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2025-04-14 作者:玉翎燕 来源:玉翎燕作品集 点击:
蓦萍听得很专心,坐在那里,在黑影中望着上官文的背影;窈窕可人的身材、飘在身后的秀发,这么美好的身影,却在叙述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她为什么突然之间要说这样的故事?没有人知道。蓦萍自然也不敢问,只是静静地听着,她希望听出这故事的结果来。
上官文长长地吸了口气说道:“这位中年侠士在十分诧异意外之余,也十分悲痛。他认为老天没有眼睛,为什么这样的积善人家会遭如此的横祸?他含着泪,在火场里巡视,希望能发现什么,他转着、走着……果然,他发现了……”
蓦萍忍不住说道:“他发现了什么?”
上官文说道:“在积雪覆盖的墙角,居然有人在蠕动。”
“啊!……”
“那是在村庄的外一角,一堵夹墙的后面。这位中年侠士立即一个箭步冲过去。很快地用手拨开墙角的积雪,赫然里面竟然是一个人……”
“啊!”
“那应该说根本不是一个人,因为焦枯的头发,顶着残雪,焦黑的脸,已经分不清楚眼睛和鼻子,火已经烧过一天,又整整下了半天的雪,在这种情形之下,居然这个人还是活的,真是奇迹!”
“真是奇迹!”
“你知道是什么一种力量能让她活下去的吗?”
“文姨,我不晓得。”
“是爱!是伟大的母爱!”
“母爱?是个女的吗?”
“应该说是位母亲?她怀里用厚厚的皮衣包着一个才满周岁的孩子,她的下身被一截横梁压坏了,不能移动,她只是希望有人能发现他,救出她的孩子。”
“啊!好可怜!好感人!”
“就凭这股力量,她支撑着活下去了。”
“中年侠士发现她了,她应该可以脱险了。”
“她用嘶哑几乎是无声的声音,叫着公孙叔叔……”
“公孙叔叔?这位中年侠士是复姓公孙的了?”
“中年侠士这才大惊,上前拨开她身上的雪,这才叫了一声。原来是大嫂!他要移开横梁,救她出来。”
“阿弥陀佛!”
“可是被这位母亲拒绝了!”
“那……是为什么?”
“这位垂死的母亲用暗哑的嗓子说道:‘像我这样还能活吗?这么熬下去、撑下去,只是为了怀中的孩子。’她示意中年侠士将皮衣包着的孩子抱起来……”
“文姨,那孩子是活着的吗?”
“嗯,是她的命大,不但是还活着,而且还在皮衣里面熟睡。”
“那位伟大的母亲呢?中年侠士救了她是吗?”
“那位母亲完全是靠着一股精神力量在支撑着,老实说已经熬到油干灯枯的地步。当孩子被中年侠士抱到手里,她只挣扎着说了一句话。她说:你大哥一辈子只有这一点骨血……”
“她是有托孤的意思!”
蓦萍也受到感染,心里感到十分的难过,几乎要哭出声来。
蓦萍不禁问道:“文姨,你哭了?”
上官文笑笑用手指弹去泪水,缓缓地说道:“二十多年没有掉眼泪了!这会儿大概是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吧!”
蓦萍说道:“文姨,那个孩子呢?我是说这个故事的结果是如何?”
上官文说道:“那中年侠士抱着孩子,也流下了泪,他默默地对那位母亲祝祷着:大嫂,你放心地去吧!我一定竭所能,教养孩子成人。”
蓦萍赞道:“果然是侠义心肠!”
上官文继续说道:“这位中年侠士用手推倒了墙,掩埋那位伟大的母亲,再默默地对着那坯土祝祷着。趁着天还没有黑,匆匆离开了那里,奔回他的家乡。”
蓦萍原以为故事到此可以告一段落,她就没有再问下去。
上官文看了她一眼,问道:“不想知道后来的事吗?”
蓦萍急忙说道:“啊!当然要,只是……只是……文姨,后来呢?”
上官文说道:“中年侠士怀抱着不足周岁的孩子,返回到他的故乡。”
蓦萍接着问道:“他的故乡离着那被焚的村庄近吗?”
上官文说道:“相隔何止千里?以一个大男人,怀抱着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跋涉千里,历尽千山万水,那不仅仅是件苦事,而是一件难能办到的事。单就吃奶水这件事,就够让他头疼的了。”
蓦萍叹道:“果然如此,然而他是怎样不让那不足周岁的小孩儿不在路上挨饿呢?”
上官文说道:“用他难能可贵的爱心!”
蓦萍瞠然不解了。
“爱心吗?文姨,你的意思是说……”
“我的意思是说,这样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绝对的爱心,是没有办法怀抱着一个小小的孤儿,跋涉千山万水,恐怕连一天也支撑不下去的。”
“那倒是真的,可是他有爱心又如何喂那小孤儿呢?”
“这位中年侠士……”
“他是复姓公孙是吗?”
“对!你记得对。此人复姓公孙,单名一个龙字,是武林中有名的大侠客……”
“文姨,你可知道那小孤儿姓什么?这位公孙龙又如何跟这位小孤儿的父亲有兄弟之谊?”
“武林中的交往,只是投缘二字。也许彼此神交已久,而双方却不曾见过面,已经是生死之交,是常有的事。”
“小孤儿姓什么?”
上官文没有理会蓦萍的问话,只是淡淡地接着说道:“公孙龙有一身惊人的武艺,身手矫健了得,但是再矫健的身手,当他捧着张嘴啼哭、索奶甚急的小孤儿,他就显得笨手笨脚了。”
“正因为他笨手笨脚,也就越发显示出他的爱心。”
“蓦萍,你这回是说对了!因为他有爱心,所以,虽然他没有哺育孩子的经验,他也想出了法子。”
“他想到的是什么法子呢?”
“他买到一个药铺里用来捣药的药臼,外带一只捣杵,他在旅途之中,卖了上等好米,用水浸透了,再用药臼捣杵,慢慢地将浸透的米,捣成浆,然后再煮成糊,一匙一匙地喂这个小孤儿。”
“啊!真是难为他。”
“就这样,他带着这个小孤女……”
“这个小孤儿是位女娃娃吗?”
“对!是个女娃娃。公孙龙千辛万苦将这个小孤女带回他那没人知道的家居。”
“他住在那里?”
“是一处景色极为秀丽的地方,苍松翠柏,茂林修竹,而且还有溪流纵横其间,真是处世外桃源。”
“就他一个人住吗?”
“公孙龙有个结发的妻子,还有一个年约七八岁的女儿,
其余就是几个打柴挑水、做饭煮菜的佣人。”
“公孙大侠是如此的古道热肠,他的夫人自然也是仁心义胆的人了。这位小孤女能在这个环境里生活,那是她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她是幸运的?”
“你说对了!蓦萍,公孙大侠的夫人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从公孙龙手里接过这个小孤女之后,便挑起抚孤的责任。这个小孤女就在这种异常的母爱抚育下,渐渐地长大了。”
蓦萍看到上官文陷入了沉思,便悄悄地拿起一只碗,舀了半碗水,轻轻地放在上官文的面前。
上官文抬起头来,眼眶里有一分湿润,对她点点头说道:“蓦萍,谢谢你!”
蓦萍说道:“文姨,公孙龙大侠既然收留了这个小孤女,自然也会教她的武功了?不知道是不是传授了她的武艺?”
上官文点点头说道:“你说对了,公孙大侠不但教这位小孤女的武功,而且几乎是倾囊相授,小孤女成长到十二岁那年,不但人出落得十分的标致,而且一身武功,几乎尽得公孙大侠的真传,真是难得!”
她说到这里,望着蓦萍问道:“你有没有觉得公孙大侠这样做,有些疑问吗?”
蓦萍想了一下,摇摇头说道:“没有。公孙大侠是如此的钟爱着这位身世堪伶的小孤女,传授她的武艺,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可疑问的事。”
上官文正色说道:“因为你的记忆丧失,忘记了以往的一切,否则你是个习武的人,你应该知道,武林中传授武艺,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武艺愈高的人,收徒授艺,愈是慎重。”
蓦萍点点头说道:“我明白了!怕的是所传非人,将给武林带来后患。”
上官文说道:“公孙龙大侠抚育小孤女十一年,对这个小孤女的评语是天性宽厚,聪明敏捷,是习武的好材料,另一方面他多次在江湖上访查,才知道那次大火,不是起自天火,而是有人纵火……”
蓦萍惊呼出声,叫道:“原来是有仇家?为什么?”
上官文说道:“这个小孤女身负全家大小数十口的血仇,授她的武艺,即使不能报仇,至少可以保身。因为小孤女的被救,迟早有人会知道。一旦传入江湖,难免有人要斩草除根。”
蓦萍问道:“这位小孤女的仇人是谁?”
上官文说道:“公孙大侠没有说明。”
蓦萍想了想说道:“他为什么不告诉小孤女?公孙大侠他应该是知道的,是不是?”
上官文说道:“也许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知道不说,是由于仇家势力太大,也许他的立意冤家宜解不宜结!总而言之,他没有告诉小孤女。只是将自己的武功倾囊相授,小孤女年方十二岁,就已经习得一身惊人的武艺,而且尽得公孙大侠的真传。只要假以时日,在内力上深一层的磨练,必然可以为武林绽放异彩。”
蓦萍沉思了一下,没有说话。
上官文问道:“你有什么意见吗?”
蓦萍说道:“我是在想,如果我是小孤女,一定在公孙大侠继续调教之下,再尽十年苦功,然后……”
上官文问道:“然后怎样?”
葛萍说道:“然后毕一生之力,访察到灭门的仇人,手刃仇人,以慰父母九泉之下。再然后回到公孙大侠的故居,尽孝道奉二老享天年,一生心愿如此,了无憾事。”
上官文点点头,但是,她又叹口气说道:“你想的很好,和当时小孤女的心情,几乎一样,但是,人的一生,不能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哪能尽如人意,常言道: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蓦萍问道:“发生了什么意外吗?”
上官文说道:“其实说是意外,也应该是意料中的事。蓦萍,你还记得我说的,公孙大侠他有一个女儿这件事吗?”
蓦萍想了一下说道:“对!公孙大侠有一个女儿,比小孤女要大七八岁。换句话说,小孤女十二岁那年,公孙姑娘应该已经是二十岁左右的人了。文姨,你的意思不是说小孤女与公孙姑娘之间有什么不和的事吧?”
上官文说道:“蓦萍,你是怎么想到这方面去呢?”
蓦萍说道:“小孤女得到公孙龙大侠伉俪的照顾抚育,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呢?要有那也只有这位公孙姑娘了!”
上官文望了蓦萍一眼,没有说话。
蓦萍顿了一下,问道:“文姨,这位公孙姑娘的为人如何?”
上官文想了一下说道:“公孙姑娘的上面还有一兄一姊,据说都不幸夭折,因此,公孙姑娘极得父母的笼爱,人也长得极为标致,聪明绝顶……”
蓦萍不觉失声说道:“那可糟了。”
上官文问道:“为什么说糟了呢。”
蓦萍说道:“道理很简单,一山容不下二虎。这位小孤女人长得标致,人又聪明,偏偏遇上公孙姑娘又是一个漂亮又聪明的人,能相处得融洽吗?”
上官文说道:“公孙姑娘真正算得上是公孙大侠夫妇的掌珠,但是,公孙龙大侠对于武艺的传授上,却有了差别。”
蓦萍急问道:“怎么会呢?文姨方才不是说,公孙大侠对那位小孤女是钟爱非常,倾囊相授吗?为什么又说有差别呢?”
上官文笑笑说道:“你没有把我的话听完,我说公孙大侠在传授武艺上有差别,并不是对小孤女,而是对公孙姑娘。”
她为什么突然之间要说这样的故事?没有人知道。蓦萍自然也不敢问,只是静静地听着,她希望听出这故事的结果来。
上官文长长地吸了口气说道:“这位中年侠士在十分诧异意外之余,也十分悲痛。他认为老天没有眼睛,为什么这样的积善人家会遭如此的横祸?他含着泪,在火场里巡视,希望能发现什么,他转着、走着……果然,他发现了……”
蓦萍忍不住说道:“他发现了什么?”
上官文说道:“在积雪覆盖的墙角,居然有人在蠕动。”
“啊!……”
“那是在村庄的外一角,一堵夹墙的后面。这位中年侠士立即一个箭步冲过去。很快地用手拨开墙角的积雪,赫然里面竟然是一个人……”
“啊!”
“那应该说根本不是一个人,因为焦枯的头发,顶着残雪,焦黑的脸,已经分不清楚眼睛和鼻子,火已经烧过一天,又整整下了半天的雪,在这种情形之下,居然这个人还是活的,真是奇迹!”
“真是奇迹!”
“你知道是什么一种力量能让她活下去的吗?”
“文姨,我不晓得。”
“是爱!是伟大的母爱!”
“母爱?是个女的吗?”
“应该说是位母亲?她怀里用厚厚的皮衣包着一个才满周岁的孩子,她的下身被一截横梁压坏了,不能移动,她只是希望有人能发现他,救出她的孩子。”
“啊!好可怜!好感人!”
“就凭这股力量,她支撑着活下去了。”
“中年侠士发现她了,她应该可以脱险了。”
“她用嘶哑几乎是无声的声音,叫着公孙叔叔……”
“公孙叔叔?这位中年侠士是复姓公孙的了?”
“中年侠士这才大惊,上前拨开她身上的雪,这才叫了一声。原来是大嫂!他要移开横梁,救她出来。”
“阿弥陀佛!”
“可是被这位母亲拒绝了!”
“那……是为什么?”
“这位垂死的母亲用暗哑的嗓子说道:‘像我这样还能活吗?这么熬下去、撑下去,只是为了怀中的孩子。’她示意中年侠士将皮衣包着的孩子抱起来……”
“文姨,那孩子是活着的吗?”
“嗯,是她的命大,不但是还活着,而且还在皮衣里面熟睡。”
“那位伟大的母亲呢?中年侠士救了她是吗?”
“那位母亲完全是靠着一股精神力量在支撑着,老实说已经熬到油干灯枯的地步。当孩子被中年侠士抱到手里,她只挣扎着说了一句话。她说:你大哥一辈子只有这一点骨血……”
“她是有托孤的意思!”
蓦萍也受到感染,心里感到十分的难过,几乎要哭出声来。
蓦萍不禁问道:“文姨,你哭了?”
上官文笑笑用手指弹去泪水,缓缓地说道:“二十多年没有掉眼泪了!这会儿大概是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吧!”
蓦萍说道:“文姨,那个孩子呢?我是说这个故事的结果是如何?”
上官文说道:“那中年侠士抱着孩子,也流下了泪,他默默地对那位母亲祝祷着:大嫂,你放心地去吧!我一定竭所能,教养孩子成人。”
蓦萍赞道:“果然是侠义心肠!”
上官文继续说道:“这位中年侠士用手推倒了墙,掩埋那位伟大的母亲,再默默地对着那坯土祝祷着。趁着天还没有黑,匆匆离开了那里,奔回他的家乡。”
蓦萍原以为故事到此可以告一段落,她就没有再问下去。
上官文看了她一眼,问道:“不想知道后来的事吗?”
蓦萍急忙说道:“啊!当然要,只是……只是……文姨,后来呢?”
上官文说道:“中年侠士怀抱着不足周岁的孩子,返回到他的故乡。”
蓦萍接着问道:“他的故乡离着那被焚的村庄近吗?”
上官文说道:“相隔何止千里?以一个大男人,怀抱着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跋涉千里,历尽千山万水,那不仅仅是件苦事,而是一件难能办到的事。单就吃奶水这件事,就够让他头疼的了。”
蓦萍叹道:“果然如此,然而他是怎样不让那不足周岁的小孩儿不在路上挨饿呢?”
上官文说道:“用他难能可贵的爱心!”
蓦萍瞠然不解了。
“爱心吗?文姨,你的意思是说……”
“我的意思是说,这样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绝对的爱心,是没有办法怀抱着一个小小的孤儿,跋涉千山万水,恐怕连一天也支撑不下去的。”
“那倒是真的,可是他有爱心又如何喂那小孤儿呢?”
“这位中年侠士……”
“他是复姓公孙是吗?”
“对!你记得对。此人复姓公孙,单名一个龙字,是武林中有名的大侠客……”
“文姨,你可知道那小孤儿姓什么?这位公孙龙又如何跟这位小孤儿的父亲有兄弟之谊?”
“武林中的交往,只是投缘二字。也许彼此神交已久,而双方却不曾见过面,已经是生死之交,是常有的事。”
“小孤儿姓什么?”
上官文没有理会蓦萍的问话,只是淡淡地接着说道:“公孙龙有一身惊人的武艺,身手矫健了得,但是再矫健的身手,当他捧着张嘴啼哭、索奶甚急的小孤儿,他就显得笨手笨脚了。”
“正因为他笨手笨脚,也就越发显示出他的爱心。”
“蓦萍,你这回是说对了!因为他有爱心,所以,虽然他没有哺育孩子的经验,他也想出了法子。”
“他想到的是什么法子呢?”
“他买到一个药铺里用来捣药的药臼,外带一只捣杵,他在旅途之中,卖了上等好米,用水浸透了,再用药臼捣杵,慢慢地将浸透的米,捣成浆,然后再煮成糊,一匙一匙地喂这个小孤儿。”
“啊!真是难为他。”
“就这样,他带着这个小孤女……”
“这个小孤儿是位女娃娃吗?”
“对!是个女娃娃。公孙龙千辛万苦将这个小孤女带回他那没人知道的家居。”
“他住在那里?”
“是一处景色极为秀丽的地方,苍松翠柏,茂林修竹,而且还有溪流纵横其间,真是处世外桃源。”
“就他一个人住吗?”
“公孙龙有个结发的妻子,还有一个年约七八岁的女儿,
其余就是几个打柴挑水、做饭煮菜的佣人。”
“公孙大侠是如此的古道热肠,他的夫人自然也是仁心义胆的人了。这位小孤女能在这个环境里生活,那是她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她是幸运的?”
“你说对了!蓦萍,公孙大侠的夫人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从公孙龙手里接过这个小孤女之后,便挑起抚孤的责任。这个小孤女就在这种异常的母爱抚育下,渐渐地长大了。”
蓦萍看到上官文陷入了沉思,便悄悄地拿起一只碗,舀了半碗水,轻轻地放在上官文的面前。
上官文抬起头来,眼眶里有一分湿润,对她点点头说道:“蓦萍,谢谢你!”
蓦萍说道:“文姨,公孙龙大侠既然收留了这个小孤女,自然也会教她的武功了?不知道是不是传授了她的武艺?”
上官文点点头说道:“你说对了,公孙大侠不但教这位小孤女的武功,而且几乎是倾囊相授,小孤女成长到十二岁那年,不但人出落得十分的标致,而且一身武功,几乎尽得公孙大侠的真传,真是难得!”
她说到这里,望着蓦萍问道:“你有没有觉得公孙大侠这样做,有些疑问吗?”
蓦萍想了一下,摇摇头说道:“没有。公孙大侠是如此的钟爱着这位身世堪伶的小孤女,传授她的武艺,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可疑问的事。”
上官文正色说道:“因为你的记忆丧失,忘记了以往的一切,否则你是个习武的人,你应该知道,武林中传授武艺,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武艺愈高的人,收徒授艺,愈是慎重。”
蓦萍点点头说道:“我明白了!怕的是所传非人,将给武林带来后患。”
上官文说道:“公孙龙大侠抚育小孤女十一年,对这个小孤女的评语是天性宽厚,聪明敏捷,是习武的好材料,另一方面他多次在江湖上访查,才知道那次大火,不是起自天火,而是有人纵火……”
蓦萍惊呼出声,叫道:“原来是有仇家?为什么?”
上官文说道:“这个小孤女身负全家大小数十口的血仇,授她的武艺,即使不能报仇,至少可以保身。因为小孤女的被救,迟早有人会知道。一旦传入江湖,难免有人要斩草除根。”
蓦萍问道:“这位小孤女的仇人是谁?”
上官文说道:“公孙大侠没有说明。”
蓦萍想了想说道:“他为什么不告诉小孤女?公孙大侠他应该是知道的,是不是?”
上官文说道:“也许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知道不说,是由于仇家势力太大,也许他的立意冤家宜解不宜结!总而言之,他没有告诉小孤女。只是将自己的武功倾囊相授,小孤女年方十二岁,就已经习得一身惊人的武艺,而且尽得公孙大侠的真传。只要假以时日,在内力上深一层的磨练,必然可以为武林绽放异彩。”
蓦萍沉思了一下,没有说话。
上官文问道:“你有什么意见吗?”
蓦萍说道:“我是在想,如果我是小孤女,一定在公孙大侠继续调教之下,再尽十年苦功,然后……”
上官文问道:“然后怎样?”
葛萍说道:“然后毕一生之力,访察到灭门的仇人,手刃仇人,以慰父母九泉之下。再然后回到公孙大侠的故居,尽孝道奉二老享天年,一生心愿如此,了无憾事。”
上官文点点头,但是,她又叹口气说道:“你想的很好,和当时小孤女的心情,几乎一样,但是,人的一生,不能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哪能尽如人意,常言道: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蓦萍问道:“发生了什么意外吗?”
上官文说道:“其实说是意外,也应该是意料中的事。蓦萍,你还记得我说的,公孙大侠他有一个女儿这件事吗?”
蓦萍想了一下说道:“对!公孙大侠有一个女儿,比小孤女要大七八岁。换句话说,小孤女十二岁那年,公孙姑娘应该已经是二十岁左右的人了。文姨,你的意思不是说小孤女与公孙姑娘之间有什么不和的事吧?”
上官文说道:“蓦萍,你是怎么想到这方面去呢?”
蓦萍说道:“小孤女得到公孙龙大侠伉俪的照顾抚育,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呢?要有那也只有这位公孙姑娘了!”
上官文望了蓦萍一眼,没有说话。
蓦萍顿了一下,问道:“文姨,这位公孙姑娘的为人如何?”
上官文想了一下说道:“公孙姑娘的上面还有一兄一姊,据说都不幸夭折,因此,公孙姑娘极得父母的笼爱,人也长得极为标致,聪明绝顶……”
蓦萍不觉失声说道:“那可糟了。”
上官文问道:“为什么说糟了呢。”
蓦萍说道:“道理很简单,一山容不下二虎。这位小孤女人长得标致,人又聪明,偏偏遇上公孙姑娘又是一个漂亮又聪明的人,能相处得融洽吗?”
上官文说道:“公孙姑娘真正算得上是公孙大侠夫妇的掌珠,但是,公孙龙大侠对于武艺的传授上,却有了差别。”
蓦萍急问道:“怎么会呢?文姨方才不是说,公孙大侠对那位小孤女是钟爱非常,倾囊相授吗?为什么又说有差别呢?”
上官文笑笑说道:“你没有把我的话听完,我说公孙大侠在传授武艺上有差别,并不是对小孤女,而是对公孙姑娘。”
相关热词搜索:金兰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