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丁谈武侠小说
2024-08-30 19:40:11  作者:沈西城  来源:  点击:

  近日接读者来信,要求本刊刊登有关西门丁的介绍文章。如梦惊醒,西门丁先生为本刊撰稿二十三年,乃本刊之台柱,至今本刊未曾登过一篇对他之介绍文章,不能不说是编者工作之疏忽,为此特别敦请社长亲自约请西门丁先生晚饭,并作访问。

  沈:你我相交已廿载,我的来意,昨天亦已在电话中道明,因此客气话也不用多说。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自小便是一个武侠小说迷?

  西门:不错,记得第一本看的武侠小说,是倪匡写的,时刚上初中。书名已忘记,只记得主角是一对连体人,以铁铸的雨伞作武器,虽然那篇小说写得并不怎么样,但却让我开始迷上武侠小说。接着看的是《萍踪侠影》、《射雕英雄传》,随后看过的作品,几乎囊括所有港台名家。到现在我还在看,有时看历史书或工具书,觉得枯燥,便会看一本武侠小说,调剂一下。

  沈:青少年时代,你只看武侠小说?

  西门: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我什么书都看,小学五年级便开始看侠义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虽是囫囵吞枣,但也自中吸取了不少养分。上初中时更是书不离手,中外名著都看,在学校午饭后,便是我看中外名著的时候,放学后,打一会乒乓球,晚上做完功课,便是看武侠小说的时光,虽已夜深,为情节吸引时,只好躲在棉被里,用手电筒照着看。

  沈(会心微笑):这种经历,相信当时的青年大多有过。因为成为武侠小说迷,后来便立志写武侠小说?

  西门:上初中二年级,当时中学生成立文社之风甚盛,我与几位同学也组织了一家文社,起初用油印出版了六期半月刊,后来觉得吃不消,又值期未考试,停刊了几个月,后来便改出版月刊,一共出了十一期,让一些同学及文友有个发表作品的园地。

  沈:你说吃不消是指那一方面?

  西门:除了稿件不足、经费不足、时间不够外(因为只能在课余时写稿、刻蜡版油印),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劝阻,一是怕妨碍学业,二是担心与‘外面’的文社交往会变‘坏’!因此被迫停止活动,不过当时文社的十一位成员,绝大部分至今仍有来往,有几位还成了挚友。  (西门丁先生大笑一阵,然后歇了一歇继续说下去)当时我就读的学校共有三家文社,高我两级的《海鸥文社》及《豪志文社》,都同时停止了活动。

  沈:当时你们有什么活动?

  西门丁:曾经举办过联欢会、交流会、唱片欣赏会,也与校外几家文社略有来往,却因当时我们年纪较小,‘学历’太低(中二、中三),外间有些文社了解之后,便不与我们来往了!(说到这里,西门丁又大笑起来)

  沈:你提到文社,是否觉得对你以后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西门丁:由于刊物稿件经常不足,因此身任编辑的我,只好经常化名涂鸦搪塞篇幅,这反而训练了我的写作基础及速度。1978年,我写了一篇万五字的短篇武侠小说《仇谜》,投给《武侠小说周刊》,主编黄鹰看后,立即跟我通电话,不相信那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当时同校的文社都有出版刊物,《海鸥文社》出了个子秋(曾经是文汇报副刊的‘常客’),《豪志文社》出了个彦火(即潘耀明,现为明报月刊的总编辑),可见能锻炼写作及组织能力。据我所知,你和陈桥英也曾是文社成员。

  沈:是的,当年我们都是《青年笔会》会员。文社的成员,后来很多都投身文化、出版及传媒界,而且很多人都取得成就。

  西门:大胆说一句,因为六十年代《文社潮》的兴起,后来香港的文化方有点绿意,否则就更加荒芜。试看现今活跃在文化界的健将,很多均有参加文社的经历,便知吾言不虚!

  沈:言归正传。听说你写武侠之前,还从事过几种行业,可否介绍一下?

  西门:离开学校后,我先当美工学徒,工余到香港美专学西洋画,毕业后与同学开过两次联合画展。后来发觉自己在这方面的天份不高,便专心向工商美术及广告设计发展,几年后与朋友开设广告公司。后来做了一种马来西亚制的即食面广告代理,一个寂寂无名的新商品,在公司仝人的努力下,很快使之成为本港同类产品的销量季军,正在踌躇满志时,却因该公司老板在其他方面出了事,几乎收不到钱(金额在当年可买两个住宅单位),由是对广告业意兴阑珊,便改与同学开贸易公司,销售菲律宾椰子,几经艰辛,一年后做到全港椰子入口冠军,又因卖方的一个错误,弄至公司关门。短短两三年便让我尝遍辛酸苦辣,不过亦令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最困难的时候,朋友介绍我去当导游,专带台湾游客,那份职业让我可以接触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背景的人。老实说,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使我对人性有进一步之了解!

  沈:看来你的人生道路绝不平坦,我曾看过介绍,说你家境变迁,中途辍学,可否稍作介绍?也许对某些读者有勉励作用。

  西门:中一下学期,母亲因胃癌过早辞世,父亲自菲律宾回来,携先母骨灰回梓。当时父亲腿部有毛病,我大哥是泉州著名之骨科医生,便让他先留下疗养。不料,待他想出来时,回乡证已过期。后来据先父说,他所有菲侨朋友回乡,边检都是批三个月期的,他却只批两个月,因眼力不好,没有看清楚,结果过期不能出境,只好留在家乡,我则在婶母家寄居。幸好父亲曾借了一笔钱给朋友营商,那人每月将利息钱寄来给我生活及读书。但到我读至中三期末,那人也不知犯了什么事,被菲律宾政府判了十年监,我生活没着落,只好辍学投身社会。

  沈:何时开始写武侠小说?

  西门:刚才说过,我当导游时,1980年某日送了客人上飞机,因有几天空档,便在机场买了本《武侠世界》,见到有征文启事,晚上便开始动笔,写了一篇八万字的小说投寄。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情,两个月之后,当时的编辑郑重来电约见,事后要求我在一个星期内再交两篇短篇小说,一篇以民初以背景,一篇必须是现代的,我知道这有考核的含意,便依期交稿。一周后,他又再约见,问我可否全职写作,他给我的条件是替《武侠世界》每期写一篇二万五千至三万字的小说,如果有需要随时会加稿量,但我要遵照他的要求交稿,所谓要求便是背景及篇幅;所谓有需要,是指万一有原有之作家来稿未至,我便得随时交稿,填塞篇幅。由于刚入行,稿费菲薄,而我当时已有家室,只答应他尽量满足其要求,有空闲时仍会带团。

  沈:何时开始全职写作?

  西门:我写了两个月短篇,不能满足自己的创作欲,便抽空偷偷写了半篇《双鹰神捕》的《龙王之死》,请他指教。一个月后,问他意见,他说你写的是推理武侠小说,开篇不错,悬疑性及人物都写得可以,但结尾如果解疑不好,便成废品,我立即自包里取出下半篇交给他…………

  沈:且慢,为什么你要用偷偷这个词?

  西门:因为双方有个协定,我要替他写一年短篇,方可以写中长篇。据知当时几个写短篇的老作家,不是封笔,便是身体不好,经常来不及交稿,而名作家谁愿意写短篇?当年《武侠世界》每期最少有两篇短篇小说。

  沈:好,请继续。

  西门:《龙王之死》未曾刊登,我又交了第二个故事,这次他发火了,我连忙解释,既名双鹰神捕,又岂能只写一捕?当《龙王之死》刊登后,我忙交上第三个故事,同时付上解释:这篇是双鹰合破一案,他勉强接受说:到此为止。不料一个月后,他竟叫我写第四个故事,后来才知道,《龙王之死》刊登后,读者反应奇佳,迫得郑重改变初衷。我朋友秦岭雪(诗人)看后也颇为欣赏,任职文汇报副刊编辑的白洛是他同学,当时文汇报正要请人写推理短篇小说,便将我荐给白洛先生。不久稿约渐多,大概写不到一年,便全职写作了。

  沈:双鹰神捕一共写了几个故事?

  西门:因为编辑部不时收到读者对双鹰神捕叫好声,后来郑重便要我写一百个故事,可是我写了二十五六个故事后,便渐觉乏味,于是在第三十个故事里面,让双鹰觉得心灰意冷,而退出江湖。这下读者反应更大,郑重特别请我晚饭,将一垒厚厚的信抛在我面前,那全是读者呼吁双鹰神捕重出江湖的,且很多是海外的长期订户!同时编辑部还接到不少同样要求的电话。感于读者的热情及爱戴,又不想让郑重为难(因为他搬出罗辉先生──环球系统老板罗斌的次子──负责杂志及出版社,说他最爱看双鹰故事),便答应一年之后,让双鹰复出。之后一共写了五个双鹰后传的中篇故事。

  沈:为何你会选《双鹰神捕》作为闯入文坛的武器?

  西门:当时《武侠世界》名家林立,各具特色,而学古龙笔法者之中,青年作家也有好几位,想立足其中,必须树立自己的风格。因此几经考虑,决定写推理式的武侠小说,另闯一条路,而且将故事背景放在明朝,地名、官职大都依照明朝的叫法,有意跟古派作家在文风上作出分别。几个月之后,将看法告知郑重,他十分赞成,因为老作家凋零之后,若新冒起的青年作家均是同样风格,不利杂志生存,而一本杂志是需要多种风格,以适应不同的读者。

  沈:皇天不负有心人,一部《双鹰神捕》让你奠定武侠文坛地位,之后你又写了些什么系列作品?

  西门:我改写恐佈武侠系列小说:《傅雨生传奇》,虽然恐佈怪异,但绝非神怪,亦有意与黄鹰的殭尸系列作出区别。但这种题材不好写,而且更易落入窠臼,写了七八个故事,便江郎才尽。那时刚好新加坡《南洋商报》(后来与星洲日报合併,易名联合早报)来电约稿,恰好我正要去新马旅行及探亲,写了一篇《蝙蝠乌鸦鹰》的杀手故事,亲自捎去该报交给副刊编辑。作品刊登后,反应奇佳,当时他们做了一个读者调查,拙作在小说范围内,受欢迎程度,居然名列第一,同期刊登的梁羽生作品,大概因为是修订本,原著很多读者看过,排名反在我后面。结果出来后,当年该报在香港办事处的区先生还特别打电话向我道贺…………

  沈:打岔一下,我看过福建人民出版社替你出版《双鹰神捕》的宣传海报,上面写着名列第二,仅次于金庸,高于梁羽生等宣传字句(大约),这又有什么玄机?

  西门:那是事后不久,《联合早报》成立后做的第一次读者调查,因为有了鹿鼎记的修订本,故此金庸排名第一,我仍然高于梁羽生(西门丁说到这里,脸上居然有赧然之色。他顿了一顿方继续说下去)。上次是《南洋商报》要区先生请我吃饭,表示谢意,这次我执意要回请他。因为这个结果对我有极大之鼓励作用,如果不是他将结果告诉我,我亦不知道。

  沈:我们做的读者调查,你的成绩亦极为漂亮,这事稍后再说,请你继续刚才未了之话题。

  西门:有次我与郑重晚饭聊天,无意中提及此事,他将影印本拿走,他看后,决定在《武侠世界》刊登,还认为杀手故事有可为,着我写成系列,每篇十万字左右。因此便精心写了一篇《最后一剑》,他看后很满意,要求我最少写二十个故事,结果完成任务。

  沈:我看过《经济日报》对你的介绍,高峰期你每月稿量近三十万字,但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这么多,这是什么原因?

  西门:在《武侠世界》我便用了五六个笔名,因为当年《武侠世界》有销去台湾,因此郑重特别交代:在左派报纸发表作品,不能使用在《武侠世界》用过的笔名,因此先后用过十多个笔名。

  沈:民初小说,你有否写过系列?

  西门:短篇早期写过《江湖无处不风险》系列、大小说则有《黎明剿匪》及《山猫王森》系列。

  沈:除了古装武侠、民初技击及短篇推理外,还有写过其他类型小说吗?

  西门:写过一篇神怪武侠小说《女娲古琴》,那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篇,本拟写二十万字,结果只写了十四万字,便草草完结。某新浪潮导演要为邵氏电影公司拍一部另类武侠影片,策划找我去《度桥》,故事完成后,邵氏已决定不再拍片,而该故事外景多,而且佈景费极为庞大,需要搭一座秦陵、一座金字塔陵宫,导演找不到投资人,只好放弃,我见有素材,便将之改为民初科幻技击小说《魔曲》,因为反应不错,后来又写了一篇《天经》,作为姐妹篇。后来发觉这类小说比现代科幻更难写,便搁笔了。

  沈:我知道你还写了很多中长篇,这些都出版了吗?

  西门:大部分都已出版了。

  沈:为什么不全部出版?

  西门:每个作家的创作期都有高低潮,我自然也不能例外,尤其稿量一直不少,难免有些连自己都过不了关的,便不打算出版了。倒是《山猫王森》只出版了九篇,颇觉遗憾,因为后面的故事比较精彩,但出版商认为民初小说市场太小,因此都不感兴趣。

  沈:刚才你提及稿量大,很想知道你每月写多少段稿?

  西门:每月交《武侠世界》一篇连载,一篇大小说,共十八万字,有时郑重缺短篇,还会来电告急,另外还有三四份报纸。后来写到手腕发炎,要用橡皮圈扎住握笔的食指和拇指来写,其间之辛酸实不足为外人道哉!(西门丁说到这里,点了一根烟,连吸两口,又喝了一口茶)医生劝我暂停写字,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只好减写一份报纸,后来便没有再替《联合早报》写了。

  沈(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忍不住打岔):《联合早报》在南洋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你会选择放弃它?

  西门(大笑):当然是因为它稿费最低啦!

  沈:两次读者调查,你一次第一,一次第二,难道他们没加稿费给你?

  西门:由始至终从没有加过,不久星加坡经济不景气,政府冻结薪金两年,我曾向香港办事处的区先生提过,过两天他答复:待政府的冻结期过后方会考虑,与此同时,香港地产起飞,报纸加价,一来我已渐露头角,二来报纸稿费也上涨不少,又觉得《联合早报》不够意思,写了几年还拿最低的稿费。至于影响力一项,当时我倒不担心,曾经有次在该报香港办事处发现一件奇事,南洋的报纸一向都是剪贴香港的文章,一般作家都能体会他们生存困难,也不会计较。几年来东马、西马、泰国、菲律宾、砂劳越都一直‘免费’替我‘宣传’,也不以为意,但其中一份报纸副刊小说版八篇稿,居然有五篇都是我的!可以说除了‘爱情’及‘写实’小说外,其他作品全是我的。所以影响力一事倒也没放在心上。

  沈(我心中大奇):曾有个笑话说:南洋一带的编辑只须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便能成事。虽是笑话,但在某一程度上倒也符合事实,我本人的稿件也曾被免费‘征用’过,正如你所说,作家们都不会计较,但那个编辑也未免太懒了,怎会同时用你五篇作品?

  西门:刚才我说过,我先后用过十多个笔名,他怎会知道?(他说了又大笑起来,顿了一顿方继续)不过这个人情,十年后他们倒是还给我了!

  沈(我有点莫名其妙):此话怎说?

  西门:87年台湾政府开放老兵回乡探亲,后来又将范围扩大至‘五服’之内,旧日做导游时的同事,便邀我重出江湖,合伙开了家旅行社。90年初,我旅行社是私人公司第一家经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当时接了很多出版界的参访团,他们要求拜访东南亚和香港的报馆,很多旅行社无法承接,这类生意便落在我头上了,于是打电话过去表明身份,或请当地旅行社打电话去接洽,他们倒也十分热情,一听是西门丁接的团,不但没口答应,而且热情招待。

  沈:改业旅游,你仍然继续写稿?

  西门:是的,一来是兴趣,二来是要还人情债,三来老作家纷纷封笔,而当时香港写武侠小说还能写出点样子的作家,一只手能数得出来,虽然当时武侠热潮已退,但报刊没有一篇武侠小说,好像炒菜少了盐巴般,因此稿约依然不断。我重出江湖业旅游,其实另有原因,那六七年日写夜写找不到突破的路向,觉得再继续下去,很快便会江郎才尽,而且武侠潮衰退之象已十分明显,也得为自己的后半生作打算。旅行社的工作可以使我接触大量不同人等,又可以跑遍名山大川,正是何乐而不为,因此朋友邀请,我只考虑了一晚,便答应了。

  沈:从此你便在业余写作?

  西门:不错,开始几年每月的稿量仍然在十多万字,踫到要带团外出时,便十分辛苦了,本以为有了其他方面的体会,作品会有所突破及进步,但在那种情况下,水准反而参差不齐,实在始料不及!

  沈:很多读者赞你描写名胜景点,十分真切,原来你都亲历其境!不过我反对你的说法,你前期的作品,虽然情节曲折紧凑,也比较简洁结实,无疑水准十分稳定,这也是编辑喜欢用你的作品的一个原因,但后期作品,其实在人物性格、场景、气氛都有不少进步,而且对人性的刻划也比较深刻,不能说改业旅游没有作用!(说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停下来喝了一口茶)至今你仍然开旅行社?依然在业余坚持写作?

  西门:是的,刚才说过,我对写武侠小侠至今仍有浓烈的兴趣,幸好现在香港所有的报纸都已不登武侠小说,因此现在除了替贵刊写之外,只有《澳门日报》尚有一篇连载。但只要读者喜欢看我写的小说,相信我不会轻易封笔,因为现在我觉得写作是一种享受。

  沈:三年前,本刊做了一个读者调查,将在本刊发表过作品的作家分成四类:一、你最喜欢的作家;二、你较喜欢的作家;三、你不喜欢的作家;四、你最不喜欢的作家,让读者在这四栏上填上作家笔名。读者反应非常热烈,对我们日后选稿有参考的价值。可以告诉你的是,在众多回收的表格中,九成以上将你填在第一、二栏内,剩下的一成是没有填你的名,但你是唯一没有被列入第三、四栏的作家,这件事本身便能说明你的作品一直很受读者喜爱。

  西门:多谢读者对我的爱戴和支持,我会作为一种鼓励和鞭策,希望日后能有所进步,以报答读者之厚爱!而且尚有一成读者没有填写我的名,说明还有读者没有看过我的作品。

  沈:你的作品除了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之外,在外地有出版吗?

  西门:在台湾出版过十多本,在中国内地正式出版了十二本,未计被盗版冒名及张冠李戴的。

  沈:张冠李戴是怎么个情况?

  西门:十多年前,我无意中发现《双鹰神捕》,被人改书名出版,竟然署名梁羽生著。

  沈: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什么出版那么少?

  西门:第一次卖版权,先收了几千元订金,合同注明印数若超过两万本,版税将以8%计算,谁知第一次印刷注明1-15000本,第二次印刷反而由5000-10000本,第三次更离谱,由3000-7500本,这样弄法我永远都拿不到版税!

  沈:既然有合同,你为什么不找他要个说法?

  西门:介绍人已找不到他,原来他只是个个体户!还有几家大出版社,要买下我全部作品,条件是一千字二十元版税,版权则永远归她,而且新作她有权先要。虽然那名女社长跟我说得‘前景似锦’,最后我问她,虽然我出名了,小说又全卖给你了,请问我的前途是不是只有那一点虚名?而贵社则‘钱途似锦’,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后来她便去找温瑞安,当然她给温瑞安的条件,可能不一样,因为他比我出名,虽然在环球出版社的销量,我一直在其上,但我不擅钻营,又不喜交际。二千年,蔡敦祺兄将我介绍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当时出版社面临改革(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住),他们也想出版些‘闲书’,以图有所突破,但出版时,一来武侠热潮已过,二来正值‘上网’热,书市一落千丈,销量很不理想,后来人民出版社依然保持事业单位,他们便不想再出版第二套了。

  沈:依我看还是有影响的,听说当时内地好几家电视台访问过你,南京大学又邀请你去作专题报告。

  西门:算不上专题报告,只能说是个讲介会,以配合新书上市。当晚南京大学有三场演讲会,因为其中有一个是当红的余秋雨,主持事前颇担心来听的同学太少,结果开讲时有七成上座,最后是越来越多人,约有八九成人,原定两小时,但同学反应热烈,不断提问,已超时近一小时,主持人只好说讲者尚未晚饭,强行结束。江苏省电视台外景队全集中在余秋雨演讲会上,后来听说西门丁那边的反应也很好,立即转移阵地,因为已近尾声,又听说我尚未晚饭,便约定次日到酒店找我做了个专题访问。

  沈:我听说你也曾去台湾辅仁大学演讲,是否有其事?

  西门:那与写作完全没有关系。他们在十一年前,准备开旅游系,便试办一个三个月的文凭班,对象全是在职从业员。我教的是中国旅游行程编排、各地之接待能力及注意事项。

  沈:看来你不但在写作方面有成就,在旅游业方面也有颇佳之成绩,真是可喜可贺。虽然夜已深了,但我仍想再问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你认为武侠小说仍有存在价值吗?

  西门:这个问题,前辈作家已有多人作答过了,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赞同梁羽生先生的高见:‘武是手段,侠是目的’。便是说武侠小说也可以写大道理,关键是作者如何写而已。古龙先生说过:武侠小说完全可以通过古代的故事,来写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我认为人性根本不分古今,如果认为现代小说有存在价值,我则认为古代的侠义小说,同样有存在价值。还是那句话:关键是由何人写、用何种手法表达;说得低层次一点,看武侠小说有减压的作用,让日间繁忙的工作生活,在看武侠小说之后,得到一定的舒缓。

  沈(我忍不住笑了起来):难怪很多卫道之士认为武侠小说是麻醉剂!

  西门(一本正经地):麻醉剂也是药!在你做手术前,不先用麻醉药,有几个能像关云长那样眉头不皱一下的?晚间把日间紧张的神经松弛了,第二天便更有精神应付新的工作。不要小看麻醉剂的作用,许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是武侠小说迷哩!即使贵刊的长期订户,也有很多是‘三师’(注:即会计师、律师和医师)。(他又点了一根烟)武侠小说限于形式,要写出伟大的作品十分困难,但困难不等于不可能,虽然对我来说是不可能。

  沈:其实其他类型的小说,也同样很难产生伟大的作品。再问你一个问题:武侠小说日渐式微,你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西门: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时代的变迁,以前娱乐方式太少太单调,连电视机都未普及,看武侠小说便成为大众最廉宜及有益的娱乐,今日电影事业不景,其实亦同为此理。我们那一代,普通初中生写信甚至写文章,都很像样子,现在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很多都不如昔日的中学生,这与平日少接触文学作品,有极大之关系。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便是这个道理。现代年青人都看漫画,很难想像他们会由此提高中文水平。由于长期没有看大篇文字的习惯,对他们来说,看动辄数十万字的武侠小说,无疑是一种奢求。

  沈:你说的是市场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

  西门:整体中文水平下降,也就没有产生大作家、名作家的土壤。你看看现在报纸上的专栏,很多均不是作家写的,他们找的是名人,虽然经过修饰,但文句不通之象,时有见之,即使记者也常见写错别字,甚至写出来的句子,要让人想半天才知道他要说什么。(他捺熄烟蒂,又喝了几口茶方继续)我说的‘土壤’,还有一点,没有发表园地!你看近几年来,有几个新人写出像样武侠小说?天才作家毕竟很少,作家是需要培养、需要磨炼的,没有园地便难以产生好作家。写武侠小说与写其他类型小说不一样,行文需要带点文言文,而且对古代的兵器、建筑、马车、地名、官名,甚至生活,都要有一定的认识。不大量看书,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这种环境,倪匡当年称金庸的作品,空前绝后,其中最重要的理由便是基于环境。

  沈:说到这里,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也许很多年青人都有意尝试写武侠小说,凭你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对他们可有什么提示?

  西门:武侠小说有它很多特定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武侠味’。我听过很多行家说过:很多写其他小说的作家,也曾尝试写武侠小说,未写之前雄心勃勃,认为自己写一定可以如何如何,下笔之后方知其难,往往中途搁笔。即使写《铁拐侠盗》而名噪一时的前辈作家马云先生,也在《武侠世界》写过几篇,但读者反应便是觉得他写得不像,这是因为没有‘武侠味’…………

  沈:打岔一下,什么是‘武侠味’?

  西门(喝了一口茶,哈哈一笑):这个问题十八年前,你的老文友陈桥英便问过我对无线电视拍的武侠片,有什么看法。他当年是无线的创作副主任,有意要拉我进无线编武侠剧,当时我便答他没有‘武侠味’,无线拍武侠剧是不如丽的(即现在的亚洲电视),因为丽的的主创萧若元本身便是个武侠迷,后来又加入黄鹰及温瑞安这两位武侠名作家,拍出来的东西便像样多了。

  沈:这个答案似乎太过简单,能否详述一下,因为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武侠味’这个词。

  西门(苦笑一下):这个词是我创的,但我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只能意味了。当日陈桥英也问同样的问题,我只答他:请贵台的编剧多看些武侠小说吧,看多了自然会产生武侠细胞…………
  (两人相顾大笑)

  沈:你这样答复,连我也不满意。

  西门:我只能这样解答:武侠世界是一个从来未曾出现过,但已得到读者认可的社会形态,而这个世界是前后近百年,无数的武侠小说作家共同创造出来的!武侠小说作家有个很好的现象,在武侠世界里,互相承认对方的创造,并且加以发扬光大,千人一言,读者便‘相信’了。比如:八大门派中那几个主要的门派必定一样,且大多以名山为门派名称:什么华山、崑仑、崆峒、点苍、青城。第一个写四川唐门擅长制淬毒暗器,梁羽生接着写,古龙更将之发扬光大。当卧龙生创出‘开顶大法’,将武林高手苦修数十年之内功,在临终前转赠给年青的主角,其他作家便纷纷效尤。如果有人在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是科学的,但读者必会觉得他不懂得写武侠。这也是其他作家很难转行写武侠的原因,除非他看过大量的武侠小说,写出来的读者方能接受。其他的诸如武侠世界内的伦常、侠义、武林法则等等都有一定之‘规范’。

  沈:我觉得武侠小说的对白不好写,行文可以比较白话化,但对白则不可。

  西门:不错。对白、信件、告示、公文当然不能现代化,但很多武侠名词也会难倒不少年青人,比如说,现在我们说的首饰,古代叫‘头面’,难分轩轾这句成语很多人都懂得用,但有多少人知道它是马车的部件?没有轩轾,很难想像穿裙的女子,如何爬上车厢;古代的床架很高,为了方便女人及小孩上下床,床前还会放一个踏几。真要考究起来,极费工夫,因此我家里有很多参考书和工具书,便是希望能写得像一点。

  沈:说到这个问题,咱们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对新作家你有什么‘锦囊’相赠?

  西门:刚才说过,写武侠小说需要很多工具书,尤幸我入行之前已看过大量的武侠小说,而且因为习过画、学过摄影,因此一开始写时,手头上便有古代建筑、服饰之类的参考书,又因习过摄影,更有许多名山大川的摄影画册,以后又陆续添置了不少。我一直买书又一直在卖书(不卖无空位放新书),家里及公司里的藏书超过二千本,其他的且不说,我建议有志写武侠小说的年青朋友,下列的十本书不可错过:
  1,《中国历史地图集》共八册,未能买到全集的,买后四集也已足够应付。地图出版社。
  2,《历代官制兵制常识》虽然不够详细,但对新人来说,已可应付,澳门雨雅出版社。同类的书籍有不少,我手头上便有三四本,也可以用其他的取替。
  3,《中华古今兵械图考》人民体育出版社。
  4,《针灸学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同类书有很多,可以其他替代。
  5,《活用书信手册》或《称谓大辞典》。同类书籍有很多。
  6,《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古代人物服饰与画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
  9,《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0,《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为什么要备姓氏大全及针灸的书籍?

  西门:武侠小说离不开穴道经脉,那本针灸书很有用。至于建议买《中国姓氏大全》是因为这本书连少数民族的姓氏也列入,省却很多查书的时间。

  沈:除了多看名家武侠小说、收集工具书之外,年青人写武侠小说还要注意那些方面?

  西门(他想了一下):还得有点史地知识,写武侠小说的都是‘杂家’,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的书有空时都得看一点,最低限度需要写及时,也知道去那里翻查。我记得三年前贵刊举办新人武侠比赛,有幸被邀为评审,看了好些入围的作品,其中有一篇写到男主角带着父母,乘马车在大雪纷飞的日子上长白山,安顿了父母之后,然后花七天时间,由长白山奔至天山。我不是对新人过于苛求,但这里面犯的常识错误实在太厉害:第一,长白山新历九月底便开始封山,因为大雪填满了山坑山谷,外人根本看不出脚下那里是实地,现在连登山运动员在冬天也不敢上去,更何况要乘马车上山!第二,由长白山到天山,何止万里?这中间又隔了多少座大山、多少条河川?七天时间有可能跑得到吗?何况主角当时只学过两三年三脚猫功夫!这样写读者看后会服气吗?如果答案是可以的,这就怪不了人家看不起武侠小说!书中还有很多同类的错误,因此当年其他评审建议将她列为亚军,而我坚持她只能是季军!因为我有基本的写作原则,我也不想给武侠作家抹黑,何况她还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对她‘苛求’一点,其实是对她有所期望!

  沈:我这才知道为什么本刊的读者,对你有这么高的评价。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由长白山到天山,应该走多少天,才会令读者接受?

  西门:我自己以前是地图上,用比例尺先计算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再乘二(公里化成华里)最后再乘以二倍半至三倍,视两地之间山河多少而定。再以武林高手每天跑两百多里路来推算所需的天数,虽然不可能准确,但起码有个谱。现在内地出版了许多给长途汽车司机使用的地图册,路程都标明公里数,我现在就将之先化成华里,再乘以二,因为古时没有高速公路,路程比现在最少长一倍。

  沈:与君一席谈,真有胜读万卷书之感。你所谈的这些,相信对准备尝试写武侠小说的年青人,得益更大。酒楼都快打烊了,何况我也不能浪费你太多看书及写作的时间,希望下次还有机会问你一些其他问题。

  西门: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胡乱发表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与西门丁先生走出酒楼,看一下腕表,已近十一点,不觉跟他聊了四个钟头。以前在一些文人聚会的场合,他看似沈默寡言,想不到打开话匣子后,居然十分健谈,对我来说,做这个访问,实在没半点困难。)

  慕云小语: 此文2003年发表在《武侠世界》第45年49期,《武侠世界》我们在国内没有地方去买,其中不少文章也就就此失落……幸好西门丁先生尚有保存,请他转过来,为旧雨楼又添一份资料,为武侠爱好者们多保留一份武侠作家的光彩!西门丁的作品在港台,东南亚非常流行,出版很多,西门丁给人的感觉很稳重,和沈西城先生的活泼不一样!《魔曲》曾蒙西门先生相赠,《天经》我在马来西亚购得,这是西门先生目前唯一的两部科幻小说,风格和倪匡,宇无名都不一样…………很耐读,以往看过不少西门丁的《山猫王森》认为他写山东风情很深入,曾向他说起,他很开心,估计他认为,我的确细读过他的《山猫王森》,后来才知道,他在写小说时用了非常多的工具书,所以,之后在港台他的作品销量一直独占鳌首,这点,我们可以肯定,他在环球出了一百多本书,在香港这种功利社会,如果你的作品不卖钱,鬼才替你出书呢!!)

  慕云2012.5.1日按:以上这篇为我的老文章系列第38篇,曾贴在旧雨楼网站,今放到博客和大家分享!小儿昀庭名字亦西门丁所取。本文作者沈西城与诸葛慕云识于香港。

相关热词搜索:名家印象

下一章:诸葛慕云问答西门丁

上一章:西门丁印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