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25-06-27 作者:司马紫烟 来源:司马紫烟作品集 点击:
史怀义脸一变,李益的心中也是一动,他们都发觉了一件事,就是这个陈武的身分并不简单,很可能就是朝廷遣在边境的密探耳目,所以才知道得这么多。
不过这情势是对李益有利的,因为他的立场他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但是李益往深处一想,却并不高兴。
这个人既是朝廷的耳目,对李益的计画就有了妨碍,尤其是目前的一切,陈武误以为李益是真正得到了朝廷赋与的特权,才会得知这么多的秘密,殊不知这些都是李益凭自己的智慧,推敲臆测而得的,事后若是对证起来,自己并没有接获任何的密报,完全是独断独行,自作聪明地居间撩起一场大风波,那是很危险的事。史怀义固然要除掉,这个人也不能留。
史怀义的震惊更深,他意会到陈武的身分后,也体会到朝廷的厉害,在自己的身边都安了人,而自己的作为就很难取得朝廷的谅解了。除非是完全控制着边境的局势,使得朝廷有所顾忌,才能保得住自己。
心念一动,他已经有了计较,淡淡地道:“好吧!陈武,你的计较也对!现在你们跟本帅一起回去。”
陈武与徐康应了一声,史怀义又向李益道:“李公子,本帅的构思容或与朝廷不合,但是本帅的居心是为了朝廷,其中的是非曲直也不是在此能辩得明的,本帅等候刘大人到来之后再作议处。”
李益为人机警,他已从史怀义眼中看出杀机,也知道史怀义打的是什么主意,但是他没有说破。
陈武与徐康则因为在史怀义的背后,看不见史怀义的表情,以为史怀义已经屈服了,他们的立场自然也不能过分地对史怀义作何干涉,因此史怀义回头向外走去,经过他们两人身边时,两人同时弯腰低头拱揖行礼。
史怀义此来是便服访客,腰边没有佩剑,但陈武与徐康却是主帅的护卫,纵然未着戎装,兵器却是随身的。
史怀义趁他们低头之际,突然伸手,掣出了陈武的佩剑,青虹突闪,陈武还不及有所行动,剑光下落,已经砍落了他的首级,徐康见状大惊,连忙跳开。
史怀义手按长剑,厉声道:“徐康!”
徐康惶恐地在远处恭身道:“小的在。”
史怀义冷冷地道:“陈武违抗军令,故而本帅立予斩首,你是否也想跟他一样?”
徐康的脸都吓白了,连忙道:“小的不敢,元帅饶命。”
史怀义对徐康背景可能了解得清楚一点,对他并没有杀意,只是厉声道:“陈武也许是仗着背后别有所恃,所以才敢违抗本帅的命令,你却是本师在凉州就地征召的亲兵,也可以说是由本帅一手提拔起来的人……”
徐康颤着声音道:“元帅对小人恩深义重。”
“你明白就好,因此本帅原谅你的无知,而且更挑你一场富贵,替本帅办好一件事,本帅立升你为营卫统领郎将,担任帅府侍卫之职。”
“多谢元帅提拔,不知元帅有何指示?”
“在这儿保护着李公子,等本帅走了之后,陈武心图不轨,刺杀李公子,而你杀死了陈武……”
“这……不太妥当吧。元帅,陈武绝不会意图不轨的……”
史怀义哦了一声道:“为什么不会呢?”
徐康迟疑了片刻才道:“小的跟陈武同居一室,知道……”
“你知道什么?”
“知道他跟营中一些将校们都有往来,似乎也听他说过,他在京师尚有一些亲戚,都是担任要职的,日后必可发达,叫小人跟着他一起,必定有好处的。”
“他要你做些什么?”
“什么也没有,只是要对小的对他的行动略加掩饰一下,有时他在休息时,离营外出,有时有人来找,叫小人在外面替他看看,不叫人接近。”
“他究竟在做些什么,你难道不明白吗?”
“小人多少也有点知觉,他是朝廷的密探,将边境的情形密报朝廷,正因为小人知道他的身分,自然不敢泄露。”
“跟他来往的人你都见过了?”
“大部分都见过,因为他们也知陈武对小人作过某些暗示,不避讳小人。”
史怀义勃然怒道:“混帐东西,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徐康苦笑着道:“元帅,小人知道了他们的身分,就算禀告了元帅,元帅也不便如何地处置他们的,可是小人却再也无法立足了,甚且有性命之忧。再说小的虽是元帅的亲随护卫,由于资历尚浅,根本就没机会接近元帅,如若小人想私自进谒元帅,也可能见不到元帅。”
此人相当聪明,说话的技巧极佳,他的话虽然平淡无奇,似乎是在为自己辩解,但是却已巧妙地暗示了史怀义的身边有着陈武的同伴──朝廷的密探。
史怀义自然听得懂,而且也明白了徐康的另一暗示,点点头道:“好!徐康,过去的事不谈了,你的忠心,本帅自会善加补偿,以前本帅为了表示心中无他,对身边的人从未严加甄选,也没有把自己的心腹弟兄留在身边,想不到朝廷对本帅并未寄予信任,依然在本帅身边密布耳目,今后本帅倒是该小心用人了,徐康,你好好地守护在此地,本帅很快就会派人来接替你的。”
他在说到小心用人四个字上特别加重了语气,也等于对徐康的第二个暗示作了答覆,因此,他最后说的很快派人来接替的话。则是补充说明,表示要派来的人,绝对是靠得住的人。徐康只是恭敬地答应了一声,抱剑肃立,眼睛盯着李益,表示完全领会了史怀义的意思。
史怀义很放心地举步向厅外走去,小红站在门口,看见史怀义过来,连忙跪下来,颤着声音道:“督帅大人请饶命,小女只是李公子的侍婢……”
她跪的位置恰好挡住了史怀义的去路,史怀义皱皱眉头,显然不愿在此时多事纠缠,弯腰伸手把小红拨向一边道:“没有你的事,你在厅里等着,本师不会难为你。”
他急于离去,拨开了小红之后,快步擦过向外走去,正因为他急急想离开,才没有注意到背后,走出三四步,蓦觉后腰上一凉一痛,踉跄跌前两步,总算是他久经战阵,电疾转身稳步,举手作势,看见小红已经站了起来,却没有进扑过来的意思,才伸手去摸腰间,摸到了一支匕首,插在后腰上。
他也是懂得厉害的,用手扶住匕首的柄,却没有拔出来,只是沉声道:“好!李益,你居然埋伏了杀手,暗刺本帅,徐康,立刻砍了他们!”
李益见小红一击得手,心中大定,吐了一口气,朝徐康道:“徐壮士,你已经看得清楚,史怀义心存二志,妄图不轨,本使已经对他一再理谕劝诲,因为他执迷不悟,本使才作了断然处置,你别再听他的蛊惑作出糊涂事。”
史怀义却不容徐康多作犹豫,厉声催促道:“杀,徐康,杀了他们,本帅自会担代。”
他怕徐康不敢下手,忙又补充道:“李益,你虽然是兵部高大人的私人代表,衔有使命而来,到底不是钦命的使臣,本帅先前不杀你,只是怕造成更多的误会,现在你居然敢藏凶手,谋刺本帅,本帅就不怕非议了。”
李益笑道:“史怀义,你先前不杀我,只是怕被人知道,无以自辩而已,其实心中已经决定要我的命了。”
史怀义道:“不错,本来你还可以多活片刻,为了使你死得自然一点,本帅还要另作安排,现在你的侍姬行刺本师属实,本帅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你了,徐康!”
李益不让他多说下去,微微一笑道:“徐壮士,你最好还是考虑一下,史怀义如果不死,他可能还有能力为你担代一二,他如活不死,谋逆之罪已无可逭,你若是跟着蠢动,就是同党谋逆,那是诛连九族的大罪,你是本郡人氏,家小亲族都在本郡,逃都逃不了。”
史怀义冷笑道:“这么一柄匕首,又不是伤在要害,岂能杀得了本帅,徐康,不必多虑,替我砍了再说。”
徐康看史怀义腰间的匕首只刺进寸许,显非致命之伤,而且有了这个事实,他杀死李益是可以不负责任了,因此举剑向李益逼去,小红跨前几步,沉声道:“徐康,你好大的胆子,当真不怕犯死罪了?”
徐康持剑继续逼向李益,小红的身子像旋风般地跨进来,脚踢臂探,轻易地夺下了他的长剑,把他踢向一边,史怀义脸色一变道:“你居然是个谙技击的高手?”
李益笑道:“督帅大人现在才明白不是太迟了吗?我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怎会如此鲁莽,在兵符未达之前轻举妄动,指摘你的罪状,挑明你的阴谋而自取死路?”
史怀义顿了一顿,也冷笑道:“李益,你的确是个很阴险的人,只是你的这个杀手经验还不足,没有能一刀将本帅杀死,你就失算了,徐康,不必管他们,过来护卫本帅回署,立即派遣重兵前来捕杀他们。”
徐康战战兢兢地退了出来,看见小红无意追过来,不但如此,而且还把夺去的长剑丢在他的脚前道:“把你的剑带走,看史怀义是否能活着走出门口!”
徐康拾起了剑,慢慢返到了史怀义身边,史怀义扭转身子,大步向外跨去,徐康却不敢立即追上去,仍是看着李益与小红,慢慢地向后退去。
小红含笑地数着:“一步,两步……五步,六步,史督帅,再走一步,就是你毕命之时。”
徐康闻言一惊,连忙回头看去,史怀义连第七步都没有跨出,人已倒了下去,他大惊上前正要搀扶,小红已沉声道:“不要碰他,他身上中了我七步追魂剧毒,现在毒已外发至肌肤,沾上了你也难逃活命。”
史怀义的脸色已变成乌黑,可见毒性之烈,把徐康吓坏了,而且正在这个时候,卢安领头,带着凉州太守杨梦云与方子逸,伴着个一身冠冕的中年人进来。
李益迎了上去,举手长揖道:“刘大人,你来得稍迟一步,河西节度史怀义勾结胡人,图乱边镇为再晚揭破,他正要杀人灭口,幸而再晚已有准备,及时反击,诛却逆贼,一切经过,有这位徐护卫在旁目击,大人问他好了?”
刘学镛看看死在地上的史怀义,脸色大变,走了过去,拉住了李益的手:“十郎,这次的事情闹大了……”
李益笑笑道:“没什么了不起,再晚早有计较安排,大人从速问明经过,出示兵符,以便处置善后。”
刘学镛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了。
倒是杨梦云还沉得住气,朝徐康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还不赶快禀告刘大人知道!”
徐康已经吓呆了,李益笑道:“进到厅里再说,杨太守请到门外去吩咐一声不要让任何人进来,子逸,你去到帅署,把罗春霆跟副帅王慕和找了来。”
杨梦云道:“下官追随刘大人来到之后,听说史怀义在里面,已经对店中说过了,而且下官也告诉过属下的监管人员,守着这间客栈,不准人随意出入,李公子所从事的是件极大的机密,下官自不敢掉以轻。”
他倒不愧为干吏,办这种事十分稳健牢靠,但李益却微微一变色道:“尊守的行踪已经让贵属知道了?”
杨太守立刻知道了李益的意思,笑着道:“公子昨夜再三嘱咐务须守秘,下官怎敢有违,昨夕行前下官召集下属,吩咐他们必须紧密地守着客栈周围,而且要便服潜居民家,不让任何人知道,以便保护公子。”
李益道:“多承尊守关心。”
语气很冷淡,杨太守笑道:“公子可能误会下官之意,认为下官是监视公子的行动了?”
李益淡然道:“万一李某所谋不成,尊守大人对史怀义必须有个交代,这倒是怪不得尊守要小心了?”
杨太守笑道:“李公子,如果你的所谋不成,史怀义为小郡节度使,手握兵权,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何况此地百里之外内,都是河西辖区,公子就是插了翅膀,也逃不过骁骑的追索,下官根本不必管那些事,何况史怀义也不会让下官参加,下官那么做,的确是为了保护公子。”
方子逸也道:“君虞,杨太守对兄弟解释过了,他倒的确安一片好心,你掌握了史帅的机密,史帅如果预先得知消息,必然不肯放过你,但也不敢公然对你如何,唯一的办法是弄出些意外,那就推在地方司守的头上了。”
杨太守一叹道:“是的,史帅为人,下官十分清楚,他手握兵权,下官的三班衙役,总合起来也不到三五十人,跟他是无法争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让他使弄手段,弄些人在此看紧了,使他有点顾忌,才能保全公子。”
李益想了一下,知道这是他的狡猾处,他要保的实际是他自己,史怀义果真的要加害他李益,弄成意外,最后把责任挂在地方身上是很可能的事,照史怀义的为人,也绝对会这样做。
一郡民牧跟当地的节度使是斗不过的,但杨梦云也不甘心替人背黑锅,所以必须要作些安排的。
这是李益没想到的,但杨太守却想到了,难怪他昨天听见计画时那么惶恐,而且也那么合作,星夜启程,这么快就把刘学镛给搬了来,他是急于出脱自己。
现在看见史怀义已经死了,乐得送这个顺水人情。
这家伙够精明,但是李益却不喜欢太精明的人,因为事情已经接近了成功,史怀义一死,河西的大局都将由自己掌握,留个精明的人在这儿并不是件愉快的事。
所以李益的语气仍是很冷淡:“尊守大人的盛情,李某应该感激,可是李某却实在未蒙实惠。”
杨太守哦了一声道:“难道敝属未能尽职闹了漏子?”
李益道:“那倒没有,他们称职得很,自尊守大人去后,李某就没有看见过一位贵属。”
“这是下官再三吩咐,要他们务须隐秘,尤其不可使营中的人看见,以免让史帅起疑,壤了公子的安排,这班人是多年的干役,下官相信他们不致误事的。”
李益冷笑道:“他们太谨慎了,没被营中的人发现,可是也没对李某增加多少安全感,方才史怀义恼羞成怒,当时就想杀了我灭口,若非我这侍儿会两手防身的技击之术,及时狙杀了史怀义,李某早已身首异处了。”
杨太守微惊道:“那是下官疏忽了,下官以为史帅将不致于如此莽撞的,他纵然要做什么,也不敢亲手而为,下官曾吩咐下属,在潜藏保护公子时,必须要观察动静,如果史帅前来,切不可轻动,等到史帅离去后,立即前来保护公子。史帅尚留客栈中,他们自不敢轻举妄动的,不过下官的想法中,史帅不是躁急的人,必然有着特殊的理由,才会有所行动的,下官交代敝属时,方先生在旁可以作证……”
这家伙的确是有两下子,李益倒觉得不能再太过给他难堪了,否则事情对自己并无好处,倒不如领了他的情,以后想法子让他弄点好处高升他处吧。
于是才一叹道:“尊守行事周密,关顾之情,李某仍是心感的,只是尊守如果能先向李某透露一下,李某就不会担受那一场生死关头的惊怕了,事情的经过好在有证人在比,叫这个徐康说吧。”
他把大家邀请厅里,刘学镛看见地下还横着一具斩了首的尸体,吓得直抖,李益笑笑道:“刘大人,这人叫陈武,是史怀义的亲随,倒是个忠心朝廷的汉子。”
刘学镛抖着声音道:“这……下官知道。”
李益目泛异采道:“原来刘大人知道他的身分,那就好极了,他是史怀义杀死的,刘大人,你既然清楚陈武的为人,就会对史怀义的平素行径也有个耳闻,兵部既然颁下了兵符,刘大人却坐居古浪叫我在道儿空口白话,头颅几将不保,幸亏是我安排得好,而且又能洞悉先机,得知史怀义勾结胡人的内幕,先发制人,否则李某白丢了一条命不足惜,史怀义狡谋得逞,为朝廷又添了一重心腹祸患,对朝廷威信的打击,这个责任谁负?”
刘学镛没想到李益会把不是转到自己头上来了,他有许多难言之隐,对着李益的指斥,不知如何是好。
李益冷笑道:“我知道刘大人曾经奉有指示,要见机行事,因势而制宜,不便轻举妄动。”
“是,是的,十郎是明白人,下官必须慎重。”
李益冷笑道:“我明白,也幸亏我明白,才没有糊涂送命,也没有使事情弄糟,否则全盘大局都毁在刘大人的慎重上了,大人既奉有指示权宜行事,就该深入了解,才能因势而制宜,守在古浪又能知道什么,我不去相请,大人还不肯移玉呢,在我需要大人支援时,大人却赶不及来,那不是要我好看,而是拿朝廷的安危来开玩笑了,假如我弄砸了,这因势不能制宜,大人负得起责任吗?”
刘学镛本来还不觉得自己怎么样,听了方子逸与杨太守的话后,知道事态急赶了来,还打算怪李益太过于轻躁浮动,万一所谋不成,逼反了史怀义,事情就闹大了。
他任职兵部,虽不能掌握全国军机,却对天下情势十分了解,大唐号称拥兵万余众,威抚四夷,为群邦尊为天朝,尊唐家天子为可汗,但那是太宗盛唐之际的事,年复一年的安逸生活,连绵不断的内廷权争,以及不断发生的小规模战乱,耗尽了国家元气,再加上后人的君王已无祖上的说气英武,几度的女祸,使得志士灰心,忠良不进,大帝国只有空架子。
天宝一乱,暴露了内政的弱点,所幸是边境的节度使都还能掌握著相当的兵源,抵制了外族的人入侵。
这使得大唐虽有内忧,尚无外患,但也正因为对边镇的依赖太重,使得那些节度使骄横自大,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割据自封诸侯,但实质上已经不太受朝廷的节制。
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虽仗郭子仪敉平,而边镇之跋扈如旧,朝廷动过脑筋,有些地方,遣人去慢慢渗透分化,但是效果不彰,因为那些人取得了权势之后,只不过稍微好一点,抓到手的军权却是不肯放的。
大唐目前还有二十余万禁卫军,那是新从鱼朝恩手中接下来的,由郭秦两家的世子来指挥统卸,大致虽有眉目,但还不能够全部地掌握,虽可一战,却也不敢轻调远征,这一点朝廷有说不出的苦。
史怀义不敢反,朝廷也不怕他反,光是河西一地反起来,朝廷也还控制得了。
但是朝廷的禁军却要留以对付那些更为头痛的地区,像安禄山跟史思明的旧部所拟的魏博等使区五大重镇,占了东北地区,节度使为胡人,对安史二人依然尊称二圣,视廷旨若罔闻,随时可能再叛的。
朝廷若用兵河西,正是给他们一个入侵的良机,比其一,再者,跟史怀义同时遣出的一批人,分别在其他各区中有了相当的地位,如果史怀义反了,跟那些人有人联系,问题将更严重,这是刘学镛急急赶来的原因。
高晖希望李益能用易戍之计说动史怀义,因为他是个好大喜功,不安分的人,如果另一套理由被他接受了,使他能全权控制另外的四郡,他也会同意的。
所以高晖才写了封私函给李益带致史怀义,却没有告诉李益实在的情况,让李益认为是朝廷的意思,在整肃另外的四郡,以李益的口才,或许能达成这个任务。
易戍之计如能完成,则朝廷对另外四郡再少施压力,将有收统全局之功,但是高晖也怕史怀义不那么简单,看透了朝廷的真正意向而加拒绝,那就不能勉强,所以兵符虽发,却叫刘学镛在古浪停留视事机而定宜。
那知道李益太厉害,逼得史怀义要变动塞外的突厥现状而拉制易戍之策,这个计画如若成功,事情就糟了,史怀义可以利用突厥的压力而迫使另外四郡尽归统制。
这一来,刘学镛的坐待就误了事了,他如早发兵符,则在名义上还可压制一下史怀义,甚至于游说四郡,共迫史怀义就范的,刘学镛匆匆赶来,原是得跟史怀义好好地洽商一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突厥人插了进来。
但是他也知道,这恐怕已经晚了,史怀义如果跟东莫尔部酋也先汗协商妥当后,怎么样也不肯弃这个独揽河西大势,称霸一方的机会。
史怀义会耍出这一招不仅是朝廷想不到,也是他刘学镛没想得到,先前,他怪李益不知厉害而轻动,可是李益提出反诘后,他才吓了一大跳。
不错,李益是局外人,他却是深明其中厉害的,到了古浪之后,犹豫观望,未能及时制宜,他的失职之处,比李益要重上千倍,万死都不足以卸。
看来李益很厉害,似乎对边廷的局势也十分清楚,所以才敢贸然下手,刺杀了史怀义,也不敢如此对他诘问,以一个六品外吏,诘问他这堂堂三品的部员侍郎,当然是有所恃的。
何况李益在长安闹的事情也够大的了,原任兵部尚书于善谦是那么厉害的一个人,部么雄厚的底子,李益都能整下来,自己这个侍郎如果跟他碰,掉脑袋也大有可能,再说李益此刻正抓住了理由。
刘学镛为人有个长处是能屈能伸,所以派他带着兵符前来,也是为了他看事深,没有火性。
一看李益发了脾气,他立刻就软下来,连忙拱手道:“十郎,下官失察,下官失察,不过这也难怪,下官怎么也想不到史怀义会大胆妄为至此,而且他的行事毫无迹象,任何人都想不到,幸得十郎卓智天成,察微知渐,弭患于未然,下官深自感愧,还望十郎不辞辛劳,大力策划。”
李益见他松了口,也不愿意太给他难堪,因为自己虽是高晖的私人代表,究竟不是朝廷正式的钦差。
而且职位太低,不足以取信于人,还是要他来挡一挡的,但行事的大权则必须抓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要逼他一下,也是这个缘故,目的达到了就要见好就收,因此淡然一笑道:“大人言重了,事急从权,再晚不得已而采取了断然措施,但仍然要大人来作个处置的。”
“这……十郎不必客气了,下官全听钧裁。”
口气已近乎谦卑了,他见李益要召王慕和来,知道李益必然是已有安排,自己根本插手不进去。
因为边廷的情势很微妙,自己对这儿的情况不熟悉,如果接过手来,很可能弄个全盘皆砸。
李益笑了一笑:“大人不妨先问问这个徐康的口供。”
“那还问什么?十郎就加处置便了。”
“不,必须要问清楚,军中易师,而主帅暴毙,这是何等大事,一定要有个明白的交代,才能使军心安服,史怀义也有不少私人的人,如果不让他们知道主帅何以会致死,以及一个众所昭明的罪名,极易生变。”
这也是实情,刘学镛壮着胆子坐了下来,杨太守很机灵,忙道:“卑职自荐为笔录,此事关系重大,目前不宜外泄,徐康,你把史怀义的谋反情形从实说出来。”
徐康很聪明,史怀义已死,他就必须要保全自己了,连忙跪下叩头捣蒜道:“大人明鉴,小的不知道。”
李益冷冷地道:“徐康,刘大人进来时,你还在意图杀死本使,但是我原谅你无知,还可以为你开脱一下,如果你再敢刁,本使就认定你是同谋了。”
“李公子,你明明知道小的只是奉命行事,根本不知内情,小的是督帅亲随,督帅要小的怎么做小的怎敢违抗,关于督帅的行事,小的一无所知。”
“混帐东西,军令如山,你该顺从的,但也要分辨清楚,乱命有所不受,你看看陈武的例子。”
徐康不作声了,半晌才道:“李公子,小的口齿笨拙,记性又不好,已经不记得了……”
李益道:“你向史怀义招供陈武的活动,倒是清清楚楚,连一点小节都没漏掉,记性很好呀,史怀义许了你一个府卫郎,打算把跟陈武有来往的人,由你去指认,一网打尽,这时候你却来放刁了,莫非你在家里很不得意,九族父老都跟你有过节,所以你才想拼个一死,把他们都拖了进来吗?”
这个罪名太重了,徐康也知道不能再使刁了,显声叩头道:“小的不敢,公子要小的说什么,小的都……”
李益冷冷地道:“史怀义罪证凿凿,死有余辜,我不要你再为他加什么罪条了,你只要说老实话把经过的情形一丝不改地说出来!”
于是徐康一五一十,不但说出了经过,而且连李益跟史怀义的对话,也约略地摘要说了一遍,最后才道:“小的所知就是这些,至于公子跟史帅先前的谈话,小的没听见,就不敢妄加揣测了。”
李益道:“那些不要你证实,本使另行具文详呈。”
刘学镛变色道:“就是这些已经够了,徐康,你既然知道了陈武的身分与使命,也看见他不受乱命而斥拒史怀义,就该知所依循,你居然利欲薰心……”
徐康一听吓坏了,看样子刘学镛不肯放过他,连连叩头求饶,李益却道:“大人,这徐康是个无知兵丁,自不能与陈武相提并论,他虽然有罪,却不能过分地苛责。”
“如此一个不知朝廷,罔顾春秋大义的匹夫,怎可轻恕,非处以极刑,不足以儆其余。”
李益道:“这个人杀不得。”
刘学镛道:“为什么,李公子莫非还要为他求情?”
李益冷冷地道:“我不必为他求情,他犯的不是死罪,大人之所以不放过他,无非因为他知道了陈武的事。”
刘学镛尴尬地道:“李公子,朝廷为了解边廷动静,好不容易才建立一个体系,用以拑制悍帅顽将,这个内情实在不容轻泄……”
李益冷笑道:“谋之在朝,行之在人,如不得其人,虽有安邦定国的良谋,亦难当大事,如果再不得其人,则只有更糟,陈武等人虽为朝廷安插在此的线人,但是却为了外人知悉失去了作用。”
刘学镛忙道:“他们同居一室,自是难以保持秘密。”
李益道:“可是他们也没有完全能侦悉史怀义的行动,岂非形同虚设,而且经过的情形,刘公已在徐康口中得知了,那个陈武明知史怀义心谋不轨,却不敢毅然而施制裁,由此可知,这个办法还是行不通。”
刘学镛苦笑道:“李公子有所不知,这……这道理一时也说不清楚,下官等有暇时再与公子详加谈论。”
李益知道他必然有着许多不便明言的隐衷,倒是很识趣地不在这个问题上多加诘问了,但是他却必须保住徐康的性命,因此笑笑道:“这徐康虽然知道了陈武等人的秘密,却并没有对任何人泄过半句,否则史怀义早就有所警觉了,由此可知他是个很谨慎的人,我们就不该治他的死罪,杨大人,麻烦你把供词给他画押之后,吩咐贵属进来将这所客栈戒备起来,等我与刘大人商定一个概要后,再行定夺。并请贵属急速旁王副帅请来,子逸,你辛苦了,就陪徐壮士在侧房暂坐休息一下,小红,你招呼一下。”
方子逸听说他要陪着徐康,未免有点胆怯,及至听见李益又叫小红在旁招呼才算放了心。
他怕的是徐康为图保命而顽抗逃走,他是个文人,自然无法制止一个武夫的,李益叫小红在旁招呼,无异也是监视看徐康的行动,对这位姑你你的能耐方子逸倒是很清楚的,所以欣然地答应了。
徐康却不放心地望着李益,李益笑着把他们送进侧厢道:“徐壮士,你放心,我不把你交给杨大人的皂隶们看管,就怕他们暗害你,我说过保护你,就一定会做到,我要方先生陪着你,等于是拿他做个人质,押在你身边,你的身边还带着剑……”
“小人不敢,小的只求李公子救命……”
李益叹了口气:“我要小妾陪着你们,又叫方先生陪着你,就是要保全你,杨大人跟刘大人之间可能有了默契,不肯放过你,小妾一个人也许招呼不了,不过有方先生在旁边,就不打紧了,如果情况有异,你不妨拔剑胁住方先生,别人就不敢乱来了,我如此保全你,你还不明白?”
徐康感激涕零地道:“多谢公子,多谢公子!”
李益笑笑道:“刘大人所以不放过你,无非是为了怕你泄漏陈武等人的秘密,我跟刘大人谈话的时候,你不妨把你知道的那份人名告诉方先生写下来,这样,秘密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知道的秘密,杀了你也没用了。”
徐康微有难色。李益道:“我虽是兵部高大人的将使,但是刘大人身绾兵符,他才是名正言顺的钦差,而且可能还是专门司理陈武等人密探事务的大员,他一定要除去你我是无法跟他争的,这是唯一救你的方法,而且还要快,杨太守叫人去了,我看见刘大人临走跟他打个眼色,大概就是示意他灭口,因此你必要趁快,名单书就后,交小妾立刻交给我,那才能真正的保住你。”
“可是小的以后怎么办呢?”
“徐康,你不是笨人,应该看得出,凉州这个地方你是待不下去了,只有跟着我,你才能安全,而且我可以保证你一定会有出息。”
“是!是!公子雄才大略,英明过人,小的如能追随公子,为牛为马也甘心的。”
李益笑道:“我看你很机伶,也是个聪敏的人,所以才要你,自然是要你办大事的,我身边还怕少了侍候的人,用不着你做牛马,刘大人不敢杀我,所以你那份名单越快交出来越好,不过我要用这份名单来跟刘大人讨价以保全你,可不能有半点虚假。”
李益再度出来将刘学镛邀到一边的小静室中,刘学镛迫不及待地道:“李公子,刚才人多,下官不便启齿,这个徐康绝对留不得,朝廷派遣密探侦伺各地主帅动静,是很机密的事,如若消息外泄,传到别的地方去,很可能引起各地边镇的惊疑不安,乱子就大了。”
李益道:“刘公,一个机密如经三人之耳,就不能算是秘密了,史怀义早有所觉,所以他才在身边不置一个私人,听任陈武等人活动以舒朝廷之心,却把他的心腹遍布军中,掌握实权,河西六卫郎将,除掉了府卫王慕和之外,全是他的心腹,这不是更为厉害……”
“是的,他这一手的确高明,所以高尚书明知此人桀骜而不敢动他,就是这个缘故,不过史怀义的情况略有不同,他出自先故高大人的门下,原本是这个圈子里出来的,较为清楚,在别的地方却仍然是个秘密。”
“刘公一直是主理这部分的事务吗?”
“实不相瞒,密探之设,就是故高公与于善谦两人的筹画,高大人与于老儿各掌一半的职权,后来因为高大人与各地的密探接触较深,关系也较密切,行将盖过于老儿,引起他的猜忌,才假鱼朝恩之手杀害了高大人,但是高大人早有远见,把所部都交给了他的令郎,也就是现任尚书高晖,于善谦并没有揽得多大的许可权,这部门的业务还是由他们俩人分掌着,下官只是两位的副手,居间协调,一直到现在,两部职权才算是统一指挥,因此……”
“我明白,但是徐康绝不能杀!”
“为什么?此人所知虽仅凉洲一部分,但是这个机密如若外泄,则将影响全局……”
“我可以叫徐康不乱说话!”
“李公子,你与徐康非亲非故,而且差一点还死在他手下,为什么你要这样袒护他呢?”
李益一笑道:“史怀义既是那个圈子里出来的人,他多少对密探的内情知道一些的,他的心腹人员,像凉洲的五卫郎将也一定知道一些,史怀义伏诛,那五卫的郎将一定多所猜忌,如果没有个使他们慑服的理由,这些人仍难以稳得住。”
刘学镛道:“史怀义图谋不轨,已是不争之实。”
“那些人并不知道史怀义的计画,他们支持史怀义,乃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地位以及手中的军权,却不敢有不臣之心,这在边镇间已是不容讳言的事实,别人都那样做,他们自然也能那样做。”
“有了徐康的口供与亲笔的画押,那还不够吗?”
“如果徐康死了,谁知道那口供是真假,画押更是靠不住,屈打成招之下可以成供,抓起死人的手划两笔,也没人知道是真是假,只有活口才可以证实那篇供词的真实。”
“他们难道还敢造反不成?”
“刘公!这话就不高明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人逼急了什么事做不出来?何况他们手中握着兵,这些戍卒在他们手下带了好几年了。”
刘学镛神色一惊,又干笑道:“真要造反还没这么容易,河西也不过几万人,成得了什么事?何况几万人也不会完全听他的。”
“刘公,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我知道你认为在这儿还有着朝廷的密探。”
“是的,李公子,对你,老朽无须相瞒,在这河西帅府中派遣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也都是具有相当地位的……”
李益冷笑道:“我知道,史怀义说过了,他的身边没有一个私人,这正是他聪明的地方,他把私人都派出去驻守边屯,就算能整个府卫都能为兵部所控制,充其量也不过一万多人,六卫郎将各领万人,以一对一,固能占点优势,但是以一对六,却差得太多,史怀义是圈子里出来的人,他会不懂得利害,身居虎穴,朝廷不敢动他分毫,他又凭的是什么?”
刘学镛脸上不觉色变,这是他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他原以为控制住主帅就没有问题了,现在听李益一说,似乎史怀义早就有了对策,而且还相当的高明。
不过,他主管这部门的事务,被一个门外的年轻人压了下去,似乎又不太甘心,想想又道:“史怀义活着,或许还有点扎手,史怀义死了,那六卫郎将又能如何?”
“不怎么样,反叛,他们的力量不够,但是他们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带着人投到别的节镇那儿去,那却是大受欢迎的。”
刘学镛差点没跳起来,急声道:“这……这的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公子莫非已得有所闻了?”
李益一笑3道:“刘公的消息灵通,又是直接经手各地军情的,怎么会问起我来了?”
刘学镛忙道:“李公子,这……可不是开玩笑,你如果听见有什么风声,即请告知下官。”
不过这情势是对李益有利的,因为他的立场他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但是李益往深处一想,却并不高兴。
这个人既是朝廷的耳目,对李益的计画就有了妨碍,尤其是目前的一切,陈武误以为李益是真正得到了朝廷赋与的特权,才会得知这么多的秘密,殊不知这些都是李益凭自己的智慧,推敲臆测而得的,事后若是对证起来,自己并没有接获任何的密报,完全是独断独行,自作聪明地居间撩起一场大风波,那是很危险的事。史怀义固然要除掉,这个人也不能留。
史怀义的震惊更深,他意会到陈武的身分后,也体会到朝廷的厉害,在自己的身边都安了人,而自己的作为就很难取得朝廷的谅解了。除非是完全控制着边境的局势,使得朝廷有所顾忌,才能保得住自己。
心念一动,他已经有了计较,淡淡地道:“好吧!陈武,你的计较也对!现在你们跟本帅一起回去。”
陈武与徐康应了一声,史怀义又向李益道:“李公子,本帅的构思容或与朝廷不合,但是本帅的居心是为了朝廷,其中的是非曲直也不是在此能辩得明的,本帅等候刘大人到来之后再作议处。”
李益为人机警,他已从史怀义眼中看出杀机,也知道史怀义打的是什么主意,但是他没有说破。
陈武与徐康则因为在史怀义的背后,看不见史怀义的表情,以为史怀义已经屈服了,他们的立场自然也不能过分地对史怀义作何干涉,因此史怀义回头向外走去,经过他们两人身边时,两人同时弯腰低头拱揖行礼。
史怀义此来是便服访客,腰边没有佩剑,但陈武与徐康却是主帅的护卫,纵然未着戎装,兵器却是随身的。
史怀义趁他们低头之际,突然伸手,掣出了陈武的佩剑,青虹突闪,陈武还不及有所行动,剑光下落,已经砍落了他的首级,徐康见状大惊,连忙跳开。
史怀义手按长剑,厉声道:“徐康!”
徐康惶恐地在远处恭身道:“小的在。”
史怀义冷冷地道:“陈武违抗军令,故而本帅立予斩首,你是否也想跟他一样?”
徐康的脸都吓白了,连忙道:“小的不敢,元帅饶命。”
史怀义对徐康背景可能了解得清楚一点,对他并没有杀意,只是厉声道:“陈武也许是仗着背后别有所恃,所以才敢违抗本帅的命令,你却是本师在凉州就地征召的亲兵,也可以说是由本帅一手提拔起来的人……”
徐康颤着声音道:“元帅对小人恩深义重。”
“你明白就好,因此本帅原谅你的无知,而且更挑你一场富贵,替本帅办好一件事,本帅立升你为营卫统领郎将,担任帅府侍卫之职。”
“多谢元帅提拔,不知元帅有何指示?”
“在这儿保护着李公子,等本帅走了之后,陈武心图不轨,刺杀李公子,而你杀死了陈武……”
“这……不太妥当吧。元帅,陈武绝不会意图不轨的……”
史怀义哦了一声道:“为什么不会呢?”
徐康迟疑了片刻才道:“小的跟陈武同居一室,知道……”
“你知道什么?”
“知道他跟营中一些将校们都有往来,似乎也听他说过,他在京师尚有一些亲戚,都是担任要职的,日后必可发达,叫小人跟着他一起,必定有好处的。”
“他要你做些什么?”
“什么也没有,只是要对小的对他的行动略加掩饰一下,有时他在休息时,离营外出,有时有人来找,叫小人在外面替他看看,不叫人接近。”
“他究竟在做些什么,你难道不明白吗?”
“小人多少也有点知觉,他是朝廷的密探,将边境的情形密报朝廷,正因为小人知道他的身分,自然不敢泄露。”
“跟他来往的人你都见过了?”
“大部分都见过,因为他们也知陈武对小人作过某些暗示,不避讳小人。”
史怀义勃然怒道:“混帐东西,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徐康苦笑着道:“元帅,小人知道了他们的身分,就算禀告了元帅,元帅也不便如何地处置他们的,可是小人却再也无法立足了,甚且有性命之忧。再说小的虽是元帅的亲随护卫,由于资历尚浅,根本就没机会接近元帅,如若小人想私自进谒元帅,也可能见不到元帅。”
此人相当聪明,说话的技巧极佳,他的话虽然平淡无奇,似乎是在为自己辩解,但是却已巧妙地暗示了史怀义的身边有着陈武的同伴──朝廷的密探。
史怀义自然听得懂,而且也明白了徐康的另一暗示,点点头道:“好!徐康,过去的事不谈了,你的忠心,本帅自会善加补偿,以前本帅为了表示心中无他,对身边的人从未严加甄选,也没有把自己的心腹弟兄留在身边,想不到朝廷对本帅并未寄予信任,依然在本帅身边密布耳目,今后本帅倒是该小心用人了,徐康,你好好地守护在此地,本帅很快就会派人来接替你的。”
他在说到小心用人四个字上特别加重了语气,也等于对徐康的第二个暗示作了答覆,因此,他最后说的很快派人来接替的话。则是补充说明,表示要派来的人,绝对是靠得住的人。徐康只是恭敬地答应了一声,抱剑肃立,眼睛盯着李益,表示完全领会了史怀义的意思。
史怀义很放心地举步向厅外走去,小红站在门口,看见史怀义过来,连忙跪下来,颤着声音道:“督帅大人请饶命,小女只是李公子的侍婢……”
她跪的位置恰好挡住了史怀义的去路,史怀义皱皱眉头,显然不愿在此时多事纠缠,弯腰伸手把小红拨向一边道:“没有你的事,你在厅里等着,本师不会难为你。”
他急于离去,拨开了小红之后,快步擦过向外走去,正因为他急急想离开,才没有注意到背后,走出三四步,蓦觉后腰上一凉一痛,踉跄跌前两步,总算是他久经战阵,电疾转身稳步,举手作势,看见小红已经站了起来,却没有进扑过来的意思,才伸手去摸腰间,摸到了一支匕首,插在后腰上。
他也是懂得厉害的,用手扶住匕首的柄,却没有拔出来,只是沉声道:“好!李益,你居然埋伏了杀手,暗刺本帅,徐康,立刻砍了他们!”
李益见小红一击得手,心中大定,吐了一口气,朝徐康道:“徐壮士,你已经看得清楚,史怀义心存二志,妄图不轨,本使已经对他一再理谕劝诲,因为他执迷不悟,本使才作了断然处置,你别再听他的蛊惑作出糊涂事。”
史怀义却不容徐康多作犹豫,厉声催促道:“杀,徐康,杀了他们,本帅自会担代。”
他怕徐康不敢下手,忙又补充道:“李益,你虽然是兵部高大人的私人代表,衔有使命而来,到底不是钦命的使臣,本帅先前不杀你,只是怕造成更多的误会,现在你居然敢藏凶手,谋刺本帅,本帅就不怕非议了。”
李益笑道:“史怀义,你先前不杀我,只是怕被人知道,无以自辩而已,其实心中已经决定要我的命了。”
史怀义道:“不错,本来你还可以多活片刻,为了使你死得自然一点,本帅还要另作安排,现在你的侍姬行刺本师属实,本帅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你了,徐康!”
李益不让他多说下去,微微一笑道:“徐壮士,你最好还是考虑一下,史怀义如果不死,他可能还有能力为你担代一二,他如活不死,谋逆之罪已无可逭,你若是跟着蠢动,就是同党谋逆,那是诛连九族的大罪,你是本郡人氏,家小亲族都在本郡,逃都逃不了。”
史怀义冷笑道:“这么一柄匕首,又不是伤在要害,岂能杀得了本帅,徐康,不必多虑,替我砍了再说。”
徐康看史怀义腰间的匕首只刺进寸许,显非致命之伤,而且有了这个事实,他杀死李益是可以不负责任了,因此举剑向李益逼去,小红跨前几步,沉声道:“徐康,你好大的胆子,当真不怕犯死罪了?”
徐康持剑继续逼向李益,小红的身子像旋风般地跨进来,脚踢臂探,轻易地夺下了他的长剑,把他踢向一边,史怀义脸色一变道:“你居然是个谙技击的高手?”
李益笑道:“督帅大人现在才明白不是太迟了吗?我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怎会如此鲁莽,在兵符未达之前轻举妄动,指摘你的罪状,挑明你的阴谋而自取死路?”
史怀义顿了一顿,也冷笑道:“李益,你的确是个很阴险的人,只是你的这个杀手经验还不足,没有能一刀将本帅杀死,你就失算了,徐康,不必管他们,过来护卫本帅回署,立即派遣重兵前来捕杀他们。”
徐康战战兢兢地退了出来,看见小红无意追过来,不但如此,而且还把夺去的长剑丢在他的脚前道:“把你的剑带走,看史怀义是否能活着走出门口!”
徐康拾起了剑,慢慢返到了史怀义身边,史怀义扭转身子,大步向外跨去,徐康却不敢立即追上去,仍是看着李益与小红,慢慢地向后退去。
小红含笑地数着:“一步,两步……五步,六步,史督帅,再走一步,就是你毕命之时。”
徐康闻言一惊,连忙回头看去,史怀义连第七步都没有跨出,人已倒了下去,他大惊上前正要搀扶,小红已沉声道:“不要碰他,他身上中了我七步追魂剧毒,现在毒已外发至肌肤,沾上了你也难逃活命。”
史怀义的脸色已变成乌黑,可见毒性之烈,把徐康吓坏了,而且正在这个时候,卢安领头,带着凉州太守杨梦云与方子逸,伴着个一身冠冕的中年人进来。
李益迎了上去,举手长揖道:“刘大人,你来得稍迟一步,河西节度史怀义勾结胡人,图乱边镇为再晚揭破,他正要杀人灭口,幸而再晚已有准备,及时反击,诛却逆贼,一切经过,有这位徐护卫在旁目击,大人问他好了?”
刘学镛看看死在地上的史怀义,脸色大变,走了过去,拉住了李益的手:“十郎,这次的事情闹大了……”
李益笑笑道:“没什么了不起,再晚早有计较安排,大人从速问明经过,出示兵符,以便处置善后。”
刘学镛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了。
倒是杨梦云还沉得住气,朝徐康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还不赶快禀告刘大人知道!”
徐康已经吓呆了,李益笑道:“进到厅里再说,杨太守请到门外去吩咐一声不要让任何人进来,子逸,你去到帅署,把罗春霆跟副帅王慕和找了来。”
杨梦云道:“下官追随刘大人来到之后,听说史怀义在里面,已经对店中说过了,而且下官也告诉过属下的监管人员,守着这间客栈,不准人随意出入,李公子所从事的是件极大的机密,下官自不敢掉以轻。”
他倒不愧为干吏,办这种事十分稳健牢靠,但李益却微微一变色道:“尊守的行踪已经让贵属知道了?”
杨太守立刻知道了李益的意思,笑着道:“公子昨夜再三嘱咐务须守秘,下官怎敢有违,昨夕行前下官召集下属,吩咐他们必须紧密地守着客栈周围,而且要便服潜居民家,不让任何人知道,以便保护公子。”
李益道:“多承尊守关心。”
语气很冷淡,杨太守笑道:“公子可能误会下官之意,认为下官是监视公子的行动了?”
李益淡然道:“万一李某所谋不成,尊守大人对史怀义必须有个交代,这倒是怪不得尊守要小心了?”
杨太守笑道:“李公子,如果你的所谋不成,史怀义为小郡节度使,手握兵权,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何况此地百里之外内,都是河西辖区,公子就是插了翅膀,也逃不过骁骑的追索,下官根本不必管那些事,何况史怀义也不会让下官参加,下官那么做,的确是为了保护公子。”
方子逸也道:“君虞,杨太守对兄弟解释过了,他倒的确安一片好心,你掌握了史帅的机密,史帅如果预先得知消息,必然不肯放过你,但也不敢公然对你如何,唯一的办法是弄出些意外,那就推在地方司守的头上了。”
杨太守一叹道:“是的,史帅为人,下官十分清楚,他手握兵权,下官的三班衙役,总合起来也不到三五十人,跟他是无法争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让他使弄手段,弄些人在此看紧了,使他有点顾忌,才能保全公子。”
李益想了一下,知道这是他的狡猾处,他要保的实际是他自己,史怀义果真的要加害他李益,弄成意外,最后把责任挂在地方身上是很可能的事,照史怀义的为人,也绝对会这样做。
一郡民牧跟当地的节度使是斗不过的,但杨梦云也不甘心替人背黑锅,所以必须要作些安排的。
这是李益没想到的,但杨太守却想到了,难怪他昨天听见计画时那么惶恐,而且也那么合作,星夜启程,这么快就把刘学镛给搬了来,他是急于出脱自己。
现在看见史怀义已经死了,乐得送这个顺水人情。
这家伙够精明,但是李益却不喜欢太精明的人,因为事情已经接近了成功,史怀义一死,河西的大局都将由自己掌握,留个精明的人在这儿并不是件愉快的事。
所以李益的语气仍是很冷淡:“尊守大人的盛情,李某应该感激,可是李某却实在未蒙实惠。”
杨太守哦了一声道:“难道敝属未能尽职闹了漏子?”
李益道:“那倒没有,他们称职得很,自尊守大人去后,李某就没有看见过一位贵属。”
“这是下官再三吩咐,要他们务须隐秘,尤其不可使营中的人看见,以免让史帅起疑,壤了公子的安排,这班人是多年的干役,下官相信他们不致误事的。”
李益冷笑道:“他们太谨慎了,没被营中的人发现,可是也没对李某增加多少安全感,方才史怀义恼羞成怒,当时就想杀了我灭口,若非我这侍儿会两手防身的技击之术,及时狙杀了史怀义,李某早已身首异处了。”
杨太守微惊道:“那是下官疏忽了,下官以为史帅将不致于如此莽撞的,他纵然要做什么,也不敢亲手而为,下官曾吩咐下属,在潜藏保护公子时,必须要观察动静,如果史帅前来,切不可轻动,等到史帅离去后,立即前来保护公子。史帅尚留客栈中,他们自不敢轻举妄动的,不过下官的想法中,史帅不是躁急的人,必然有着特殊的理由,才会有所行动的,下官交代敝属时,方先生在旁可以作证……”
这家伙的确是有两下子,李益倒觉得不能再太过给他难堪了,否则事情对自己并无好处,倒不如领了他的情,以后想法子让他弄点好处高升他处吧。
于是才一叹道:“尊守行事周密,关顾之情,李某仍是心感的,只是尊守如果能先向李某透露一下,李某就不会担受那一场生死关头的惊怕了,事情的经过好在有证人在比,叫这个徐康说吧。”
他把大家邀请厅里,刘学镛看见地下还横着一具斩了首的尸体,吓得直抖,李益笑笑道:“刘大人,这人叫陈武,是史怀义的亲随,倒是个忠心朝廷的汉子。”
刘学镛抖着声音道:“这……下官知道。”
李益目泛异采道:“原来刘大人知道他的身分,那就好极了,他是史怀义杀死的,刘大人,你既然清楚陈武的为人,就会对史怀义的平素行径也有个耳闻,兵部既然颁下了兵符,刘大人却坐居古浪叫我在道儿空口白话,头颅几将不保,幸亏是我安排得好,而且又能洞悉先机,得知史怀义勾结胡人的内幕,先发制人,否则李某白丢了一条命不足惜,史怀义狡谋得逞,为朝廷又添了一重心腹祸患,对朝廷威信的打击,这个责任谁负?”
刘学镛没想到李益会把不是转到自己头上来了,他有许多难言之隐,对着李益的指斥,不知如何是好。
李益冷笑道:“我知道刘大人曾经奉有指示,要见机行事,因势而制宜,不便轻举妄动。”
“是,是的,十郎是明白人,下官必须慎重。”
李益冷笑道:“我明白,也幸亏我明白,才没有糊涂送命,也没有使事情弄糟,否则全盘大局都毁在刘大人的慎重上了,大人既奉有指示权宜行事,就该深入了解,才能因势而制宜,守在古浪又能知道什么,我不去相请,大人还不肯移玉呢,在我需要大人支援时,大人却赶不及来,那不是要我好看,而是拿朝廷的安危来开玩笑了,假如我弄砸了,这因势不能制宜,大人负得起责任吗?”
刘学镛本来还不觉得自己怎么样,听了方子逸与杨太守的话后,知道事态急赶了来,还打算怪李益太过于轻躁浮动,万一所谋不成,逼反了史怀义,事情就闹大了。
他任职兵部,虽不能掌握全国军机,却对天下情势十分了解,大唐号称拥兵万余众,威抚四夷,为群邦尊为天朝,尊唐家天子为可汗,但那是太宗盛唐之际的事,年复一年的安逸生活,连绵不断的内廷权争,以及不断发生的小规模战乱,耗尽了国家元气,再加上后人的君王已无祖上的说气英武,几度的女祸,使得志士灰心,忠良不进,大帝国只有空架子。
天宝一乱,暴露了内政的弱点,所幸是边境的节度使都还能掌握著相当的兵源,抵制了外族的人入侵。
这使得大唐虽有内忧,尚无外患,但也正因为对边镇的依赖太重,使得那些节度使骄横自大,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割据自封诸侯,但实质上已经不太受朝廷的节制。
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虽仗郭子仪敉平,而边镇之跋扈如旧,朝廷动过脑筋,有些地方,遣人去慢慢渗透分化,但是效果不彰,因为那些人取得了权势之后,只不过稍微好一点,抓到手的军权却是不肯放的。
大唐目前还有二十余万禁卫军,那是新从鱼朝恩手中接下来的,由郭秦两家的世子来指挥统卸,大致虽有眉目,但还不能够全部地掌握,虽可一战,却也不敢轻调远征,这一点朝廷有说不出的苦。
史怀义不敢反,朝廷也不怕他反,光是河西一地反起来,朝廷也还控制得了。
但是朝廷的禁军却要留以对付那些更为头痛的地区,像安禄山跟史思明的旧部所拟的魏博等使区五大重镇,占了东北地区,节度使为胡人,对安史二人依然尊称二圣,视廷旨若罔闻,随时可能再叛的。
朝廷若用兵河西,正是给他们一个入侵的良机,比其一,再者,跟史怀义同时遣出的一批人,分别在其他各区中有了相当的地位,如果史怀义反了,跟那些人有人联系,问题将更严重,这是刘学镛急急赶来的原因。
高晖希望李益能用易戍之计说动史怀义,因为他是个好大喜功,不安分的人,如果另一套理由被他接受了,使他能全权控制另外的四郡,他也会同意的。
所以高晖才写了封私函给李益带致史怀义,却没有告诉李益实在的情况,让李益认为是朝廷的意思,在整肃另外的四郡,以李益的口才,或许能达成这个任务。
易戍之计如能完成,则朝廷对另外四郡再少施压力,将有收统全局之功,但是高晖也怕史怀义不那么简单,看透了朝廷的真正意向而加拒绝,那就不能勉强,所以兵符虽发,却叫刘学镛在古浪停留视事机而定宜。
那知道李益太厉害,逼得史怀义要变动塞外的突厥现状而拉制易戍之策,这个计画如若成功,事情就糟了,史怀义可以利用突厥的压力而迫使另外四郡尽归统制。
这一来,刘学镛的坐待就误了事了,他如早发兵符,则在名义上还可压制一下史怀义,甚至于游说四郡,共迫史怀义就范的,刘学镛匆匆赶来,原是得跟史怀义好好地洽商一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突厥人插了进来。
但是他也知道,这恐怕已经晚了,史怀义如果跟东莫尔部酋也先汗协商妥当后,怎么样也不肯弃这个独揽河西大势,称霸一方的机会。
史怀义会耍出这一招不仅是朝廷想不到,也是他刘学镛没想得到,先前,他怪李益不知厉害而轻动,可是李益提出反诘后,他才吓了一大跳。
不错,李益是局外人,他却是深明其中厉害的,到了古浪之后,犹豫观望,未能及时制宜,他的失职之处,比李益要重上千倍,万死都不足以卸。
看来李益很厉害,似乎对边廷的局势也十分清楚,所以才敢贸然下手,刺杀了史怀义,也不敢如此对他诘问,以一个六品外吏,诘问他这堂堂三品的部员侍郎,当然是有所恃的。
何况李益在长安闹的事情也够大的了,原任兵部尚书于善谦是那么厉害的一个人,部么雄厚的底子,李益都能整下来,自己这个侍郎如果跟他碰,掉脑袋也大有可能,再说李益此刻正抓住了理由。
刘学镛为人有个长处是能屈能伸,所以派他带着兵符前来,也是为了他看事深,没有火性。
一看李益发了脾气,他立刻就软下来,连忙拱手道:“十郎,下官失察,下官失察,不过这也难怪,下官怎么也想不到史怀义会大胆妄为至此,而且他的行事毫无迹象,任何人都想不到,幸得十郎卓智天成,察微知渐,弭患于未然,下官深自感愧,还望十郎不辞辛劳,大力策划。”
李益见他松了口,也不愿意太给他难堪,因为自己虽是高晖的私人代表,究竟不是朝廷正式的钦差。
而且职位太低,不足以取信于人,还是要他来挡一挡的,但行事的大权则必须抓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要逼他一下,也是这个缘故,目的达到了就要见好就收,因此淡然一笑道:“大人言重了,事急从权,再晚不得已而采取了断然措施,但仍然要大人来作个处置的。”
“这……十郎不必客气了,下官全听钧裁。”
口气已近乎谦卑了,他见李益要召王慕和来,知道李益必然是已有安排,自己根本插手不进去。
因为边廷的情势很微妙,自己对这儿的情况不熟悉,如果接过手来,很可能弄个全盘皆砸。
李益笑了一笑:“大人不妨先问问这个徐康的口供。”
“那还问什么?十郎就加处置便了。”
“不,必须要问清楚,军中易师,而主帅暴毙,这是何等大事,一定要有个明白的交代,才能使军心安服,史怀义也有不少私人的人,如果不让他们知道主帅何以会致死,以及一个众所昭明的罪名,极易生变。”
这也是实情,刘学镛壮着胆子坐了下来,杨太守很机灵,忙道:“卑职自荐为笔录,此事关系重大,目前不宜外泄,徐康,你把史怀义的谋反情形从实说出来。”
徐康很聪明,史怀义已死,他就必须要保全自己了,连忙跪下叩头捣蒜道:“大人明鉴,小的不知道。”
李益冷冷地道:“徐康,刘大人进来时,你还在意图杀死本使,但是我原谅你无知,还可以为你开脱一下,如果你再敢刁,本使就认定你是同谋了。”
“李公子,你明明知道小的只是奉命行事,根本不知内情,小的是督帅亲随,督帅要小的怎么做小的怎敢违抗,关于督帅的行事,小的一无所知。”
“混帐东西,军令如山,你该顺从的,但也要分辨清楚,乱命有所不受,你看看陈武的例子。”
徐康不作声了,半晌才道:“李公子,小的口齿笨拙,记性又不好,已经不记得了……”
李益道:“你向史怀义招供陈武的活动,倒是清清楚楚,连一点小节都没漏掉,记性很好呀,史怀义许了你一个府卫郎,打算把跟陈武有来往的人,由你去指认,一网打尽,这时候你却来放刁了,莫非你在家里很不得意,九族父老都跟你有过节,所以你才想拼个一死,把他们都拖了进来吗?”
这个罪名太重了,徐康也知道不能再使刁了,显声叩头道:“小的不敢,公子要小的说什么,小的都……”
李益冷冷地道:“史怀义罪证凿凿,死有余辜,我不要你再为他加什么罪条了,你只要说老实话把经过的情形一丝不改地说出来!”
于是徐康一五一十,不但说出了经过,而且连李益跟史怀义的对话,也约略地摘要说了一遍,最后才道:“小的所知就是这些,至于公子跟史帅先前的谈话,小的没听见,就不敢妄加揣测了。”
李益道:“那些不要你证实,本使另行具文详呈。”
刘学镛变色道:“就是这些已经够了,徐康,你既然知道了陈武的身分与使命,也看见他不受乱命而斥拒史怀义,就该知所依循,你居然利欲薰心……”
徐康一听吓坏了,看样子刘学镛不肯放过他,连连叩头求饶,李益却道:“大人,这徐康是个无知兵丁,自不能与陈武相提并论,他虽然有罪,却不能过分地苛责。”
“如此一个不知朝廷,罔顾春秋大义的匹夫,怎可轻恕,非处以极刑,不足以儆其余。”
李益道:“这个人杀不得。”
刘学镛道:“为什么,李公子莫非还要为他求情?”
李益冷冷地道:“我不必为他求情,他犯的不是死罪,大人之所以不放过他,无非因为他知道了陈武的事。”
刘学镛尴尬地道:“李公子,朝廷为了解边廷动静,好不容易才建立一个体系,用以拑制悍帅顽将,这个内情实在不容轻泄……”
李益冷笑道:“谋之在朝,行之在人,如不得其人,虽有安邦定国的良谋,亦难当大事,如果再不得其人,则只有更糟,陈武等人虽为朝廷安插在此的线人,但是却为了外人知悉失去了作用。”
刘学镛忙道:“他们同居一室,自是难以保持秘密。”
李益道:“可是他们也没有完全能侦悉史怀义的行动,岂非形同虚设,而且经过的情形,刘公已在徐康口中得知了,那个陈武明知史怀义心谋不轨,却不敢毅然而施制裁,由此可知,这个办法还是行不通。”
刘学镛苦笑道:“李公子有所不知,这……这道理一时也说不清楚,下官等有暇时再与公子详加谈论。”
李益知道他必然有着许多不便明言的隐衷,倒是很识趣地不在这个问题上多加诘问了,但是他却必须保住徐康的性命,因此笑笑道:“这徐康虽然知道了陈武等人的秘密,却并没有对任何人泄过半句,否则史怀义早就有所警觉了,由此可知他是个很谨慎的人,我们就不该治他的死罪,杨大人,麻烦你把供词给他画押之后,吩咐贵属进来将这所客栈戒备起来,等我与刘大人商定一个概要后,再行定夺。并请贵属急速旁王副帅请来,子逸,你辛苦了,就陪徐壮士在侧房暂坐休息一下,小红,你招呼一下。”
方子逸听说他要陪着徐康,未免有点胆怯,及至听见李益又叫小红在旁招呼才算放了心。
他怕的是徐康为图保命而顽抗逃走,他是个文人,自然无法制止一个武夫的,李益叫小红在旁招呼,无异也是监视看徐康的行动,对这位姑你你的能耐方子逸倒是很清楚的,所以欣然地答应了。
徐康却不放心地望着李益,李益笑着把他们送进侧厢道:“徐壮士,你放心,我不把你交给杨大人的皂隶们看管,就怕他们暗害你,我说过保护你,就一定会做到,我要方先生陪着你,等于是拿他做个人质,押在你身边,你的身边还带着剑……”
“小人不敢,小的只求李公子救命……”
李益叹了口气:“我要小妾陪着你们,又叫方先生陪着你,就是要保全你,杨大人跟刘大人之间可能有了默契,不肯放过你,小妾一个人也许招呼不了,不过有方先生在旁边,就不打紧了,如果情况有异,你不妨拔剑胁住方先生,别人就不敢乱来了,我如此保全你,你还不明白?”
徐康感激涕零地道:“多谢公子,多谢公子!”
李益笑笑道:“刘大人所以不放过你,无非是为了怕你泄漏陈武等人的秘密,我跟刘大人谈话的时候,你不妨把你知道的那份人名告诉方先生写下来,这样,秘密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知道的秘密,杀了你也没用了。”
徐康微有难色。李益道:“我虽是兵部高大人的将使,但是刘大人身绾兵符,他才是名正言顺的钦差,而且可能还是专门司理陈武等人密探事务的大员,他一定要除去你我是无法跟他争的,这是唯一救你的方法,而且还要快,杨太守叫人去了,我看见刘大人临走跟他打个眼色,大概就是示意他灭口,因此你必要趁快,名单书就后,交小妾立刻交给我,那才能真正的保住你。”
“可是小的以后怎么办呢?”
“徐康,你不是笨人,应该看得出,凉州这个地方你是待不下去了,只有跟着我,你才能安全,而且我可以保证你一定会有出息。”
“是!是!公子雄才大略,英明过人,小的如能追随公子,为牛为马也甘心的。”
李益笑道:“我看你很机伶,也是个聪敏的人,所以才要你,自然是要你办大事的,我身边还怕少了侍候的人,用不着你做牛马,刘大人不敢杀我,所以你那份名单越快交出来越好,不过我要用这份名单来跟刘大人讨价以保全你,可不能有半点虚假。”
李益再度出来将刘学镛邀到一边的小静室中,刘学镛迫不及待地道:“李公子,刚才人多,下官不便启齿,这个徐康绝对留不得,朝廷派遣密探侦伺各地主帅动静,是很机密的事,如若消息外泄,传到别的地方去,很可能引起各地边镇的惊疑不安,乱子就大了。”
李益道:“刘公,一个机密如经三人之耳,就不能算是秘密了,史怀义早有所觉,所以他才在身边不置一个私人,听任陈武等人活动以舒朝廷之心,却把他的心腹遍布军中,掌握实权,河西六卫郎将,除掉了府卫王慕和之外,全是他的心腹,这不是更为厉害……”
“是的,他这一手的确高明,所以高尚书明知此人桀骜而不敢动他,就是这个缘故,不过史怀义的情况略有不同,他出自先故高大人的门下,原本是这个圈子里出来的,较为清楚,在别的地方却仍然是个秘密。”
“刘公一直是主理这部分的事务吗?”
“实不相瞒,密探之设,就是故高公与于善谦两人的筹画,高大人与于老儿各掌一半的职权,后来因为高大人与各地的密探接触较深,关系也较密切,行将盖过于老儿,引起他的猜忌,才假鱼朝恩之手杀害了高大人,但是高大人早有远见,把所部都交给了他的令郎,也就是现任尚书高晖,于善谦并没有揽得多大的许可权,这部门的业务还是由他们俩人分掌着,下官只是两位的副手,居间协调,一直到现在,两部职权才算是统一指挥,因此……”
“我明白,但是徐康绝不能杀!”
“为什么?此人所知虽仅凉洲一部分,但是这个机密如若外泄,则将影响全局……”
“我可以叫徐康不乱说话!”
“李公子,你与徐康非亲非故,而且差一点还死在他手下,为什么你要这样袒护他呢?”
李益一笑道:“史怀义既是那个圈子里出来的人,他多少对密探的内情知道一些的,他的心腹人员,像凉洲的五卫郎将也一定知道一些,史怀义伏诛,那五卫的郎将一定多所猜忌,如果没有个使他们慑服的理由,这些人仍难以稳得住。”
刘学镛道:“史怀义图谋不轨,已是不争之实。”
“那些人并不知道史怀义的计画,他们支持史怀义,乃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地位以及手中的军权,却不敢有不臣之心,这在边镇间已是不容讳言的事实,别人都那样做,他们自然也能那样做。”
“有了徐康的口供与亲笔的画押,那还不够吗?”
“如果徐康死了,谁知道那口供是真假,画押更是靠不住,屈打成招之下可以成供,抓起死人的手划两笔,也没人知道是真是假,只有活口才可以证实那篇供词的真实。”
“他们难道还敢造反不成?”
“刘公!这话就不高明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人逼急了什么事做不出来?何况他们手中握着兵,这些戍卒在他们手下带了好几年了。”
刘学镛神色一惊,又干笑道:“真要造反还没这么容易,河西也不过几万人,成得了什么事?何况几万人也不会完全听他的。”
“刘公,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我知道你认为在这儿还有着朝廷的密探。”
“是的,李公子,对你,老朽无须相瞒,在这河西帅府中派遣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也都是具有相当地位的……”
李益冷笑道:“我知道,史怀义说过了,他的身边没有一个私人,这正是他聪明的地方,他把私人都派出去驻守边屯,就算能整个府卫都能为兵部所控制,充其量也不过一万多人,六卫郎将各领万人,以一对一,固能占点优势,但是以一对六,却差得太多,史怀义是圈子里出来的人,他会不懂得利害,身居虎穴,朝廷不敢动他分毫,他又凭的是什么?”
刘学镛脸上不觉色变,这是他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他原以为控制住主帅就没有问题了,现在听李益一说,似乎史怀义早就有了对策,而且还相当的高明。
不过,他主管这部门的事务,被一个门外的年轻人压了下去,似乎又不太甘心,想想又道:“史怀义活着,或许还有点扎手,史怀义死了,那六卫郎将又能如何?”
“不怎么样,反叛,他们的力量不够,但是他们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带着人投到别的节镇那儿去,那却是大受欢迎的。”
刘学镛差点没跳起来,急声道:“这……这的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公子莫非已得有所闻了?”
李益一笑3道:“刘公的消息灵通,又是直接经手各地军情的,怎么会问起我来了?”
刘学镛忙道:“李公子,这……可不是开玩笑,你如果听见有什么风声,即请告知下官。”
相关热词搜索:玉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