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书库 朱贞木 庶人剑 正文

序言
2025-07-03  作者:朱贞木  来源:朱贞木作品集  点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古歌,到现在嘴上念起来,还留着一点悲歌慷慨的侠士风味,想见当年燕太子丹和宾客们,在易水岸上,白衣白冠,歌哭送别的景象,是一幕极端悲壮的场面。那时燕太子丹和他的宾客们,明明知道这位荆轲,到秦国去,是一去不复还的。荆轲不是傻子,当然也明白自己是送死去的,最大希望,是和秦王同归于尽,这种视死如归的作风,便是古侠士之风。
  这段“荆轲刺秦”的故事,并不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我把它引用在序言上,因为这段故事里面,发生了几点感想,当然,这是我主观的看法,但也许引起读者们,看完我这部小说以后,发生客观的辩证兴趣。现在先把我对这段“荆轲刺秦”的看法,写在下面:
  燕太子丹白衣送别的易水,便是现在的河北易县,距离秦国的咸阳首都,虽然有不少路,可是虎狼之秦,志在吞并,未必没有间谍在燕国侦探,加上纵横舌辩的政客们,都是危险分子,燕太子丹居然在派遣刺客当口,明目张胆地哭送于易水之滨,古人这样坦白态度,实在有点可笑,所以“图穷匕首现”的时候,荆轲到底失败了。从这位刺客失败以后,大约刺客的作风,改了方式,不敢这样明目张胆了,只要看荆轲刺秦以后,又发现了张良刺秦,博浪一椎,误中副车,虽然同一失败,手段便隐秘得多,取了暗刺、狙击的方式,从此以后,私人间的仇恨,政权间的攘夺,民族间的摩擦,都不免有这类刺客,在暗中活跃,得到人们同期的刺客,便替他戴上侠士剑客等头衔,演出的方式,也日新月异,花样繁多,像燕太子丹和荆轲的大胆作风,是绝对不会再有的了。但是荆轲以后的无数刺客,不论其成功或失败,不论其侠士剑客,或鸡鸣狗盗,其演出方式,总觉不如荆轲的悲壮伟大。这便是古侠士淳朴无畏的精神。侠士之侠,也在于此。后人虽然把荆轲的作风改变了,而这点侠士之侠,却一直流传下来,而且流传于屠狗卖浆之流,有的也变成了封建压迫下的民众呼声。
  燕太子丹不派遣别人去刺秦王,而独派遣荆轲,当然是荆轲这人,除出不怕死以外,还具有高明的剑术。中国的剑术,大约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从庄子说剑篇内,便可看出来:“赵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死伤者岁数百人,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这位赵王,大约是位黩武主义者,一个小小的赵国,要养剑士三千人,开支浩费,如何不丧?而且白养着三千剑士,并没有大用处,所以庄子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的抽象理论去说服他,意思是匹夫之勇不足取,当务其大者远者,他说“庶人剑”的几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他说:“蓬头突鬓,嗔目而语,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斗鸡,一旦命绝,无所用于国事。”这里面“无异斗鸡”一语,说得颇有趣味,可见这种斗鸡式的匹夫之勇,没有多大意义,荆轲的牺牲,挽救不了燕国危亡,因为你有刺客,我有卫士;你有来的,我也有去的,以牙还牙,无非使剑客侠士之流,互相做斗鸡式之流血罢了。
  这种斗鸡式的流血,一直沿袭到后世江湖上五花八门的斗争,经过小说家夸张的描写,发生了许多传奇式的故事。或竟变成超人的怪诞故事,总之,这种斗鸡式的流血,只有封建制度下,才能产生出来的一种狭义的个人英雄主义。
  这部东西,取材于清初江湖间的传闻,以封建制度下的一切做背景,故事的演出,当然近于斗鸡式的,而全书的意义和结构,是以上述的几点感想做核心,原名《易水寒》,发刊时改为《庶人剑》,似乎《庶人剑》意义较为深刻,在庄子时代的庶人剑,如用现代社会意识,替它换一个名称,可以称为“老百姓的剑”。古代的庶人剑,无法是一柄钢铁铸就的有形实物,“老百姓的剑”是用钢铁一般的意志铸就的,无形的,锋利得无可比喻的,而演出的方式,不是斗鸡式的,是集合大众的意志,运用脑力体力,推动整个社会机构,而与障碍前进的恶势力做斗争的,运用庶人剑的是古侠士,运用“老百姓剑”的是今侠士,古侠士与今侠士的不同,其狭义广义之分,相差不可以道理计。写罢这部近于古侠士做法的东西,预备试写一部今侠士作风的说部,今古互证,意趣自明。惟惭剪陋不文,随写随刊,定多疏漏,尚乞诸读者赐教为幸。

相关热词搜索:庶人剑

下一章:第一集

上一章:朱贞木和他的武侠小说(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