
当然,前后相差不到一秒钟,当吕伟良的视线移至电筒光圈之下时,他也明白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光圈笼罩住的是一具尸体。一具男子的尸体!
他死状可怖,满面血渍!那些血已经干涸!黑色的血是十分难看的,睁大了双眼的死尸更难看!
庄臣回头就想退出去。但吕伟良一把拉住他。
“为什么不走?”庄臣不安地说:“我们不能牵涉进旋涡里!”
吕伟良道:“其实你我早就牵入旋涡了!快把手电筒给我。”
吕伟良一边接过手电筒,一边又说:“你想走出去么?”
“是的!”庄臣抖声道。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吕伟良把手电筒光圈移近尸体的脸部,问庄臣:“他是不是我们要找中国人?”
庄臣勉为其难地走过去,看了一眼就不想再看了……
那样子委实难看得很!仿佛恐怖片中出现的吸血鬼,睁大了双眼朝天望,在这种环境下,胆子更大的也觉得有些怕。
庄臣极力辨认,自然而然就必须多看他几眼;因为死者的脸孔也给血溃涂得有些儿面目全非。
吕伟良说:“不要怕!他已死了多时,决不会起来抓你一把。他是否我们要找的人,这点非常之重要。”
“我……我实在不敢肯定,他……他太吓人!”庄臣浑身在发抖。
吕伟良道:“多看一眼,多想一下,我不可能替死尸洗一把脸才叫你来辨认!”
庄臣抖着声音道:“我们为什么不先去报警?”
“好吧!”吕伟良终于把电筒的光柱往屋内其他地方扫了一遍。
屋内十分的简陋,是个典型的王老五住宅小单位。这一类小单位,通常只有一个间隔,大约三十余平方米的地方,不分“厅”与“房”,甚至连煮饭的地方也只离睡房不到一米!其他的更加谈不到了。
吕伟良回头发觉庄臣已匆匆退出屋外,他差点没有发觉。因为他太过留心现场里的一切情形。
他急忙拄杖飞奔而出,庄臣已急急落楼去了;他完全没有理会吕伟良的呼叫。
吕伟良有点后悔,后悔太过信任庄臣。现在他可能逃避一切责任。
吕伟良想到他开车离去之后的后果,就不禁担心起来!
于是,他三步并作两步,加速脚步跳跃而下。
庄臣绝想不到,一个跛子竟然比他这个四肢齐全的人走得快。
吕伟良一把抓住他。庄臣极力挣扎。但无论庄臣有多大的气力,他也斗不过吕伟良的腕力。
这时他们已落到了街上,但街上静得很,连汽车也没有由此经过,人影全无。
也许因为深夜,也许因为这是横街窄巷的缘故。
庄臣无法挣脱吕伟良的纠缠,他只好乖乖的站了下来。
吕伟良责骂他道:“你这人太不负责任,怎能做大事?我真奇怪占纳斯先生怎么会信任你!”
“这是命案,可不是玩的!”庄臣还希望说服吕伟良:“我们一走了之,根本不会有谁来怀疑我和你啊!”
吕伟良道:“人不是你杀的,也不是我杀的,怕什么?快找电话报警!”
“你为什么要自惹麻烦?”庄臣说。
吕伟良道:“不报警才惹麻烦呢,傻瓜,因为我们到过许多中国菜馆,不少人已经晓得我们要找他。”
庄臣无可奈何,最后只好依从吕伟良的意思,找电话报警。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人骨
下一章:第三章 两条人命 三番追杀
上一章:第一章 为寻化石 天涯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