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古洞研经 同心一例分衣钵 亲身授剑 异日应能证果因
2024-08-28 作者:百剑堂主 来源:百剑堂主作品集 点击:
群英在“断魂崖”重聚,意兴甚豪。更因山东巡抚谭廷襄及山东提督李文郁都已同时就歼,尤其兴高彩烈,这且不表。只说第三天午后,无常道长着性真把众人领到一个地方。大家随着性真,用燎枝照路,走过一条曲折邃长的隧道,到了一个圆形的山洞。洞高数丈,顶上也是圆形,仰头看去,顶端刻有一剑,和“断魂崖”三字后边所刻的一样。半壁之上,有一个神龛似的窟洞,窟洞中有一个人闭目趺坐,在燎火掩映中,显得肃穆庄严。在这人的下边,刻着许多名字,由高及低,开枝散叶,足见源远流长。李红霜抬头一望,见那神龛似的窟洞上边,额着“万木道长真身”六个大字,字上漆上朱砂,显得份外有神。猛然想起“金身剑妖”曾说他是万木道人的嫡传,心中不觉一震!
众人一看左边壁上,刻着许多龙形人身的图像,一式一剑,变化无穷,骤然看去,意不暇会,目不暇给。再向右边一看,那里有一块磨得极平的石壁,高可五尺,横可丈许,众人上前一看,见上面刻着下列的文字,字字矫劲,语语铿锵,不禁念道:
正心第一
经曰
天地周圆 大道惟直 日月经天
万年不息 人之一身 有如草木
春荣冬凋 亦暂亦倏 蝇蝇尊荣
其心可鄙 苟苟形役 其人可耻
魄烈魂雄 惟予所企 诛奸锄逆
予志所止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生死度外 庶几无愧
修身第二
经曰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夏暑冬霜
亦侵亦暴 以贪以逸 以乐以淫
檐滴穿石 星火锻金 百欲不燃
百劫不灰 一念不烦 身是如来
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 沐雨栉风
惟勤惟苦 干将莫邪 以锻以焠
以砺以磨 久而弥锐
李红霜随着众人逐字逐句的看,看了上面那两段,连一句都不懂。刚巧黑头李达就在身边,便央他道:“李叔叔!求你给我讲解讲解。”李达笑道:“哈哈,我的侄女儿,你明明晓得,你叔叔斗大的字认不满一箩,你竟有心来坍叔叔的台啊?”说着向程三玄一指道:“你找程伯伯去吧!”
李红霜又去问程三玄,程三玄心想:自己与“五龙剑”诸人并无衣钵因缘,怎好随便解释?因笑道:“你这心急的孩子,我也还没有看清楚呢!”跟着又顺着看下去,只见壁上刻的是:
苦修第三
经曰
帛成于缕 裘成于腋 积土为山
河始于滴 日磨月炼 形骨为销
凡马万里 终见骠骁 珠老有光
剑老含霜 弥辛为桂 弥辣为姜
弃小不大 弃短不长 巧乃拙出
化朽为良 百思不悟 再以千思
梦寐求之 一朝豁如
达变第四
经曰
无源之水 其流不长 无根之树
不拒风霜 常乃变基 固常则滞
一苇不沉 一舟莫济 龙潜于渊
云蒸九天 叱电骤雷 变化万千
不动而动 不先而先 我主敌奴
我后实前 柔可克刚 刚可可柔
亦执亦迷 不足与谋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缺中见圆 圆中见缺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见物如死
祸生腋肘
临敌第五
经曰
见锐勿惧 伺乘其隙 君子坦坦
小人戚戚 见败勿馁 毋伤其气
韧可胜强 首坚其志 贪小失大
匹夫之勇 能忍能待 万夫之雄
亦骄亦躁 悬崖跃马 游刃从容
善操熟驾 当下不下 瞬已失机
应收不收 欲收已迟 不攻其锐
而攻其疲 困兽能反 知反熟几
心主手奴 意在手先 心手如一
乃执先鞭 一鼓作气 再衰三竭
过钝不威 过锐易折 固志为上
众人一口气把壁上的“经”读完,再看后面,又刻有“得传弟子一叶恭录”等字。李红霜又去求程三玄讲解,但程三玄道:“我还要从头再读几遍。好孩子,你真傻,放着何前辈、萧前辈、张前辈多少高明你不去问,尽找我这老朽干吗。平时你极聪明,今天怎么笨起来了?”
李红霜听了,轻轻一笑,便找何槁木去。
李红霜正想说话,但宋一龙已抢了先,他问道:“何前辈!自从在黄河边上,得你指点,获益不少。只因资质愚钝,当日你有些话,我到今天还是解不了,还望你不吝教诲。”
何槁木道:“宋兄无须如此客气。”
宋一龙道:“仍是那两句话:‘一苇不沉,一舟莫济’,你说是心法中的心法,是甚么意思?”
何槁木道:“我也不过是这么说说。依我浅见,乃不以轻而轻之,不以重而重之。物各有性,性性不同;物虽一物,时地不同,为用则异;故不可以常理窥,不可为常见囿。弱可胜强,故不因弱而怯;小可敌大,故不因小而馁。一苇之微,载人固不如舟;但一舟之大,论泛又何尝如苇?故运用之妙,在乎识天机,辨时地,知彼此,达通变。所以‘经’又曰:‘见物如死,祸生腋肘’。”说时又向壁上一指,道:“譬之这一面石壁,刻经之时,与此时此际,仍然是壁,但当时之壁,与此际之壁,实不知已历多少变化。佛说‘无常’,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足见佛家儒家视眼中之物,都觉其机在变,若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足见其常,不见其非常,是为盲。目盲则不辨五色,心盲则不见机先,不愿舍旧就新,不敢变革固常,一心惟顽旧是守,不能与日俱新,转眼便成腐朽,这如何是好?故‘经’又曰:‘日月经天,万年不息’。我的话愈拉愈远了,真是离题万丈。”说罢哈哈大笑。
宋一龙听了他一大段话,若悟若不悟,一时还贯通不了。又问道:“缺中见圆,圆中见缺,又是何解?”
何槁木道:“依我的浅见,还是从一个‘变’字着眼。日有阴晴,月有圆缺,阴为晴之敌,圆为缺之对。譬之于月,圆则为满,到满则极,物极而反,又趋于缺,所以缺为圆之对,亦为圆之渐;圆为缺之对,亦为缺之渐;此灭亦即彼生,此消亦即彼长;其形为两面,一则似矛,一则似盾,实则相因相承,积之以渐,渐渐相因,形貌遂变,变变不已,万古常新。故识者不因‘变’而惊,而善于观‘渐’,善于用‘渐’,以达其‘变’,以遂其‘新’。故‘经’又曰:‘亦执亦迷,不足与谋’,亦是叫人不可执迷不变。大焉者,人心思变我不变,我便悖逆人心;小焉者,兵刃相交,应变而不变,终是我奴敌主,乌乎可?因之我的浅见是,这两句话是叫我们要深识物性因果相连,利害互换,归根还是一个‘变’字。不可死执一端,只见一面,只喜常守,不愿顺变,‘经’曰:‘固常则滞’。其此意乎?”
众人一看左边壁上,刻着许多龙形人身的图像,一式一剑,变化无穷,骤然看去,意不暇会,目不暇给。再向右边一看,那里有一块磨得极平的石壁,高可五尺,横可丈许,众人上前一看,见上面刻着下列的文字,字字矫劲,语语铿锵,不禁念道:
正心第一
经曰
天地周圆 大道惟直 日月经天
万年不息 人之一身 有如草木
春荣冬凋 亦暂亦倏 蝇蝇尊荣
其心可鄙 苟苟形役 其人可耻
魄烈魂雄 惟予所企 诛奸锄逆
予志所止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生死度外 庶几无愧
修身第二
经曰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夏暑冬霜
亦侵亦暴 以贪以逸 以乐以淫
檐滴穿石 星火锻金 百欲不燃
百劫不灰 一念不烦 身是如来
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 沐雨栉风
惟勤惟苦 干将莫邪 以锻以焠
以砺以磨 久而弥锐
李红霜随着众人逐字逐句的看,看了上面那两段,连一句都不懂。刚巧黑头李达就在身边,便央他道:“李叔叔!求你给我讲解讲解。”李达笑道:“哈哈,我的侄女儿,你明明晓得,你叔叔斗大的字认不满一箩,你竟有心来坍叔叔的台啊?”说着向程三玄一指道:“你找程伯伯去吧!”
李红霜又去问程三玄,程三玄心想:自己与“五龙剑”诸人并无衣钵因缘,怎好随便解释?因笑道:“你这心急的孩子,我也还没有看清楚呢!”跟着又顺着看下去,只见壁上刻的是:
苦修第三
经曰
帛成于缕 裘成于腋 积土为山
河始于滴 日磨月炼 形骨为销
凡马万里 终见骠骁 珠老有光
剑老含霜 弥辛为桂 弥辣为姜
弃小不大 弃短不长 巧乃拙出
化朽为良 百思不悟 再以千思
梦寐求之 一朝豁如
达变第四
经曰
无源之水 其流不长 无根之树
不拒风霜 常乃变基 固常则滞
一苇不沉 一舟莫济 龙潜于渊
云蒸九天 叱电骤雷 变化万千
不动而动 不先而先 我主敌奴
我后实前 柔可克刚 刚可可柔
亦执亦迷 不足与谋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缺中见圆 圆中见缺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见物如死
祸生腋肘
临敌第五
经曰
见锐勿惧 伺乘其隙 君子坦坦
小人戚戚 见败勿馁 毋伤其气
韧可胜强 首坚其志 贪小失大
匹夫之勇 能忍能待 万夫之雄
亦骄亦躁 悬崖跃马 游刃从容
善操熟驾 当下不下 瞬已失机
应收不收 欲收已迟 不攻其锐
而攻其疲 困兽能反 知反熟几
心主手奴 意在手先 心手如一
乃执先鞭 一鼓作气 再衰三竭
过钝不威 过锐易折 固志为上
众人一口气把壁上的“经”读完,再看后面,又刻有“得传弟子一叶恭录”等字。李红霜又去求程三玄讲解,但程三玄道:“我还要从头再读几遍。好孩子,你真傻,放着何前辈、萧前辈、张前辈多少高明你不去问,尽找我这老朽干吗。平时你极聪明,今天怎么笨起来了?”
李红霜听了,轻轻一笑,便找何槁木去。
李红霜正想说话,但宋一龙已抢了先,他问道:“何前辈!自从在黄河边上,得你指点,获益不少。只因资质愚钝,当日你有些话,我到今天还是解不了,还望你不吝教诲。”
何槁木道:“宋兄无须如此客气。”
宋一龙道:“仍是那两句话:‘一苇不沉,一舟莫济’,你说是心法中的心法,是甚么意思?”
何槁木道:“我也不过是这么说说。依我浅见,乃不以轻而轻之,不以重而重之。物各有性,性性不同;物虽一物,时地不同,为用则异;故不可以常理窥,不可为常见囿。弱可胜强,故不因弱而怯;小可敌大,故不因小而馁。一苇之微,载人固不如舟;但一舟之大,论泛又何尝如苇?故运用之妙,在乎识天机,辨时地,知彼此,达通变。所以‘经’又曰:‘见物如死,祸生腋肘’。”说时又向壁上一指,道:“譬之这一面石壁,刻经之时,与此时此际,仍然是壁,但当时之壁,与此际之壁,实不知已历多少变化。佛说‘无常’,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足见佛家儒家视眼中之物,都觉其机在变,若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足见其常,不见其非常,是为盲。目盲则不辨五色,心盲则不见机先,不愿舍旧就新,不敢变革固常,一心惟顽旧是守,不能与日俱新,转眼便成腐朽,这如何是好?故‘经’又曰:‘日月经天,万年不息’。我的话愈拉愈远了,真是离题万丈。”说罢哈哈大笑。
宋一龙听了他一大段话,若悟若不悟,一时还贯通不了。又问道:“缺中见圆,圆中见缺,又是何解?”
何槁木道:“依我的浅见,还是从一个‘变’字着眼。日有阴晴,月有圆缺,阴为晴之敌,圆为缺之对。譬之于月,圆则为满,到满则极,物极而反,又趋于缺,所以缺为圆之对,亦为圆之渐;圆为缺之对,亦为缺之渐;此灭亦即彼生,此消亦即彼长;其形为两面,一则似矛,一则似盾,实则相因相承,积之以渐,渐渐相因,形貌遂变,变变不已,万古常新。故识者不因‘变’而惊,而善于观‘渐’,善于用‘渐’,以达其‘变’,以遂其‘新’。故‘经’又曰:‘亦执亦迷,不足与谋’,亦是叫人不可执迷不变。大焉者,人心思变我不变,我便悖逆人心;小焉者,兵刃相交,应变而不变,终是我奴敌主,乌乎可?因之我的浅见是,这两句话是叫我们要深识物性因果相连,利害互换,归根还是一个‘变’字。不可死执一端,只见一面,只喜常守,不愿顺变,‘经’曰:‘固常则滞’。其此意乎?”
相关热词搜索:风虎云龙传
下一章:第十六回 崖上歼奸 私恨公仇完此日 剑边草檄 忠肝赤胆照人间
上一章:第十四回 旧识新知 霜剑光凝封雪路 冲艰越险 壮心明彻断魂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