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于六年后,再度被起用为宰相。所谓的秦桧时代,指的是经过长期蛰伏而东山再起后的时期而言。高宗似乎仍然视秦桧为最后的一张王牌。
“另外有更好的方法……”金太宗望着堂弟挞懒的脸问道。
“是的。以刘豫为皇帝,使他搅翻宋,这个方法固然不错;但刘豫和张邦昌一样是宋朝旧臣,他对宋国朝廷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与其如此,不如把人直接送进宋国朝廷,较为有效。”挞懒回答。
“把人直接送进?……你的意思是要派遣使节吗?”
“不,不是这样。”挞懒缓缓地摇头道,“带到辽东的宋国要人为数不少。我们从那批人里头挑出一个对我们有用的人,让他到杭州去。”
“你的意思是,要把俘虏送还?”
“不是采取送还这个方法。这会让对方知道这个人是听命于我们的。”
“那要用什么方法送进去?”
“我们要让他演出一幕脱逃戏……”
“哦……这个方法很好!”太宗大大点头道。
“我们假装他于脱逃之际,曾经杀害过数名卫兵,这样,宋国朝廷一定会更加相信这个人。”
“你心目中是不是已有理想人选?”
“有一个人物,人人知道他对宋国忠心耿耿。宋国朝廷一定相信这个人绝对不会受金国的指使。”
“是什么人?”
“这个人名字叫做秦桧。”
“哦,是那个人……”金太宗记得秦桧这个人。
开封沦陷而金国准备立傀儡皇帝张邦昌时,对这件事情表示猛烈反对的,就是秦桧。
那是人们慑于占领军婬 威、无人敢正面对金国所做的事情表示反对的时期。而秦桧却致书金军,表达如下的意见:绝不可有立异姓(皇族赵氏以外的人)之事。何况张邦昌于先帝(徽宗)时代,因乱政而未得人心。因此,立帝非以宋之皇族为对象不可。
身为占领军的金国,对秦桧的这项言论极为愤慨,因而将他逮捕,连同皇族一行人一并送到北方。原本以他的地位并不足以被带到北方,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他明显表示对宋朝的忠诚心,因而惹怒金国。
秦桧真可怜,只因为表示那样的意见,所以被带到北方去受罪。他明知道会有这样的下场,却依然这么做,真是个有骨气的人。——移至杭州的宋国朝廷中,如此称赞秦桧的人为数不少。
“微臣认为同时利用刘豫和秦桧,让他们互相竞争,才是最妥善的方法。”挞懒提议的是以双轨方式进行对南宋的策略方案。
“秦桧本人的意向如何?”太宗问道。
“秦桧经常以幕僚身份,随侍在微臣身边,无日不与臣谈论天下人民之事。唯有北方与南方保持安定关系,天下始能太平,人民也得以过幸福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由于南方物产丰富,因此,为了要使北方与南方保持均衡,南方致赠北方岁币,应该是打开当下问题的唯一方策。这一点,秦桧也认为正确。”
“你的意思是,将比照往年宋对辽所采取的同样方策?”
“是的。实际上,这个方策并不是由宋首创,历史上不乏前例。”
“据说,杭州主张强硬论的人甚多……”
“唱高调的人确实为数下少。但宋朝皇帝被追到海上时,强硬论者有过任何表现吗?倘若秦桧在杭州朝廷,他一定会毫不容情地指责这一点吧?主张以强硬态度对付金的人,相信会无言以对。”
“但是,韩世忠以及岳飞等将军,颇有实绩。”
“我们期待于秦桧的,就是让那些将军乖乖听话。这一点,他一定做得到。”挞懒以充满自信的口吻推举秦桧。
“那就让他试试看吧!”送还秦桧,使之负责对南宋工作之事,遂获得了太宗认可。
如挞懒所进言,秦桧采取的是脱逃的方式。被带到北方时,秦桧与妻子王氏同行,脱逃南归时,夫妻也是形影不离。
秦桧系江苏江宁(南京)出身的才俊。他于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为哲宗时期的宰相王珪所器重,成为他的女婿,前途颇受瞩目。
靖康之难发生时,三十七岁的秦桧位居御史中丞。御史台首长是御史大夫,中丞只是次官。他的地位没有高到被金带到北方的程度,但由于反对拥立张邦昌而被逮捕带走。此事已如前述。
秦桧脱逃回到杭州,是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之事。正是金进兵至浙江,却因退路几乎被断而仓皇撤退北方的这一年。
“微臣在燕京杀死卫兵,冒死脱逃回来。现在能活着进入大宋朝廷,微臣因此喜极而涕。”秦桧在高宗面前流泪奏道。
他被带到北方的经历是众所周知的事。在场的廷臣也不由得洒一把同情泪。
“父皇是否无恙?皇兄呢?……还有,皇后如何?”高宗急急探问被带至北方的家族讯息。秦桧一边落泪,一边报告皇族的近况。
高宗多次向金派遣“通问使”,企图得到二帝以及皇族重臣的消息,但始终未得结果。
没有一个通问使能会晤到二帝,一些使者甚至被扣留在北方而回不来。
秦桧带回来的,是靖康之难发生以来高宗第一次得到的消息。除了家族的消息以外,金国的情形也因秦桧的报告而得以详知。
高宗对秦桧极为信任。秦桧起先持的是谨慎的态度,绝不主动申述有关对金政策的意见,只有在被垂询时,就被垂询的事项以谨慎的态度回答。
秦桧在杭州南宋朝廷受到信任进而被重用后,自然成为一些人忌妒的对象。宫廷原本就是围绕皇帝、人人以争宠为目的而展开暗斗的场所。
“秦桧说的话好像很矛盾,他说脱逃回来,可是燕京到杭州有两千余里路,这么远的路程,他真的有本事不靠任何支援,一路平安地逃回来吗?”
“你的意思是说,秦桧他是金国的密使?……”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解释呢?你难道感觉不到其中有蹊跷吗?”
“他说的是夺船走水路到越州……”
“在抵达海岸之前,全都是金国的占领地,那样的地区能轻易通过吗?更何况,据他说,他杀了警卫兵。在这个情形之下,他一定成为通缉要犯才对……”
“说的也是。通缉要犯能逃这么远的路,简直是匪夷所思。”
朝廷中确实有不少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秦桧。这或许是因秦桧的晋升快速而心存妒忌。秦桧于回到杭州朝廷的隔月,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长)。
当然也有为秦桧辩护的人。
这批人认为,脱逃方法之所以被指为有疑问,是因为过去被带到北方的人,没有一个成功地脱逃回来。
“过去没有一个人成功地脱逃,并不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勇气。如果是和秦桧一样有勇气,连卫兵都敢杀,绝非不可能。秦桧是个有勇气的人。”
“怀疑平安无事地通过敌人占领区是不可能的事?秦桧的确通过了敌人占领地。你们要知道,那个地区的住民都是宋国旧民,心向宋国。他们绝不会为了赏金而将从金营逃出的秦桧扭送金国官方。秦桧是在住民厚意的守护之下通过敌地的。”
“有人怀疑秦桧是金国派来的奸细,这是一派胡言。如果说,金国派什么任务要秦桧进行,照理会把他的妻子扣留为人质才对。事实上,秦桧是和妻子一起脱逃的。这一点可以证明秦桧绝不是金国派来的奸细。”
“他们是因为对秦桧眼红,所以才如此毁谤他。”
“秦桧是冒死脱逃、以报效国家为目的回来的忠义之士。对这样的人如此中伤,这批人实在够卑鄙。”
“说的也是。秦桧当初为何被带到北地,这个中缘由是人人皆知的。”
对秦桧的评价,当时就分为两派。
在中国历史上,秦桧被视为卖国奴的代表人物。但有时候也有人为他辩护。辩护的理由是:他是现实主义者,所作所为完全针对当时的现实,采取最妥善的方法。
只知道采取强硬的态度,有时候确实反而会有损国益。当国家需要妥协、让步或接受屈辱性条件时,甘于接受毁谤而成为国家负责人,是有大勇才能做到的。这是称赞秦桧之人的理论根据。
但是问题在于:当岳飞等人正对金军展开有利之战时,秦桧却刻意地抑制他们,以南宋的战力和当时将领的能力看来,有做如此让步的必要吗?
由于岳飞的力战,南宋一度有过可能实现收复中原之愿望的时期。这样的岳飞,不但从战线被叫回,还被朝廷加罪。就这一点而言,秦桧还是个问题人物。
秦桧回杭州的翌年,朝廷改元。新元号是绍兴。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率领百官向北方行遥拜之礼。北方是二帝所在地。
“不接受贺年之仪。”高宗道。
三月,秦桧晋升为参知政事,这是宰相职。南宋最大的难题是对金政策。而群臣中,最通晓金国内情的是秦桧。因此,起用秦桧为宰相当然不会有问题。
然而,这时候的秦桧,想法已和挞懒相同。
黄河以北之地,归金支配。河南、淮北之地,为刘豫之齐的版图。淮南以南之地,则由南宋保有。倘若能守住这个原则,则天下再也不会有战争,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是秦桧的想法。但此一原则中的“刘豫之齐国”,明明是金国的傀儡,实际上等于是金国。
不用多说,南宋内部当然有人强烈反对在这个原则之下的政治。秦桧于八月更晋升为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他已名副其实地居于国政顶尖地位。
秦桧由于有高宗的信任作为后盾,因而企图用积极态度推动他的政策。为了要以一意孤行的方式推动政治,非结成自己的派阀不可。秦桧身边开始有一群党徒。而秦桧一党在政见之外,更产生了复杂的人际问题。
秦桧在成为宰相的翌年就垮台。他是因为被殿中侍御史黄龟年弹劾而垮台的。弹劾内容有如下几点:只着力于与金国之媾和;阻止恢复国力之大事业;结成派阀,专权营私。
高宗之所以不得不接纳黄龟年的弹劾建议,解除秦桧之宰相职,使他转到地方服务,原因应该在于秦桧树敌过多。虽然如此,高宗心中好像依旧信赖秦桧。
秦桧被罢免后,南宋与金国的战争变得更为炽烈。宰相们无法采取基于现实观点的政策。因为高宗念念不忘在北地的双亲和妻子,与时而提起有可能使他和家人重相逢的秦桧。
秦桧于六年后,再度被起用为宰相。所谓的秦桧时代,指的是经过长期蛰伏而东山再起后的时期而言。高宗似乎仍然视秦桧为最后的一张王牌。
秦桧再度登场是绍兴八年(1138年),而刘豫之齐已于前年消灭。刘豫好像比张邦昌更差劲。张邦昌有过保护宋朝皇陵之事,始终以身为宋臣的节义为重;与之相反,刘豫甚至做出将自己祖先的牌位置于开封的宋朝宫殿太庙之事。史书记载,此日曾经飓风猛吹,旌旗被卷走,各处屋瓦全都震动不已。
刘豫又到处开挖开封近郊的坟墓,私占珍贵财宝,并且对住民课以重税,因而颇受恶评。然而他却丝毫没有推动金国期待他进行的对南宋工作。
起先,南宋还对刘豫之齐保持客气的态度,到绍兴四年(1134年)则正式公布非难刘豫之罪孽的诏书。对刘豫而言,更不幸的是,意图拿他作为对南宋工作之棋子的宗翰已经垮台并且死亡,刘豫便失去了后盾。
金太宗原本期待由刘豫和秦桧双管齐下,但刘豫风评实在太差,于是决定将刘豫之齐取消。在这之后,金国所能期待的只剩秦桧的表现。
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南宋将领,极尽对抗金国之能事,但并未获得决定性胜利,这是因为战场过于广阔的缘故。南宋固不待言,连逐渐文明的金国,都因交战而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秦桧再度登场的条件,至此一应俱全。