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4-11-04 作者:浅田次郎 译者:周晓晴 来源:浅田次郎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说来有些可笑,在梶原中尉心里,明治这个年号似乎应是永续不变的——就如西洋之纪元。即便是陛下驾崩,皇太子殿下继位登基后,明治四十五年依旧是四十五年,而下一年理所当然地该是明治四十六年了 ——为此,他深信不疑。
谁想在陛下驾崩翌日,“大正”这个新年号就横空出世。比起新时代的到来,倒是明治时代与陛下御体同归尘土的事实更让他感到无限唏嘘。
说起来与明治二十年出生的梶原中尉干系不大,可事实上“庆应”在孝明帝逝世时也是存留了一段时间的。当时,就连跨过年坎儿到了第二年初,宫中也没有年号将改的迹象。一直到先帝驾崩一年零九个月后,庆应才终于成了明治。
退一万步说,眼下局势虽不算平稳,可毕竟宫中本就有丧期之说,国民亦有服丧义务,如此看来前代的应对方式显然比起立马改年号来得更自然。再加上本来明治这个年号,就如神武天皇即位或是基督诞生,说它是本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元也绝不为过。然而就是这个辉煌的时代,却在陛下驾崩之后立刻被抛到一边。世间如此不假思索地就给陛下安上“明治天皇”的谥号,又马不停蹄地奔向新时代的做法,是否真的合乎情理?
——自七月三十日陛下驾崩以来,梶原中尉的脑子里就一直被类似的问题充斥着。
在这些不着边际的念想里,梶原的脑海中忽地闪现出一个画面。如合着朗朗的旁白,映现在黑暗空间中的电影定格。
如果那一幕并非白日梦魇而是真实光景,那就应该是发生在国民吊唁潮已过,秋风开始萧瑟的九月初。二重桥前的广场空空如也,时间尚早。
担任值周士官的梶原离开竹桥的近卫师团司令部,走在去往宫城各个分哨巡视的路上。马蹄踩散护渠上浮升缠绕的雾气,一人一马行至二重桥前时,天将亮。
梶原身下坐骑忽地立起耳朵,随即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似是听到了其他马匹踏踩碎石子的声音。一匹训练有素的军马,总是能比人更先察觉到来自上官的气息。
从浓雾中缓慢踱出的,是一位身着军服、胸佩勋章、手臂上套着丧章的骑马老将军。虽然两人之间相隔尚远,但从那一把白胡子来看,来人应当是那位乃木大将。
梶原中尉心里犯起了嘀咕,他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可至今,老将军那憔悴的面容、马儿眼中透出的与主人同样的悲怆,以及渠外路面电车恰好经过时擦起的蓝色火花,都还历历在目。
大将并未带副官,身边也无从兵。将官级别的人只身出行本就不妥,更何况眼前还是一位与海军东乡提督一起被拥戴为日俄战争英雄的人。
梶原立即让道并施以军礼,静候将军通过。可老将军却像是完全没有察觉自己前方这位骑马将校[1]一般,依旧自顾自地策马缓行,还时不时不舍地回头望向二重桥的方向。那副模样,丝毫没有将军的威严,倒更像是个迷失在雾中战场上的老骑兵。
对于这出现在黎明时分一幕的因果,梶原中尉大胆地猜想了一番。
乃木将军应该是昨日参内[2]后就在并殡宫的灵柩前守了一整夜,直到夜色将尽,才迟迟吾行地退身而出。
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回首。
马上的将军并未做出任何垂首或是敬礼的动作。身下的骏马反倒像是执意要斩断自家主人最后的留念,并不停蹄地向前迈进着。将军直到走到了中尉面前,才终于察觉他的存在。回礼间,神色中似乎还夹杂着些许惊讶。
梶原中尉按照军中规矩,向将军报告巡查并无异常。将军听后,也只是应了声“辛苦了”,旋又驱马前行。
梶原琢磨着既然将军没有带从兵,自己临时担任其护卫工作也是无可厚非。于是他策马追了上去。
“阁下。请让下官与您同行归营。 ”
满心的责任感,换来的是将军一声厉喝:“用不着! ”
没等梶原反应过来,他身下的马已经被吓得止步不前。“是下官唐突了。 ”
白色手套的右手轻轻扬起,算是对梶原的回应。将军骑马的背影继续走向空旷的广场边际,依旧是无数次的回首,直至没入浓雾之中。
果然不是做梦。
要是能对后世之人说出如“明治时代就是如此这般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那样的话,兴许倒还有些传奇的意味。但在梶原看来,他竟无法感觉到任何带有象征性的物事。就比如那位年过花甲,却无法抽身隐居的老人,一夜间就失去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像突然被切断线,消失在高空中的风筝,亦似被掷入深潭,沉入幽暗水底的石子。
对于乃木大将的殉国,世间的舆论赞否参半。而梶原却持保留态度。将军其实就是那被风吹走的风筝、沉入水底的石子,容不得他片刻挣扎。只是无论风筝或石子,在不同的人眼里,可轻如鸿毛,亦能重如泰山。一个被时代车轮碾过而逝去之人的是非,梶原并不想再多过问。
军事参议官兼学习院长陆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功一级伯爵乃木希典在报纸上看到讣告时,梶原中尉第一反应是同情。他深深同情如此繁重的头衔,竟就这般压在了那样一位老人身上。他不时会思索,当将军被压倒击溃时,自己又在哪里,做着什么。就像遭遇不测的是长年的知己那般,对于后知后觉的自己,他总带着一份懊悔。
乃木大将在赤坂新坂町家宅切腹,是九月十三日下午夜里八点。那正是先帝的灵柩被装入丧车驶离皇居的时间。
出丧的具体时刻其实并不难掌握。因为首先皇居前的广场上会鸣炮,听到炮声后,停靠于品川海面上的军舰亦会拉响汽笛,各个寺院则会敲响丧钟。
将军的心里事实上应该并没有什么殉国的念想。对他而言,自己不过是陪着陛下开始另一段旅途罢了。将军是用自己的军刀切腹后又用刀刺穿咽喉,他的夫人则是用短刀扎入心脏结束的生命。
谁敢想在起雾清晨中遇见的失魂落魄老将身上,竟然蕴藏着能独自切腹并让妻子也一同殉死的气力。
此刻的梶原走在送葬队伍前,正奔着青山练兵场的葬祭殿而去。近卫骑兵先行开路,近卫军乐队在行进中演奏《哀之极》[3],手持松明的送葬队伍紧随其后,轜车[4]则由五头牛拉着缓缓前进。送葬队伍自宫城出发抵达葬祭殿,前后花了三个小时。乃木将军的死,便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走得无声无息。
那是为天皇陛下送葬的队伍,文武百官都理应在内。只是夜色尚浓,有谁在又在哪里,自然是无从知晓的,毕竟不能说还召集众人,做个点名签到什么的。再说了,人人都沉浸在悲痛中只顾埋头前进,谁又会去顾及旁人。
道理虽然说得通,可梶原中尉心里仍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自七月三十日陛下驾崩以来,已经过了一个半月有余。其间乃木将军那副心焦力瘁的模样,周围的人不可能毫无察觉。照理说其中总会有人发现将军不在,心生疑惑进而把事情闹开的。因此乃木大将未加入队伍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并没有去送遗体的想法,而是打从一开始就决定让自己的灵魂追随先帝而去。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梶原的推测。但一开始似乎不着边际的想象,竟也渐渐清晰明确,甚至连猜测本身都让人觉得可怕起来。
如果梶原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也就是说乃木将军殉死,根本就是百官早已心中了然之事。
毋庸置疑,将军的意志无比坚定。声名赫赫的将军为国殉死,一方面能将武士道精神名扬海外,同时给敬慕陛下的国民们一个充分的交代,让人们能更加欣然地接受明治的终焉及开辟伊始的大正年代。
若是这么想,那的确谁都没有阻止将军殉死的理由了。
总之,就是在梶原中尉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为其开路的时候,乃木将军以哀悼的炮声与钟声为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于殉死的理由,也明明白白地写在了遗书上。对他这一举动,世间舆论可以说是各抒己见,到底结果还算圆满。只是一切都太过顺利,反而让梶原嗅到了古怪。
毕竟从将军的安排来看,他理应是一个考虑周到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难道不是应该选择在参加葬礼,接待海外宾客之后再离世更为自然么。加之身为学习院[5]的校长,陛下曾将三位皇孙的教育托付于他,他这一死,等同于逃避了自己的职责。
既然有如此矛盾的事实存在,圆满的结局就不得不让人心里打上一个问号了。或者说乃木大将根本就是无法承受陛下驾崩和时代终焉这样的双重打击,再无暇顾及其他就此撒手人寰。能够将自己身后之事打点得如此周到,也不过是因为陛下驾崩到大葬之间,有那么漫长的一个半月时间罢了。
梶原甚至曾想过,指不定乃木大将也与自己存着同样的想法 ——明治这个时代,会永远存续下去。
陛下的遗体在大葬之后返回京都,葬于伏见桃山陵。这场葬礼同时也属于明治这个时代。就在它结束三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八日那天,按照陆军的惯例,炮车载着乃木大将的灵柩,在市民们的目送之中,往青山斋场驶去。
梶原让青山大道上的部下列队,为葬礼献上仪仗。夫人的灵柩车由马拉着,紧随在将军灵柩所在的炮车之后。
施立枪令后,梶原中尉将军刀收回鞘内颓然而立,精神似有些恍惚。仿佛就在那一刻,曾以为永续不灭的明治时代,终于彻底地画上了句号。
每每忆起那份感慨,梶原就觉得即使是那样不顾前后,抑或是无法承起重压选择死亡的做法也是伟大的。至少它让自己终于能够与明治这个时代做一个了断。乃木将军在陛下身逝之后,将尘世的一切留恋,都扫了个干净,再上路西去。
梶原的祖父,维新时牺牲在了上野山中。
据说祖父在脱藩之际,蹲在那时尚且年幼的父亲面前,告知自己殉死的理由 ——不战而屈、交出江户的行为只会成为后世之笑柄。随后还交代,此战后武士时代终焉,断不能为求生计,向萨长贼人卑躬屈膝,因此不如舍去未被玷污之刀回家归农。
于是乎,梶原一家在祖父战死、旗本屋敷被新政府收回后,就遵循遗言回了多摩的封地,当起了庄稼人。作为旧幕臣而言,也算是善终了。
梶原虽然只是普通农家的次男,但从小耳濡目染,在过往的熏陶中长大的他,依旧存了一份矜持。正因为这份矜持,他才毅然选择进入了陆军幼年学校。虽然他知道自己“稔”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但总觉得这是祖父留给自己的礼物。因为梶原这个姓氏,给人一种威慑感。如此一来,“梶原稔”从字面上看倒也不乏平衡感。
祖父遗言中的“萨长贼人”,到了梶原这一辈,却已鲜有人脑中还有如此想法。加之有他们幼年时期的日清战争以及进入士官学校后爆发的日俄战争在先,日本这个国家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
就在明治时代被夜幕吞噬,大正迎来朝阳的那个黎明,梶原中尉遇到了乃木将军。那一刻,莫提什么对日俄战争大英雄的敬意,事实上一种让他也始料不及的不快感油然而生。因为马上的将军那数度回首的身影,映出的是身为军人不该有的懦弱。
当然,那样的感情只存在了一瞬间。后来梶原曾试图找出其产生的缘由,他发现答案很简单:是祖父那一声贯穿日本国家概念的“萨长贼子”,宛如诅咒一般,生生地刻印在身上,并顺着血管渗透了出来乃木将军享年应是六十有四。这么一算,将军年轻时正好就是维新时祖父视为仇敌的萨长兵中一员了。梶原意识到一个事实:不单乃木将军,东乡提督、山县元帅、大山元帅以及桂侍从长……现今军中的将帅们,几乎都是曾将自己的祖父逼上死路的那群仇人的朋党。
他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送走乃木将军的灵柩后,那种莫名而生的颓然无力感的源头。也许是沉睡在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属于祖父的遗志突然失去意义的结果吧。连自己未曾察觉到的心中的尘埃,竟然也被将军一并扫走了。于是,明治结束。抬起头再看,已是大正新时代的天空。
对于将军之死,坊间不乏各种猜测与论调。而在梶原看来,自己心中得到的各种解答,都无一不是证明了乃木将军是时代的名将,亦是真正的忠臣。
所有的仪式结束后,连日工作的近卫师团得到了休假的机会。不论将校还是一般士兵,大家分为前后两批,分别获准了长达八日的假日。
梶原父母已不在人世,如今老家又由兄长继承,总不似过去那样能随意回去了。于是他决定这个长假索性就泡在剑术修行里。就在去年的全国武道大会上,他终于杀入决赛,于他而言,如此的剑术造诣,也算是自己身为军人的价值了吧。
秋意已浓,残暑尽散。他琢磨着不过两个月的练习空白期,要补上应当不难。梶原中尉自记事以来就开始修习剑术,而他所学的是被称为多摩当地流派的天然理心流。
注释:
[1]将校:少尉军衔以上的军人。士官。
[2]参内:进宫晋见天皇。
[3]《哀之极》:由明治时期活跃于日本的德国作曲家 Franz Eckert所作的葬礼进行曲。
[4]轜车:亦作车,载运棺柩的车。
[5]学习院:学习院大学( GakushuinUniversity),是由学校法人“学习院”设置,位于日本东京丰岛区的一所著名贵族私立大学,因大部分的皇室就读于此校,被公认为日本的“皇族”大学。
谁想在陛下驾崩翌日,“大正”这个新年号就横空出世。比起新时代的到来,倒是明治时代与陛下御体同归尘土的事实更让他感到无限唏嘘。
说起来与明治二十年出生的梶原中尉干系不大,可事实上“庆应”在孝明帝逝世时也是存留了一段时间的。当时,就连跨过年坎儿到了第二年初,宫中也没有年号将改的迹象。一直到先帝驾崩一年零九个月后,庆应才终于成了明治。
退一万步说,眼下局势虽不算平稳,可毕竟宫中本就有丧期之说,国民亦有服丧义务,如此看来前代的应对方式显然比起立马改年号来得更自然。再加上本来明治这个年号,就如神武天皇即位或是基督诞生,说它是本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元也绝不为过。然而就是这个辉煌的时代,却在陛下驾崩之后立刻被抛到一边。世间如此不假思索地就给陛下安上“明治天皇”的谥号,又马不停蹄地奔向新时代的做法,是否真的合乎情理?
——自七月三十日陛下驾崩以来,梶原中尉的脑子里就一直被类似的问题充斥着。
在这些不着边际的念想里,梶原的脑海中忽地闪现出一个画面。如合着朗朗的旁白,映现在黑暗空间中的电影定格。
如果那一幕并非白日梦魇而是真实光景,那就应该是发生在国民吊唁潮已过,秋风开始萧瑟的九月初。二重桥前的广场空空如也,时间尚早。
担任值周士官的梶原离开竹桥的近卫师团司令部,走在去往宫城各个分哨巡视的路上。马蹄踩散护渠上浮升缠绕的雾气,一人一马行至二重桥前时,天将亮。
梶原身下坐骑忽地立起耳朵,随即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似是听到了其他马匹踏踩碎石子的声音。一匹训练有素的军马,总是能比人更先察觉到来自上官的气息。
从浓雾中缓慢踱出的,是一位身着军服、胸佩勋章、手臂上套着丧章的骑马老将军。虽然两人之间相隔尚远,但从那一把白胡子来看,来人应当是那位乃木大将。
梶原中尉心里犯起了嘀咕,他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可至今,老将军那憔悴的面容、马儿眼中透出的与主人同样的悲怆,以及渠外路面电车恰好经过时擦起的蓝色火花,都还历历在目。
大将并未带副官,身边也无从兵。将官级别的人只身出行本就不妥,更何况眼前还是一位与海军东乡提督一起被拥戴为日俄战争英雄的人。
梶原立即让道并施以军礼,静候将军通过。可老将军却像是完全没有察觉自己前方这位骑马将校[1]一般,依旧自顾自地策马缓行,还时不时不舍地回头望向二重桥的方向。那副模样,丝毫没有将军的威严,倒更像是个迷失在雾中战场上的老骑兵。
对于这出现在黎明时分一幕的因果,梶原中尉大胆地猜想了一番。
乃木将军应该是昨日参内[2]后就在并殡宫的灵柩前守了一整夜,直到夜色将尽,才迟迟吾行地退身而出。
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回首。
马上的将军并未做出任何垂首或是敬礼的动作。身下的骏马反倒像是执意要斩断自家主人最后的留念,并不停蹄地向前迈进着。将军直到走到了中尉面前,才终于察觉他的存在。回礼间,神色中似乎还夹杂着些许惊讶。
梶原中尉按照军中规矩,向将军报告巡查并无异常。将军听后,也只是应了声“辛苦了”,旋又驱马前行。
梶原琢磨着既然将军没有带从兵,自己临时担任其护卫工作也是无可厚非。于是他策马追了上去。
“阁下。请让下官与您同行归营。 ”
满心的责任感,换来的是将军一声厉喝:“用不着! ”
没等梶原反应过来,他身下的马已经被吓得止步不前。“是下官唐突了。 ”
白色手套的右手轻轻扬起,算是对梶原的回应。将军骑马的背影继续走向空旷的广场边际,依旧是无数次的回首,直至没入浓雾之中。
果然不是做梦。
要是能对后世之人说出如“明治时代就是如此这般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那样的话,兴许倒还有些传奇的意味。但在梶原看来,他竟无法感觉到任何带有象征性的物事。就比如那位年过花甲,却无法抽身隐居的老人,一夜间就失去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像突然被切断线,消失在高空中的风筝,亦似被掷入深潭,沉入幽暗水底的石子。
对于乃木大将的殉国,世间的舆论赞否参半。而梶原却持保留态度。将军其实就是那被风吹走的风筝、沉入水底的石子,容不得他片刻挣扎。只是无论风筝或石子,在不同的人眼里,可轻如鸿毛,亦能重如泰山。一个被时代车轮碾过而逝去之人的是非,梶原并不想再多过问。
军事参议官兼学习院长陆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功一级伯爵乃木希典在报纸上看到讣告时,梶原中尉第一反应是同情。他深深同情如此繁重的头衔,竟就这般压在了那样一位老人身上。他不时会思索,当将军被压倒击溃时,自己又在哪里,做着什么。就像遭遇不测的是长年的知己那般,对于后知后觉的自己,他总带着一份懊悔。
乃木大将在赤坂新坂町家宅切腹,是九月十三日下午夜里八点。那正是先帝的灵柩被装入丧车驶离皇居的时间。
出丧的具体时刻其实并不难掌握。因为首先皇居前的广场上会鸣炮,听到炮声后,停靠于品川海面上的军舰亦会拉响汽笛,各个寺院则会敲响丧钟。
将军的心里事实上应该并没有什么殉国的念想。对他而言,自己不过是陪着陛下开始另一段旅途罢了。将军是用自己的军刀切腹后又用刀刺穿咽喉,他的夫人则是用短刀扎入心脏结束的生命。
谁敢想在起雾清晨中遇见的失魂落魄老将身上,竟然蕴藏着能独自切腹并让妻子也一同殉死的气力。
此刻的梶原走在送葬队伍前,正奔着青山练兵场的葬祭殿而去。近卫骑兵先行开路,近卫军乐队在行进中演奏《哀之极》[3],手持松明的送葬队伍紧随其后,轜车[4]则由五头牛拉着缓缓前进。送葬队伍自宫城出发抵达葬祭殿,前后花了三个小时。乃木将军的死,便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走得无声无息。
那是为天皇陛下送葬的队伍,文武百官都理应在内。只是夜色尚浓,有谁在又在哪里,自然是无从知晓的,毕竟不能说还召集众人,做个点名签到什么的。再说了,人人都沉浸在悲痛中只顾埋头前进,谁又会去顾及旁人。
道理虽然说得通,可梶原中尉心里仍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自七月三十日陛下驾崩以来,已经过了一个半月有余。其间乃木将军那副心焦力瘁的模样,周围的人不可能毫无察觉。照理说其中总会有人发现将军不在,心生疑惑进而把事情闹开的。因此乃木大将未加入队伍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并没有去送遗体的想法,而是打从一开始就决定让自己的灵魂追随先帝而去。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梶原的推测。但一开始似乎不着边际的想象,竟也渐渐清晰明确,甚至连猜测本身都让人觉得可怕起来。
如果梶原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也就是说乃木将军殉死,根本就是百官早已心中了然之事。
毋庸置疑,将军的意志无比坚定。声名赫赫的将军为国殉死,一方面能将武士道精神名扬海外,同时给敬慕陛下的国民们一个充分的交代,让人们能更加欣然地接受明治的终焉及开辟伊始的大正年代。
若是这么想,那的确谁都没有阻止将军殉死的理由了。
总之,就是在梶原中尉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为其开路的时候,乃木将军以哀悼的炮声与钟声为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于殉死的理由,也明明白白地写在了遗书上。对他这一举动,世间舆论可以说是各抒己见,到底结果还算圆满。只是一切都太过顺利,反而让梶原嗅到了古怪。
毕竟从将军的安排来看,他理应是一个考虑周到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难道不是应该选择在参加葬礼,接待海外宾客之后再离世更为自然么。加之身为学习院[5]的校长,陛下曾将三位皇孙的教育托付于他,他这一死,等同于逃避了自己的职责。
既然有如此矛盾的事实存在,圆满的结局就不得不让人心里打上一个问号了。或者说乃木大将根本就是无法承受陛下驾崩和时代终焉这样的双重打击,再无暇顾及其他就此撒手人寰。能够将自己身后之事打点得如此周到,也不过是因为陛下驾崩到大葬之间,有那么漫长的一个半月时间罢了。
梶原甚至曾想过,指不定乃木大将也与自己存着同样的想法 ——明治这个时代,会永远存续下去。
陛下的遗体在大葬之后返回京都,葬于伏见桃山陵。这场葬礼同时也属于明治这个时代。就在它结束三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八日那天,按照陆军的惯例,炮车载着乃木大将的灵柩,在市民们的目送之中,往青山斋场驶去。
梶原让青山大道上的部下列队,为葬礼献上仪仗。夫人的灵柩车由马拉着,紧随在将军灵柩所在的炮车之后。
施立枪令后,梶原中尉将军刀收回鞘内颓然而立,精神似有些恍惚。仿佛就在那一刻,曾以为永续不灭的明治时代,终于彻底地画上了句号。
每每忆起那份感慨,梶原就觉得即使是那样不顾前后,抑或是无法承起重压选择死亡的做法也是伟大的。至少它让自己终于能够与明治这个时代做一个了断。乃木将军在陛下身逝之后,将尘世的一切留恋,都扫了个干净,再上路西去。
梶原的祖父,维新时牺牲在了上野山中。
据说祖父在脱藩之际,蹲在那时尚且年幼的父亲面前,告知自己殉死的理由 ——不战而屈、交出江户的行为只会成为后世之笑柄。随后还交代,此战后武士时代终焉,断不能为求生计,向萨长贼人卑躬屈膝,因此不如舍去未被玷污之刀回家归农。
于是乎,梶原一家在祖父战死、旗本屋敷被新政府收回后,就遵循遗言回了多摩的封地,当起了庄稼人。作为旧幕臣而言,也算是善终了。
梶原虽然只是普通农家的次男,但从小耳濡目染,在过往的熏陶中长大的他,依旧存了一份矜持。正因为这份矜持,他才毅然选择进入了陆军幼年学校。虽然他知道自己“稔”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但总觉得这是祖父留给自己的礼物。因为梶原这个姓氏,给人一种威慑感。如此一来,“梶原稔”从字面上看倒也不乏平衡感。
祖父遗言中的“萨长贼人”,到了梶原这一辈,却已鲜有人脑中还有如此想法。加之有他们幼年时期的日清战争以及进入士官学校后爆发的日俄战争在先,日本这个国家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
就在明治时代被夜幕吞噬,大正迎来朝阳的那个黎明,梶原中尉遇到了乃木将军。那一刻,莫提什么对日俄战争大英雄的敬意,事实上一种让他也始料不及的不快感油然而生。因为马上的将军那数度回首的身影,映出的是身为军人不该有的懦弱。
当然,那样的感情只存在了一瞬间。后来梶原曾试图找出其产生的缘由,他发现答案很简单:是祖父那一声贯穿日本国家概念的“萨长贼子”,宛如诅咒一般,生生地刻印在身上,并顺着血管渗透了出来乃木将军享年应是六十有四。这么一算,将军年轻时正好就是维新时祖父视为仇敌的萨长兵中一员了。梶原意识到一个事实:不单乃木将军,东乡提督、山县元帅、大山元帅以及桂侍从长……现今军中的将帅们,几乎都是曾将自己的祖父逼上死路的那群仇人的朋党。
他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送走乃木将军的灵柩后,那种莫名而生的颓然无力感的源头。也许是沉睡在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属于祖父的遗志突然失去意义的结果吧。连自己未曾察觉到的心中的尘埃,竟然也被将军一并扫走了。于是,明治结束。抬起头再看,已是大正新时代的天空。
对于将军之死,坊间不乏各种猜测与论调。而在梶原看来,自己心中得到的各种解答,都无一不是证明了乃木将军是时代的名将,亦是真正的忠臣。
所有的仪式结束后,连日工作的近卫师团得到了休假的机会。不论将校还是一般士兵,大家分为前后两批,分别获准了长达八日的假日。
梶原父母已不在人世,如今老家又由兄长继承,总不似过去那样能随意回去了。于是他决定这个长假索性就泡在剑术修行里。就在去年的全国武道大会上,他终于杀入决赛,于他而言,如此的剑术造诣,也算是自己身为军人的价值了吧。
秋意已浓,残暑尽散。他琢磨着不过两个月的练习空白期,要补上应当不难。梶原中尉自记事以来就开始修习剑术,而他所学的是被称为多摩当地流派的天然理心流。
注释:
[1]将校:少尉军衔以上的军人。士官。
[2]参内:进宫晋见天皇。
[3]《哀之极》:由明治时期活跃于日本的德国作曲家 Franz Eckert所作的葬礼进行曲。
[4]轜车:亦作车,载运棺柩的车。
[5]学习院:学习院大学( GakushuinUniversity),是由学校法人“学习院”设置,位于日本东京丰岛区的一所著名贵族私立大学,因大部分的皇室就读于此校,被公认为日本的“皇族”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一刀斋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