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箫心一书生:闲谈
2005-03-05 09:37:00  作者:边城不浪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自购得浙江版司马翎武侠小说集以来,近日沉醉于大司马的武侠世界之中,觉得吴老作品的确颇有兴味,有许多耐于咀嚼之处。这几天闲来无事,俺就拉开架势,随便谈谈。
  我读司马基本上是沿着作家的创作顺序阅读下来的,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司马翎公认的优秀之作大多集中于中后期,而我又一向是个喜欢把最好吃的东西留到最后下手的人,如此循序渐进的阅读正好可以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兴趣,让我知道“好戏还在后头”,这是感性方面的理由;二来可以通过较为正规的阅读顺序体会大司马创作的起承转合,对其各个不同时期小说的风格大致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这又是从理性出发的考虑。以我个人目前的阅读感受,司马翎的个人风格至61年的《剑胆琴魂记》为之一变,从此开始迈入较为圆熟通融的小说境界,值得细表。

  从处女作《关洛风云录》到风格初步彰显的《鹤高飞》里,司马翎走得还是传统的路子,一个天赋极高、大仁大义的少年英雄,或是遇到世外高人或是得服仙丹灵药,总之在年纪极轻时就已达到较高的武学境界;主人公初出江湖时大多阅历未丰,但在屡次上当受骗之后见识大长,武艺也随着阅历的丰富逐渐提高;对敌的江湖人物武功级数一级级上升,最终在大结局与最大BOSS决一死战……这都是比较老掉牙的剧情,但司马翎的迥异流俗之处正在于他能把一些新鲜的创意融入这旧式武侠套路之中,可以说在每部书中都可以找得到一些司马氏的“独门秘技”,令人眼前一亮。

  在处女作《关洛风云录》中,个人觉得最大的亮点不在于石轩中单挑鬼母,毕竟这里面用上了一个武侠小说中屡见不鲜的桥段:跳崖不死,伺机报仇。这可是犯了我的大忌:)反倒是比较欣赏司马翎对石轩中化名钟灵后藏身于李光鸿家中遇到的一连串波谲云诡之事的描写,总觉得这种不急不缓的叙述风格才是司马所长。但此书的结构(包括后传《剑神传》和《八表雄风》)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作者可能是想把自己平时积攒的所有创意一起塞到这个系列中,所以笔锋常常东拉西扯,对作品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详细交待其来源去脉,把主人公晾在一边而对许多配角大书特书,而且不断使用的补叙、插叙、倒叙之法也都让人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对一部长篇小说而言是致命的伤害。因此此剑神系列虽有若干亮点,但总体而言却称不上是武侠小说中的优秀之作。

  《剑气千幻录》是吴老第一次以司马翎作为笔名的作品,比起剑神系列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仍有不少旧派说书似的插叙补叙,但全书基本上做到了围绕主人公钟荃进行单一叙事,不再有太多的旁支末节出现书中,另外此书一开始就标明了钟荃的下山目的是在四大剑派比剑中获胜,这也成了全书情节发展的主线,这说明司马翎的写作开始有了腹稿,前后的伏笔可以基本相应,不会像在剑神系列中那样想到哪写到哪,让读者看得痛苦不堪。此书一向为人称道的“云龙大八式”倒是没给我多少惊喜,也不过是一些比较具体的招式描写而已,并无多少出彩之处。但本书中对钟荃师兄邓小龙的描写倒是让我击掌,我自己一向是比较欣赏智慧型的人物,邓小龙的智谋百出、老于世故、善于经营等特点都被作者写得可圈可点,尤其是与白莲女尼的一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淡淡爱情十分动人,此书不以绝对的大团圆为结局,反而在邓小龙的愁思中落下帷幕,也是巧思。

  《鹤高飞》是司马翎创作过程中有着特别意义,此书开始出现日后司马书中的一些独特趣味,如周工才演说土木建筑之学,成家堡里的擂台大战,岳冲三人为获得美人芳心齐闯死亡岭却一一陷落等都是十分精彩的片段,但此书的后半部分却味道全失,从何仲容斗广济和尚开始又陷入了老式的武侠套路之中,最后的结局更是莫名其妙,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晚节不保,可惜了。

  之所以说司马翎的风格至61年的《剑胆琴魂记》为之一变,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司马翎最拿手的智慧型主人公开始在此书出现,王坤的形象无疑和之前仁义当先的石轩中、忠厚老实的钟荃、出身下贱的何仲容有了不小的区别,作家也开始挖掘主角内心的阴暗面;其二,最大反派杨迅也比此前诸书中的反角耀眼得多,其攻于心计、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性格被作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样的正邪大对决无疑好看得多;其三,此书开始明显突出“推理斗智”的作用,不仅主角反角都是心思细腻、极擅于勾心斗角的主儿,还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推理小说中谜题设计:“野人”的真正身份到底是谁?当然,最终答案并不难猜,但司马总算也把这个悬念写得有声有色,功力十足;其四,这本书的结构称得上不枝不蔓,首尾呼应,除了狄梦松的一段补叙略略破坏文气之外,全书的情节进展、线索布置都围绕主线进行,结局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对长于细部构思短于长篇布局的司马翎来说,这才是最难得的。

  从《剑胆》开始,司马翎的小说技艺算是上了一个台阶,被日后读者所津津乐道的文风也已初见雏形。《剑胆》之后司马翎的高峰期作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还略显青涩的司马独家风格发扬光大。这些就留到下次再说吧。

  

  自1964年发表《纤手驭龙》起,司马翎进入了自身创作过程的辉煌期,这个时候的三部杰作《纤手驭龙》、《饮马黄河》和《剑海鹰扬》共同组织起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武侠系统,是司马翎对此前作品所作出的一次整合和突破,也奠定了司马翎武侠大家的地位。《纤手驭龙》之后的司马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招牌标志,有了让人从浩如烟海的武侠作品中一眼便看出“这是司马翎作品”的特质,许多超越同时代作家的闪光点大放光芒。归纳而言,司马小说的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家喜欢在书中架构起数支实力大致相当的或正或邪的江湖势力,借描写此数股势力之间的相互倾轧,营造出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小说氛围;各股势力的军师之间也可以由此互逞机锋,大斗权谋,从而使作品的叙事步伐跟着智谋型人物的“推理斗智”不断前进,小说在出计——解计的循环中走向终点。在《纤手驭龙》中,三股对峙的势力分别是裴淳、薛飞光为首的正派、辛无痕母女为首的邪派和朴日升领导的元宫集团;在《饮马黄河》中则是朱宗潜为首的龙门队、沈千机为首的黑龙寨、武国舅领衔的宫廷高手和冰宫四路人马之间的互相争斗;《剑海鹰扬》中又有罗廷玉的翠华城、七杀杖严无畏的独尊山庄和疏勒国师为首的西域高手斗得个不亦乐乎,再加上一个在三股势力中摇摆不定的才女端木芙,小说的精彩好看就在各种势力之间的此消彼长中显现出来。

  司马小说这种布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描写从“个人”之间的比武上升为“集团”之间的争斗,还有利于司马创造出面目各异的“武林群像图”,在主角之外另塑造出有血有肉的配角;在必要的条件下,为了抵抗另一强大势力的侵扰,书中往往会出现两大势力联合的局面(经常是正邪联手),这样新鲜的组合不仅可以激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我们看到邪派人物身上善良甚至可爱的一面,丰富人物的性格内涵;在“集团”的争斗中,个人的武艺高低退居二线,而各组织领导人物的智谋和组织的整体力量被提上台面大书特书,这也和一般的武侠作家拉开了差距——在司马翎的世界里,智慧的地位至高无上,人物之间勾心斗角的场面比持剑拿刀厮杀的场面写得更细致更吸引人,这无疑是司马的最大成就。

  第二,司马小说引入了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就是俗称的“杂学”,笔下人物诗词歌赋张口就来,琴棋书画、土木建筑、风水阵法甚至用刑之道都是信手拈来,虽然对小说的主线情节发展无多大益处,但诸多趣味性知识的引入使司马小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看见作家本人的博学和智慧。这些流露出儒雅之气的闪光点在其它武侠小说中难得一见,称得上是司马小说中独到的“调味品”,也是司马翎迥异俗流的一个明证。如《金浮图》中纪香琼凭着博览群书和过人资质连闯十三院的章节,我以为是全书最吸引人的部分。

  第三,司马翎对情的描写也有一些独到之妙。这主要体现在司马翎对女性自主情感的重视上,就这一点而言武侠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司马小说中的女性往往不是对男主人公死心塌地,在许多情况下她们会对书里的其他优秀人物动心,甚至会对邪派魔头感兴趣——这其实就是我们在现实中常常看到的事,但会在武侠小说里这么写的人只有司马翎,这是我非常佩服作家的一点。

  第四,开创“气势克敌”,把武艺的描写上升到一个新境界。在司马翎小说的比武场面中,招式的比拼让位给气势之间的争胜,谁的气势更足得胜的机会也就更大,这样写不仅让高手之间的比武场面显得更加简洁利落,还能让读者觉得谁胜谁负都是一件合情合理之事。其它小说中高高在上的武功描写在这里变得脚踏实地、容易理解,这也是司马翎的成就。

  第五,司马翎也许是所有武侠小说家中对“道德”最为关注的一位,他对孟子的信奉完全可以想见,几乎在每部小说中都有孟子语录出现,儒家的“仁爱”说成为司马翎小说主人公为人处世的思想根源。司马笔下人物经常围绕道德问题发表滔滔大论,这种议论并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教,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哲学般的思辨性。在《金浮图》中司马翎甚至塑造了一个单纯喜欢作恶的“万恶法师”,借“善”和“恶”之间势力的对抗彰显自己在道德问题上的思考。虽然对人物的道德感是如此重视,司马也并不把“善”和“恶”的对立作简单化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小说中的许多反面人物尽管在道德上是无可争议的邪派,但司马并不把他们写得面目可憎,在塑造反派角色上司马翎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之辨,反面人物本身的才华在某些时候越出道德的束缚而让人感受到“恶之花”的魅力,这值得读者击掌。

  第六、司马翎努力在小说的情节进展中表现出自己对人生、人性的所思所想,可以说他是一个把武侠小说当作小说写的作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借武侠养家糊口的写匠。我们可以看到《纤手驭龙》的背后司马想讲述的是一个“忠厚者”战胜“聪明人”的故事,看到严无畏在大势已去时说出的浸透人生况味的经验之谈,看到散落在各书中司马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永不再回的流逝时光的悲哀和感叹……我个人看书的时候是很注意武侠趣味之外的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时候这些一般人不会去注意的地方,反而是看出一个作家真正实力的最好所在。

  咳咳,写到最后一看,这篇文章我是板起脸来说了一大堆司马翎的好话,颇有吹捧之嫌疑,那么就此打住吧。下一篇我想谈谈司马翎小说的一些致命的缺失之处,以及我认为司马翎终究无法和金庸、古龙二人相提并论的原因。天色已晚,下次接着聊。

  

  既然司马小说有上述说的如此之多的优点,为何其小说在坊间还是读者寥寥?若无叶洪生的大力推荐和黄易的推崇赞赏,可能没有多少人会知道司马翎这个名字。对新生代的武侠读者而言,司马翎是十分陌生的的一个作家,他常常被人与陈青云、柳残阳之流相提并论,作为二流武侠小说家的代表。这种“明珠蒙尘”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司马氏作品迄今没有优秀的全集版本问世,加上影视媒体殊少改编其作品,欠缺炒作魅力所致;另一方面司马小说本身也有不少严重的问题值得重视,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暇不掩瑜”就能一笔带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致命的。且让我一一道来:

  司马小说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其小说结构过于漫不经心,想到哪写到哪,许多后来发展出的情节都缺少伏笔和铺垫;不去认真经营主线的情节发展,反而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大书特书,动辄拉扯十数万字,让读者看得莫名其妙。除了极少数的几本书(如《纤手驭龙》、《饮马黄河》),几乎每部小说都会出现这样的纰漏。《檀车侠影》的上半部写卧底徐少龙在五旗帮内的遭遇,借主人公的调查解剖开一个江湖大帮会的组织结构,对其方方面面作现实性的描绘,这本来是极富创意的写法,但到了小说中部司马笔锋一转,徐少龙被派往五旗帮之外,遇到了与歼灭五旗帮之事无甚相关的两个配角林秋波和秦三错,故事叙事重点突然转到此二人身上,并拉拉杂杂写了近二十万字,这些篇幅与小说主线完全脱节,但司马翎硬是把主人公晾到一边,不厌其烦地描写秦、林二人的遭遇,实在会让读者兴起“怎么都写到爪哇国去了”的感慨。再以众人公认的司马代表作《剑海鹰扬》而论,作家在千钧一发的情势下插入文达、莲姬二人的爱情故事(写得也不见出彩),仿佛本来芳香四溢的美酒被掺上白水,量是多了不少,但味道也就淡了。类似这样的描写在司马小说中不一而足,读者常常是百八十页都看不到主角的身影,只剩下几个小配角在书里演绎自己的故事,这种旁支斜逸的小说结构无论如何也经不起推敲,更难获得现代读者的赏识。

  相比之下,金庸、古龙二人对小说结构的处理方式就要高出一筹。金庸小说尽管情节复杂,但作家可以把各条线索安排得有条不紊,在小说进程中他放下了几条线,就决不会忘记在结尾时把它们都收回来;情节完全围绕主角向前推动,借主人公的视角写出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当然金庸这也是沾了多次修改的福,可以对小说结构缝缝补补,但作家本身在驾御宏大结构方面的功力也是有目共睹。古龙则是另辟蹊径,他的小说看不到明显的主线,但古龙的特点在于他把全部笔力都放在刻画人物的性格灵魂之上,换句话说古龙关注的是江湖人物的生活状态,他是借助武侠来书写现实人生的寓言,所以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各处仿佛无目的漫游,在漫游的同时顺便交朋友、恋爱或者破案、比武,小说没有明显的主线结构反而构成了一种魅力,因为这可以更好地突出主角(通常是浪子)身上的漂泊情怀。

  司马翎的结构方式是与金庸有相同之处的,但司马的笔力没有老金雄厚,所以场面写得不如金庸宏大,收尾时也就显得力不从心。看司马小说,常有的一个感觉就是“前半本紧凑,后半本稀松”,这是因为作家在小说开头处布下的伏笔线索写到一半时就用得差不多了,后半本就只能依靠一些突然出现的人物来推进情节进展。依赖过多的走过场人物来拉长小说篇幅,这不是一流的小说技法。

  读司马小说,“结局突兀”几乎是每个读者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司马翎太喜欢在书中描写最大boss的能耐是如何如何突出,但到了小说终局,boss匆匆出场却会败得稀里糊涂,让读者兴起“不过如此”之感。如《金浮图》中的万恶法师和《独行剑》中的智慧国师,司马翎对二人智慧武功的描写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神人转世,主人公连二人手下的虾兵蟹将都胜得千辛万苦,但等到这两个幕后人真正出场时却都被轻易解决(两三页就搞定了),令人失望之至。这也要怪武侠小说本身的商业性质,连载的报刊要你写完你就得收尾,这无疑影响了司马小说的整体素质。

  小说缺乏“现代性”,是司马翎无法吸引新一代读者的最重要原因。什么是武侠小说中的现代性?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有一些现代性因素我们还是可以指出的:走向平民化、边缘化的主人公形象;行事观念不再保守而偏于至情至性、率性而为;人物气质有孤独、寂寞而不为普通人理解的一面;从单纯的风花雪月中解脱出来的爱情;彻底抛弃旧武侠的陈腔滥调如武功秘笈、跳崖不死、可使功力飞速进展的千年灵药、让人垂涎三尺的宝藏等等,甚至淡化“武功”的描写,而把重点转移到刻画“人性”上……这当然都是一些笼统而朦胧的说法,但若以这些因素作为评判武侠现代性的标准,则司马翎之所以不受欢迎也就一目了然了。

  ●司马翎笔下主人公在“道德”问题上寸土不让,有时候对于“守礼不逾矩”的坚持甚至让人觉得“迂腐”。在早期的司马小说中,经常有主人公在心爱女子面前感到欲火焚身的场面出现,换成让金庸来写,那么这种场面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是在古龙的笔下,那主人公肯定是先自我安慰一番再毫不犹豫地扑上去;而司马笔下的主人公则都能克己守礼,在关键时刻打退堂鼓,这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有点不现实(或者是不过瘾?^_^),特别是在司马翎特别喜欢在书里面写上一两个淫贼的情况下,更是令人郁闷不已。对于“道德规则”的过度尊重,甚至让人物显得不近人情。如《铁柱云旗》中的赵岳在染指一个荡妇后居然答应娶她为妻,并且被这个泼妇缠得七荤八素也不敢反抗,甚至产生自卑之心而不敢接触女主人公,称得上是滑天下之大稽;又如《纤手驭龙》中的薛飞光,如此机智无双的丫头居然会乖乖听其姑母之命嫁给一个半死不活的老头,这和整部书的江湖气息极不搭调。在后期的小说中司马终于忍不住捞过界了,《焚香论剑篇》、《檀车侠影》、《独行剑》的主角都是些为达正义目的多少有点不择手段的主,只要不触犯到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使一些小奸小恶也无伤大雅。个人觉得这是对前期“完人型”主人公的一个突破。

  ●武侠小说主人公的一个形象通病就是过于“高大全”,而司马前期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里面铸出来似的完美;外表上英俊潇洒(司马是非常注重“男色”的作家),天资毫无疑问的是万中挑一,道德上无懈可击,正是十足十的精英人物。过度模式化、精英化的性格塑造限制了司马的成就,也是我认为司马作品欠缺现代性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金庸笔下有叛逆偏激的杨过、不露峥嵘的张无忌、浪子令狐冲与小无赖韦小宝,古龙则有忧郁沧桑的李寻欢、孤傲不合群的萧十一郎、犯有羊癫疯的傅红雪还有面目各异的“欢乐英雄”们,这些人身上都有着普通人的弱点和痛苦,读者可以活生生地感受到他们就生活在自己身边,相比之下,司马翎小说中的人物由于过于完美的形象而多少显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看完金、古的小说,那些人物还能在脑海里存留不去,而看完司马翎小说,能记得住的主人公却是少之又少。

  ●在写情上,司马的笔力算是武侠作家中比较优秀的,但仍显得单调,比起金古二人有明显差距(原谅我一直把这两个人拿出来和司马翎比较,因为他们的确代表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水准)。亲情、友情司马极少涉及,单以爱情而论,司马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多是一见钟情(女主人公也可能对他人动心,但无疑男主人公仍是第一选择),可是由于种种误会无法聚首,等到误会解释清楚了大团圆结局也就来了。如《帝疆争雄记》,男女主人公从头误会到尾,有时候明明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偏偏不说,更有甚者,男主人公常常在解释到关键时刻时会有外敌出现打断其发言,于是二人继续误会。借误会来推进情感的是比较拙劣的小说技巧,金庸的《神雕侠侣》也因为这个原因被我打入冷宫,但金庸还是偶尔为之,而司马翎的作品几乎每部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直到后期谷沧海快意恩仇式主人公出现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在文笔方面,司马翎在写景抒情时常常有好文字出现,这是得益于作家良好的古文功底,但其书使用了过多的欧化字词,就整体水平而言不如金、古二人的纯熟,也比不上梁羽生的古典稳重和温瑞安的清新优美,只能说是做到流畅自然而已。文笔上缺少特色,也让司马无法成为和金、古并列的超一流大家。不要小看武侠小说的文字,这也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

  说了这么多司马翎小说的不足和缺失,其实也是“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司马许多小说都有很好的创意,但作家本身没办法把这些创意加工扩展成一部完美的小说,除了《纤手驭龙》、《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等少数几部书,司马小说都让人看着看着就有废书长叹的冲动,为作家浪费了好创意好构思而叹息,也为作家英年早逝、无法修改旧作遗憾。当司马翎于1989年在汕头老家最后闭上双眼的时候,不知道他心里又有何想法?撒手归去的时候,对于陪伴了他一生的武侠文学,应该也是感慨万千吧?先贤已去,后辈的揣测和妄评也都无关紧要,唯有希望先生的书可以流传下去,让人知道在金古梁温黄之外,还有这样的一个武侠小说家,创造过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予人启迪的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司马翎

下一章:古龙和金庸的比较
上一章:檃括于雅俗之际,出入于新旧之间——独抱楼主武侠小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