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底奇景 幕后杀机
2025-08-01 作者:马云 来源:马云作品集 点击:
吕伟良和林爱莉交换了一个眼色。
他们也明知劝不来了,还是让阿生和温存仁去潜泳吧。于是两个青年人先后翻身落海,留下吕、林夫妇二人留守船上。
吕伟良和林爱莉夫妇二人虽然面对汪洋大海,心情无限开朗,但是,想到温柏年,再想想正在海底的温存仁,心里就有些不安。
阿生也明白他师父的心事,所以在潜泳中,与温存仁共进退。那儿一带果然有珊瑚礁,海底奇景足以令人为之耳日一新。
七彩缤纷的鱼类在他们身畔游过,简直不把这些“敌人”看在眼内。
阿生无须使用强力的鱼枪,就可以轻易捉住它们。但阿生觉得它们如此自由自在,而且全无敌意,又何必“与鱼为难”?
温存仁打出手号,表示叫阿生跟他游得更远、更深。
阿生担心地示意他不要再冒险,但温存仁还是游到深处去了。阿生无可奈何,只有持着鱼枪,跟温存仁继续往深处。海洋深处是多采多姿的,尤其是阳光充足的海上。
但阿生是个有绝验的冒险家,他决不会忘形地不管一切。他觉得深度也够了。
他示意温存仁回航,但温存仁却没有去理会他,令到阿生十分焦急。
温存仁到底要找什么?
阿生固然猜不透,却又不敢轻易离开温存仁,而自行浮升水面去。因为在这海底深处,留下一个人会更加危险。
温存仁好容易才停止前进。
他在附近海底来回数次,显然在找寻一些什么东西。
吕伟良和杯爱莉早已觉得事不寻常,现在阿生才恍然大悟。
阿生也开始注意这海底一带的环境。这是一处海底珊瑚礁,相信距离海面最少也有几十米。
阿生只能小心戒备,却无法说话。温存仁找寻的范围颇广,来来回回的,阿生担心氧气不足,示意他浮升上海面去。结果他们没有捉过一条鱼,亦未发射过一支鱼枪的刺。
浮出海面时,发觉快艇离他们颇远,于是,吕伟良和林爱莉将快艇开回来,让他们登上艇去。
解下浑身装备,阿生才舒了一口气,问道:“到底你要找什么?”
吕、林夫妇二人当然不知道他们在海底的情形,但看见两个潜水人手上既无猎物,又看见阿生如此神态,心里也觉得奇怪起来。
温存仁道:“不妨告诉你们,舍妹就是在这儿附近失踪的。海上拯救队在这儿附近海面,找到她的小帆船……”
阿生不禁问道:“你找什么?找她的遗物吗?”
“老实说吧!我觉得她可能还未死!”温存仁道,“我希望找到一些证据。”
吕伟良等三侠交换着眼色,他们很难理解温存仁的心情。
温存仁脱下了身上的装备之后,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道:“可能是我的幻想,但却不是全无根据的。”
“你以为她可能有生还的希望?”林爱莉问。
“是的。”温存仁点点头,“找不到尸体便是破绽之一。”
阿生记得在温记酒家晚饭时,也对他说过这只能列入“失踪”,想不到温存仁现在自己也怀疑他妹妹未死。
但吕伟良说道:“三年的时间,即使有什么遗物沉于此间海底,相信海流也会将它冲走了!”
温存仁道:“有件事,连我父亲也不敢让他知道,除非我有百分之百的证据。”
“什么事?”
“那就是我所提及的证据!”温存仁说,“可惜暂时无法证明。”
三侠感到迷惑。
吕伟良问:“失踪时,有谁在场?”
“没有。”温存仁道,“只是她出海之后,去得太久未返,我们引起疑虑,急忙报警而已!”
“她只有一个人?”林爱莉问。
温存仁道:“当时我父亲在店里工作,所以只有母亲目睹她独自开车离去。当时车子是拖着载上了小帆船的拖卡。但根据我事后向码头方面调查,我有理由怀疑当时小帆船之上,可能有两个人——舍妹和她的男友!”
“她有男朋友?”
“是的,但由于父亲不高兴,她被迫瞒着我们。”
“她的男朋友,你见过吗?”
“偶然见过一次,但限于一瞥而已。当时他们驾车在我面前掠过。不过,许多乡亲都在街上见过他们把臂同游。父亲就是因为这样听到了乡亲们的嘲讽,才生气地警告舍妹切勿与外国新潮青年来往。”
“令妹反应如何?”
“表面是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其实大表不满。你也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可以阻止她与新潮青年来往?”
阿生忍不住问:“你如何会怀疑令妹还未死?”
“就是因为那个男子。”温存仁道,“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一直未敢对父亲提及。我怀疑他们私奔了!”
“我明白了。”阿生说,“我以为他们故意造成一次失事,然后双双隐藏起来?”
温存仁点点头:“是的,正是如此。所以拯救队找不到他们的尸体。”
“那么,你又在找什么?”阿生又问。
“找一些线索,企图证明舍妹是否自愿与人私奔,抑或是被人强行掳去,又或者是真的溺毙于海上?”温存仁道:“我不是第一次来此搜索,只要我有空,但从不让父亲知道,以免令他忆起往事!”
“你们兄妹的感情很好!”林爱莉赞叹着说。
温存仁点点头说:“是的,自小已经很好,父亲只有我们两个。”
吕伟良也觉得十分同情他,但他仍然不明白温存仁所说的“证据”是什么。
后来温存仁向他们解释:原来有一次,有个同乡来找他,那位乡亲自然也是中国人,但在美国出世,所以是美国公民之一。那青年人叫曾保罗,与温存仁不但是乡亲,还是同学。曾保罗与温存仁同年,两个同是二十六岁,彼此很谈得来。但是,曾保罗离开学校之后,加入了警界,他便一直很忙,大家较少见面。
那天曾保罗突然找温存仁出去,煞有介事地对他说:“你不是一直在怀疑令妹失踪的事么?”
“是的。”温存仁说。
“玉玲的男友是怎么样的?”
“我未正式见过。”
“如果你再有机会见到他,你会认得他么?”
“不敢肯定!相信可能会认得。”
“请先看看这照片。”
于是曾保罗把一帧复印的照片交到温存仁的手中。
温存仁只瞥了一眼就认出那是一幅绘像,画好之后再复影出来的照片。
温存仁问:“你从哪儿得来的?”
“上司交下的!”曾保罗说,“他是个银行劫匪,我们正通缉此人。由于我也见过令妹与此人在街上出现,所以我觉得这样儿似她的男友。你看看他不似?”
温存仁再端祥,却不敢确定,因为当时双方未正面见过,印象不会深刻;当时只是在车上,车子在温存仁面前一掠而过。
因此,温存仁反而问曾保罗:“你觉得怎样?”
“我觉得就是他!”曾保罗道,“否则我不会把你找出来。”
温存仁也知道他是一名美籍华裔警员,有许多机会在街道上巡逻,遇见温玉玲与男友把臂同游是绝不出奇的事。
曾保罗又说出银行遇劫的经过。当时有五六名匪徒都是蒙面的,只有这一个照片中人的黑巾脱落,被银行职员认出。
事后警方根据防盗电视录映机留下的印象,绘成了此图。
但是,事到今日,此人仍未落网,银行劫案至今未破。
温存仁一直没有将曾保罗的话转告父母,以免老人家伤心。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就此如此,只要自己的儿女没有做出败德的事,即使不幸死于非命,也只是伤心而已。但万一做出了败德的事而对不起父母,做父母的除了伤心之余,还有一份怨恨。那种悲愤情绪有如利刃刺在心上。所以,温存仁宁愿让他父母以为他妹妹不幸葬身于大海,这样老人家会收拾爱心,一了百了;相反,如果让他们知道得太多,等于长期令到他们受尽精神上的折磨。
吕伟良等三侠听了温存仁的解释,也觉得他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温存仁又喃喃自语地,瞪着大海,若有所思地说道:“我还有一种似无可能的想法。你们以为舍妹会不会被海盗掳去?”
阿生笑了笑说:“难道你刚才到海底去,就是为了找寻海盗的踪迹?”
“可能是我太过狂想。不过,一个人在极度失望下,什么都认为有可能。”温存仁自己也苦笑一下说。
最后他对三侠表示有点不好意思,为了他一个人的狂想,而影响了三人的游兴。他开着快艇到处漫游,但速度已没有来时那么快了。他们一边闲谈,一边浏览海上景色,倒也是一种乐趣。
回到市区后,温存仁建议三侠到博览会旧址一游,那儿有座两百多米高的铁塔,很别致。
但是,温存仁的“故事”,却吸引住了三侠的兴趣,他们希望见一见曾保罗——那位警员。
温存仁答允约曾保罗出来,但要三侠代为隐瞒此事,因为他不想让他父亲知道,三侠当然都一一答允了。
曾保罗只是一名普通警员,这天他刚好不用上班,给温存仁约了出来,介绍给吕伟良等三侠认识。
他手上的资料,就只有那一帧复印的照片,可惜连姓名都没有。
这次会面似乎毫无作用。
吕伟良对阿生说道:“这次看来又要靠你了!”
三侠合作惯了,他们即使不用说话,而用眼色,几乎也可以了解对方的用意,所以阿生当时已知道他师父的想法。
阿生道:“是不是叫我去报到?”
“是的。”吕伟良点点头说,“除非我们不助他一臂之力!”
“这是值得做的。”阿生说,“就让我先跟他们通一个电话。”
阿生找出记事小册,上面有高华斯给他写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那是国际特警派驻西雅图的办事处的电话。
这时候,温存仁和曾保罗都走了。酒店的房间中,只留下三侠。
阿生去打电话时,吕伟良对他妻子说:“你一定又在埋怨我,是不?”
“埋怨你什么?”林爱莉反问道。
“埋怨我太过爱管闲事了。”吕伟良说。
林爱莉笑了笑:“你猜错了,我们这样做虽然可能妨碍了游览名胜风光的时间,但却太有意思了,最少我们能为侨胞尽点力,更可替当局解开这个三年未揭开的谜。”
“难得你如此明白事理!”吕伟良也知道他妻子并非这种怕麻烦的人。
阿生打完电话回来了。他说:“原来高华斯的一名助手汤加士已回到西雅图来了。”
吕伟良问:“有没有告诉他,我们要他帮忙?”
“等见面时再说吧,电话中很难讲得明白。”阿生看看手表说,“半小时后,汤加士会到这儿来会晤我们。”
三侠趁汤加士未到,探讨着温玉玲失踪的可能性。
吕伟良说:“美国人没有什么伦理观念,儿女长大后,等于长了羽毛的鸟儿,可以远走高飞,头也不回的离开父母。温玉玲可能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林爱莉道:“父母有时管教得太严,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可怕后果。”
阿生道:“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她仍生存?”
“先设法通过国际特警的特殊关系,让我们看看那影片再说。”吕伟良道。
林爱莉说:“万一全无关系又如何?”
“除非温存仁和曾保罗串同说谎,否则,凭他们告诉我们的故事,必有线索可寻。”吕伟良又说道,“只要找到那不知名的新潮青年,我们就有一线希望!”
林爱莉叹一口气道:“假如能找到温玉玲,相信也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阿生问。
“因为她早已存心背叛家庭。三年了!如果她还对父母兄长有点情,也该回来了!”林爱莉道。
但是阿生却有他的想法。他说:“万一她并非出于自愿呢?”
“三年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短时间。”林爱莉道,“难道三年以来,完全没有逃走的时机?连报警的电话也没有,可见她即使生存,也只是存心回避。”
吕伟良道:“姑勿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大约三十五分钟左右,汤加士果然到了酒店来;三侠在阿拉斯加的时候,曾见过高华斯这位得力助手。
汤加士还不知道阿生要他帮忙,哈哈大笑道:“真想不到,我们这么快又在西雅图见面了。这世界真细小呢!”
阿生首先问道:“你的上司,还没有回来么?”
汤加士道:“阿拉斯加有太多的事情要办,单是那批军火就够头痛,几个部门频频开会,既不想公开此事,又担心引起国际紧张。”
高华斯是汤加士的上司,也是国际特警美国分部的高级首脑。这时仍在阿拉斯加与美国政府几个部门——包括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北美联合空防司令部(美加联合机构)单位在内,展开连串深入调查。
阿生问候过高华斯之后,便把“温玉玲神秘失踪”的故事,对汤加士说了一遍。
汤加士听完了阿生的说话,笑了笑道:“我还以为回到西雅图之后,我们可以饮一杯,庆祝一下,想不到又有事发生!”
阿生道:“现在一样可以由我来做东道,先出去饮一杯,再谈正经事。”
“不!”汤加士道,“我只不过跟你说笑,现在我必须与警方先联络一下,看看是否能够让我们先看一看银行的劫案记录影片。”
汤加士去打电话给他相识的一位警官。
西雅图警方和国际特警组织方面,过去有过良好的合作记录。因此,汤加士的请求,很快就获得批准。于是汤加士与三侠赶到警局里去。
警方将一套菲林底片找出,那是有关一次银行劫案的现场防盗记录影片。有关人员招呼四人到试影室去。
影片是由自动防盗电视摄影机拍下的,光线还算不错。片中镜头对着一列台——那是银行出纳的柜台窗口。
当时正有顾客到银行提款,一名妇人在惊惶中转过身来。
劫匪被摄入镜头的,只有五个;但据在场一位警官解释,另外一人在门外把风,因此正确数目该是六个。
劫匪都蒙面,其中二人以玻璃丝袜罩住了头部,另三人以黑巾蒙住眼部以下的半边面,头上戴着帽。
劫案过程中,一名劫匪的黑巾突告松弛而至坠下。
但由于自动摄影机是放置于银行入口处的门顶之上,居高临下,以至影片只能映到劫匪的侧面;他很快又将黑巾重新绑好。
警官对三侠和汤加士解释:通缉的照片是由银行职员和当时在场的顾客提供的,警方绘图师根据他们的口供,再翻阅影片,而绘成一幅人像,用摄影机拍下翻印,交给各警员带在身上,以便随时按图捕人。
各人一再重复看过了那小段影片——就是可以见到掉下面巾的劫匪侧面那一段。
那劫匪很年轻,虽然戴上了一顶鸭舌帽,但从后面看,头发很长,几乎垂至肩膊,从侧面看,还留有胡子。
汤加士正想问身边一位警官一些什么,阿生却请他将影片从头再放一次。
汤加士在介绍三侠给警官认识之时,已把三侠的来头说得清楚,所以警官对三侠显得十分的尊重。
影片从头再播映一次。
阿生突然叫“停住!”
各人都不由一呆。
控制仪器就在警官面前的小桌上,警官立即按了一个按键。影片停止转动,镜头是静止的,画面上出现了一名蒙面劫匪,是持着一支手提机枪的,任务显然是站在一旁戒备。
阿生问警官:“可以放大么?”
阿生不是第一次看这一类警方使用的放映机,国际特享派驻各地的办事处里面,同样拥有这种放映机,有些甚至更新式。所以阿生晓得有些画面可以放大。
警官又按动了另一些按键,镜头放大,但阿生却又叫警官将镜头移下一点,他要看的原来是那劫匪的颈部以下。
各人有些不明白,但警官使用面前的控制仪器,照做了。
阿生提醒在场的人:“请注意那劫匪的胸部,再留意她的手指!”
各人都是内行人,一看之下,果然恍然大悟。
那劫匪胸部稍为隆起,十指纤纤,极有可能是个女子。她同样戴了一顶鸭舌帽,不少头发露出帽子外面,尤其是背后;虽然看上去似个新潮男子,但阿生认为她是个女性。她同样也蒙了黑巾,但加上一副眼镜。由于这对茶色的太阳眼镜太过男性化,所以警方一直没有怀疑过她可能是个女人。另一方面由于所穿的衣服太多,胸部隆起也是有限的。若非将镜头加以集中一个焦点放大,很难看得出有什么破绽。除了她之外,其他四人都戴上了手套。当时警方查案的人只以为这劫匪不戴手套的原因,可能基于两点:———
第一,这劫匪的任务是戒备,根本无须他动手,所以他懒得戴手套。
第二,他没有案底,即使留下了指纹,也不用担心什么。
此外有些人觉得戴手套很不方便,碍手碍脚的,反应不够敏捷,尤其是持枪行劫的匪徒之中,有不少是有着上述情形的。
警官虽然被阿生提醒了,他也不得不承认那劫匪可能是个女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在场的警方人员都不明白。
阿生解释一个中国少女三年前在大海失踪的往事,他表示那女子若非真正溺毙,而只是与她的男友藏匿起来,那么,他们可能已沦为劫匪。
汤加士现在有机会问他身旁的一位警官了:“那掉下了面巾的劫匪的身分,你已查到了吗?”
“还没有。”警官说,“但联邦密探怀疑此人叫占士格兰。”
“有案底么?”汤加士问。
警官说道:“没有,只是凭着绘图认人的方法,怀疑他就是三藩市一名叫占士的嬉皮士青年。”
根据美国的司法制度,地方警察只可以在本州范围内行使权力;越出了州界以上,就必须交给联邦密探去理。
西雅图警方已将此事通知了联邦密探,但事发至今,又是半年,仍然没有办法破案。
负责该案的警官听了汤加士和阿生等人的解释之后,同意召来温存仁,让他参观该影片;因为温存仁是温玉玲的兄长,希望他可以认出她的轮廓。
此外一班曾见过温玉玲男友的侨胞,也被邀请到警局放映室里来,因为这班乡亲曾经见过温玉玲“拍拖”,所以希望在此找出线索来。
结果,曾见过温玉玲男友的,几乎一致肯定那劫匪就是“他”。
华商警员曾保罗是最先怀疑这件事的,当时他曾向上司报告,无奈他上司为人固执,一则以此案与他无关,二则没有充分证据,而且又不知此人何姓何名,所以他的上司亦未有向查案的小组报告。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警局中都不乏这一类人,他们可能很“安分守己”,“事不关己,已不劳心”;有些则因为与查案的同僚有意见或心病,明知是一条良好的破案线索,就懒得出声提醒对方,以免“替人立功”。
所以说:假如上下一心,警方内部团结,警民关系良好,歹徒根本难找立足之地。
问题却是:警方内部步伐不能一致,警民关系又搞得不好,于是罪案日益增加,实在是意料中事。至于阿生所怀疑的:其中一名蒙面劫匪可能是女子。温存仁却不敢肯定,因为凭影片中的角度,很难确定是她。即使如此,负责该案的小组,也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发现。
他们一边通知联邦密探,一边与国际特警合作,派人追缉一个叫占士的嬉皮上归案。
另一方面。本来列入失踪名单,但相信已葬身大海的温玉玲,专案小组也把她列入劫匪的存疑名单之中。
等到三侠等人离开西雅图警局时,已是黄昏时分了。三侠邀汤加士共进晚餐,以便商讨展开追查的步骤。
三侠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虽然明知这件事吃力不讨好。
他们也明知劝不来了,还是让阿生和温存仁去潜泳吧。于是两个青年人先后翻身落海,留下吕、林夫妇二人留守船上。
吕伟良和林爱莉夫妇二人虽然面对汪洋大海,心情无限开朗,但是,想到温柏年,再想想正在海底的温存仁,心里就有些不安。
阿生也明白他师父的心事,所以在潜泳中,与温存仁共进退。那儿一带果然有珊瑚礁,海底奇景足以令人为之耳日一新。
七彩缤纷的鱼类在他们身畔游过,简直不把这些“敌人”看在眼内。
阿生无须使用强力的鱼枪,就可以轻易捉住它们。但阿生觉得它们如此自由自在,而且全无敌意,又何必“与鱼为难”?
温存仁打出手号,表示叫阿生跟他游得更远、更深。
阿生担心地示意他不要再冒险,但温存仁还是游到深处去了。阿生无可奈何,只有持着鱼枪,跟温存仁继续往深处。海洋深处是多采多姿的,尤其是阳光充足的海上。
但阿生是个有绝验的冒险家,他决不会忘形地不管一切。他觉得深度也够了。
他示意温存仁回航,但温存仁却没有去理会他,令到阿生十分焦急。
温存仁到底要找什么?
阿生固然猜不透,却又不敢轻易离开温存仁,而自行浮升水面去。因为在这海底深处,留下一个人会更加危险。
温存仁好容易才停止前进。
他在附近海底来回数次,显然在找寻一些什么东西。
吕伟良和杯爱莉早已觉得事不寻常,现在阿生才恍然大悟。
阿生也开始注意这海底一带的环境。这是一处海底珊瑚礁,相信距离海面最少也有几十米。
阿生只能小心戒备,却无法说话。温存仁找寻的范围颇广,来来回回的,阿生担心氧气不足,示意他浮升上海面去。结果他们没有捉过一条鱼,亦未发射过一支鱼枪的刺。
浮出海面时,发觉快艇离他们颇远,于是,吕伟良和林爱莉将快艇开回来,让他们登上艇去。
解下浑身装备,阿生才舒了一口气,问道:“到底你要找什么?”
吕、林夫妇二人当然不知道他们在海底的情形,但看见两个潜水人手上既无猎物,又看见阿生如此神态,心里也觉得奇怪起来。
温存仁道:“不妨告诉你们,舍妹就是在这儿附近失踪的。海上拯救队在这儿附近海面,找到她的小帆船……”
阿生不禁问道:“你找什么?找她的遗物吗?”
“老实说吧!我觉得她可能还未死!”温存仁道,“我希望找到一些证据。”
吕伟良等三侠交换着眼色,他们很难理解温存仁的心情。
温存仁脱下了身上的装备之后,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道:“可能是我的幻想,但却不是全无根据的。”
“你以为她可能有生还的希望?”林爱莉问。
“是的。”温存仁点点头,“找不到尸体便是破绽之一。”
阿生记得在温记酒家晚饭时,也对他说过这只能列入“失踪”,想不到温存仁现在自己也怀疑他妹妹未死。
但吕伟良说道:“三年的时间,即使有什么遗物沉于此间海底,相信海流也会将它冲走了!”
温存仁道:“有件事,连我父亲也不敢让他知道,除非我有百分之百的证据。”
“什么事?”
“那就是我所提及的证据!”温存仁说,“可惜暂时无法证明。”
三侠感到迷惑。
吕伟良问:“失踪时,有谁在场?”
“没有。”温存仁道,“只是她出海之后,去得太久未返,我们引起疑虑,急忙报警而已!”
“她只有一个人?”林爱莉问。
温存仁道:“当时我父亲在店里工作,所以只有母亲目睹她独自开车离去。当时车子是拖着载上了小帆船的拖卡。但根据我事后向码头方面调查,我有理由怀疑当时小帆船之上,可能有两个人——舍妹和她的男友!”
“她有男朋友?”
“是的,但由于父亲不高兴,她被迫瞒着我们。”
“她的男朋友,你见过吗?”
“偶然见过一次,但限于一瞥而已。当时他们驾车在我面前掠过。不过,许多乡亲都在街上见过他们把臂同游。父亲就是因为这样听到了乡亲们的嘲讽,才生气地警告舍妹切勿与外国新潮青年来往。”
“令妹反应如何?”
“表面是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其实大表不满。你也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可以阻止她与新潮青年来往?”
阿生忍不住问:“你如何会怀疑令妹还未死?”
“就是因为那个男子。”温存仁道,“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一直未敢对父亲提及。我怀疑他们私奔了!”
“我明白了。”阿生说,“我以为他们故意造成一次失事,然后双双隐藏起来?”
温存仁点点头:“是的,正是如此。所以拯救队找不到他们的尸体。”
“那么,你又在找什么?”阿生又问。
“找一些线索,企图证明舍妹是否自愿与人私奔,抑或是被人强行掳去,又或者是真的溺毙于海上?”温存仁道:“我不是第一次来此搜索,只要我有空,但从不让父亲知道,以免令他忆起往事!”
“你们兄妹的感情很好!”林爱莉赞叹着说。
温存仁点点头说:“是的,自小已经很好,父亲只有我们两个。”
吕伟良也觉得十分同情他,但他仍然不明白温存仁所说的“证据”是什么。
后来温存仁向他们解释:原来有一次,有个同乡来找他,那位乡亲自然也是中国人,但在美国出世,所以是美国公民之一。那青年人叫曾保罗,与温存仁不但是乡亲,还是同学。曾保罗与温存仁同年,两个同是二十六岁,彼此很谈得来。但是,曾保罗离开学校之后,加入了警界,他便一直很忙,大家较少见面。
那天曾保罗突然找温存仁出去,煞有介事地对他说:“你不是一直在怀疑令妹失踪的事么?”
“是的。”温存仁说。
“玉玲的男友是怎么样的?”
“我未正式见过。”
“如果你再有机会见到他,你会认得他么?”
“不敢肯定!相信可能会认得。”
“请先看看这照片。”
于是曾保罗把一帧复印的照片交到温存仁的手中。
温存仁只瞥了一眼就认出那是一幅绘像,画好之后再复影出来的照片。
温存仁问:“你从哪儿得来的?”
“上司交下的!”曾保罗说,“他是个银行劫匪,我们正通缉此人。由于我也见过令妹与此人在街上出现,所以我觉得这样儿似她的男友。你看看他不似?”
温存仁再端祥,却不敢确定,因为当时双方未正面见过,印象不会深刻;当时只是在车上,车子在温存仁面前一掠而过。
因此,温存仁反而问曾保罗:“你觉得怎样?”
“我觉得就是他!”曾保罗道,“否则我不会把你找出来。”
温存仁也知道他是一名美籍华裔警员,有许多机会在街道上巡逻,遇见温玉玲与男友把臂同游是绝不出奇的事。
曾保罗又说出银行遇劫的经过。当时有五六名匪徒都是蒙面的,只有这一个照片中人的黑巾脱落,被银行职员认出。
事后警方根据防盗电视录映机留下的印象,绘成了此图。
但是,事到今日,此人仍未落网,银行劫案至今未破。
温存仁一直没有将曾保罗的话转告父母,以免老人家伤心。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就此如此,只要自己的儿女没有做出败德的事,即使不幸死于非命,也只是伤心而已。但万一做出了败德的事而对不起父母,做父母的除了伤心之余,还有一份怨恨。那种悲愤情绪有如利刃刺在心上。所以,温存仁宁愿让他父母以为他妹妹不幸葬身于大海,这样老人家会收拾爱心,一了百了;相反,如果让他们知道得太多,等于长期令到他们受尽精神上的折磨。
吕伟良等三侠听了温存仁的解释,也觉得他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温存仁又喃喃自语地,瞪着大海,若有所思地说道:“我还有一种似无可能的想法。你们以为舍妹会不会被海盗掳去?”
阿生笑了笑说:“难道你刚才到海底去,就是为了找寻海盗的踪迹?”
“可能是我太过狂想。不过,一个人在极度失望下,什么都认为有可能。”温存仁自己也苦笑一下说。
最后他对三侠表示有点不好意思,为了他一个人的狂想,而影响了三人的游兴。他开着快艇到处漫游,但速度已没有来时那么快了。他们一边闲谈,一边浏览海上景色,倒也是一种乐趣。
回到市区后,温存仁建议三侠到博览会旧址一游,那儿有座两百多米高的铁塔,很别致。
但是,温存仁的“故事”,却吸引住了三侠的兴趣,他们希望见一见曾保罗——那位警员。
温存仁答允约曾保罗出来,但要三侠代为隐瞒此事,因为他不想让他父亲知道,三侠当然都一一答允了。
曾保罗只是一名普通警员,这天他刚好不用上班,给温存仁约了出来,介绍给吕伟良等三侠认识。
他手上的资料,就只有那一帧复印的照片,可惜连姓名都没有。
这次会面似乎毫无作用。
吕伟良对阿生说道:“这次看来又要靠你了!”
三侠合作惯了,他们即使不用说话,而用眼色,几乎也可以了解对方的用意,所以阿生当时已知道他师父的想法。
阿生道:“是不是叫我去报到?”
“是的。”吕伟良点点头说,“除非我们不助他一臂之力!”
“这是值得做的。”阿生说,“就让我先跟他们通一个电话。”
阿生找出记事小册,上面有高华斯给他写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那是国际特警派驻西雅图的办事处的电话。
这时候,温存仁和曾保罗都走了。酒店的房间中,只留下三侠。
阿生去打电话时,吕伟良对他妻子说:“你一定又在埋怨我,是不?”
“埋怨你什么?”林爱莉反问道。
“埋怨我太过爱管闲事了。”吕伟良说。
林爱莉笑了笑:“你猜错了,我们这样做虽然可能妨碍了游览名胜风光的时间,但却太有意思了,最少我们能为侨胞尽点力,更可替当局解开这个三年未揭开的谜。”
“难得你如此明白事理!”吕伟良也知道他妻子并非这种怕麻烦的人。
阿生打完电话回来了。他说:“原来高华斯的一名助手汤加士已回到西雅图来了。”
吕伟良问:“有没有告诉他,我们要他帮忙?”
“等见面时再说吧,电话中很难讲得明白。”阿生看看手表说,“半小时后,汤加士会到这儿来会晤我们。”
三侠趁汤加士未到,探讨着温玉玲失踪的可能性。
吕伟良说:“美国人没有什么伦理观念,儿女长大后,等于长了羽毛的鸟儿,可以远走高飞,头也不回的离开父母。温玉玲可能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林爱莉道:“父母有时管教得太严,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可怕后果。”
阿生道:“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她仍生存?”
“先设法通过国际特警的特殊关系,让我们看看那影片再说。”吕伟良道。
林爱莉说:“万一全无关系又如何?”
“除非温存仁和曾保罗串同说谎,否则,凭他们告诉我们的故事,必有线索可寻。”吕伟良又说道,“只要找到那不知名的新潮青年,我们就有一线希望!”
林爱莉叹一口气道:“假如能找到温玉玲,相信也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阿生问。
“因为她早已存心背叛家庭。三年了!如果她还对父母兄长有点情,也该回来了!”林爱莉道。
但是阿生却有他的想法。他说:“万一她并非出于自愿呢?”
“三年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短时间。”林爱莉道,“难道三年以来,完全没有逃走的时机?连报警的电话也没有,可见她即使生存,也只是存心回避。”
吕伟良道:“姑勿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大约三十五分钟左右,汤加士果然到了酒店来;三侠在阿拉斯加的时候,曾见过高华斯这位得力助手。
汤加士还不知道阿生要他帮忙,哈哈大笑道:“真想不到,我们这么快又在西雅图见面了。这世界真细小呢!”
阿生首先问道:“你的上司,还没有回来么?”
汤加士道:“阿拉斯加有太多的事情要办,单是那批军火就够头痛,几个部门频频开会,既不想公开此事,又担心引起国际紧张。”
高华斯是汤加士的上司,也是国际特警美国分部的高级首脑。这时仍在阿拉斯加与美国政府几个部门——包括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北美联合空防司令部(美加联合机构)单位在内,展开连串深入调查。
阿生问候过高华斯之后,便把“温玉玲神秘失踪”的故事,对汤加士说了一遍。
汤加士听完了阿生的说话,笑了笑道:“我还以为回到西雅图之后,我们可以饮一杯,庆祝一下,想不到又有事发生!”
阿生道:“现在一样可以由我来做东道,先出去饮一杯,再谈正经事。”
“不!”汤加士道,“我只不过跟你说笑,现在我必须与警方先联络一下,看看是否能够让我们先看一看银行的劫案记录影片。”
汤加士去打电话给他相识的一位警官。
西雅图警方和国际特警组织方面,过去有过良好的合作记录。因此,汤加士的请求,很快就获得批准。于是汤加士与三侠赶到警局里去。
警方将一套菲林底片找出,那是有关一次银行劫案的现场防盗记录影片。有关人员招呼四人到试影室去。
影片是由自动防盗电视摄影机拍下的,光线还算不错。片中镜头对着一列台——那是银行出纳的柜台窗口。
当时正有顾客到银行提款,一名妇人在惊惶中转过身来。
劫匪被摄入镜头的,只有五个;但据在场一位警官解释,另外一人在门外把风,因此正确数目该是六个。
劫匪都蒙面,其中二人以玻璃丝袜罩住了头部,另三人以黑巾蒙住眼部以下的半边面,头上戴着帽。
劫案过程中,一名劫匪的黑巾突告松弛而至坠下。
但由于自动摄影机是放置于银行入口处的门顶之上,居高临下,以至影片只能映到劫匪的侧面;他很快又将黑巾重新绑好。
警官对三侠和汤加士解释:通缉的照片是由银行职员和当时在场的顾客提供的,警方绘图师根据他们的口供,再翻阅影片,而绘成一幅人像,用摄影机拍下翻印,交给各警员带在身上,以便随时按图捕人。
各人一再重复看过了那小段影片——就是可以见到掉下面巾的劫匪侧面那一段。
那劫匪很年轻,虽然戴上了一顶鸭舌帽,但从后面看,头发很长,几乎垂至肩膊,从侧面看,还留有胡子。
汤加士正想问身边一位警官一些什么,阿生却请他将影片从头再放一次。
汤加士在介绍三侠给警官认识之时,已把三侠的来头说得清楚,所以警官对三侠显得十分的尊重。
影片从头再播映一次。
阿生突然叫“停住!”
各人都不由一呆。
控制仪器就在警官面前的小桌上,警官立即按了一个按键。影片停止转动,镜头是静止的,画面上出现了一名蒙面劫匪,是持着一支手提机枪的,任务显然是站在一旁戒备。
阿生问警官:“可以放大么?”
阿生不是第一次看这一类警方使用的放映机,国际特享派驻各地的办事处里面,同样拥有这种放映机,有些甚至更新式。所以阿生晓得有些画面可以放大。
警官又按动了另一些按键,镜头放大,但阿生却又叫警官将镜头移下一点,他要看的原来是那劫匪的颈部以下。
各人有些不明白,但警官使用面前的控制仪器,照做了。
阿生提醒在场的人:“请注意那劫匪的胸部,再留意她的手指!”
各人都是内行人,一看之下,果然恍然大悟。
那劫匪胸部稍为隆起,十指纤纤,极有可能是个女子。她同样戴了一顶鸭舌帽,不少头发露出帽子外面,尤其是背后;虽然看上去似个新潮男子,但阿生认为她是个女性。她同样也蒙了黑巾,但加上一副眼镜。由于这对茶色的太阳眼镜太过男性化,所以警方一直没有怀疑过她可能是个女人。另一方面由于所穿的衣服太多,胸部隆起也是有限的。若非将镜头加以集中一个焦点放大,很难看得出有什么破绽。除了她之外,其他四人都戴上了手套。当时警方查案的人只以为这劫匪不戴手套的原因,可能基于两点:———
第一,这劫匪的任务是戒备,根本无须他动手,所以他懒得戴手套。
第二,他没有案底,即使留下了指纹,也不用担心什么。
此外有些人觉得戴手套很不方便,碍手碍脚的,反应不够敏捷,尤其是持枪行劫的匪徒之中,有不少是有着上述情形的。
警官虽然被阿生提醒了,他也不得不承认那劫匪可能是个女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在场的警方人员都不明白。
阿生解释一个中国少女三年前在大海失踪的往事,他表示那女子若非真正溺毙,而只是与她的男友藏匿起来,那么,他们可能已沦为劫匪。
汤加士现在有机会问他身旁的一位警官了:“那掉下了面巾的劫匪的身分,你已查到了吗?”
“还没有。”警官说,“但联邦密探怀疑此人叫占士格兰。”
“有案底么?”汤加士问。
警官说道:“没有,只是凭着绘图认人的方法,怀疑他就是三藩市一名叫占士的嬉皮士青年。”
根据美国的司法制度,地方警察只可以在本州范围内行使权力;越出了州界以上,就必须交给联邦密探去理。
西雅图警方已将此事通知了联邦密探,但事发至今,又是半年,仍然没有办法破案。
负责该案的警官听了汤加士和阿生等人的解释之后,同意召来温存仁,让他参观该影片;因为温存仁是温玉玲的兄长,希望他可以认出她的轮廓。
此外一班曾见过温玉玲男友的侨胞,也被邀请到警局放映室里来,因为这班乡亲曾经见过温玉玲“拍拖”,所以希望在此找出线索来。
结果,曾见过温玉玲男友的,几乎一致肯定那劫匪就是“他”。
华商警员曾保罗是最先怀疑这件事的,当时他曾向上司报告,无奈他上司为人固执,一则以此案与他无关,二则没有充分证据,而且又不知此人何姓何名,所以他的上司亦未有向查案的小组报告。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警局中都不乏这一类人,他们可能很“安分守己”,“事不关己,已不劳心”;有些则因为与查案的同僚有意见或心病,明知是一条良好的破案线索,就懒得出声提醒对方,以免“替人立功”。
所以说:假如上下一心,警方内部团结,警民关系良好,歹徒根本难找立足之地。
问题却是:警方内部步伐不能一致,警民关系又搞得不好,于是罪案日益增加,实在是意料中事。至于阿生所怀疑的:其中一名蒙面劫匪可能是女子。温存仁却不敢肯定,因为凭影片中的角度,很难确定是她。即使如此,负责该案的小组,也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发现。
他们一边通知联邦密探,一边与国际特警合作,派人追缉一个叫占士的嬉皮上归案。
另一方面。本来列入失踪名单,但相信已葬身大海的温玉玲,专案小组也把她列入劫匪的存疑名单之中。
等到三侠等人离开西雅图警局时,已是黄昏时分了。三侠邀汤加士共进晚餐,以便商讨展开追查的步骤。
三侠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虽然明知这件事吃力不讨好。
相关热词搜索:海上女神
下一章:第二章 庞然大物 神出鬼没
上一章: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