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陶文灿领兵征漠北 左斗南设计破阴谋
2025-07-07 作者:冯玉奇 来源:冯玉奇作品集 点击:
天启自得到潼关苏总兵告急消息,当即临朝聚集文武各大臣,开个御前会议,问各大臣有何主见,着即奏来。当有左丞相杨国芳出班奏道:“臣启万岁,满洲前因差臣上书,要求和亲,当时虽然驱逐回去,不准所请,臣已早知必有今日祸事。今闻三路进兵,来势甚大,想苏总兵年迈不能,独立难当,为今之计,只有主上面谕越国公陶文灿、陶文彬兄弟两人带兵前去救应,恐怕余者不堪当此大任。”
天启一听,龙颜大悦,当即面封陶文灿为征北大元帅,陶文彬为扫北先锋,即日起兵十万,前赴潼关救应。当时文灿、文彬一见圣旨已下,立刻由武班中出班,谢过圣恩,即刻领旨,前赴御校场,点起十万大兵。三声号炮,文灿早已走上将台,坐在正中虎皮交椅,但见两旁旗帜鲜明,刀枪夺目,将台下坐着大小战将,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耀武扬威,好不威风。此时全场肃然,声息全无,静候将台上发号施令。一会儿,只见牙牌官手持
令箭一支,高呼陶文彬听令。那时台下便有一个白袍白甲少年将军,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走到台前,躬身参见,口称“先锋陶文彬参见元帅”。文灿当即发言道:“圣上命汝为扫北正路先锋,即日带兵一万,前赴潼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限十日之内,赶到潼关东面白雀山一带下寨,阻止敌人深入。随后大军到日,再行出关杀敌,不得有误。”
文彬接了令箭,答应一声,便躬身退下,带着精锐部队先行出发去了。这时牙牌官又持着令箭,向台下宣令道:“杨安邦听令。”
台下就见一个头戴尖叶纱帽,身穿红袍,脚踏皂靴,一脸的奸刁神气,向前台站立俯身,口称“行军参赞押粮司参见元帅”。文灿道:“本帅奉令征北,军中全仗粮饷,各路粮食,今命汝负责押解,不得迟滞,倘有延误,军法绝不殉情。”
安邦一听,便诺诺连声地退下。号令已毕,陶元帅便亲自带大兵九万、猛将百员,浩浩荡荡地向潼关一路进发。原来这个杨安邦,乃是杨国芳的侄儿,为人奸计多端,国芳荐他到陶元帅那里,专管各路粮草。国芳原大有深意,一则监视陶家兄弟的行动,二则捏着全军的命脉,文灿因碍着国芳情面,心中虽然不欲,也只好暂时答应,这是后话,待后再行交代。
且说潼关那边的苏总兵,自从接着满洲使进关,知道朝廷不但没有答应和亲,而且把满使责打驱逐,这样的侮辱受屈,心中大大的气愤。当下两人在关秘密相商半夜,叫来使回去后,当即起兵攻关,伊便愿做内应。满使一口答应,便把苏总兵意思报与福汗。福汗一听,认为莫大耻辱,也认为极好机会,所以立刻起大兵十五万,分作三路,每路五万人马,前来攻打潼关。潼关本可以不打献上,因苏洪明有三个女儿在宫,唯恐皇上恨他而将女儿杀死,所以表面上不献关,也不抵抗,只顾向告急。等到朝廷派兵来,他便和满洲兵两路夹攻,攻打到北京,平分天下,此乃苏洪明和福汗预定的计划。
且说文彬带了一万大军,不分昼夜,专程赶到潼关东首的白雀山,只有六天工夫,安营下寨,诸事已毕,便着人前来知会关上。洪明知道文彬挂先锋印,带兵已到,心中不胜欢喜,因为文彬的爹和苏家向日忠奸不能两立。此番文彬前来,正是他报仇的好机会,所以一面很殷勤地招待,待又探问大元帅何人,带领大兵一共几万,来人一一回答。洪明暗想:这兄弟两人合该将死,一时心生一计,当即差人送下老酒五十坛、山羊五十只,说是将军远来,路途辛苦,犒赏各军。那时文彬营内有个参谋,姓左名斗南,年已四十左右,向为越国公门下食客。其人熟读兵书,深谙韬略,不但遇事机警,且有神机妙算,文彬拜为参谋,倚如左右手,大小各事,无不言听计从。苏家、杨家和越国公向有仇隙,做了对头,斗南心中早已了如指掌。此次引兵前来,斗南并不怕敌人兵强,所虑的却是自己人掣肘,实在倒是很担心的。今日见洪明送来许多酒羊,他心中一动,便向来人问了许多言语。后来问到敌人兵临关外,相差只有二十余里,总兵和他们究竟打了几仗。犒军的来人道:“总兵探知敌军分三路进攻,兵力强威,把潼关三面围定攻打,总兵若轻身出敌,恐敌人抢关,总兵反中其计了,所以只是牢守关隘,不曾应敌。”
斗南又问道:“若不出关迎敌交战,那敌人的虚实,又怎样能够探得出呢?”
那人听了,支吾一会儿,顿时脸现红色,急忙答道:“总兵事先命令探子打听,知敌兵共有十五万,声势实在浩大。关上守兵,众寡不敌,实在难以抵挡,所以只好求救告急,以便大军到日,共同破敌。”
斗南问到这里,心中早已明白,一面喊声送客,便把来使送去潼关。斗南遂携文彬的手,到了后帐坐定,低低向文彬说道:“我瞧苏洪明着人犒赏三军,不怀好意,所有酒羊各物统统收起,今夜万不可犒赏。”
文彬道:“先生何以见得?”
斗南道:“我于来人口中,已听得明明白白了。”
文彬一听,十分注意地请教道:“先生可略说一二吗?”
斗南道:“有何不可?你若不问,我也要奉告。苏洪明身受朝廷爵禄,把守潼关,他的责任何等重大。强敌压境,理应出关迎敌,一则可分胜负,二则能退敌兵,今彼按兵不动,一可疑也。现在敌兵离境只二十里路途,洪明不战,这倒不用说他,但是既有十五万之众,当然便可一鼓而下,为何却不急急攻打,只用三面包围,这真奇而又奇,二可疑也。洪明既不迎战,就能预料关隘必被夺,但他又能晓得敌人详细的军情,一味地向朝廷求救。救兵既到,不共商破敌之计,却先犒赏三军,他的态度何等安闲,哪里有非常紧急的神气,这是三可疑也。有此三疑,末将料定洪明和敌军必有暗通,今晚我们若真的饮酒犒军,恐怕洪明就要献关引敌人反来攻打我们的大营了。”
文彬道:“照先生所说,洪明这人是完全预备叛反了?”
斗南道:“哪里靠得住半分?”
文彬道:“为今之计,究竟如何应付好呢?”
斗南道:“这有何难?我们就将计就计,哪怕敌人怎样凶狠,奸人怎样阴险,可都逃不出我的掌中。”
文彬听了连连道:“先生计将安出?”
斗南站起,向文彬附耳低低说了一阵,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但见文彬喜形于色,拍掌连称妙计:“先生真是神人,我们就此照行。我向前面帐下犒赏三军,你去后面分拨,我们大家分头依计做去。”斗南微微一笑,便各自分开。时已黄昏,文彬吩咐中军传令,向众将兵说道:“我们远道而来,诸位连日辛苦,苏总兵派人前来犒军,我们尽在今晚大家开怀畅饮吧。”
文彬遂命小兵把方才送来的五十头羊和五十坛酒统统牵出、搬出,宰羊下酒。那时斜阳挂在白皑皑尚留着雪花的树枝上,四野的暮云又渐渐合拢来,耳中远闻到一阵胡马嘶风声音,其音凄然而长,令人想起抛家长征的苦况,则又使得军士们黯然而悲,因此更加增杀敌的勇气,以便急速平定,班师回朝。此时天已沉黑,星月无光,刁斗有声,但见文彬帐中点着火把,照耀如同白昼。文彬坐在上面,手捧大斗,与众军欢饮。看看二更向尽,各军方各饮罢安寝。这个时候早有探子报与苏洪明知道,说陶先锋果然不疑,杀羊饮酒,和众军个个都已大醉。洪明一听,一面以手捻胡须,一面呵呵大笑道:“陶小子啊陶小子,你的老子不把我放在眼上,今夜你可瞧老夫的手段了。”
洪明说罢,得意非常,便即升帐吩咐大小三军做前锋,前锋做后军,立刻向潼关东面白雀山进发,把陶先锋大营四面包围,不许走漏一个。各军答应,自去准备。原来苏洪明知道朝廷救兵到来,领兵的又是自己对头的儿子,因此就前来犒军,以安其心,一面便即知会满营,叫他今夜抢关,攻打白雀山陶营。满洲大元帅土谷钝接到苏洪明的通知,当下心中大喜,即命先锋木笃笃领兵五千,吩咐二更造饭,三更抢关,四更捉拿陶文彬,大家需要努力,不得有误。木笃笃领命自去,挑选精锐部队五千,只等三更到来,个个想立头功。木笃笃是一个满军中的猛将,身长九尺,浓眉大眼,一脸胡髭,使用两柄铜锤,有万夫不当之勇,故任为正路先锋。当时木笃笃一等三更敲过,便即带领副将木牢牢引兵进关,元帅土谷钝统领大军随后接应。木笃笃带兵进关,洪明接见,木笃笃遂领副将木牢牢带兵里两千五百名和苏洪明合兵一处,进攻白雀山后面,自己带领两千五百名,却向白雀山正面而来。
此时天气严寒,北风呼呼,长夜积雪未消,骑兵踏着冰冻雪地,只闻马蹄嗒嗒声音震动山谷。血光映在骑兵刀枪尖上,寒光闪闪,更兼天空半轮冷月,照得纤毫毕现。此时便有探子前来,跪在木笃笃马前报道:“前线离白雀山尚有五里路程,面前去路两旁全都密密森森,请将军定夺。”
木笃笃传令急速催军进行,一声令下,马队呼啦啦四脚腾空,向前猛进。不料正在这时,忽听林中一阵号炮,便见一阵乱箭如雨点般飞来,骑兵个个从马上滚下来。木笃笃大吃一惊,知有埋伏,急欲引兵后退,接着早见林中又是一批盾牌手,从雪地中像西瓜般地滚了下来。只见来兵各执大刀,刀光起处,木笃笃兵士的坐骑,四只马蹄好像斩菜根般地斫去,那高头黄马也都纷纷倒下,马上健儿个个又都掀下满地。木笃笃一见,急叫步兵向前抵住。那时马负痛乱窜,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木笃笃见此情形,不觉大怒,令军急急前进。不料,此时忽听前面一阵战鼓呐喊,不知又多少人马到来,满兵个个丧胆。这时就见林中蹿出一将,更不打话,便即一枪刺到木笃笃面前。木笃笃急将双锤抵住,两人大战起来。战了十余回合,忽然木笃笃阵脚移动,兵士高叫“大火”。木笃笃回头一瞧,只见两旁树木火光烛天,一时满兵焦头烂额,叫苦连天。木笃笃前后左右被围,困在垓心,不觉大喊一声,叫道“我元帅中苏洪明之奸计了”。那时他带来的两千五百名士兵,差不多只剩了三四百骑,一时心中大恨,怒骂苏贼不已,一面奋力杀出重围,引着残兵急急向后溃退窜逃了。
这一路伏兵,就是左斗南暗地里调来的。斗南叫文彬前来犒军,他便到后帐,暗调精兵四队,一队由偏将陈忠带领,埋伏在白雀山里外的森林中,专候敌人劫营。不料齐巧碰到木笃笃,陈忠依斗南计策行事,杀得满军尸横遍地。木笃笃大败而回。一队伏在白雀山后面,以防敌人烧粮,由陶文彬自己带领。其余两队伏在白雀山左右,作为两翼,预备救应大营,都由斗南带领。此时陈忠追杀木笃笃一阵,便即收军得胜回营,忽见白雀山的后面火光烛天,人喊马嘶,又是一片杀声。要知四路伏兵怎样取胜,且待下回再行分解。
天启一听,龙颜大悦,当即面封陶文灿为征北大元帅,陶文彬为扫北先锋,即日起兵十万,前赴潼关救应。当时文灿、文彬一见圣旨已下,立刻由武班中出班,谢过圣恩,即刻领旨,前赴御校场,点起十万大兵。三声号炮,文灿早已走上将台,坐在正中虎皮交椅,但见两旁旗帜鲜明,刀枪夺目,将台下坐着大小战将,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耀武扬威,好不威风。此时全场肃然,声息全无,静候将台上发号施令。一会儿,只见牙牌官手持
令箭一支,高呼陶文彬听令。那时台下便有一个白袍白甲少年将军,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走到台前,躬身参见,口称“先锋陶文彬参见元帅”。文灿当即发言道:“圣上命汝为扫北正路先锋,即日带兵一万,前赴潼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限十日之内,赶到潼关东面白雀山一带下寨,阻止敌人深入。随后大军到日,再行出关杀敌,不得有误。”
文彬接了令箭,答应一声,便躬身退下,带着精锐部队先行出发去了。这时牙牌官又持着令箭,向台下宣令道:“杨安邦听令。”
台下就见一个头戴尖叶纱帽,身穿红袍,脚踏皂靴,一脸的奸刁神气,向前台站立俯身,口称“行军参赞押粮司参见元帅”。文灿道:“本帅奉令征北,军中全仗粮饷,各路粮食,今命汝负责押解,不得迟滞,倘有延误,军法绝不殉情。”
安邦一听,便诺诺连声地退下。号令已毕,陶元帅便亲自带大兵九万、猛将百员,浩浩荡荡地向潼关一路进发。原来这个杨安邦,乃是杨国芳的侄儿,为人奸计多端,国芳荐他到陶元帅那里,专管各路粮草。国芳原大有深意,一则监视陶家兄弟的行动,二则捏着全军的命脉,文灿因碍着国芳情面,心中虽然不欲,也只好暂时答应,这是后话,待后再行交代。
且说潼关那边的苏总兵,自从接着满洲使进关,知道朝廷不但没有答应和亲,而且把满使责打驱逐,这样的侮辱受屈,心中大大的气愤。当下两人在关秘密相商半夜,叫来使回去后,当即起兵攻关,伊便愿做内应。满使一口答应,便把苏总兵意思报与福汗。福汗一听,认为莫大耻辱,也认为极好机会,所以立刻起大兵十五万,分作三路,每路五万人马,前来攻打潼关。潼关本可以不打献上,因苏洪明有三个女儿在宫,唯恐皇上恨他而将女儿杀死,所以表面上不献关,也不抵抗,只顾向告急。等到朝廷派兵来,他便和满洲兵两路夹攻,攻打到北京,平分天下,此乃苏洪明和福汗预定的计划。
且说文彬带了一万大军,不分昼夜,专程赶到潼关东首的白雀山,只有六天工夫,安营下寨,诸事已毕,便着人前来知会关上。洪明知道文彬挂先锋印,带兵已到,心中不胜欢喜,因为文彬的爹和苏家向日忠奸不能两立。此番文彬前来,正是他报仇的好机会,所以一面很殷勤地招待,待又探问大元帅何人,带领大兵一共几万,来人一一回答。洪明暗想:这兄弟两人合该将死,一时心生一计,当即差人送下老酒五十坛、山羊五十只,说是将军远来,路途辛苦,犒赏各军。那时文彬营内有个参谋,姓左名斗南,年已四十左右,向为越国公门下食客。其人熟读兵书,深谙韬略,不但遇事机警,且有神机妙算,文彬拜为参谋,倚如左右手,大小各事,无不言听计从。苏家、杨家和越国公向有仇隙,做了对头,斗南心中早已了如指掌。此次引兵前来,斗南并不怕敌人兵强,所虑的却是自己人掣肘,实在倒是很担心的。今日见洪明送来许多酒羊,他心中一动,便向来人问了许多言语。后来问到敌人兵临关外,相差只有二十余里,总兵和他们究竟打了几仗。犒军的来人道:“总兵探知敌军分三路进攻,兵力强威,把潼关三面围定攻打,总兵若轻身出敌,恐敌人抢关,总兵反中其计了,所以只是牢守关隘,不曾应敌。”
斗南又问道:“若不出关迎敌交战,那敌人的虚实,又怎样能够探得出呢?”
那人听了,支吾一会儿,顿时脸现红色,急忙答道:“总兵事先命令探子打听,知敌兵共有十五万,声势实在浩大。关上守兵,众寡不敌,实在难以抵挡,所以只好求救告急,以便大军到日,共同破敌。”
斗南问到这里,心中早已明白,一面喊声送客,便把来使送去潼关。斗南遂携文彬的手,到了后帐坐定,低低向文彬说道:“我瞧苏洪明着人犒赏三军,不怀好意,所有酒羊各物统统收起,今夜万不可犒赏。”
文彬道:“先生何以见得?”
斗南道:“我于来人口中,已听得明明白白了。”
文彬一听,十分注意地请教道:“先生可略说一二吗?”
斗南道:“有何不可?你若不问,我也要奉告。苏洪明身受朝廷爵禄,把守潼关,他的责任何等重大。强敌压境,理应出关迎敌,一则可分胜负,二则能退敌兵,今彼按兵不动,一可疑也。现在敌兵离境只二十里路途,洪明不战,这倒不用说他,但是既有十五万之众,当然便可一鼓而下,为何却不急急攻打,只用三面包围,这真奇而又奇,二可疑也。洪明既不迎战,就能预料关隘必被夺,但他又能晓得敌人详细的军情,一味地向朝廷求救。救兵既到,不共商破敌之计,却先犒赏三军,他的态度何等安闲,哪里有非常紧急的神气,这是三可疑也。有此三疑,末将料定洪明和敌军必有暗通,今晚我们若真的饮酒犒军,恐怕洪明就要献关引敌人反来攻打我们的大营了。”
文彬道:“照先生所说,洪明这人是完全预备叛反了?”
斗南道:“哪里靠得住半分?”
文彬道:“为今之计,究竟如何应付好呢?”
斗南道:“这有何难?我们就将计就计,哪怕敌人怎样凶狠,奸人怎样阴险,可都逃不出我的掌中。”
文彬听了连连道:“先生计将安出?”
斗南站起,向文彬附耳低低说了一阵,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但见文彬喜形于色,拍掌连称妙计:“先生真是神人,我们就此照行。我向前面帐下犒赏三军,你去后面分拨,我们大家分头依计做去。”斗南微微一笑,便各自分开。时已黄昏,文彬吩咐中军传令,向众将兵说道:“我们远道而来,诸位连日辛苦,苏总兵派人前来犒军,我们尽在今晚大家开怀畅饮吧。”
文彬遂命小兵把方才送来的五十头羊和五十坛酒统统牵出、搬出,宰羊下酒。那时斜阳挂在白皑皑尚留着雪花的树枝上,四野的暮云又渐渐合拢来,耳中远闻到一阵胡马嘶风声音,其音凄然而长,令人想起抛家长征的苦况,则又使得军士们黯然而悲,因此更加增杀敌的勇气,以便急速平定,班师回朝。此时天已沉黑,星月无光,刁斗有声,但见文彬帐中点着火把,照耀如同白昼。文彬坐在上面,手捧大斗,与众军欢饮。看看二更向尽,各军方各饮罢安寝。这个时候早有探子报与苏洪明知道,说陶先锋果然不疑,杀羊饮酒,和众军个个都已大醉。洪明一听,一面以手捻胡须,一面呵呵大笑道:“陶小子啊陶小子,你的老子不把我放在眼上,今夜你可瞧老夫的手段了。”
洪明说罢,得意非常,便即升帐吩咐大小三军做前锋,前锋做后军,立刻向潼关东面白雀山进发,把陶先锋大营四面包围,不许走漏一个。各军答应,自去准备。原来苏洪明知道朝廷救兵到来,领兵的又是自己对头的儿子,因此就前来犒军,以安其心,一面便即知会满营,叫他今夜抢关,攻打白雀山陶营。满洲大元帅土谷钝接到苏洪明的通知,当下心中大喜,即命先锋木笃笃领兵五千,吩咐二更造饭,三更抢关,四更捉拿陶文彬,大家需要努力,不得有误。木笃笃领命自去,挑选精锐部队五千,只等三更到来,个个想立头功。木笃笃是一个满军中的猛将,身长九尺,浓眉大眼,一脸胡髭,使用两柄铜锤,有万夫不当之勇,故任为正路先锋。当时木笃笃一等三更敲过,便即带领副将木牢牢引兵进关,元帅土谷钝统领大军随后接应。木笃笃带兵进关,洪明接见,木笃笃遂领副将木牢牢带兵里两千五百名和苏洪明合兵一处,进攻白雀山后面,自己带领两千五百名,却向白雀山正面而来。
此时天气严寒,北风呼呼,长夜积雪未消,骑兵踏着冰冻雪地,只闻马蹄嗒嗒声音震动山谷。血光映在骑兵刀枪尖上,寒光闪闪,更兼天空半轮冷月,照得纤毫毕现。此时便有探子前来,跪在木笃笃马前报道:“前线离白雀山尚有五里路程,面前去路两旁全都密密森森,请将军定夺。”
木笃笃传令急速催军进行,一声令下,马队呼啦啦四脚腾空,向前猛进。不料正在这时,忽听林中一阵号炮,便见一阵乱箭如雨点般飞来,骑兵个个从马上滚下来。木笃笃大吃一惊,知有埋伏,急欲引兵后退,接着早见林中又是一批盾牌手,从雪地中像西瓜般地滚了下来。只见来兵各执大刀,刀光起处,木笃笃兵士的坐骑,四只马蹄好像斩菜根般地斫去,那高头黄马也都纷纷倒下,马上健儿个个又都掀下满地。木笃笃一见,急叫步兵向前抵住。那时马负痛乱窜,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木笃笃见此情形,不觉大怒,令军急急前进。不料,此时忽听前面一阵战鼓呐喊,不知又多少人马到来,满兵个个丧胆。这时就见林中蹿出一将,更不打话,便即一枪刺到木笃笃面前。木笃笃急将双锤抵住,两人大战起来。战了十余回合,忽然木笃笃阵脚移动,兵士高叫“大火”。木笃笃回头一瞧,只见两旁树木火光烛天,一时满兵焦头烂额,叫苦连天。木笃笃前后左右被围,困在垓心,不觉大喊一声,叫道“我元帅中苏洪明之奸计了”。那时他带来的两千五百名士兵,差不多只剩了三四百骑,一时心中大恨,怒骂苏贼不已,一面奋力杀出重围,引着残兵急急向后溃退窜逃了。
这一路伏兵,就是左斗南暗地里调来的。斗南叫文彬前来犒军,他便到后帐,暗调精兵四队,一队由偏将陈忠带领,埋伏在白雀山里外的森林中,专候敌人劫营。不料齐巧碰到木笃笃,陈忠依斗南计策行事,杀得满军尸横遍地。木笃笃大败而回。一队伏在白雀山后面,以防敌人烧粮,由陶文彬自己带领。其余两队伏在白雀山左右,作为两翼,预备救应大营,都由斗南带领。此时陈忠追杀木笃笃一阵,便即收军得胜回营,忽见白雀山的后面火光烛天,人喊马嘶,又是一片杀声。要知四路伏兵怎样取胜,且待下回再行分解。
相关热词搜索:侠义五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